唐代润州进士中的名臣与名诗人
1.润州籍名臣
在唐代由进士入仕成就一代名臣的润州籍人有马怀素、包佶、权璩等。
马怀素(659—718),字惟白,润州丹徒人,武则天时名臣、唐玄宗老师。
马怀素少时寓居江都(今扬州),师事李善。因家贫无灯,采薪夜燃当烛,苦读经史,学问日进。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他考中进士,随后又参加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荣登文学优赡科,被授职郿县尉,开始了仕宦生涯。后经几次升迁,当上左台监察御史,能秉公执法,刚直不阿。武周长安(701—704年)中,御史大夫魏元忠因得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被构陷谪徙岭南。魏元忠的朋友崔贞慎、独孤祎之等在洛阳郊外设宴饯行,张易之闻知大怒,指使别人诬告他们谋反。武则天让马怀素审理此案,被马怀素拒绝。他对武后说崔贞慎等人只是以亲故相送配流的犯官,本为人之常情,怎能被说成谋反?陛下掌握生杀大权,何必要我去给别人加罪!武则天听后不再追究,崔贞慎等人得以免祸。当时请托风行,宰相李迥秀仗着张易之势力广受贿赂,行为多不法,经马怀素据实弹劾而被罢知政事。马怀素因办事公正,不屑阿腴,为时人所称。由监察御史迁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擢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
马怀素虽位居高位,但笃学不倦,手不释书,加之谦恭谨慎,被推为长者,深为李隆基所器重。开元三年(715年),玄宗一次对宰相说:“朕每读书有所凝滞,无从质问,可选儒学之士,日使入内侍读。”宰相之一的卢怀慎即推荐太常卿马怀素。未久马怀素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与右散骑常侍褚元量同为皇帝的侍读老师,两人隔日一次入宫轮值。每次入宫,准乘肩舆以进。若皇帝移居远馆,则令乘马入值。宫中举办宴会,玄宗还亲自离席送迎,行尊师之礼,可谓崇荣至极。
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安定,呈现盛世之景。马怀素建言修志续典:
南齐已(以)前,墳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若无编录,难辨淄渑,望括检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65]
玄宗采纳了建议,任命马怀素为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又召集国子监博士尹知章、四门学助教王直等数十人作为助手入监修书。就在草创首尾时,马怀素病卒,时年六十。玄宗废朝一日举哀,诏赠润州刺史,谥曰文。并令丧事官办,棺柩还乡。
马怀素为文典雅,作诗简炼,民国陶绍莱辑《润州唐人集》,收有诗作12首。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天宝六载(747年)进士。父包融为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66]。进士及第后曾官谏议大夫。代宗时元载专权,被赐死,包佶受牵连被贬岭南。未久被大臣刘晏所荐用为汴东两税使,继任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太常少卿、御史中丞,卒封丹阳郡公。《唐才子传》立有包佶传,誉其“居官谨确,所在有声”[67]。
权璩父权德舆、祖父权皋,祖孙三代同是中唐名人。当年权皋自北方南徙润州就颇带传奇色彩。权皋原为秦州(天水)人,是十六国后秦尚书权翼的十二世孙。天宝七载(748年),权皋二十四岁时考上进士(同榜还有李德裕祖父李栖筠),被授临清尉。安禄山慕其才,表为蓟县尉,延入幕中。权皋很快觉察安禄山有异志。苦思脱身之计。天宝十四载权皋被安禄山派到京师献俘,在回途中与任福昌尉的妹夫仲谟合谋诈死。安禄山放其母回归,皋携母昼夜南奔,经临淮渡江至润州。就在这时传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权皋名声大噪,被淮南采访使高适表为采访判官。后来浙西节度使颜真卿也要辟用他,被他固辞。“大历元年(766年),死殡丹徒”(《嘉定镇江志》)。权皋虽进士及第,名气又大,但未任过高官,他的儿子权德舆不是进士,后来却位至宰相。
权德舆字载之,中唐名相之一。本地旧志称他“居丹阳练塘”,可能是后来将家从丹徒县迁到丹阳县的练湖一带。七岁即父死,应是出生在润州。他四岁能诗,十五岁就有文集,人视为神童。长大后被他父亲好友韩洄延入幕中,后来又被江西观察使李兼表为判官。贞元初在杜佑等人的推荐下,他被唐德宗辟为太常博士。贞元十年(794年),迁起居舍人,兼知制诰,为皇帝起草文件,出入禁中八年。唐宪宗元和初,升吏部、兵部侍郎,迁太常卿。元和五年(810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因其善辩多谋,很受皇帝倚重。元和十一年,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两年后迄病归、卒于道。史书上称他性直亮宽、雅正宏博。平生著述甚丰,京师王侯公卿病故,请以作铭记者十常七八,被视为一代宗匠。
权璩字大圭,出生于润州丹阳县练湖。自元和二年进士及第后走上仕途,在监察御史任内有美称。元和朝任宰相的李宗闵曾是其父权德舆的门生故吏,后荐权璩为中书舍人。唐文宗大和年间,翰林侍讲学士李训排济当朝的李德裕和李宗闵,权璩曾多次上章弹劾,指斥李训挟宠专权。其后李宗闵出贬为明州刺史,权璩又屡为辩解,最后也被贬为阆州刺史。唐文宗憐惜其母年老多病,将他从阆州调到郑州。权璩父子同李宗闵关系密切,李宗闵其后是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之一。
2.润州进士的文学成就
盛世倡文,唐人崇尚文学。唐代文学以诗歌和散文成就最大,而又以诗歌为主要代表,唐诗繁荣成为社会一景。自盛唐起进士科考试要考诗赋,既是诗歌兴盛在科考取士中的必然反映,反过来又激起人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进士三场试,中唐开始先考诗赋,继考帖经,再考时务策。虽说每场定去留,关键还在第一场。“高第由佳句”(李嘉祐《送冷朝阳及第东归江宁诗》),就是说要想荣登进士第必须在诗赋创作上有所成就。
经东晋南朝经营积累,唐代时江南已成为全国三大地域(关中、山东、江南)文学的组成之一。[68]据陈尚君在《唐诗人占籍考》中统计,唐代江南东道诗人404人为第一,次为河北道245人、京畿道226人等,最少的如岭南道及陇右道都只有27人。唐代的江南东道包括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越州、婺州、衢州、处州、温州、台州、明州等13州,本是六朝统治的腹心地。自中唐起唐政府于润州设置浙西观察使,治润、常、苏、杭、湖、睦6州;于越州设浙东观察使,治越、婺、衢、处、温、台、明7州。有的学者据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为依据,统计出唐代江南东道文学家计126人为最多,其中苏州27人、润州21人、越州18人、湖州17人、常州14人、睦州11人、杭州9人。在文学家人数最多的江南东道内,润州仅次于苏州列第二。唐时润州文学地位在江南、乃至在全国都是比较高的,内中的文学家或诗人多数应是进士及第。
唐时润州名诗人甚多,《新唐书·艺文志》称:
(包融)与储光羲皆延陵人,曲阿有余杭尉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潮、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州尉谈戭,句容有忠王府仓曹参军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簿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处士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挺、武进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璠汇次其诗,为《丹杨集》。
《新唐书·艺文志》还录有润州诗人集名多部,表列于下:
表1-6 《新唐书·艺文志》所列润州诗人诗集

储光羲考中进士后,又应诏参加中书省的典试,任职监察御史。天宝末爆发安史之乱,叛军攻陷长安,他被捊后接受了伪职。叛乱平定,他虽复归,还是被远贬岭南,不久死在那里,是个政治上的悲剧人物。他的诗有鲜明特色,《唐才子传》称“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扶风雅之道,养浩然之气”。如《题茅山华阳洞》:“华阳洞口片云飞,细雨濛濛欲湿衣。玉萧遍满仙坛上,应是茅家兄弟归。”寥寥数句就将山景与仙境交融在一起,使人如临其中。一生创作有《诗集》七十卷、《正论》十五卷及《九经分义疏》二十卷。今存诗《泛茅山东溪》、《游茅山》、《京口送别王四谊》等诗127首,如《京口送别王四谊》:“江上枫林秋,江中秋水流。清晨惜分袂,秋日尚同舟。落潮洗鱼浦,倾荷枕驿楼。明年菊花熟,洛东泛觞游。”[69]素描如画,情景交融。
包何、包佶兄弟出身于延陵望族之家,父包融就工诗,与贺知章等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包融还与大诗人孟浩然相交厚,包何少时就曾拜孟浩然为师,学习诗赋格法。包何诗作多流离题材,诗句朴素。其弟包佶无论在仕途上还是诗赋创作上都要超过他。包佶考中进士后曾任谏议大夫,后因故遭到贬谪。唐代宗大历中用刘晏理财,他被刘晏举为汴东两税使,后又代刘晏为诸道盐铁轻贷钱物使。包佶居官谨慎,效率又高,很得皇帝信任。官至刑部侍郎、太常卿,卒封丹阳郡公。他作诗大气老道,与著名诗人刘长卿为莫逆之交。《唐才子传》评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神和大雅,诗家老斫轮也”。《文苑英华》收有天宝六载进士考试时包佶写的命题作文《罔两赋》。
皇甫冉,字茂政,十岁便能作文,名相张九龄见而叹异,深为器重。天宝末考中进士后曾任无锡尉,唐代宗时先为河南节度使王缙的常书记,后为左金吾卫兵曹参军,仕终左拾遗、右补阙。作诗想象丰富,用语玄微,意新句秀。如《巫山峡》:“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情景交融,习有太白之风。弟皇甫曾,字孝常,与兄冉名望相亚。诗学王维,为士林所尚。对于在唐代父子、兄弟科业连捷、诗名并重的现象,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加评论:
夫人之于学,苦心难;既苦心,成业难;成业者获名不朽,兼父子、兄弟间尤难。历观唐人,父子如三包、六窦,张碧、张瀛,顾况、非熊,章孝标、章碣;公孙如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珝,温庭筠、温宪;兄弟如皇甫冉、皇甫曾,李宣古、李宣远,姚系、姚伦等;皆联玉无瑕,清尘远播。芝兰继芳,重难改于父道;骚雅接响,庶不慊于祖风。四难之间,挥尘之际,亦可以为美谈矣。[70]
许浑是中晚唐著名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71],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7或788年)。祖籍湖北安陆,早年居于河南洛阳一带。[72]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作乱,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暗中助之,唐宪宗发兵先后讨伐淮西与成德。为避烽火,许浑举家南迁湖湘,约于宪宗元和末至穆宗长庆(821—824年)初再从湘潭迁家至润州。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许浑自江东赴长安考上李珪榜进士。开成三年(838年)经释褐,始入仕任职,先后出任宣州当涂县令、太平县令。武宗会昌(841—846年)初,入京担任监察御史。因刚介不阿,不久谢病东归,责授润州司马,在家闲居。润州城东南郊丁卯村舍约即筑于此时。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许浑出任过睦州刺史、郢州刺史,时年已六十余。致仕后隐居京口丁卯村舍,诗集故名《丁卯集》。其诗作题材广泛,技巧娴熟,风格豪丽,尤长于律诗。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为其立传,称“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夜归丁卯桥村舍》等。唐末诗人韦庄、南宋诗人陆游、元人辛文房等均对许浑诗作给以很高评价。许浑病逝于睦州任上,归葬镇江东郊谏壁雩山下。
附开元十八年(730年)进士润州陶翰《冰壶赋》(开元十八年进士科试题有《冰壶赋》,陶翰即以此赋显名),赋文载清徐松《登科记考》[73]:
惟冰也有坚凝之贞,惟壶也有虚受之明。谢周流之弱质,托镕铸以成名。直方任器,规园惬情。对光辉而比色,固击扣而驰声。冰假壶以为用,壶含冰而转清。及夫懽呈朝晏之余,瑞表经纶之初,尤荀吴之失对,陷王霸之后车。既遇赏以为乐,乃获成于所如。但观夫推移在道,澄澈如玉,时见莹而则明,或将摧而不曲。故曰冰贵于水,器尊者壶。国因时而必用,军每挈而何虞。若乃周将酬客,鲁欲藏冰,揖籍父其何忌,顾申丰而可凭。是以用之者广,须之者多。遇薛鼓而击,诵《豳》诗而何。至时冰销滴润,壶罄成酣,乃挟纩以荷德,岂知漏而兴惭。昔者赵衰从径,魏主其逐。虽有馁而仍携,顾无麋而未宿。每览余轨,当思践迹。志未吐于平生,容已衰于畴昔。傥开冰之可荐,庶投壶而无斁。况霜空且寒,晚景仍坠。虽杼轴而不辍,犹髣髴而无记。将投皎洁之姿,顾假含容之意。
此赋歌咏冰壶之冰贞壶明,冰与壶互为表里的关系,说明冰壶的尊贵和用途,及给世人的启发(“每览余轨,当思践迹”)。文字清新灵秀,又铿锵有声。唐代科考要考命题性的律赋,律赋是魏晋南北朝骈体文在唐代的发展,讲究押韵及平仄协和,还要求所作之文下笔即能扣住题目。后世之明清八股文即是骈散混合的文体,中间整段作对的部分,显受骈体文影响。
(附)五代南唐润州进士
唐朝灭亡后,自907年至960年的五十多年中,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在南方先后或同时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荆南)九个割据政权存在,连同山西一带的北汉,史称十国。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五代终结。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克金陵,南唐后主投降。宋太宗即位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平定北汉,五代十国割据局面最后终结。唐末光启三年(887年),昇州复建,辖上元、句容、溧水、溧阳4县,五代江南割据政权吴及南唐因之。五代时润州辖有丹徒、丹阳、延陵、金坛4县。
五代中原王朝均以“正统”自居,在五十多年中共行科考40多次,录取进士数百人,但同南方关系不大。五代时割据长江下游的先后是吴(919—937年)和南唐(937—975年),因少战乱,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尤其是南唐文化相对发达。南唐效法中原王朝,一度实行科考,录取过一批进士,这其中就有丹阳人吴淑。
吴淑(947—1002年),字正仪,润州丹阳人。父吴文[74],五代时仕吴,官至大理司直、太子中允。吴淑“幼有俊才,为文敏速”,深受韩熙载、潘佑等南唐大臣的器重,被誉为“林之兰蕙”。“自是每有滞义,难于措词者,必命淑赋述,授以校书郎,值内史。”[75]南唐归附,吴淑随李后主入朝仕宋,被延荐入学士院,授大理评事,先后参与修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典籍。又作《事类赋》百篇并注释(诏令注释)三十卷,受到宋太宗的嘉奖,称其博学。
吴淑作为降臣得到赵宋皇帝的信任,先后任太府寺丞、著作佐郎、秘阁校理、水部员外郎、职方员外郎等职。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受诏预修《太宗实录》,至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太宗实录》修成。其时契丹常常犯境,他建议责成各路转运使每十年呈献本路《职方图》,在图上标明一路之山川险要,以备朝廷用兵时急用。这一建议后被采纳,表现出他的战略眼光。
吴淑为人正直好义,当年宋师围金陵,城内饥馑,吴姓一同宗者举家饿死,仅存二幼女,他收养如自己所生。待二女长大,又出资助嫁,其义举为时论所崇。
除《事类赋》及注释外,吴淑还撰有《文集》十卷、《说文五义》三卷、《江淮异人录》三卷,《秘阁闲谈》五卷,可谓著作等身。此外又“善笔札,好篆籀”。
《宋史》中未明吴淑进士身份,元《至顺镇江志》则记:“南唐吴淑,字正仪,大理司直(吴)文子,丹阳人。南唐举进士第,为校书郎直内史。从李煜归宋……”[76]比《至顺志》更早的南宋《京口耆旧传》也记吴淑“仕江南,举进士擢第,以校书郎直内史,从李煜归朝”[77]。略加比较就可发现,《宋史·吴淑传》中不少材料应就出自《京口耆旧传》。《宋史》所以不录吴淑的进士身份,可能是南唐为五代时偏隅江南的割据政权,既未承大统,辖地也不广,故而对这类自打自闹式的科考进士不予承认。
吴淑生有三子:吴安节、吴让夷、吴遵路,三子相继为北宋前期进士。丹阳吴门进士跨越两个朝代,至北宋前期成为镇江地方科举家族。
【注释】
[1]〔唐〕杜佑《通典》卷十四。
[2]《新唐书·选举志(上)》。
[3]〔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一,武德五年条注:“《摭言》作进士十四人,《登科记》作进士四人。……四人与十四人,未知孰是。”
[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5]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6]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7]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8]《史记·货殖列传》。
[9]《隋书·食货志》。
[10]许嵩《建康实录》卷一。
[11]《晋书·祖逖传》。
[12]《宋书·武帝本纪》。
[13]《南史·齐高帝本纪》。
[14]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载《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葛剑雄《京口与镇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26日。
[16]〔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
[17]南宋《嘉定镇江志》卷一《地理》。
[18]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97页。
[1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
[20]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六引《蔡佑杂记》。
[21]《旧唐书·齐澣传》。北宋《太平寰宇记》则记此事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22]《至顺镇江志》卷二《漕渠》。
[23]张剑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3、58—59页。
[24]《隋书·地理志》下。
[25]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五唐浙西团练巡官邢郡牧条。
[26]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八。
[27]《旧唐书·第五锜传》。
[28]《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29]详见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八《人物》上。
[30]《至顺镇江志》纂成晚于《唐才子传》近三十年,另元时唐人登科记材料尚有不少流存于世。
[31]《旧唐书·杨纂传》。
[32]《新唐书·房玄龄传》。
[33]《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五阙名撰《故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侍读上柱国常山县开国公赠润州刺史马公(怀素)墓志铭》:“公讳怀素,字贞规。本原扶风,……十一世祖机抗直不挠,晋御史中丞。元帝渡江,家南徐州丹徒,故今为郡人也。……(怀素)幼聪颖,六岁能诵书,一见不忘,气韵和雅,乡党以为必兴此宗。十五遍诵《诗》、《礼》、《骚》、《雅》,能属文,有史力。长史鱼承晔特见器异,举孝廉,同载入洛(邑)。”
[34]〔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八十五。
[35]见嘉庆《江宁府志》、《道光上元县志》,另清《江南通志》等也列许恩为进士。
[36]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八《人物》。
[37]〔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八。
[38]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七附考。
[39]隆庆《丹阳县志》卷七。
[40]隆庆《丹阳县志》卷六、卷七。
[41]〔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七开元十三年条。
[4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43]〔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二。
[44]〔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七开元十七年条。
[45]〔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四。
[46]〔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三。
[47]〔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三十一。
[48]嘉庆《江宁府志》卷二十九。
[49]嘉庆《江宁府志》科贡表记:“贞元八年陈羽,陆贽榜第二人,官乐宫卫佐。”
[50]〔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
[51]隆庆《丹阳县志》卷六。
[52]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八。
[53]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八。
[5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
[55]《唐才子传》卷三。
[56]光绪《金坛县志》卷八《选举志》。
[57]清《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九载“顾非熊,吴县人”。
[58]丹徒陶绍莱《润州唐人集》(仿宋聚珍版)凡例。
[59]乾隆《句容县志》卷八选举志中列唐进士名仅1人即胡悦,并记有职务。嘉庆《江宁府志》卷二十九科贡表也录胡悦为“会昌(进士),句容人,国子监助教”。
[60]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
[61]陶绍莱《润州唐人集》凡例。
[62]《新唐书·戴叔伦传》。
[63]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七附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64]元《至顺镇江志》卷十八(科举)中也未见录江宁、句容籍唐进士。
[65]〔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六。
[66]《新唐书·包佶传》。
[67]〔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
[68]李浩在《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一著(中华书局2002年)中,将关中文学、山东文学与江南文学并列为唐代三大地域文学。
[69]陶绍莱《润州唐人集》卷二。
[70]〔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
[71]民国学者唐邦治认为,宋《太平寰宇记》误作仲晦,而元《唐才子传》因之。见唐邦治撰《唐郢州刺史许浑传》(《镇丹金溧扬联合月刊》第二期,民国三十五年十月)。
[72]关于许浑籍贯,另有一说即是润州丹阳县。近人谭优学写有《许浑行年考》,云许浑曾祖父许自明为德宗朝国子学博士,致仕后从河南携家东渡,落户润州丹阳县城北门外陵仁里。转见许进编著《山雨欲来风满楼》附文(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
[73]清人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四亦收此赋,董诰是《全唐文》总裁,而徐松则是《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纂。
[74]元修《宋史》中列有吴淑传,记吴淑父名吴文正,而早于《宋史》的南宋《嘉定镇江志》则记吴淑父名吴文。另元《至顺镇江志》也记吴淑为南唐大理司直(吴)文子。《宋史》记吴淑父名吴文正或误。
[75]《宋史·吴淑传》。
[76]元《至顺镇江志》卷十八《人才》、《科举》。
[77]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