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清史稿》中立传的镇江进士

五、《明史》、《清史稿》中立传的镇江进士

《明史》是清人所修的纪传体明代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清史稿》修成于民国前期,虽是稿本,但至今仍是唯一的清代纪传体通史。《明史》与《清史稿》均是记载一个朝代的国史。

除本纪、志、表外,列传是纪传体史著的主体。《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本传、循吏传、儒林传、文苑传、忠义传、阉党传、奸臣传等)及《清史稿》列传中的人物(本传、循吏传、儒林传、文苑传、艺术传、忠义传、孝义传、遗逸传、畴人传等)不少是进士,进士构成明清两朝行政类人才主体,有的进士官阶虽高,甚至贵为大学士者却不能入传。如弘治进士镇江府丹徒人靳贵虽曾夺得乡试解元、殿试探花,并于正德朝一度入阁任过大学士,但因家僮受贿卖题事受到言官们攻击,以致辞职归乡。《明史》中除《大学士年表》、《武宗本纪》及《明史·毛纪传》有靳贵言行的零星记载外,未见单独立传。再如清道光进士、镇江府丹徒人李承霖虽曾夺得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状元之誉,但入仕后政绩相对不显,咸丰初即因故辞归,任职时间不长,是故《清史稿》未予立传。

以明代为例,据笔者统计,列入《明史》本传(仅列姓名、籍贯而无简历或事迹者不称之为传,不作统计)[23]的洪武进士30人、建文进士7人、永乐进士60人、宣德进士22人、正统进士65人、景泰进士28人、天顺进士35人、成化进士105人、弘治进士129人、正德进士137人、嘉靖进士209人、隆庆进士38人、万历进士305人、天启进士59人、崇祯进士90人、计1319人;列入《明史》循吏传的洪武进士1人、建文进士1人、永乐进士9人、景泰进士1人、成化进士2人、嘉靖进士1人、隆庆进士1人、万历进士1人,计17人;列入《明史》儒林传的正统进士1人、景泰进士1人、成化进士7人、弘治进士8人、正德进士4人、嘉靖进士12人、隆庆进士2人、万历进士3人、崇祯进士1人,计39人;列入《明史》文苑传的洪武进士1人、永乐进士2人、正统进士1人、天顺进士2人、成化进士6人、弘治进士12人、正德进士6人、嘉靖进士32人、隆庆进士2人、万历进士16人、崇祯进士2人,计82人;列入《明史》忠义传的弘治进士8人、正德进士2人、嘉靖进士4人、万历进士20人、天启进士10人、崇祯进士28人,计72人;列入《明史》孝义传的洪武进士1人、弘治进士1人、计2人;列入《明史》阉党传的天顺进士1人、成化进士3人、弘治2人、万历进士28人、计34人;列入《明史》奸臣传的弘治进士1人、万历进士4人,计7人。以上八项相加,入传的明代进士总数1571人,或有少量遗漏,但相差不会太多,若取整数,约有1600人。明代有15个省级区,各省入传的进士数列表简示如下(按入传进士数多少顺序排列)[24]

表9-20 《明史》入传的各省进士数量

读表可知,考中进士数多的省份则入传《明史》的进士数相应也多,进士入传最多的省份是南直隶,浙江第二,江西第三,福建第四,北直隶与山东并列第五。南方文化发达,列入《明史》文苑传的南直隶进士有37人,浙江则列第二。北方人厚重,列入《明史》忠义传的进士以山西和北直隶最多,各为11人。江西教育兴盛,书院众多,列入《明史》儒林传的江西进士多达11人,居于第一。明代入传的阉党进士有33人、奸臣进士7人,内中两人就与镇江府有关。

表9-21 《明史》中立传的南直隶省各府进士数比较

在《明史》中有传的明代镇江府进士(含附于主传中的父或子传)计16人:汤礼敬、王晔、吕高、王樵、王臬、王肯堂、姜宝、姜士昌、于孔兼、于玉立、姜志礼、华钰、周应秋、周镳、周维持、邓藩锡。未正式立传而在本纪、年表或在他人之传中略作提及者则不予统计。[25]兹表列于下:

表9-22 《明史》中立传的镇江进士

以上金坛籍进士10人,丹阳籍进士4人,丹徒籍进士2人,以金坛籍进士入传数最多,丹阳籍次之,丹徒籍再次之。三县进士数与入传数均以金坛为多,领先于他县:

表9-23 镇江三县进士的入传数情况

这些入传的进士多数或政绩卓著,或文章丰赡,为时称颂。如丹阳汤礼敬在弘治、正德两朝任职于刑部,忠于职守,曾与正直官员伏阙请诛以刘瑾为首的“八党”,胆识过人。同是丹阳籍的姜宝、姜士昌父子也是立朝正直,姜宝在朝时就不附严嵩。万历进士、丹徒人华钰在荆州推官任上因支持地方的反税监斗争而被逮入狱,过了五年囚徒生活。万历进士于孔兼、于玉立均为金坛籍人,任职有绩,详见前章。但进士队伍中也有优劣之分,金坛籍入传进士10人中就有2人被列进阉党传内。一是周应秋,一是其弟周维持,均为万历进士。天启朝宦官魏忠贤专政,其党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四十孙等,内居十狗之首的便是周应秋,“清流未尽逐者,应秋毛举细故,削夺无虚日”[26],成为得力打手。崇祯初,他被遣戍死。其弟周维持在天启朝时也很猖狂,“请刊党籍,尽毁天下出院”[27],于崇祯初被刻罢。《明史》中入阉党传的进士共33人,内南直隶省(18个府州)有4人,而镇江府就有2人,均为金坛籍。

《明史》中列传的镇江人士还有一些,因不是进士不列入上表,如正德举人、丹徒人唐侃,仕至刑部主事,在《明史·循吏传》有事传,因是非进士,是故上表中不予列入。再如金坛人徐有声,字闻复,明末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被特拔为京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曾督饷大同。1644年京师被李白成军攻占,他“被执不屈死”,后被南明福王政权追赠为太仆寺少卿。徐有声在《明史》中也有简传。

《清史稿》中立传的镇江府进士(含附于主传中的父传或子传)计有14人,未正式立传而在本纪、年表或在他人之传中被提及的则不予统计。兹简列如下:

表9-24 《清史稿》中立传的镇江进士

以上溧阳籍进士6人,金坛籍进士4人,丹徒籍进士4人,合计入传进士14人。明镇江府进士164人,入《明史》列传的有16人;清代镇江府进士284人,入《清史稿》列传的有14人。入传比例明代为9.8%,清代为4.9%。较之明代,清代入传比例减少,但入传者品位较之明代提升。如明代入循吏传的整个南直隶进士只两人,一在安庆府,一在常州府;清代入循吏传的镇江府进士就有一人,即溧阳籍的狄尚。狄尚是乾隆进士,任职于乾嘉两朝,历任安徽黟县知县、广东化州知州、江西南康、饶州、吉安、广信知府,所至除烦苛、治简易、抑强暴、严吏胥、兴民本,政声载道,是故入传循吏卷中。入传的14人中有3人仕至大学士,一为康熙中丹徒张玉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一为乾隆初溧阳史贻直拜文渊阁大学士,一为乾隆中金坛于敏中拜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及于敏中事迹前文已述,与这两人相较,则史贻直更是历事三朝。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史夔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仕至詹事。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史贻直也考中进士(三甲第1名),时年十九岁。入仕后自检讨五迁至侍读学士,雍正初改任吏部、工部、户部侍郎,并在南书房行走。雍正七年署福建总督,八年(1730年)改署两江总督。乾隆初调任湖广总督,继回京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乾隆九年(1744年)授文渊阁大学士,继加太子太保衔。史贻直前后行政六十年,可谓三朝元老,曾被乾隆帝赐诗誉称“人瑞”。卒年八十二,谥文靖,入祀贤良祠。《清史稿》誉其“为政持大体,不苟为异同。性强记,饬举止,善为辞令”[28]。雍乾时的史贻直仕途之坦可与康熙朝的张玉书相埒。

《清史稿》文苑传列有343人,内进士身份者105人,约占文苑总数的三分之一,镇江府4县无一名进士入列文苑传中。《清史稿》儒林传列有280人,内进士身份者64人,镇江府4县亦无一名进士入列儒林传中。《清史稿》艺术传共列117人,内进士身份者仅8人,只占入传总数6.8%,可知儒林、文苑、艺术类人才中进士身份者少之又少。艺术传涉面较广,包括医术、书法、绘画、园艺、窑艺等:

表9-25 《清史稿·艺术传》入传人数及其中进士数

比之医学、绘画、园艺等,以书法成就入传的进士比例相对要大一些,《清史稿·艺术传》共立传书法家13人:王澍、蒋衡、王文治、梁、梁同书、邓石如、钱伯、徐用锡、吴育、杨沂孙、吴熙载、梅植之、杨亮,其中有4人是进士身份:

表9-26 《清史稿·艺术传》中立传的书法家兼进士

表内4名进士书法家就有两人是镇江府的,一为康熙进士、金坛人王澍,一为乾隆进士、丹徒人王文治。王文治在前章中已有详述,不再赘复。王澍“绩学工文,尤以书名”,致仕后“益耽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工”[29]。一般来说无论乡试还是会试、殿试,应试士子若想高中,除几篇时文、策文写得好外,还被要求卷面书写规范。清乾隆帝就喜诗酷书,可以想见当众多作文高手云集于太和殿,内中策文写得好且书法上乘的则入列一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至嘉道年间,殿试考试尤重字体,“近数十年,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问策论之优劣,以致空疏浅陋,竟列清班,甚至有抄袭前一科鼎甲者。而读卷诸公,评骘楷法,又苛求点画之间;有一字古体贴体,依《说文》篆隶而不合时式者,即工楷亦置下等”[30],这就过犹不及,走向极端了。历来进士被视为天子门生,门生多才多艺,天子脸面也有光,乾隆帝就很赏爱王文治书法。《清史稿》记王文治致仕后往来于吴越间,主讲镇江、杭州书院,“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王文治书碑,大赏爱之。内廷有以告(文治),招之出者,亦不应”[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