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口驻防旗籍进士

二、清代京口驻防旗籍进士

(一)京口驻防的设置

清统一后为加强满洲贵族的统治,除以绿营兵分驻各省外,在边疆及腹地中心城市派遣八旗(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驻防,以“环拱宸极,绥靖疆域”。清八旗驻防有四大类:“曰畿辅驻防兵……;曰东三省驻防兵;曰各省驻防兵,新疆驻防兵附焉;曰藩部兵。”[59]清政府在全国共设驻防将军13人(后增至14人)、都统2人(后增至3人),如在两江(今江苏、安徽、江西)设有江宁将军。将军下辖副都统。清政府在全国设有副都统29人(后增至30人),其中隶属江宁将军2人,即江宁副都统和京口副都统。江宁及京口的驻防旗兵简称为江宁驻防和京口驻防。清将军、都统及副都统设置简况(以嘉庆元年为例)如下[60]

表5-3 清代将军、都统设置状况

京口驻防设于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年)。早在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后即在南京设置江宁驻防,以八旗重兵屯驻东南中心的江宁(南京),还未尝在京口派驻旗兵。但顺治一朝,清廷在江南的统治并不稳固。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南明鲁王政权将领张名振、张煌言率水师突入长江京口江面,登金山望祭明祖陵。清政府为加强对沿海、沿江的防御,于第二年初夏派石廷柱率汉八旗一部驻防京口。石廷柱,辽东人,汉镶红旗固山额真,《清史稿》中有传。顺治元年(1644年)其所部随大军入关,先后平定山东、山西、河南等地。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石廷柱被授镇海大将军衔,统部“驻防京口,屯演武场,左右都统居三山书院”[61]。石部汉八旗在镇江驻防近两年,据地方文献记载,石廷柱治军严整,绥安百姓,“未尝有只骑入城骚扰市肆,民间称为石佛,八旗驻防自此始”[62]。十四年(1657年)二月,石廷柱以老乞休,被清廷召还,不久病卒。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郑成功、张煌言联军攻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兵锋达南京近郊,其间江南、江北反正城市总计29座,极大撼动了清廷在江南的统治。七月,郑军在南京城下为清军所败,登舰退出海口。清政府看到处于江河交汇地镇江城战略的重要性,即于当年九月恢复京口驻防的设置。“复设重镇,命都统刘之源挂镇海大将军印,统八旗官兵共甲三千副,左右二路水师驻镇江,镇守沿江沿海地方。”[63]计有镇海将军一员、副都统二员、协领八员、参领八员、协御四十员、骁骑校四十员,额设兵三千名。同两年前一样,这次派来京口驻防的也是汉八旗军队。刘部来镇后,圈城内西南隅文昌、儒林、黄佑、怀德等坊居民房屋为旗营官兵屯驻,周长总计4里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鉴于清朝在江南的统治已很巩固,省置镇海将军一职,仍置京口副都统二员。归江宁将军管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裁汰京口驻防汉军,自江宁驻防内拨六、七两甲蒙旗官兵1692名驻防京口。京口驻防仍归江宁将军兼辖,同时裁减副都统1名,留掌印副都统1名。每年春、秋两次,例由江宁将军来京口阅兵。自乾隆中叶至清末,在京口驻防的都是蒙古八旗兵。《京口八旗志》序中称:

自是以来,无或损益,兵民相安,不异土著。武备既饬,文教聿兴,百余年间,科第名流,联翩而起。道光、咸丰两朝频罹兵革,其间忠臣、义士、节妇、烈女尤难以更仆数。……

鸦片战争前,京口驻防蒙旗兵家属(男妇老幼)计有九千余口,接近万人。经1842年中英镇江之战及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至晚清光绪五年(1879年)京口驻防蒙旗家属总计六千余人。

(二)清代八旗科举

清代科考也涉及宗室士子及满洲八旗子弟的利益,被录取的进士中就有宗室进士和八旗进士。

清前期宗室不应乡、会试,乾隆八年(1743年)始准予宗室子弟一体殿试,但未久即被叫停。直到清中叶嘉庆六年(1801年),“宗室应乡、会试始著为令”[64]。会试时由考官酌取数卷呈送给皇帝亲裁,实别为一小榜,殿试虽说是一体,其实也只是排名前后的问题。

八旗子弟参加科考则始于顺治八年(1651年),比宗室子弟参加科考要早得多,但很快于十四年(1657年)就被叫停。康熙初复准八旗士子赴考,但未久又被叫停。如此开开停停,且准开时间短,停考时间长,原因还是最高统治集团视“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65],担心八旗弟子“崇尚文教,怠于武事”[66],从而危害满洲贵族的根本利益。此事同样到清仁宗嘉庆帝执政时才得到明确解决。

八旗士子参加科考,先是乡、会试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起不分两榜,旗人同汉人一体应试。自后八旗科考不再单列。虽说一体,考试要求上还是有点区别,即八旗士子参考要先试马步箭,骑射合格后才许参加文章考,以防八旗子弟荒怠武事。

此外,出于满语不被汉语同化及加强中央与满洲及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等考虑,还另设“满洲翻译试”和“蒙古翻译试”。这是专为八旗士子而设立的一项考试科目。满洲翻译即是将汉文译成满文,蒙古翻译即是将满文译成蒙古文。这两种翻译试也是童试、乡试和会试三级。考试内容则是从《四书》中选一节进行翻译,后又增加用满文或蒙文作文一篇。会试合格者即送入理藩院及六部任职中书或主事,至晚清翻译科进士也可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三)京口驻防八旗进士

在清代,驻防旗兵及家属列为旗籍,不入地方本籍,是故地方志书如乾隆《镇江府志》,嘉庆《丹徒县志》及光绪《丹徒县志》等志选举志中均未录京口驻防旗籍进士名。记载京口驻防蒙旗进士的地方文献主要是《京口八旗志》、《丹徒县志摭余》及《续丹徒县志》等。《京口八旗志》为京口驻防旗人钟瑞等主修、春元主纂。春元汉姓怀,字凤池,蒙古镶红旗人,举人出身,列为候补直隶州知州。其子善广后考中同治朝进士、其孙桂森则考中光绪朝进士。春元在京口曾首创八旗官学,并主纂《京口八旗志》(二卷)。该志记事自清初止于光绪五年(1879年)。因蒙旗驻防京口始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因而对乾隆二十八年前曾驻防京口的汉军八旗科考事跡不录,且该志篇幅不大,所载进士事迹十分简略,尚需查阅清朝进士题名碑录及清代会试硃卷的记录。此外,光绪《丹徒县志摭余》(民国七年刻本)及民国《续丹徒县志》(民国十九年刻本)在各自的选举志中,除列名光绪五年后的丹徒籍进士外,对京口旗籍进士也作了补充性记载。但同样十分简略,且所录进士名中有两人不见于进士题名录中,另有两人榜次列错。现据清代进士题名碑录,参见清代乡、会试硃卷履历,并与《京口八旗志》等互加校核,计得京口驻防蒙旗进士18人。此外,据碑录及嘉庆县志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前,汉军驻防刘宏绪(镶红旗汉军籍)曾考中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进士,则京口驻防旗籍进士共19人,内文科进士16人、翻译进士3人。

1.文科进士16人

表5-4 清代京口驻防旗籍文科进士

①《清朝进士题名碑录》录刘宏绪为二甲63名进士,嘉庆《丹徒县志》科目记二甲60名,此从碑录。
②进士庆安是进士庆云之兄,两人均为道光进士。另庆安还是进士丰和的曾祖。
③进士桂森是进士善广之子,父为同治进士,子为光绪进士。

刘宏绪,字述古,镶红旗汉军籍。先祖屡以战功授官,驻防京口。刘宏绪为人清慎自持,于雍正七年(1729年)考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授职兵部主事,迁礼部郎中,再迁调西宁道。在西宁“悉心生聚教训,边徼辑宁,文风亦大振”[67]。其后清军平定西疆,他助力后勤,不惮辛劳。乾隆元年(1736年)出任丙辰科会试同考官,公正选人。后归乡讲学,扶掖后进。

庆安,号迩人,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举人,道光六年丙戌科进士,三甲113名。镶白旗蒙古人。分发河南为即用知县,未久补任唐县知县,后迁开封府同知。庆安是光绪进士丰和的曾祖,“有文名,善书”[68]

文秀,道光十三年癸巳科进士,三甲107名。镶蓝旗蒙古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

顺安,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三甲144名。正红旗蒙古人。选补光禄寺署丞,后升詹事府右赞善。

庆云,号书五,镶白旗蒙古人,庆安之弟。道光二年(1822年)考中举人,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三甲19名。分发江西,为即用知县,未久补任永丰知县、东乡知县,调补南昌知县,迁宁都知州、江西盐法道。其间还曾充任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乡试同考官。

佈彦,原名佈彦泰,汉姓刘,字子交,一字泰如,镶红旗蒙古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进士,三甲79名。分发直隶,历署新乐、巨鹿、武强、清河、三河等县,补通州知州。其任州、县地方官,“皆以廉能称”。后以事被劾,改授馆职,由都察院笔帖式历升詹事府右赞善,降补户部云南司主事。佈彦工诗,著有《听秋阁诗钞》。

善广,镶红旗蒙古人。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举人,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三甲157名。钦点内阁中书,改加同知衔截取知县,签发浙江。历署乍浦理事同知、浦江县知县。曾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乡试同考官。善广父即《京口八旗志》主纂春元,其子则是光绪进士桂森。[69]

延清(1846—?),字子澄,号小恬,一号梓臣,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镶白旗蒙古人,京口驻防优贡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榜列55名。同治十三年联捷成进士,二甲74名。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延清曾祖珠隆阿、祖德庆、父连元三代均为京口驻防领催。堂曾伯(叔)祖顺禄曾考中武举人,任过驻防旗兵前锋。堂伯(叔)祖泰山于咸丰三年(1853年)死于与太平军的一次战斗中。[70]延清妻文氏为前护理京口掌印副都统文光之侄女。延清为满蒙旗人世家之后,祖居镇江府城将军巷。

国炳,号星垣,镶白旗蒙古人。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三年联捷考中丁丑科进士,二甲52名。考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迁翰林院侍读、侍讲、内阁侍读学士。历充协办、奏办院事,庶常馆提调、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文渊阁校理等职。国炳为进士丰和堂叔祖。

爱仁(1857—?),字泽民,号金声。正黄旗蒙古人,生于晚清咸丰年间。光绪前期举人,光绪十五年考中己丑科进士,二甲75名[71]。考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河南内黄、夏邑知县。爱仁出身于八旗军人世家,祖上于清初入关,任过正黄旗参领,南下后驻防江宁,至高祖台布禄始自江宁移驻京口[72]。父魁昌曾任京口驻防正红旗骁骑、正黄旗防御、马队营管总。伯(叔)父庆昌、麟趾则从文,先后考中同治朝举人。爱仁家族既是军人世家,也是地方科举家族。

桂森(1870—?),字楫霖,号宝书,生于同治年间,镶红旗蒙古人,京口驻防附生。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二甲109名,江西即用知县。桂森祖上于清初入关,乾隆时再自江宁移驻京口。高祖讷青阿由笔贴式升至正红旗佐领。祖父春元是道光举人,大挑二等,曾主纂《京口八旗志》,前文已述。父善广是同治进士,伯父善昌则是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任过太仆寺主事、福建龙岩知州。叔父善彰则是同治举人,大挑二等,定为七品京官。桂森家族也是旗籍科举家族。

承勋,号鼎铭,镶白旗蒙古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三甲173名。广东即用知县。承勋是光绪进士丰和的叔父。

丰和(1873—?),号幼农,一号懋甫,镶白旗蒙古人,生于晚清同治年间。京口驻防监生。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中举人,榜列140名。光绪二十一年考中进士,二甲83名。授吏部主事,转江西即用知县。丰和出身于旗籍科举家族,曾祖父庆安是道光进士,曾任开封府同知。父承霖,曾任四川成都府通判。关于丰和世家参见本著镇江科举家族一章。

恩华,镶红旗蒙古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恩、正并科进士,三甲107名。清末,任弼德院参议。恩华伯叔四人均死于太平天国战乱中。其父智昆是个饱学之士,“读书通经史大义,旁及书画、医卜、焦竹、骑射、技击、导引诸艺,靡不博习,而一一精绝”[73]。晚年专治医学,凡登门求诊者立愈而出,且施药不受偿。恩华深受其父影响,一生读书不倦。恩华弟希克图则为候选知县。

延昌,镶白旗蒙古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恩、正并科进士,三甲89名。任至翰林院侍读学士。

云书(1873—?),字企韩,号仲森,汉姓艾,蒙古正白旗人。京口驻防附生,光绪举人(乡试榜列50名)。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三甲73名。仕至翰林院侍讲。旗籍进士云书与丹徒籍进士张恩寿均是最后一科会、殿试中考取的进士,第二年即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取仕制。

云书的高高祖于乾隆时随部移驻京口,祖父清瑞字霁山,为岁贡生,才学过人,著有《江上草堂诗集》。父文兴,字小山,号养之,为翻译生,于咸丰朝聘入江苏抚署从事满文翻译,同治年间曾署瓜洲巡政厅。工诗善画,著有《寒香阁诗钞》,对云书影响很大。云书一族世居镇江旗营竹竿巷。[74]

2.翻译进士3人

翻译科是专为八旗士子设立的考试科目,有满洲翻译(满文译汉文)和蒙古翻译(蒙文译满文)。自乾隆四年(1739年)起始举行翻译科会试,每科录取翻译进士数名至一二十名不等。京口驻防蒙古翻绎进士计有3人,其中道光朝1人、咸丰朝2人。

福善,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翻译进士,刑部主事、刑部江苏司员外郎,京察一等。

达伦,一作讷仁,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翻译进士,镶黄旗蒙古人。工部虞衡司主事。

善昌,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翻译进士,历保直隶州知州(知府衔),补太仆寺主事。

以上19名京口驻防进士(文科进士16人、翻译科进士3人),地方文献记载与进士题名碑录所载相符。

3.文科贡士2人[75]

光绪《丹徒县志摭余》及民国《续丹徒县志》还记京口驻防旗籍国裕为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同裕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而清朝进士题名碑录中并无此两人名,现考析如下:

国裕,号子余,是进士丰和的嫡堂叔祖,镶白旗蒙古人。丰和硃卷履历中也称他是癸未科进士:“国裕,号子余,光绪壬午科举人、癸未科进士,诰封奉直大夫。”光绪癸未年即光绪九年。查进士题名碑录,此年共录进士308人,一、二、三甲中均未见有国裕名。再查下一科光绪十二年丙戌科,共录进士319人,也未见国裕名。推测国裕参加了癸未科的会试考试,取得名次,是为贡士,但因故未及参加殿试,不是正式进士。这种只参加了会试而因故未及参加殿试的现象在清代并不少见。这在同裕硃卷履历中得到证实。

同裕,字向之,一字玉堂,号秋田,又取汉姓赵。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蒙古镶黄旗人,京口驻防廪膳生。同裕自祖上移驻京口后,世居城内旗营八叉巷(卫备后巷)。祖父春阳是京口驻防领催,军功五品。父汇川,字瀛洲,号灏波,京口驻防副领催。同裕乡试榜列39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会试榜列88名。但同裕硃卷中只有乡、会试榜次记载,而未见有殿试名次的记载,证明他只参加了会试,因故未参加殿试,是贡士而非进士,也未被授职。

4.京口驻防武(科)进士3人

善积  光绪十二年(1886年)武进士

洪喜  光绪十八年(1892年)武进士

洪发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武进士

善积,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0年)武进士,京口驻防选卫守备,指分苏抚标候补。

【注释】

[1]《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上》。

[2]《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七《唐纪》二十三。

[3]《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零七。

[5]《宋史·选举志三》,另见《文献通考》卷三十四《选举》七。

[6]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三《武学》。

[7]光绪《丹阳县志》卷十四《选举》、卷十九《武职》。

[8]光绪《丹阳县志》卷十四《选举》、卷十九《武职》。

[9]王鸿鹏等编著《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月。

[10]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九《仕进》。

[11]此榜还录有陆秀夫,为盐城籍进士,已作辨析,见本书第二章。

[12]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二《古迹》。

[13]《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三洪武二十年七月条。

[14]《明史·选举志二》。

[15]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卷七《选举志》明清武进士条目中,镇江府武进士名下只列丹徒籍,不列丹阳籍、金坛籍、溧阳(清代改隶镇江府)籍武进士之名,明显遗漏少收。

[16]王鸿鹏等编著《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月。

[17]乾隆《镇江府志》卷三十二《武科》。

[18]分见嘉庆《丹徒县志》卷十四及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二。

[19]分见光绪《丹阳县志》卷十四及光绪《金坛县志》卷八。

[20]见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

[21]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七《宦绩》。

[22]《明史·职官志五》。

[23]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十六。

[24]《世耕堂古润金氏宗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本。

[25]《丹徒高氏宗谱》,民国二年(1913年)重修本。

[26]清《江南通志》卷一百五十一《武功一》。

[27]《明史·选举志二》。

[28]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七《宦绩》。

[29]《清史稿》卷一百零八《选举三》。

[30]参见商行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五章。另参见台北文海出版社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3辑所载《清代考试制度资料》,大致相同。

[31]《清朝文献通考》选举考七。

[32]周氏周召齐家传中记其名为周曰庠。

[33]张氏家乘则记张晟为丙辰科武进士,丙辰科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见《京江张氏家乘》卷十《敬堂公传》。张晟为京口张氏十一世,是张九徵伯父张觐宸的后裔。张晟孙为张怀祖(字敬堂)。

[34]据民国丹阳珥塘《荆氏续修族谱》载荆中渭为荆氏六十六世,后被授将军衔。

[35]《续丹徒县志》记丹徒人周以忠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武进士,查道光十五年(1835年)有丙申科武会试、道光十八年(1838年)有戊戌科武会试,并未有十七年丁酉科武会试。《续志》或为误补。

[36]参见本书第七章《镇江科举家族》。

[37]民国何希澄《镇江陶氏续修族谱序》。

[38]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

[39]咸丰《大港赵氏分谱》世系。

[40]民国《续丹徒县志》记载:“赵云标,字仰亭,赵楷子。”

[41]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二。

[42]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八。

[43]大港赵氏忠厚传家,侠风相袭。近代后裔中还涌现出杰出的民主革命家赵声,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字伯先,为洪溪(大港)赵氏二十五世。赵声自幼随父读书习武,爱打抱不平,在乡有“侠义少年”誉称。

[44]据《张氏家乘》卷四世系图,张氏于元末自中州河南迁居丹徒,其居润一世至张拓简示为:

[45]《京江张氏家乘》卷十《开圻公传》。

[46]《京江张氏家乘》卷十《开圻公传》。

[47]《京口张氏家乘》卷十二《石农公行述》。

[48]《京江张氏家乘》卷十《开圻公传》。

[49]宣统《古润金氏宗谱》序。

[50]宣统《古润金氏宗谱》卷一。

[51]嘉庆《丹徒县志》方技条称:蔡时霖“习父业,及长,名噪江之南北,扬人多以数十金一日延之,兼厚酬其舆从,犹不可得”。可知其时蔡家医名之盛。

[52]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七《方伎》。

[53]光绪《润州李氏宗谱》卷二。

[54]光绪《润州李氏宗谱》世家引。

[55]见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宦绩》。

[56]清代镇江府、县志均记其名为周日庠,周召齐家传中则记其十世伯祖名周曰庠。

[57]见光绪《丹徒县志摭余》卷五及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五。

[58]丹徒县地名委员会《江苏省丹徒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59]《清史稿·兵志一》。

[60]据《清史稿·将军都统大臣年表》,参见章伯锋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

[61]光绪《京口八旗志》卷一。

[62]光绪《丹徒县志摭余》卷六。

[63]光绪《京口八旗志》卷一。

[64]《清史稿·选举志三》。

[65]《清史稿·选举志三》。

[66]《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八《选举考一》。

[67]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宦绩》。

[68]《京口八旗志·文苑》。

[69]参见桂森硃卷履历。

[70]见延清硃卷履历。

[71]京口驻防旗籍进士爱仁以举人身份参加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合格,但因故未及参加此科殿试,后补行参加光绪十五年己丑科殿试,排名二甲75名。

[72]见爱仁硃卷履历,载《清代硃卷集成》。

[73]光绪《丹徒县志摭余》卷七《孝友》。

[74]见云书硃卷履历,载《清代硃卷集成》。

[75]会试中式称贡士,殿试赐出身称进士。见齐如山《中国的科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按从前会试完毕之后,离出榜总有一个多月之久,有的举子住在北京候榜,这个名词叫做候晓,因帖榜亦曰揭晓也。有的离北京较近,或无钱久住,则多回家,俟接到中式的信,再赶紧进京复试。然这种信有时得的较晚,俟赶到北京,则复试已过,自己未赶上。每次会试中式后,如此误试者,总有几位,可以多至一二十位,但这不要紧,可以在下科复试殿试,不过是自己耽搁三年就是了。在这三年之中,在文字中他永远须写贡士,万不能写进士;倘乎不幸,在这三年之内去世,则他永远是贡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