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代句容进士
1.洪武朝句容进士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朝(1368—1398年)开科6次(洪武四年、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二十七年、洪武三十年),其中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年)录有句容籍进士2人,即许晋、凌辂,余则5科均未见录有句容籍进士名。
表6-4 明洪武朝句容进士

①此两人之一的凌辂名见于洪武十八年进士题名碑。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共录进士472人,因此科进士练子宁(一甲2名)、黄子澄(一甲3名)后来反对朱棣所发动的“靖难之役”,明成祖登极后下令将此科题名碑仆毁。致此科进士后来阙名甚多。碑录《索引》作者据各省通志补录了一些,许晋即是补录名之一,但名次不详。
新纂《江苏省地方志·句容县志》人物篇中附有古代科第进士名录,内录赵权、吴斌为洪武三年(1370年)进士,又录朱炅(应为朱灵)、朱邀为洪武九年(1376年)进士,均误。据《明史·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只是下诏宣布实行科考,第二年进行首科录试,洪武三年何来进士?又洪武四年首科后即又叫停,改用荐举和贡举选士(参见本著第三章),则句容县志录朱炅、朱邀为洪武九年进士同样不确。查明朝进士题名碑录,明洪武朝6科中共录句容籍进士2人,即许晋和凌辂,均见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丁显榜。
2.建文朝句容进士
明惠帝建文朝(1399—1402年)共开科1次,即建文二年庚辰科(1400年),共录进士110人,内有句容籍进士1人。
表6-5 明建文朝句容进士

刘永事迹不详。
3.永乐朝句容进士
明成祖永乐朝(1403—1424年)共开科8次(永乐二年、永乐四年、永乐九年、永乐十年、永乐十三年、永乐十六年、永乐十九年、永乐二十二年),共录有句容籍进士8人。
表6-6 明永乐朝句容进士

①新纂《句容县志》列刘浚为永乐七年(1409年)进士。永乐七年明廷未举行会试,刘浚实为永乐十年壬辰科进士。
曹义(1386—1461年),字子宜,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家世业儒,自幼受熏陶,凝重颖敏。少即奋志读书,虽隆冬盛暑志不少解。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应天乡试中举。十三年(1415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永乐十六年(1418年),散馆授编修,转礼部仪制司主事。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迁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迁至吏部右侍郎。在吏部“尽心率职,品量人物,鲜有不当”[25],被吏部尚书王直视为膀臂,也为阁臣杨士奇所爱重。明景帝景泰元年(1450年),曹义升任南京吏部尚书,“居官行己,一以忠勤谦慎为本,不矫饰以取名誉,外若浑亟,而中有定见”[26]。天顺元年(1457年)致仕,家居四年病故,年七十六。
曹义为人诚厚,笃于友义。编修邢誉家贫,老死无钱入殓,他买棺助葬,继又资助其子婚娶成家。平时治家甚严,训诫子侄必走正道。返乡家居后于屋东辟地种竹,凿池畜鱼,建亭于其上,取名“怡老”。所著诗文名《默庵集》。子侄后皆入仕,子曹冕为中书舍人,侄曹景为景泰进士。
高志,字味道,一字淡然,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年十一,补博士弟子员。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中举,永乐十三年(1415年)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负责营建北京城之石材供应,有“勤、廉、能”之誉。明宣宗宣德初,升授工部营缮司郎中。英宗即位后,他被荐授山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莅任,勤于问事,以敦厚风俗、培育人才为己任。“与师儒讲论经史,淳淳不倦,或至忘寝食,乃以劳撄卒于任”[27]。
张铭,字士功,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授行人。迁南京户部员外郎,改南京刑部员外郎。在刑部,“明允狱,无冤滞”。为人有才学,工吟咏。
周礼,字本敬,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授韩府奉祀,升长史,改江西建昌府同知。为人廉静寡欲,为政劝民为善。致仕后,年九十病卒。
4.正统朝句容进士
明宣宗宣德朝(1426—1435年)句容县无人考中进士。明英宗正统朝(1436—1449年)开科5次(正统元年、正统四年、正统七年、正统十年、正统十三年),内录句容籍进士2人(正统四年1人、十年1人)
表6-7 明正统朝句容进士

张谏,字孟弼,南直隶江宁府句容人,出身于军伍之家。自幼好学,负笈从师,不虑远近。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中举,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考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监察御史、江南副使,有政声。宪宗成化(1465—1487年)中,任京师顺天府尹,力减买办差科,百姓便之。因事得罪朝中亲贵,降为山东莱州知府。在莱州政声更著,被召还京师,官至太仆寺少卿。未至,因病卒于任所。张谏性孝,事入邑志孝友传。
张绅,字仲书,南直隶江宁府句容人。正统九年(1444年)中举,十年联捷成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南京云南道御史,清理屯田,拟订条例,颇有章法。调山东布政使佥事,因供馈军饷有功,升山东参议。张绅为官峻洁敢为,颇负声望。其书法造诣出众,“工书法,片纸只字,(人)珍为拱璧焉”[28]。
5.景泰朝句容进士
明景帝景泰朝(1450—1457年)开科2次(景泰二年、景泰五年)内景泰二年辛未科(1451年)录有句容籍进士1人。
表6-8 明景泰朝句容进士

曹景,字廷璋,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南京吏部尚书曹义之侄。明景帝景泰元年(1450年)中举,二年联捷成进士,授御史。累迁至福建佥事、云南副使。为官严明刚直,执法不阿。
6.天顺朝句容进士
明英宗天顺朝(1457—1464年)开科3次(天顺元年、天顺四年、天顺八年),其中天顺八年甲申科(1464年)录有句容籍进士1人。
表6-9 明天顺朝句容进士

7.成化朝句容进士
明宪宗成化朝(1465—1487年)开科8次(成化二年、成化五年、成化八年、成化十一年、成化十四年、成化十七年、成化二十年、成化二十三年)内共录句容籍进士7人(成化二年2人、成化十一年2人、成化十七年1人、成化二十年2人)。
表6-10 明成化朝句容进士

戴仁,字以德,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升山西道监察御史,提督北直隶学政。有政绩,为时人所称。
蒋谊,字宣谊,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考中进士,授杭州府推官,迁监察御史。后因坐事系狱,赦归病卒。
曹澜,字文渊,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考中进士,授浙江奉化知县,迁浙江宁海知州。志载其“居官以公平仁恕为本,振兴学校,士类倾心”[29]。
汤鼐,字用之,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中举,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曾奉诏出使交趾(今越南),出色完成外交任务,使交趾归还所占之地。孝宗弘治帝即位后锐意进取,汤鼐在御史任上与邹智寺“并负气节,遇事敢言”[30],屡上书弹劾朝中奸贪。据《明史》记载,宪宗首辅万安结交万贵妃及贵妃亲信太监,把持朝政多年。孝宗继位,令万安起草登极诏书,书内有禁言官假风闻挟私之语,引来朝中哗然。“御史汤鼐诣阙,(万)安从容言曰:‘此里面意也!’(汤)鼐即以其语奏闻,谓(万)安抑塞言路,归过于君,无人臣礼。于是庶吉士邹智、御史文贵、姜洪等交章列其罪状。”[31]不久,万安即遭罢斥,为“孝宗中兴”搬掉一块绊脚石。汤鼐后官终通政使。
倪纲,字三正,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其“禀性刚直,行事果敢,有古君子风。”[32]
8.弘治朝句容进士
明孝宗弘治朝(1488—1505年)开科6次(弘治三年、弘治六年、弘治九年、弘治十二年、弘治十五年、弘治十八年),内录有句容籍进士2人,即弘治三年庚戌科(1490年)的杨钺和赵钦。
表6-11 明弘治朝句容进士

⑤句容志书中载名杨越,而榜名为杨钺。此从榜名。
9.正德朝句容进士
明武宗正德朝(1506—1521年)开科5次(正德三年、正德六年、正德九年、正德十二年、正德十六年),内录有句容籍进士2人(正德三年1人、正德十二年1人)。
表6-12 明正德朝句容进士

曹奎,字时范,南直隶江宁府句容人。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举,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考中进士,监察御史,迁广西按察司佥事。后辞官归乡。
王,字克明,南直隶江宁府句容人。祖籍山西太原,南宋时这支王姓举家南迁句容。王幼时即读孝经、小学,入学每试辄冠。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中进士,授江西吉安府推官。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反,南赣巡抚王守仁率兵平叛,王以部众一支相随,冒矢石为将士先,并应王守仁之邀,参与大营机密。迁大理寺副,因争“大礼”,下狱廷杖。后迁江西按察佥史,分巡湖东。精于狱断,用刑审慎,一时声名鹊起。升光禄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右副都御史凡数任,以立纲振纪为务,一时地方大治。再迁南京户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出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晋户部尚书、总督仓场,督理西苑农事。嘉靖朝时因事牵连被免归,未久病故。
王在《明史》中被立传,称其“历官著清操”[33]。王去世后,焦竑曾为之撰传,称“公性廉静,鲜衔饰而中实,凛不可犯。请谒者望风屏迹,识与不识皆惮服剔。历中外二十年,循资而进,非分事不错半趾,刚肠嫉恶,不能自禁。论事,必先别是非;交友,必先别君子小人。见善,如不及;有过,面折之不少假。……世味一切无所好,独好书,构楼贮之,额曰‘藏书山房’”[34]。王善书,为文雄浑,著有《克斋集》二卷。
10.嘉靖朝句容进士
明世宗嘉靖朝(1522—1566年)开科15次(嘉靖二年、嘉靖五年、嘉靖八年、嘉靖十一年、嘉靖十四年、嘉靖十七年、嘉靖二十年、嘉靖二十三年、嘉靖二十六年、嘉靖二十九年、嘉靖三十二年、嘉靖三十五年、嘉靖三十八年、嘉靖四十年、嘉靖四十四年),内录有句容籍进士3人(嘉靖八年2人,嘉靖二十三年1人)。
表6-13 明嘉靖朝句容进士

刘凤,字鸣岐,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考中进士,授山东蓬莱知县,调莱阳知县。在任“行政公仁恕,人皆怀服”[35]。迁南京户部主事,主榷税淮扬。后卒于任上。
杨沔,字柬之,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考中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转寺正。迁广西桂林知府,丁母忧毕,补江西赣州知府。在大理寺任职,断狱详明。在桂林任上,压制豪强,化解民族矛盾,重视学校教育,选取才俊之士。在江西,大力赈饥,稳定秩序。杨沔数任均有政绩,至年老致仕归乡。
许彦忠,字汝敬,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考中进士,授荆州司理。迁河南按察司佥事,调浙江吴兴郡丞、浙江按察司佥事。“所在著声,民多立祠祀之”[36]。后告老辞官,乡居二十余年而卒。
11.万历朝句容进士
明穆宗隆庆朝(1567—1572年)句容县无人考中进士。明神宗万历朝(1573—1620年)开科16次(万历二年、万历五年、万历八年、万历十一年、万历十四年、万历十七年、万历二十年、万历二十三年、万历二十六年、万历二十九年、万历三十三年、万历三十五年、万历三十八年、万历四十一年、万历四十四年、万历四十七年),内万历八年(1580年)录有句容籍进士1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录有句容籍进士1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录有句容籍进士2人。
表6-14 明万历朝句容进士

孔贞时,字中甫,南直隶应天府句容籍人,孔子六十三代孙。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四十一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任翰林院检讨、起居注官。四十八年(1620年)迁知制诰。是年万历帝薨,光宗、熹宗相继即位,所有诏令、表册、议文俱委孔贞时起草。每事都需斟酌详明,思量再三。孔贞时夜以继日,积劳成疾,卧病两月而卒。孔贞时在任时曾与弟孔贞运“编纂章奏,无愧良史,有足兵足饷诸议,人皆服其精当”[37]。此外另有《鲁斋集》行世。
孔贞运,字开仲,南直隶应天府句容籍人,孔子六十三代孙,孔贞时弟。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举,四十七年考中进士,殿试名列第二,是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熹宗天启(1621—1627年)中,充经筵展书官,纂修两朝实录。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擢为国子监祭酒,为崇祯帝进讲《皇明宝训》(明皇祖宗勤政之事),又条陈抵御后金及城守应援之策,受到嘉奖。
崇祯六年(1633年)丁艰毕,起用南京礼部侍郎,迁吏部左侍郎。崇祯九年(1636),孔贞运与贺逢圣,黄士俊同入内阁[38]。“时(温)体仁当国,欲重治复社,值其在告,贞运从宽结之”[39]。不久崇祯帝以张至发代温体仁为首辅大学士,而张“一切守其所为”。崇祯再以孔贞运代张至发为首辅大学士。贞运莅位,“乃揭救郑三俊、钱谦益,俱从宽拟”[40],使已被排斥居乡的钱谦益等得以身免。后因与新御史郭景昌等意见不合,孔贞运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称病辞归,曾“居(江西)建德山中七年,食不兼味,居无亭榭。甲申闻闯变,痛哭不能止。……后绝食数日”[41]而卒,成为明王朝的殉葬品。
李乔(1593—1654年),字世臣,唤号梦莲居士。嘉靖朝大学士李春芳之曾孙[42],考籍(试籍)应天府句容县,居住、生活在扬州府兴化县。李乔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应天乡试举人,第二年联捷成进士。授河南灵宝知县,居官重德,以廉吏著称。又注重地方生产,受到百姓爱戴。调任河南祥符县令,亲民爱士,省刑薄敛,“尽革羡余”,治行称最。崇祯元年(1628年)迁山东提学副使,四年(1631年)升河南按察使。崇祯八年(1635年),因镇压义军不力被劾罢归。
12.天启朝句容进士
明熹宗天启朝(1621—1627年)开科2次(天启二年、天启五年),内天启二年(1622年)录有句容籍进士1人。
表6-15 明天启朝句容进士

曹可明,字懋德,南直隶应天府句容籍。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天启二年进士。其性廉而不骄,和而不流,居处贫陋而乐道,无所请托。历任广西按察副司、广西参议。曾有死刑犯愿输千金求减刑,而曹可明不为所动。“至解任归,箧笥萧然,怡怡自得”[43]。生平博览群书,长于著作。
13.崇祯朝句容进士
明思宗崇祯朝(1628—1644年)开科7次(崇祯元年、崇祯四年、崇祯七年、崇祯十年、崇祯十三年、崇祯十五年、崇祯十六年),内录句容籍进士5人(崇祯元年1人、崇祯四年1人、崇祯十年1人、崇祯十三年1人、崇祯十五年1人)。
表6-16 明崇祯朝句容进士

张明熙,字赞皇,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莅任,镇压义军,平定动乱。迁广东岭南道。崇祯六年(1633年),张献忠起义军一支南下湖广,张明熙随广东巡抚参与镇压,攻下临武县城,俘获义军将领朱衣点。继调任福建兴泉道,镇压当地流民起义。因多次参与镇压有功,被明廷授以太仆寺少卿职。明亡前夕以母老乞休归里。
李清,字心水,一字映碧。李春芳四世孙、万历兴化进士李思诚孙。李清试籍(考籍)应天府句容县,居住、生活在扬州兴化,是故明朝进士题名碑录中录李清为应天府句容籍,并注其祖籍为扬州府兴化县,而《清史稿·李清传》则称:“李清,字心水,号映碧,兴化人。”[44]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崇祯四年进士。授浙江宁波推官,凡经手案牍多所平反,迁刑部给事中。“以久旱请宽刑,忤旨,贬浙江按察司照磨”[45]。明亡后,在南都任福王政权大理丞、工科给事中,见朝政日坏,疏言自强,抨苟安不振。“(李)清事两朝,凡三居谏职,章奏后先数十上,并寝阁不行”[46]。在大理寺左寺丞任上奉命赴南岳衡山祭祀,行至杭州,闻南下清军已占领南京,于是取松江北上寓高邮。在高邮生活多年,乃归隐兴化。清康熙年间病逝,年八十余。
李清在明为官,“居言路中立,无依傍于封疆门户。刑狱数数争之,始入刑垣”[47]。在南都福王政权任职力主追谥李善长、方孝孺、陆震、左光斗等被冤杀重臣,使之得以平反。晚年隐居兴化枣园,手不离帙,勤于著述。有史论若干卷,另编有《南渡录》等。清修《明史》,曾征调李清史著,其子李柟以《南渡》、《三垣》等著呈献[48]。
杨琼芳,字蕊仙,别号斗山,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中进士,为此科会试会元(会试第一名),殿试排名三甲1名,授中书舍人。曾奉旨携金数万赈济关外军民,一丝不苟完成任务,又尽出随带的个人钱财散与众人。继奉命册立藩王,严拒犒赏,不收分文。因旅途劳累,受暑染病而暴亡。其子杨元勋后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
杨森,字季玉,号祖州。南直隶应天府句容人,素负大志,风度倜傥而有气节。进学后,府县试常置高等,但乡试屡遭挫折,不得志二十余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特别加试一科,不分一、二、三甲,杨森即考上此科“特用出身”进士,列第102名。授河南真阳县令。莅任第二天即清理冤狱,继去除苛杂(火耗),又捐俸设粥厂赈济饥民,活人以万计。时李自成起义军正席卷中州,明政府派总兵左良玉入境清剿,一路烧杀抢掠。杨森得知左部将过真阳,“先期谒左公为民请命,兵卒无哗,民得安枕”[49]。惜上任仅数月,杨森因殚精竭虑至引旧症复发,不得已呈文辞归。当地“士民奔送者盈路,甚至有泣下沾襟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