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镇江府进士

二、清代镇江府进士

(一)清世祖顺治朝镇江府进士

清世祖顺治(1644—1661年)十八年中开科8次,共录进士2864人。8科中有2科(顺治三年及顺治十六年)镇江府无人考中进士,其余6科共考中进士50人,此外隶于江宁府的溧阳县(后改隶镇江府)考中11人(见前表)[16],这6科是:

1.顺治四年丁亥科(1647年)吕宫榜共录进士298人,内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38名。一甲第1名吕宫,江南武进人,仕至大学士。一甲第3名蒋超,镇江金坛人。此科镇江府(溧阳未计)考中进士15人,内丹徒籍6人(杨鼎、张九徵、顾仁、王际有、冯旦、陈廷楹)、丹阳籍1人(聂政新)、金坛籍8人(蒋超、于明宝、冯雷鸣、冯斑、袁秉铨、王康侯、于云石、虞宁)。

蒋超,字虎臣,号绥庵,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顺治四年进士,名列一甲3名,是为探花,授官编修。顺治八年(1651年)受命主持浙江乡试,“识拔多为名士”[17]。转升修撰。康熙六年(1667年)出任学政,督学北畿。任内修文庙,置祭器,增义田,振士气,以论策取才。又疏陈十事,增进教育,多见施行。解官后遍游荆襄,至四川峨眉结茅而终。“超性廉静,博学强记”[18]。晚研释典,手自录书数百卷,著有《绥庵集》、《峨眉志余》。

于明宝,字公安,镇江府金坛人。顺治四年二甲1名进士,是为传胪。授礼部主事,仕至临巩道副使,卒于官所。

杨鼎,镇江府丹徒人,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顺治四年二甲22名进士,官户部员外郎。

聂政新,字子硎,镇江府丹阳人。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四年进士,二甲53名。授行人司行人。顺治六年(1649年)出任会试同考官,于落卷中捡得汉阳熊伯龙卷,熊即于随后的殿试中夺得一甲第2名。消息传出,天下士子皆论服其精鉴识人。著有《大易传稿》等。

张九徵(1617—1684年),字公选,号湘晓[19],镇江府丹徒籍人,世居镇江府城张家巷。张九徵为九世张凤仪独子,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参加首科江南乡试,夺得第1名,是为解元。四年,三十一岁的张九徵参加丁亥科会试,考中进士,名列三甲2名。[20]授吏部行人司行人,曾奉旨传诏福建,继迁吏部文选司主事、考功司郎中。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乙未科会试同考官。父张凤仪病危,其为独子即告假归里照料。父亡后在乡服孝。顺治十六年(1659年)夏,郑成功、张煌言率南明舟师突入长江,兵临镇江。张九徵登城协守,继逃城乞援。事平后受清廷赏识,于康熙二年(1663年)被重新起用,补吏部稽勋司郎中,改文选司郎中。康熙三年(1664年)改任河南按察司佥事,出视学政。赴任典祀前贤,增置社学,选任名师,辨正字体,使中州学风为变。“考绩最,当超擢”,而为权势所阻,即称病归里。

张九徵娶妻何氏,生有六子四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病逝于家,年六十八岁。著有《艾衲亭稿》、《闽游草》,与何洯、程世英纂康熙《镇江府志》,参纂康熙《江南通志》。

冯雷鸣,字震伯,镇江府金坛人。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四年考中进士,三甲18名。任绛州知州,卒于官。

顾仁,字伯元,镇江府丹徒人。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顺治四年进士,三甲28名,与张九徵、王际有等同榜。授湖南宝庆府推官,迁顺天府巡按御史。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月,吏部书吏章冕在宫门前刎颈告发其贪赃枉法、陷害无辜。顺治帝大为震惊,亲加审讯,得知所告属实,遂将顾仁与同案之刑部司官贺绳烈(碑录作周绳烈,与顾仁是同科进士)处死[21]。其后在不同场合,顺治多次提及此事,要各级官员引以为戒。清地方府、县志均不载顾仁之事,而清中叶编成的《京江耆旧集》则收顾仁诗一首并附小传,极简[22]

冯斑,字炳文,镇江府金坛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顺治四年进士。会试名列第2名,殿试排名三甲49名。授西安府推官,改兵部主事,迁兵部员外郎,转湖广道监察御史,巡视长芦盐课。

王际有,字书年,镇江府丹徒籍人。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23]四年考中进士,名列三甲75名。授永丰知县,补泾阳知县。在永丰数载,居民感其恩德。在泾阳,劝农桑,抑强暴,倡诗说礼,致地方健捍风气得以改变。本拟迁工部虞衡司主事,而为地方督、抚奏留,改任高州知府。在高州杖毙犯有命案的不法土豪杨慎及同党数人,政声大著。迁升河南学政,重振当地学风。及去官归乡,“囊箧萧然”[24]

冯旦,镇江府丹徒县籍,顺治四年三甲102名进士,授陕西长垣知县。

袁秉铨,字国衡,镇江府金坛县籍。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顺治四年进士,三甲120名。授壶关知县。“洁己爱民,不受干请”[25]。富商大贾常有托请说情减税的,必坚拒之。闲暇日,与诸学究谈文论道,其乐融融。任满辞归,仅有随身的数百卷图书而已。

王康侯,字尔锡,镇江府金坛县籍。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顺治四年进士,三甲126名。授南召知县,官至浙江提学副使。

于云石,字括苍,镇江府金坛县籍,于玉立孙。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顺治四年进士,三甲132名。授河内知县。

陈廷楹,镇江府丹徒县籍。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顺治四年进士,三甲193名。授海澄知县,调余姚知县。

虞宁,字兴间,镇江府金坛县籍,虞大复孙。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顺治四年进士,三甲238名(此榜榜末)。授福建侯官知县,后任掖县知县(未赴)。

2.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刘子壮榜,共录进士395人,内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15名。此科镇江府考中9人(二甲4人、三甲5人)。9人中,丹徒籍1人(韩豫)、丹阳籍2人(孙允恭、荆其惇)[26]、金坛籍6人(刘国钦、许熙宇、李铭常、袁大受、史弘谟、于明举)。

刘国钦、字叙生,镇江府金坛县籍。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顺治六年进士,二甲36名。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迁广东惠州府知府。

许熙宇,字我位,镇江府金坛县籍。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顺治六年联捷成进士,二甲59名。授中书舍人,升刑部主事、员外郎中,迁大名兵备道佥事。其时地方驻兵军饷例由兵备道员支放,多有克扣。许熙宇到任,如数支给,官兵悦服。后奉命裁汰地方驻兵,许熙宇先支月饷,又均分积余,再劝谕归农兴业。官兵皆无异议,遣散得以顺利实现。辞官后,“杜门乡居,一如寒素”[27],捐赀修桥,倡筑堤岸,乐为地方造福,卒后被祀乡贤祠。

孙允恭,字尧表,镇江府丹阳县籍,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六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60名。授户部主事,累官浙江按察使。孝事双亲,迎养署内,父及继母殁,丁艰家居十余年。起补粤东道佥事,擢工部郎中,所任皆有政声。著作有《孙水部文集》、《菽园集》。

李铭常,字纪工,镇江府金坛县籍,(李)皓子。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顺治六年进士,二甲63名。授大理寺评事。

袁大受,字亦文,镇江府金坛县籍。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是为解元。六年联捷成进士,三甲63名。授广东驿传道佥事,官至广西参议。

荆其惇,字敕五,镇江府丹阳县籍,丹阳荆氏第六十五世。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进士,三甲79名。初授平乐知县。丁艰未赴,起补郾城知县。明末清初中州战乱频频,郾城受创尤重。荆其惇莅任初,只能借居民屋,草创诸事。时清廷用兵南方,郾城为南北孔道,军队过境频繁,地方颇累供应之苦。每闻大军过境,荆其惇必先单骑迎师,亲为供应草料,减少地方惊扰。又在县东关隘处的龙塘河口筑堤防洪,坚如长城。当地百姓在堤上植荆德之,称之为荆堤。在任六年,轻敛薄赋,宽严得体,颇得民心。后死于一次突发性的事故中,当地百姓悲思不已,供祀于名宦祠中。

荆其惇少时家贫,事孝亲,兄弟友爱。平时博览群书,留理学,著有《宛吟集》。

史弘谟[28],字文若,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六年联捷中进士,三甲98名。授浙江临安知县。其弟史承谟,继考中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

韩豫,字如石,镇江府丹徒县籍。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六年进士,三甲252名,授山东寿张知县。莅位后首先甄别在政治上受到牵连的数千家百姓,一律无罪开释。又募工筑堤,疏淤辟田。继补山西猗氏知县,升吏部主事,迁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杜绝请谒,一涤铨选之弊”[29]

于明举,字襄子,号劬念,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顺治六年联捷成进士,三甲268名。改庶吉士,授国史馆检讨。顺治十二年(1655年)充乙未会试同考官,所取多为时艺名家或其后名臣。同年,被荐授河南睢陈道按察司佥事,在任肃清盗匪,安宁地方,招集流移,开垦荒田。转福建福宁道参政,升四川按察使、山东布政使、湖南布政使。所到招抚流离,裁汰冗员,颇有政绩。在湖南因“数为大员言地方利病”[30],而与巡抚结怨,被中伤罢职,士民惜之。卒年五十六,著有《念庵集》。于朋举在《清史稿》中有传。

3.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邹忠倚榜,共录进士397人,内一甲3人、二甲77人、三甲317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6人,均为三甲。6人中丹徒1人(罗汉章)、丹阳县2人(贺宽、张灏)、金坛县3人(冯标、史承谟、葛维屏)。[31]

冯标,字右文,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顺治九年考中进士,名列三甲3名。冯标出身于普通的力田之家,又自幼失母,故读书锐意进取。考中进士后因故南归,未即授事。顺治十四年(1657年)始补行人司行人,升礼部员外郎、巡视临清。为政多有矜恤,护持治下百姓。迁户部郎中,改提督广东学政,有善声。四十八岁时任满告归,六十五岁病卒。

史承谟,字文仲,史弘谟弟,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顺治九年进士,三甲29名。授浙江绍兴府推官。

贺宽,字瞻度,号拓庵,镇江府丹阳县人。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九年考中进士,列三甲93名。授广东潮州府推官。潮州地方习俗好讼,相互告讦成风。贺宽到任,力辨诬陷,惩治刁顽,前后销案四十余起。其中一案为杨姓标员诬陷邱姓孝廉,贺宽力为昭雪,解救、保护人众有二百余。康熙朝前期平定三藩之乱,驻军于粤,时有官兵扰民于市,贺宽械系示众,严惩不贷,地方得以安宁。以政绩荐升大理寺评事。其后贺宽以母老告归,被江南巡抚汤斌荐讲之紫阳书院。“宽和而能介,闭户读书,至老不倦。”[32]

贺宽一生著作颇丰,有《五礼辑要》、《读易模象》、《左国史汉序事合抄》、《分国分年史断》、《万姓考》、《日历月令广义岁华录》、《本草伤寒摘要》、《拓庵诗古文集》、《饮骚作离骚注》等。著名遗民诗人冷士嵋曾作《答贺赡度大理书》,对贺宽所赐《饮骚》赞叹不已:“盖古今注骚者不一,大概皆支离附会者多。……足下是书,笺解明切,而义意复联贯而有条,为前所未有。较之诸家,可谓集大成矣!”[33]

张灏,字元若,镇江府丹阳县人。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九年考中进士,列三甲103名。授职内阁中书,多次充任顺天乡试及全国会试同考官。

罗汉章,镇江府丹徒县人。前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顺治九年进士,三甲128名,授浙江淳安知县。

蔡嘉祯,字芝生,镇江府金坛人。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顺治九年进士,三甲174名,授江西鄱阳知县,改广东临高知县。临高濒海,风潮肆虐,他莅任后,招集流民,垦荒三百余顷。迁太常寺博士。

葛维屏,字子建,本姓诸葛,镇江府金坛人。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九年中进士,三甲182名。授凤阳府学教授,改河南仪封知县。

4.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史大成榜[34],共录进士399人,内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19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9人(二甲2人、三甲7人)。内丹徒县3人(李镛金、蒋寅、陈灴)、丹阳县3人(杨志远、荆柯、贺王昌)、金坛县3人(符渭英、曹钟浩、王明试)。

杨志远,字尔宁,镇江府丹阳县人。前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顺治十二年进士,二甲13名。授刑部主事,办案多平反。改为下江防道,驻湖北蔪州。蔪州多盗匪,剽掠扰民,号称难治。杨志远到任,多招安之,盗患渐平。调迁河南汝南道,招集流散,开垦荒田,休养生息。归里后一如平民,六十五岁卒于乡。

李镛金,字雒九,镇江府丹徒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第二年联捷中进士,列二甲25名。授户部主事,迁户部郎中,出为河北真定知府。熟悉吏事,练达敏捷。康熙初考评官员,得优者九人,李镛金列第一,受到嘉奖。

荆柯,字公近,镇江府丹阳县人,丹阳荆氏六十五世。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十二年联捷成进士,列三甲38名。授陕西延安府推官,改湖广叙浦县令。叙浦素称难治,荆柯到任,以农桑课民、以诗书课士。遇荒年,他捐俸赈灾,受到好评。任满因路远受阻不能归乡,当地百姓筑室邀他留居。荆柯其后卒于叙浦。

符渭英,字非熊,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顺治十二年进士,三甲76名。授深泽知县,任上多有善政。如在地方倡导文治,曾拿出俸金一部分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还常巡视县境,随时受理诉讼,依法公平判决,赢得政声。迁调大理寺评事。康熙二年(1663年)出任贵州乡试正主考,“力为搜拔,黔无遗珠,号称得士”[35]

曹钟浩,字持原,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二年(1645年)举人,顺治十二年进士,三甲103名。曹宗浩出身于金坛科举家族,曾祖曹大章为前明嘉靖朝进士,父曹宗璠为前明崇祯朝进士。初被授青海西宁知县,其境山地延绵,民中有数十年不愿纳税的。“钟浩入其巢,擒最奸者一人治之,供赋如式。”[36]经考,选调刑部主事,升刑部员外郎。著作有《菜羹园集》,另辑有《金坛曹氏集》。

贺王昌,字君开,镇江府丹阳县人。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十二年进士,列三甲127名。授山东峄县知县。峄县民贫地瘠,田亩荒芜过半,加之徭役不断,呈凄凉破败之景。他莅任后,“招集垦辟,均其赋役,邑民始得休息”[37]。著作有《结绿斋集》(一作《祥庵集》)。

王明栻,字雍侯,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顺治十二年进士,三甲138名。授广东南海知县,迁兵部职方司主事。

蒋寅,字敬公,镇江府丹徒县人[38]。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顺治十二年联捷成进士,三甲157名。初授广东揭阳知县,因治理海盗有方,以绩迁刑部主事,继升刑部郎中。出任广平知府,擢福建巡海道。又因治理海疆有方,升山东布政司参政。转浙江布政司参政,专管漕运,剔除种种弊端,以绩升云南按察使。在云南“发赈、兴学,恤驿站、严私派”[39],又受好评。再迁贵州布政使,内擢太仆卿,未数月病卒。子蒋日广曾任江西督粮道,孙蒋宗元后任浦江知县,另一孙蒋调元后任镇安知府。

陈灴,镇江府丹徒县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十二年联捷中进士,三甲241名。任职山东济宁知州、河南昆阳知州。

5.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孙承恩榜,共录进士243人,内一甲3名、二甲80名、三甲260名。[40]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二甲2人、三甲1人),内丹徒县籍2人(邬昕、钱志进)、金坛县籍1人(储士)。

邬昕,镇江府丹徒县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顺治十五年进士,二甲5名。授广东惠州府推官。

钱志进,镇江府丹徒县人。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顺治十五年进士,三甲55名。授山东济南府推官。

储士,字亦士,储谷子,镇江府金坛县籍。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顺治十五年进士,三甲14名。授贵州铜仁府推官。

6.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马世俊榜[41]共录进士383人,内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03名。一甲第1名马世俊,江宁府溧阳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8人(二甲4人、三甲4人),内丹徒县4人(张玉书、程梦简、张鹏、范绍淳)、丹阳县1人(潘之彪)[42]、金坛县3人(于嗣昌、蒋扶、徐浩武)。

张玉书(1642—1711年),字素存,号润浦[43],镇江府丹徒籍人。张九徵次子,京口张氏十一世。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第2年初春赴京参加复试。十八年考中进士,二甲12名。授庶吉士,散馆任翰林院编修。迁国子监侍讲、日讲起居注官、侍讲学士。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皇帝提名擢升为内阁学士,时年四十。继迁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十九岁的张玉书被授以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成为阁臣。

张玉书入仕五十年,主要政绩有三。其一,入阁协理政务。据《清史稿·大学士年表》载,张玉书自康熙二十九年入阁至三十七年丁母忧返里守丧、康熙四十年受诏再度入阁至五十年病故热河,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长达十八年,是康熙帝最为信任的汉大臣之一。二是奉命督查河工,提出“引汶水通漕”、“以淮水敌黄”的建议并被采纳。三是纂修典籍,先后出任《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明史》编纂的一任总裁官和一任监修官。此外,《世祖章皇帝实录》、《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重要典籍的编撰或审订,张玉书也参与其中。四是数次出任乡、会试主考官,受到学子信任。康熙帝视张玉书为肱股之臣,称赞他“学问既博,人品亦极优”。六次南巡,张玉书随行四次。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张玉书奉诏随征至漠北最前线。

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年七十的张玉书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被加赠太子太保,谥文贞。棺柩南归,葬丹阳尤区村。张玉书在《清史稿》中有传,传称:“玉书谨慎廉洁,居政地二十年,远避权势,门无杂宾,从容密勿,为圣祖所亲任。自奉俭约,饮食服饰,略如寒素。”[44]

程梦简,字苍符,镇江府丹徒籍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举,顺治十八年联捷成进士,二甲第40名。授河南考城知县,改广东镇平知县。

于嗣昌,字九扶,号毅庵。于孔兼孙,于汉翔之父。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十八年考中进士,二甲第69名。选授山西襄垣知县。襄垣地脊民贫,于嗣昌莅任,多方抚绥。康熙十一年(1672年),冒酷暑审核编民,积劳成疾,卒于任所。平时因代民偿还债务,积欠官银数千两,由其子于汉翔(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变卖家产如数偿还。襄垣民众后来建祠以祀,题祠额称为“于公(嗣昌)书院”。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于汉翔视学山西,路过襄垣祭父于公祠,“邑民夹道聚观以数千计,学使者舆拥不得前,同声称叹为廉吏之报云”。[45]

潘之彪,字文山,镇江府丹阳县人[46]。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十八年进士,二甲74名。授浙江温州府推官,改授四川蓬溪县令。莅任后招集流散,开垦荒田,恢复生产。又修学课士,提倡文治,多有成效。康熙八年(1669年)出任四川乡试同考官,识拔寒士张鹏翮(四川遂宁人,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河道总督)。归里后琴书自娱,著有《琴憨堂集》。

张鹏(1627—1689年),字抟万(一作搏万),镇江府丹徒县人[47]。顺治十七年(1660年)乡试中举,十八年成进士,三甲1名。授内阁中书,迁刑部主事。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考选第一,擢吏科给事中,迁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右参议、顺天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东巡抚,官至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张鹏为谏官,知无不言,又识大体。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饥赈粥,他疏清延长期限,活命万余人。在山东任上,疏浚小青河数百星,并建闸备蓄洩,变害为利。又重视教育,乐育人才。其他如倡修明史、会典,皆见施行。

张鹏“丰毅俊伟,慷慨世务,掀髯抵掌,倾其座人”[48]。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于家,有《宁远集》。

范绍淳,镇江府丹徒人。前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顺治十八年进士,三甲45名。任职不详。

蒋扶,字玉大,镇江府金坛县人。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顺治十八年进士[49],三甲95名。授职中书舍人。

徐浩武,字孟枢,镇江府金坛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举,第二年联捷中进士,三甲296名。曾选入翰林,后改御史,再迁光禄寺卿、大理寺少卿。曾与都御史魏象枢主持冤狱平反,存活甚多。平时为官清贫,家无隔日之储。

(二)清圣祖康熙朝镇江府进士

清圣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1662—1722年)中共开科21次,即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年)、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年)、康熙四十八年乙丑科(1709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康熙五十二年癸己恩科(1713年)、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年)、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共录进士4087人。康熙朝21科中,有7科(康熙三年、二十四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二年、四十八年、五十二年)镇江府(时辖丹徒、丹阳、金坛3县)无人考中进士。其余14科共考中进士36人,内丹徒县17人、丹阳县6人、金坛县13人。

1.康熙六年丁未科[50]缪彤榜,共取进士155人,内一甲3名、二甲40名、三甲112名。此科一甲第2名张玉裁,江南镇江府丹徒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一甲1人、二甲1人、三甲1人),3人中丹徒籍2人(张玉裁、夏沅)、金坛籍1人(王家栋)。此科除丹徒人张玉裁摘得榜眼外,丹徒人夏沅是为传胪。

张玉裁(1637—1671年)[51],字礼存,号退密,镇江府丹徒人,张九徵长子。康熙五年(1666年)举人,六年联捷成进士,一甲2名。授翰林院编修,召入国史院。其少有大志,读书万卷,考核古今治乱成败之迹,以天下为己任。任职后,“时政有得失,辄诣当辅者,慷慨抗论,不少畏避”[52]。又引掖后进,奖励清流,康熙九年(1670年)出任会试同考官,所录十九人,均为时才。事后因病辞归,不久病故,时年三十五岁。其书法学颜真卿,有《楚吟集》、《礼存文集》。

夏沅,字隣湘(一说临湘)[53],镇江府丹徒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康熙六年丁未科进士,二甲1名,为传胪。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早年习制举颇负文名,入仕后则留意经世之学。可惜因病早逝,未能施展抱负。

王家栋,字宾于,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六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37名。授内阁中书,调任甘肃巩昌府同知。升四川保宁知府、四川学政、广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多有政绩。在巩昌时曾援命绘九边图,自玉门出关至西域龟兹,行程万里,将沿途山川、户口、要塞等尽绘于图中。其他如清减矿税、公平选士、增建考棚等举措也多为人称道。

2.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榜,共录进士299名,内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39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二人中,丹徒籍1人(何金蔺)、金坛籍1人(于栋如)。

何金蔺,字相如,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八年(1669年)考中举人,九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1名,是为传胪。授浙江桐乡知县。康熙二十年(1681年)充任浙江乡试同考官,所录皆优秀。升工科给事中、户科掌印给事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充任山西乡试正主考。有善政,以敢言称,曾弹劾有“余秦桧”之称的明珠死党余国柱[54]。何金蔺为京口何氏医家之后,其父何应仕于顺治朝,以恩贡授为浙江永嘉知县,也有政声。何金蔺工诗古文,著有《桐溪集》、《桐溪唱和诗》。

于栋如,字隆九,号蘧斋,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三甲34名。授山西襄垣县令,改浙江淳安县令。在淳安勤于理事,公正清廉,民间有“于公、海公,一样清风”[55]之谣。再调湖南黔阳县令,正值三藩之乱平定不久,他“抚绥招徕,期年改成”。以绩优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卒于官所。

3.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榜,共录进士166人,内一甲3人、二甲40人、三甲123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二甲1人、三甲3人),内丹徒县2人(沈复昆、欧阳旭)、丹阳县1人(荆洪扬)、金坛县1人(李钦式)。

李钦式,字肖岩,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十二年成进士,二甲25名。授山东莱芜知县。在任修葺孔庙,平反冤狱,改革漕粮运输,减省民力。以绩升户部主事,迁吏部文选司郎中,继出任云南乡试考官,所取多为地方俊才。书法学二王,与父李绅并有名于世。

荆洪扬[56],镇江府丹阳县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十二年考中进士,三甲75名。候选知县。

沈复昆,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十二年进士,三甲77名,授江西金溪知县。

欧阳旭,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十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90名。任职不详。

4.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球榜,共录进士209名。内一甲3人、二甲50人、三甲156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二甲1人、三甲2人),内丹徒县2人(张仕可、刘鏕)、丹阳县1人(荆元实)。

张仕可(1651—1707年),字惕存,张九徵四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顺天乡试举人,是为亚元(乡试第2名)。康熙十五年进士,二甲18名。因事未即任职,至二十三年(1684年)授任行人司行人。二十九年(1690年)出任顺天武乡试同考官,拒绝请托。后迁礼部主事、员外郎,升刑部郎中、河南学政、湖南衡、永、郴道布政使参议。其间康熙亲征噶尔丹,他曾随张玉书同行,协助转运粮饷[57]。卒于官,年五十七。死后崇祀河南名宦祠及丹徒乡贤祠。“仕可为文宏雅,有家法、房稿出,颇为艺林所推”[58],有《惕存文集》。

刘鏕,镇江府丹徒县人。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十五年考中进士,三甲77名,任职不详。

荆元实,字肇篆,镇江府丹阳县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举人,十五年联捷中进士,三甲94名。任福建莆田县令,有善政。迁监察御史,忠于职守。巡守山西道,病卒。撰有《肇麓疏草》(麓一作菉)[59]

5.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榜,共录进士151名,内一甲3人、二甲40人、三甲108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均为三甲),内丹徒籍1人(卞士弘)、丹阳籍1人(荆孝锡)。

卞士弘,一作卞士宏[60],字宜重,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十八年进士,三甲12名。官山西代州知州。

荆孝锡,字龙媒,镇江府丹阳县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中举,十八年联捷考中进士,因父老未就任。光绪《丹阳县志》称其“性纯孝,母疾,侍汤药,不解衣带者半载。值岁旱,……然家贫,多方典贷,获谷五百石,饥民赖升斗以生者数千人”[61]。荆孝锡虽未任官无政绩,却是一位在地方上有德行善举的进士。

6.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榜共录进士179人,其中一甲3名、二甲40名、三甲136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均为三甲),内金坛籍1人(于汉翔)、丹徒籍1人(王之瑚)。

于汉翔,字章云,号岸斋,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康熙二十一年考中进士,三甲15名。授中书舍人,与同年、德州马廷櫆以诗文并称于时。迁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中,又与太仓吴燝、曲阜孔尚任等结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于汉翔出任山西学政,勤于课士,经其选拔而出的后多为知名之士。康熙四十年(1701年)因事得罪巡抚葛礼,被迫辞归。在乡仁让谦厚,撰书赋诗,“著有《南楼集》、《紫薇集》、《容台集》、《北向吟》、《绿野闲情》诸集”[62]

于汉翔父于嗣昌为顺治十八年进士,其子于枋为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

王之瑚,“字仲玉,号铁崖,丹徒开沙人”[63]。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二十一年进士,三甲99名。授湖南临武知县,在任选练乡兵,核实赋税,减免浮粮,兴办义学,使地方风气为之一变。迁礼部主事、员外郎,升授福建道监察御吏,兴利除弊。后被崇祀乡贤祠。清康熙末参与重修《开沙志》。

7.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之榜,其录进士146人[64],其中一甲3名、二甲40名、三甲10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三甲各1人),其中丹徒籍1人(张恕可)、金坛籍1人(史逸堂)。

张恕可(1652—1733年),字韦存,号硁庵,张九徵第五子,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二十七年进士,二甲第18名。初授户部山东司主事,迁湖广司员外郎、贵州司郎中。康熙四十年(1701年)出任武乡试同考官,所录取皆英杰骁勇之士,为前后数科之最。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被任命为浙江杭州知府,在任十年,勤政爱民,又“屏苞苴,谢请托,清心省事,精治簿书,平亭狱讼。……勤考课,以崇士习;严行欠,以惠商贾”[65]。为杭州(百姓)称颂。著有《硁庵诗稿》。

史逸堂,字宇洪,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举,二十七年考中进士,三甲34名。未仕病卒。

8.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榜,共录进士168人[66],其中一甲3名、二甲40名、三甲125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均为二甲),其中丹徒县2人(裴之仙、张逸少)、金坛县1人(于采)。

裴之仙,字又航,镇江府丹徒人。康熙二十九年(1890年)中举,三十三年进士,会试列第一名,是为会元;殿试排名二甲4名。改庶吉士,授编修。考中进士前,曾与宜兴储欣同主中孚社,为江左文人推服。中会元后,更是成为楷模。

张逸少(1665—1734年),宇天门,号青山,镇江府丹徒人,张玉书长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举人,三十三年进士,二甲第10名。改庶吉士,授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知县,莅任兴教化,去烦苛,与民休息,惩治奸猾,吏民悦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充任山西乡试同考官,同年秋,升授陕西秦州知州。在秦州,张逸少刚介有治声,多年积困排除尽净。“去任之日,秦民痛哭,遮留日暮,尚拥挤不得出成,率追送至至一二百里外”[67]。改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学士,提督顺天学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充任会试同考官,此外,还曾充任《广群芳谱》总裁官。父张玉书病逝后,张逸少被康熙帝提名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主持通州至天津的河工,昼夜操劳,鸠工堵塞,民赖以安。

致仕后退居常州城北青山庄(参见第七章),雍正十二年(1734年)病卒,年七十。著有《学士文稿》、《青山诗集》等。又善行书,“大抵张氏自九徵后,子孙多善书”[68]

于采,字君俞,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举,三十三年(1694年)考中进士,二甲第27名。授河北香河知县,迁贵州安平知县。在香河,有旗籍豪强犯法,托人送贿银千金,被于采严辞拒绝。在安平,提倡更化,扶奖人伦,全县贴服。后丁艰归里不出。

9.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榜[69],共录进士305人。其中一甲3名、二甲60名、三甲242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均为丹阳籍(姜朝勋、吴荃)。[70]

姜朝勋,字广成,号克庵,镇江府丹阳县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中举,三十九年进士,二甲40名。授陕西甘泉知县。在甘泉“置社仓,减浮丁,讲学课士,有德政”[71]。擢吏部文选司主事,有诗集《使滇草》刊行。姜朝勋后被崇祀陕西甘泉名宦祠。

吴荃,字荪右,号江篱,镇江府丹阳县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中举,三十九年进士,三甲22名。授新建知县,在任三年,多有德政。康熙四十七年(1706年)出任乡试同考官,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生平探究经学,著有《四书正讲》、《易经正讲》、《书经正讲》、《诗经正讲》。

10.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榜[72],共录进士290人。内一甲3人、二甲50人、三甲237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均为三甲),内丹徒县3人(钱志彤、何如栻、张鸣皋)、金坛县1人(吴文渊)。

钱志彤,字章起,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三甲56名。授湖广利慈知县。据光绪《丹徒县志·儒林》载,钱志彤为明末进士钱志驺之弟[73],但两人中进士前后相距六十多年,似有误处。待考。

吴文渊,字涵映,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举,四十五年联捷成进士,三甲66名。未仕卒。

何如栻,镇江府丹徒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四十五年考中进士,三甲197名。授湖南酃县知县。

张鸣皋,镇江府丹徒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四十五年考中进士,三甲226名。授职及生平不详。

11.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榜[74],共录进士177人。其中一甲3名、二甲50名、三甲124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二甲二人、三甲二人),其中丹徒籍1人(夏慎枢)、金坛籍3人(曹鸣、王澍、虞景星)。

曹鸣,字声喈,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五十一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2名。改庶吉士,授编修。曹鸣二十多岁时就有文名,但考中举人、进士时已经五十多岁。在编修任上不久即告假归乡,不再复出。

王澍(1668—1739年)[75],字若林,号虚舟,镇江府金坛县人,金坛县学廪膳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举,五十一年考中进士,二甲32名。庶吉士,留馆入翰林院,康熙六十年(1721年)升户科给事中,继为掌印给事中,在任多有建树。雍正初,转任都察院,职掌封驳。未几,复迁户部员外郎。两年后告假归乡,不再复出。晚年迁居无锡,卒年七十二岁,归葬金坛。《清史稿》中入传。

王澍学识深邃,“著有《禹贡谱》、《学庸本义》、《学庸困学录》、《程朱格物辑要》、《朱子读书法》、《白鹿洞规条》”等[76]。除绩学工文外,尤以书法名于世,“论书尤详,一时所宗”[77]。所书题跋及所著《淳化阁帖考正》并行于世,“扬州搢绅扁联,多出其手”[78]

夏慎枢,字用修,号晓堂,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举,五十一年考中进士,三甲12名。改庶吉士,授编修。久不迁职,后去官归。设馆授徒,殁于金陵。著有《万闲堂诗钞》。

虞景星,字天裔,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中举,五十一年(1712)考中进士,三甲92名。授贵州永宁知县,补浙江上虞知县,再改苏州府吴县教喻。工诗书画,有“三绝”之称。

12.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榜[79],共录进士190人,其中一甲3名、二甲40名、三甲147名。此科镇江府考中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其中丹阳籍1人(姜朝俊)[80],金坛籍1人(曹友夏)。

曹友夏,字次辰,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举人,任安徽桐城教谕。康熙五十四年进士,二甲15名。改庶吉士,授编修。康熙六十年(1721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尽心选拔人才。雍正元年(1723年),外授福建邵武知府。在闽保仓护谷,平反株连,整顿治安,严防竹屋火灾,人民以安。又能抑制豪强,辨析冤狱,一时有“龙图包老”之誉。改户部陕西司员外郎,迁刑部郎中。以年老告归。

姜朝俊,字民章,镇江府丹阳县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康熙五十四年进士,三甲55名。授广东新宁县令。新宁多山近海,境内盗匪丛聚,姜朝俊前往招抚。讲信义,示军威,盗患渐宁。又推广教育崇尚学风,面貌为之一变。以绩优升任福建建宁知府,为政不扰民害民,受到地方称颂。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升延、建、邵道按察使司[81],不久辞归。

13.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榜,共录进士165人,其中一甲3人、二甲40人、三甲122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二甲)即金坛籍冯汉炜。冯汉炜(1682—1738年),字曙云,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举,五十七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17名。授内阁中书,改兵部员外郎,迁工部郎中。雍正四年(1726年)去官归里。

14.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钟岳榜,共录进士163人,其中一甲3人、二甲40人、三甲120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其中丹徒籍1人(杨梦琰)、金坛籍1人(于柟)

杨梦琰,镇江府丹徒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六十年进士,三甲6名,任职不详。

于柟,字让谷,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六十年进士,二甲25名。授内阁中书,升礼部主事。

(三)清世宗雍正朝镇江府进士

清世宗雍正朝(1723—1735年)十三年中共开科5次,即雍正元年癸卯恩科(1723年)、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共录进士1498人。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将江宁府溧阳县改隶镇江府,则雍正元年至雍正八年的前4科考试时,镇江府仍辖3县。雍正十一年举办癸丑科时则镇江府辖有4县。

雍正一朝5科中,镇江府考中进士12人,其中丹徒县5人、金坛县6人、溧阳县1人。

1.雍正元年癸卯恩科于振榜[82],共录进士246人。其中一甲3人、二甲63人、三甲180人。一甲第1名于振,镇江府金坛县人,官至福建学政。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一、二、三甲各1人),俱为金坛县籍(于振、曹、王步青)。

于振,字鹤泉,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00年)举人,雍正元年进士,一甲状元及第。生平学问无所不窥,以博雅见称。授修撰,入直南书房。雍正二年(1724年)任河南乡试同考官,继充日讲起居注官。雍正四年(1726年)出任湖北学政,因误增学额被劾贬秩。丁艰服除,补行人司司副。乾隆元年(1736年)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学士。除学向外,能诗善书,著有文钞、诗钞数十卷。

曹,字璞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曹鸣子,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举,雍正元年进士,二甲45名。授南皮知县,改嘉定县教谕。

王步青,字罕皆,号己山,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雍正元年进士,三甲86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雍正四年(1726年)告假归乡,课徒为业。一生潜心经学,钻研理奥,为当时著名学者。“晚年著《四书本义汇参》,以注为纲、诸书为目。……书成,海内争购之”[83],另有《己山文集》。

2.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惪华榜,共录进士299人,内一甲1人、二甲81人,三甲215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二甲),是为金坛县籍于枋。

于枋,字小谢,镇江府金坛县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雍正二年进士,二甲10名。于枋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于汉翔之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于枋应诏参加江南6郡人才面试,成绩一等,被选入京,在史馆参与纂修书籍。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考中举人,雍正二年继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先后出任广西、山东乡试副主考官[84]

3.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榜,共录进士226人,内一甲3人、二甲50人、三甲173人。此科镇江府考中1人(二甲),即金坛县籍的于辰。

于辰,字向之,镇江府金坛县人。雍正元年(1723年)顺天乡试解元,雍正五年进士,二甲3名(殿试第6名)。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充八旗志书纂修、山西乡试正主考、日讲起居注官、皇清文颖馆纂修,陕西乡试正主考。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任山西学政,公正廉明。乾隆四年(1739年)改任福建学政,披阅试卷,睱食不遑,被列入闽人所立德政碑中。补翰林院侍讲,充国史馆纂修、任宗人府官学稽查教习。乾隆八年(1743年)以省亲辞官回籍。置义田、仓储,接济族中考生。

于辰嗜学,生平手不释卷。“诗宗老杜,书法欧阳。著有《学庸精义》、《制艺不朽》、《经学考》、《史学考》、《后乐堂稽古录》、《永怀集》、《北吟草》、《堪舆经必读》、《地理索隐》等书。[85]

4.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榜[86],共录进士399人,内一甲3名、二甲100名、三甲296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内丹徒县3人(徐起岩、钱志遥、何树萼)、金坛县1人(曹守垣)。[87]是年清政府将江宁府溧阳县改隶镇江府,其事在会试之后,且进士题碑,仍署江宁府溧阳县而非镇江府溧阳县。

徐起岩,字飞蓼,镇江府丹徒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雍正八年进士,二甲13名[88]。授任福建龙游知县。赴任时正值龙游遭受水灾,田地荒芜。他亲自勘查灾情,对不可复耕的八十余顷地造册上报,依例免除粮赋,减轻了灾民负担。此外又“濬城濠、筑堤堰、新志乘、开义学”,政绩显著。

钱志遥,镇江府丹徒人。雍正元年(1722年)举人,八年进士,三甲1名。任职情况不详。

曹守垣,字我大,镇江府金坛县人,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雍正八年中进士,三甲149名。授江西进贤知县。乾隆六年(1741年),出任乡试同考官。

何树萼,字沧晓,镇江府丹徒人。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八年中进士,三甲288名。授浙江归安知县,重文教,有政声。“每浙江乡试为同考官,所得皆知名之士”[89]。继署台州知府,被崇祀浙江名宦祠。

5.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榜,共录进士328人,内一甲3名、二甲92名、三甲23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2名,均为丹徒县人(王介园、张光祺)。

王介园,字岩夫,[90],号春田,镇江府丹徒(白沙)人,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十一年联捷中进士,三甲65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改河北宣化知府,迁山东按察使、署布政使。为官洁己爱民,不夹以私事,政绩卓著。尤其判案谨慎,必亲手批阅,常常终夜不寐。因劳累致疾,告归病卒。生平沉笃好学,不妄交游。

张光祺,字长吉,号天山,镇江府丹徒人。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十一年联捷中进士,三甲141名。官广东永安知县、增城知县、新宁知县,迁惠州府同知。曾充任乾隆六年(1741年)广东乡试同考官及乾隆九年(1744年)乡试同考官。张光祺是清末镇江进士张恩寿的叔高祖。

(四)清高宋乾隆朝镇江府进士

清高宗乾隆朝(1736—1795年)六十年中共开科27次,即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年)、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乾隆七年壬戌科(1743年)、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年)、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年)、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年)、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1761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年)、乾隆三十四年乙丑科(1769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1771年)、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1780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1790年)、乾隆五十八癸丑科(1793年)、乾隆六十年己卯恩科(1795年),共录取进士5388人。这27科中,有一科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镇江府无人考中,其余26科镇江府共考中进士60人。

1.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榜,其录进士344人,内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5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均为三甲),内金坛籍1人(虞钦元)、溧阳籍1人(周怀济)。

虞钦元,字文明,镇江府金坛县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乾隆元年进士,三甲37名。官刑部四川司主事。

周怀济,字宗海,镇江府溧阳县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乾隆元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248名。授广东新会知县,改遂溪知县、迁嘉应知州。在新会察吏胥,勤案牍,修文庙,兴义学。调任时,新会士民作九事颂歌相赠。在遂溪遇海塘溃决,他征调木筏渡难民至高地,又开仓赈粮,并募工筑堤,使当地居民很快复业。在嘉应州,秉公断案,得到州民称颂。改署浙江湖州知府,因病返归。病愈复出,任普宁知县,复为当地百姓称颂。

2.乾隆二年丁巳恩科于敏中榜[91],共录进士324人,内一甲3人、二甲80人、三甲241人。一甲第1名于敏中,镇江府金坛县人,官至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一甲第3名任瑞书,镇江府溧阳县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一甲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内金坛籍3人(于敏中、于文骏、史震林)、溧阳籍1人(任端书)[92]。本科状元及探花均为镇江府籍人,创镇江历代科考成绩之最。

于敏中(1714—1779年),字叔子,号耐圃,镇江府金坛县人。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乾隆二年考中进士,一甲第1名,是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章受乾隆帝赏识,值懋勤殿。迁侍讲,主山西乡试,督山西、浙江学政。乾隆十五年(1750年),入值上书房,升为内阁学士。再迁兵部侍郎、刑部侍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命为军机大臣。三十年(1765年),升为户部尚书。三十六年(1771年)为协办大学士,两年后((1773年)晋升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除政务外,于敏中还兼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国史馆及三通馆正总裁、上书房总师傅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于敏中敏捷过人,办事干练,又熟悉掌故,经济文章冠绝一时。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病卒,被优诏赐恤,祀贤良祠,谥文襄。

于敏中去世后,苏松粮道章攀桂为他营造花园一事被人检举揭发。章攀桂被革职,于敏中因已病卒被置不问。不久,浙江巡抚王亶望在甘肃任上贪污贿赂之事败露。涉及于敏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特为此下诏,称“非于敏中为主持,勒尔瑾岂敢遽行奏请?王亶望岂敢肆无忌惮?于敏中拥有厚赀,必出王亶望等贿求酬。……于敏中著撤出贤良祠,以昭儆戒”[93]

于敏中在《清史稿》中被列传,编著有《素余堂集》、《钦定满州流源考》、《天禄琳琅书目》等。

任端书,字搢思,号念斋,镇江府溧阳籍人。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乾隆二年考中进士,一甲第3名,是为探花。父任兰枝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榜眼,父子同列一甲,传为科考佳话。任端书被授职编修,后以丁忧归,不再复出。一生嗜学不倦,著有《南屏集》、《选择天镜》。

于文骏,字逢伯,镇江府金坛县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举,二年联捷中进士,二甲第31名。授河南唐县知县,调湖南桃源知县、会同知县。

史震林,字公度,号梧冈,镇江府金坛县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乾隆二年进士,三甲第90名。授广东高要知县,改淮安府学教授。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水河决,淹死人口无数,他捐尽己资雇人瘗埋。不久辞官归里养亲,“寓意林泉,娱心翰墨。其诗词字画,无不超妙时人,称为四绝”[94]。著作有《华阳散稿》、《西青散记》。

3.乾隆四年己未科庄有恭榜,共录进士328人,内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35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均为二甲),内丹阳籍2人(张钓鳌、姜朝乘)、溧阳籍1人(陈大)。

陈大,字紫山,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四年联捷中进士,二甲6名。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读教习。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会试同考官,十七年(1752年)任广东乡试正主考。擢翰林院侍读学士、湖北学政。其“辞学华赡,近王澍、张昭”;“生平所取士,搜择真才”[95],为时人所称。

张钓鳌,字沧客,镇江府丹阳县人。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乾隆四年进士,二甲第48名。授陕西长武县知县。

姜朝乘,字玉田,号瑶轩,镇江府丹阳县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四年联捷成进士,二甲第70名。任安徽舒城知县。丹阳姜氏先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姜朝勋,继有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姜朝俊,再有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姜朝乘,是丹阳科甲相继的进士世家。

4.乾隆七年壬戌科金甡榜,共录进士323人,内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30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均为三甲),内丹徒县1人(王延)、丹阳县1人(眭朝栋)、溧阳县1人(狄飏)。

眭朝栋[96],字尧章(一作晓章),镇江府丹阳县人。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七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28名。选庶吉士,留馆。乾隆十三年由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97]。迁监察御史,督学黔中。在贵州编写《诗韵》教习士子,当地始传音韵学。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授湖南沅州知府,升衡、永、郴、桂道。有惠政,当地人建祠祀之。“朝栋工古文,青浦王昶采入《湖海文传》”[98]

王延,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七年进士,三甲135名。授福建建安知县。

狄飏,字霁岩,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七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50名。授咸安宫教习。狄飏早失父,自幼从母学习,为文具大家风度。平时为人方严,不贪钱物,因病卒任上,年仅三十五岁。著有《霁岩诗稿》。

5.乾隆十年乙丑科钱维城榜,共录进士313人,内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20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二甲2人,三甲2人),内金坛县1人(于烜)、溧阳县3人(史贻谟、周渼、狄宽)。

史贻谟,字赓载,镇江府溧阳县人。雍正十三岁(1735年)举人,乾隆十年进士,二甲第10名。史贻谟父史夔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兄史贻直则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大学士。史贻谟被授编修,分录《昭明文选》。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任江西乡试副主考,回京后受到乾隆帝的召见。十七年(1752年)迁中允,出任壬申恩科会试同考官。第二年迁洗马,出任贵州乡试正主考。二十一年(1756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未几,出任四川学政,“以简拔真才,釐剔流弊为务”。二十五年(1760年)任河南乡试主考官,二十七年(1762年)任顺天武乡试正主考。三十五年(1770年)任陕西乡试正主考。两年后,卒于任所。“贻谟历典文衡,矢竭公慎,……每亲朋总至,至质衣服治具云。”[99]

周渼,字少湘,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十年进士,二甲第34名。任咸安宫教习,改刑部主事。乾隆十二年(1747年)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差完,仍归刑部,迁员外郎。在刑部,认真断案,公允明白。乾隆十五年(1750年)加授翰林院编修,出任贵州学政。后卒于官。

狄宽,字思载,镇江府溧阳县人,狄亿(康熙三十年进士)孙。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乾隆十年进士,三甲第21名。历任安徽巢县、凤阳、太和、望江等知县,迁凤阳府水利清军同知。狄宽究心图籍,尤精史学,曾续编《史学提要》,并加辑注。

于烜,字松崖,镇江府金坛县人,于汉翔(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孙。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乾隆十年进士,三甲第130名,任宁夏灵州知县,调任岑溪知县。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任广西乡试同考官。在任,绳正奸猾,爱民如家人。病卒于官所,地方悼丧不绝,列其入三贤祠中。

6.乾隆十三年戊辰科梁国治榜,共录进士264人。内一甲3人、二甲72人、三甲189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二甲2人、三甲2人),内丹徒籍1人(钱为光)、金坛籍1人(虞鸣球)、溧阳籍2人(王鸣、史奕簪)。

王鸣,字士吉,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乾隆十三年进士[100],二甲第28名。授安徽歙县知县,调任怀宁知县。遇灾荒,饥民为借粮种聚闹府衙前。王鸣捐俸买米,收养流散;被当地百姓呼为“王青天”。继升亳州知州,治理河患。再迁浙江绍兴知府,官至湖南辰、沅、永、靖道台,皆有治声。

史奕簪,字朋九,镇江府溧阳县人,大学士史贻直子。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乾隆十三年进士[101],二甲32名。授编修,充乾隆十九年(1754年)会试同考官,迁左赞善。平生笃志好学。

虞鸣球,字拊石,镇江府金坛县人。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乾隆十三年进士,三甲第9名。中举后曾被选任武进县学教谕,考中进士后被授吏部主事,官至顺天府尹。其后“典试者一,分校礼闱者五、督学政者一,皆号得体”,其间“有夤夜贿托者,力却之”[102]。生平笃于理学,至老犹手不释卷,辑有《养心广志录》。曾奉诏参加千叟宴。

钱为光,字旭昭,号紫芝,镇江丹徒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十三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20名。官贵州贵定知县。入仕前因家贫,授徒为生;入仕后,贫约如故。后罢职返归,仍授徒自给。

7.乾隆十六年辛未科吴鸿榜,共录进士243人。内一甲3人、二甲70人、三甲170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二甲)即溧阳籍狄咏箎。狄咏箎,字思恭,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十六年考中进士,二甲第25名。选庶吉士,历知直隶正定、安徽宁国、凤阳等知府。著有《薪斋文集》。

8.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秦大士榜[103],共录进士231名。内一甲3人、二甲70人、三甲158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二甲2人、三甲2人),内丹徒籍2人(蒋宗海、严元燮)、丹阳籍1人(吉梦熊)、溧阳籍1人(彭南录)。

吉梦熊,字毅扬,号谓崖,镇江府丹阳县人。乾隆十七年春江南乡试举人,同年秋会试(恩科)联捷成进士,二甲第5名。授编修,迁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曾揭发直隶总督方某隐匿水灾不报,一时直声传京畿。历鸿胪、光禄、太仆寺卿,擢升顺天府尹。威惠并行,京城清肃。曾两次出任乡、会试同考官,并出任福建学政。所至革陋规、振文风、正士习。入值上书房,奉旨充任《四库全书》总校官。丁母忧归乡,曾主讲扬州安定书院。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奉召入京参加千叟宴,再补侍读学士,仍值上书,转太仆寺卿,改通政使。著有《经研堂文集》三卷,《诗集》十三卷、《丹阳闻见录》六十卷。[104]

其兄吉梦赉在光绪《丹阳县志·文苑》中有传,其弟吉梦兰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

蒋宗海,字星岩[105],号春农(晚号归求老人),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同年再中进士,二甲第62名。授内阁中书,改军机处行走。因性爽直,于中年即辞官归里。其一生好学,无书不读,登门问学者竟无虚日,人称为春农先生。致仕后乐于培育后进,曾主讲扬州梅花书院。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准备纂修《四库全书》,“诏求遗书,以扬州为第一,皆经(其)手选而后进呈”[106]。蒋宗海能诗、善画、精篆刻,著有《春农吟稿》,并参修《金山志》,嘉庆《丹徒县志》等。

其父蒋豫为地方著名慈善家,于康熙年间曾主京口救生会多年。

彭南录,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三甲第38名。授云南修文知县。

严元燮(1693—1775年),字理乾,号南岑,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三甲第50名。[107]。授安徽池州府学教授,时年已六十。学问渊博,尤善形家言。任教职十年,七十岁致仕。著有《读易卮言》、《下学寝言》、《淮海清风集》等。

9.乾隆十九年甲戌科庄培因榜,共录进士241人[108]。内一甲3名、二甲70名、三甲168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即金坛人于雯峻。[109]于雯峻,字次弓,镇江府金坛县人。其父即是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于振。乾隆十九年进士,二甲第57名。授户部额外主事,补户部云南司主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出任广西乡试同考官,迁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入翰林院为编修,改云南学政、陕西道监察御史。

10.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年蔡以台榜,共录进士242人,内一甲3名、二甲70名、三甲169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二甲2人、三甲1人),内丹徒籍1人(朱敬)、丹阳籍2人(吉梦兰、汤登泗)。

吉梦兰,字会亭,镇江府丹阳县人,吉梦熊弟。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二甲第16名。选庶吉士,派入词馆,“辄能剖析音训,洞晓文义”。不久病卒,著有《香畹集》。

汤登泗,字问渠,镇江府丹阳县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二十二年进士,二甲第42名。曾任咸安宫教习、山东高唐知州。

朱敬,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举人,二十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57名。授苏州府学教授。

11.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毕沅榜,共录进士164名,内一甲3名,二甲50名、三甲11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即丹徒人王文治,榜列一甲第3名。

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镇江府丹徒县辛丰人。幼年贫苦,性级聪慧,少即能诗善书,兼精音律。乾隆十八年(1753年)考入贡院,在京与诸名士相唱和,尤与姚鼐、朱孝纯为契交。曾受邀入幕随翰林院侍讲全魁出使琉球王国,写有《海天游草》[110]。回京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考中北闱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五年联捷考中进士,列一甲第3名,是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读学士,充国史馆纂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八年任癸未科会试同考官。二十九年由翰林外放出任云南临安知府。第二年缅北部族侵扰滇南,清军进剿失利,王文治一度受命护运粮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春,临安府下辖嶍峨知县顾铨被解职,交接时发现钱粮亏空。知府王文治因毫不知情而被问责,遂乞病告归。[111]往来于吴越间,主讲杭州、镇江书院,一时东南名士多出其门。晚年持佛悟惮,年七十三卒。

王文治书法极秀逸,“书名并时,与刘墉相埒,人称之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112]。著有《梦楼诗集》,其诗“音节宏亮,南诏、洮河诸集中,雄杰瑰丽之篇不愧唐音”[113]。除诗集外,又有“制艺文赋,皆脍炙人口”。

王文治在《清史稿》、《清史列传》中均有传,《清史列传》记:

文治天才豪纵,眉宇轩举,少有国士之称。为文尚瑰丽,至老归于平淡。诗雄杰宏亮,不愧唐音。时袁枚壮年引退,以诗鸣江浙间;文治继其后,声华相上下。书法尤秀逸,得董其昌神髓,同书自谓不如也。高宗南巡,览文治所书钱塘僧寺碑,大尝爱之。尝渡海至琉球,琉球人传宝其翰墨。兼精音律,归后买僮教之度曲,行无远近,必以自隨,或谏之不听。然客去乐散,默然禅定,尝自言其诗及书皆有禅理。[114]

12.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王杰榜,共录进士217人。内一甲3名、二甲66名、三甲148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内金坛籍1人(冯秉忠)、溧阳籍1人(彭同祖)。

冯秉忠,字春田,镇江府金坛县人。其父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冯汉炜。乾隆九年(1744年)顺天乡试解元。乾隆二十六年进士,二甲5名。冯秉忠中举后曾以明通榜[115]列名的身份考取景山教习,期满受荐为国子监学录。进士中式后迁授国子监学正。

彭同祖,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二十六年进士,三甲第60名。授湖北利州知县。

13.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张书勋榜[116],共录进士213人。内一甲3名、二甲69名、三甲14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三甲),即丹徒籍的华允彝。华允彝,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三十一年进士,三甲第72名。授陕西高陵知县。

14.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陈初哲榜,共录进士151名。内一甲3名、二甲50名、三甲98名。此科镇江府考中5人(二甲4人、三甲1人),内丹徒县进士4人(鲍之钟、严本、程沅、柳蓁)、丹阳籍进士1人(魏晋贤)[117]

鲍之钟(1740—1802年),字雅堂,一字礼凫,号论山[118],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三十四年进士,二甲第3名。其少负才名,声誉大江南北。入仕后授内阁中书,改宗人府主事,曾出任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贵州乡试副主考官,五十一年(1786年)广东试副主考官。久之,迁户部郎中。因不巴结权贵,为和绅等所抑,浮沉郎署,流连诗酒。著有《论山集》。

其父鲍皋为清前期京口三诗人之一,其妹“之兰、之蕙、之芬皆能诗。一门风雅,至今未艾”[119]

魏晋贤,字泽漪,号梦溪,镇江府丹阳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三十四年进士,二甲第24名。官礼部郎中,迁河南汝宁知府,署南汝光道。奉命到睢州、杞县等地调查灾情并救济,灾民多赖以活。后因疾辞归,讲学地方,著有《梦溪诗钞》、《越吟草》等。

严本,字若川,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三十四年联捷中进士,二甲第45名。以补选知县候用。在安徽颍川主讲清颍书院,前后十余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始授安徽宁国知县,后调广西恩思知县。恩思地瘠民贫,素称难治,他深入乡村,教以种植蚕桑之法。又重视学校教育,整顿书院,嘉奖学子,士民悦服。为官清廉,病故时“囊橐萧然,赖僚友代为经营,始得归葬”[120]

程沅,字芷南,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三十四年进士,二甲第46名,名次紧随严本之后。任山西汾州同知,著有《春帆近体诗钞》。

柳蓁(1723—1800年),字蟠若,号春亭,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江南乡试举人第一(解元),三十四年进士,三甲第90名。授广东和平知县。和平号称难治,柳蓁以慈和行政,减省刑罚,处理诉讼案牍,勤快认真。在任四年,又遇丰年,为当地百姓称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出任乡试同考官,旋致仕归。

柳蓁为镇江世家柳氏八世,少寒苦,性检朴,品行端方。其孙柳兴恩为晚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立传。

15.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黄轩榜[121],共录进士161人,内一甲3名、二甲55名、三甲10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二甲1人、三甲2人),均为丹徒县籍(张明谦、沈沆、萧永庚)。

张明谦,字啸坡,号振务[122],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举,三十六年考中进士,二甲第7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户部福建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兼管八旗刑部视审处,继出任江西吉安知府。吉安习俗好讼,凡有上诉案件,张明谦都认真受理,细心研问,一经审判,众人信服。在吉安任事八年,辞官返乡,以课士教习为乐。张明谦是清末镇江府进士张恩寿的叔高祖。

萧永庚,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举,三十六年进士,三甲第60名。官直隶清河知县。

沈沆,字瀣含,号灏波,镇江府丹徒人。少即有文名于诸生,京江七子之一的张学仁曾从其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中举,三十六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23名。入仕,任房山知县。房山为近畿孔道,征调转输繁重,沈沆令行禁止,又不为难车夫,大见成效。后因县狱失火去职。未久复起,任福建光泽知县,在任平反冤狱,因事得罪上级,被调任南平知县。南平号称难治,沈沆因操劳过度,病卒于任所。清《丹徒县志》宦绩卷中收其入传。

16.乾隆三十七年(金榜榜,共录进士162人,内一甲3名、二甲54名、三甲105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均为丹徒县籍(茅元铭、张潮普)。

茅元铭,字耕亭,号栗园,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三十七年进士,二甲第6名。授编修,升侍读,入值上书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出任浙江乡试副主考;五十三年(1788年),出任广东乡试正主考。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河南学政、广东学政。著有《芬斋诗钞》。“阁学冲和恬雅,心手谐畅。书法尤工,所临三希堂帖,馆阁名流无不叹服”[123]

茅元铭之茅门与京口草巷茅门非为同宗[124]

张潮普,字庶占,号恕斋[125],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江南乡试解元,三十七年进士,三甲第24名。授四川名山县知县。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四川乡试同考官。一生力学不倦,为文体大思精。其父张光裕是康熙举人,大挑一等,任职湖北兴山、宜都知县,为学问家,著有《春秋辑略》、《周官考义》、《史汉巵言》等。其侄张学仁为清“京江七子”之一。

张潮普是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张恩寿的高祖[126]

17.乾隆四十年吴锡龄榜,共录进士158人,内一甲3名、二甲52名、三甲10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内金坛籍1人(于鼎)、溧阳籍1人(宋渭)。

于鼎,字景赵,镇江府金坛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四十年进士,二甲第9名。授翰林院编修。于鼎是于汉翔(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曾孙,是于烜(乾隆十年进士)子。

宋渭,字晴川,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四十年进士,三甲第71名。授山东观城知县。观城遇旱,他向上司申诉再三,得以减缓征税。又禁地方暴虐、严保甲、裁捕役、修土城,地方得以安宁。

18.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戴衢亨榜,共录进士157人,内一甲3人、二甲51人、三甲103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三甲),均为丹徒县籍(汪元谦、韩慎)。

江元谦,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中举,四十三年进士,三甲第2名。官直隶大明府通判。

韩慎,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六年(1770年)中举,四十三年进士,三甲第69名。授浙江丽水知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出任乡试同考官。

19.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1780)[127]汪如洋榜,共录进士155人,内一甲3名、二甲51名、三甲10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4人(二甲3人、三甲1人),内丹阳籍2人(张汝楷、荆曜)、金坛籍1人(虞有光)、溧阳籍1人(史国华)。史国华,字济寰,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中举,四十五年进士,二甲第3名。考中进士前即以举人身份被授国子监学正,进士中式后被授国子监助教。迁吏部主事、员外郎。在吏部熟悉官员升降的处理,为上级所倚重。其间多次出任乡、会试的考官,所录多为清廉之士。乾隆三十九年(1794年)随驾扈从至热河,第二年病逝于任所。工文善书。

虞友光,字进夫,镇江府金坛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中举,四十五年进士,二甲第80名。任“国子监助教,兼俄罗斯馆助教”[128],迁任陕西凤翔、商州、邠州、西安等州府同知。所至有声,士民德之。

张汝谐,号敬亭,镇江府丹阳县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四十五年进士,二甲第39名。授湖北勋县知县。

荆曜,字在中[129],镇江府丹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举人,四十五年进士,三甲第28名。授安徽池州府学教授。荆曜为丹阳世家荆氏之六十八世。

20.乾隆四十六辛丑科钱棨榜,共录进士170人,内一甲3名、二甲56名、三甲11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二甲),即溧阳籍人狄尚炯[130]

狄尚炯,字文伯,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中举,四十三年进士,二甲第25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始授安徽黟县知县。莅任,惩办违法奸豪,县人称快。嘉庆四年(1799年),署广东化州知州,解烦除苛,治以简易。调任广东花县、香山知县,去烦苛,社会安宁。其尤善理狱,“不期年,理滞狱百余,尽得情实”。迁江西南康、饶州、吉安、广信等府,均有治绩。任南康知府时,曾捐俸集资,沿湖修筑石堤,坚固经久。南康有蓼花池,承纳庐山九十九湾之水,常易淤塞成患,他派工疏浚,年增粮万余石。此外重视文教,增修书院讲舍,筹款延聘名师。狄尚炯“在任先后二十四年,所设施多远”[131],是一位难得的治才。卒后祀南康名宦祠。《清史稿》中列传。

21.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菇棻榜,共录进士112名,内一甲3名、二甲40名、三甲69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三甲),即丹阳县籍胡应魁。胡应魁,字岳青,镇江府丹阳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举,四十九年进士,二甲第8名。授安徽宁国府教授,迁福建台湾府德化知县、彰化知县,升台湾府淡水同知。在台积极镇压林爽文余部,病卒于台湾。

22.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史致光榜,共录进士137人。内一甲3名、二甲45名、三甲89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132]。为丹徒籍冯锡宸。冯锡宸,字翰廷,号艾圃[133],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举,五十二年进士,二甲第23名。授安徽颍州教授,迁国子监监丞。其弟冯锡智曾任职松江府金山县学训导。

23.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胡长龄榜,共录进士98人,内一甲3名、二甲33名、三甲62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二甲1人、三甲2人),内丹徒籍2人(钱佳楠、张秉锐)、丹阳籍1人(荆汝翼)。

荆汝翼,字廷纬,号桐轩,镇江府丹阳县人[134]。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顺天乡试举人,五十四年进士,二甲第19名。先以举人任国子监八旗教习,考中进士后被授松江府华亭县学教谕。荆汝翼名闻江左,与著名学者洪亮吉等相从游,当年赴京会试时,各地名士皆争与之交。

钱桂楠,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中举,五十四年进士,三甲第16名。授国子监学正。

张秉锐(1745—1808年),字颖叔,号石农,镇江府丹徒人,京口张氏十三世。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举,五十四年继中进士,祖父张玉文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武进士,任职守备、游击。父张拓是乾隆二年(1737年)恩科武进士,曾任护理金门镇总兵印务。张秉锐年少时曾游吴门,受业于紫阳书院。考中进士后,授职山东日照知县。莅任后缉捕海盗,清理讼狱,倡导文学,一县为治。调任恩县知县、滕县知县,迁东昌府同知。嘉庆五年(1800年)及九年(1804年)两次出任乡试同考官,得秀士十余人。因积劳成疾,未久卒于官。张秉锐生性洒落,不问私财之有无,“人以贫难告,施舍不券”,故常致生活困顿。著有《石农诗钞》,内有数首被选入《京江耆旧集》中。

24.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石韫玉榜[135],共录进士97人,内一甲3名、二甲33名、三甲6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1人,即丹徒人鲁铨。鲁铨,字选堂,号子山[136],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五十五年进士,三甲第12名。授河南西华知县,迁安徽宁国知府,改直隶广平知府、保定知府,升清河道。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天理教徒起义,鲁铨被授布政司衔、权直隶布政使,参与镇压,负责供办直隶军需。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25.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潘世恩榜,共录进士81人,是为有清一代113科会试中录取名额最少的一科。内一甲3名、二甲29名、三甲49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均为二甲)[137],内丹徒籍1人(赵佩相)、溧阳籍1人(狄梦松)。

赵佩湘,字兰谿,镇江府丹徒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举,五十八年进士,二甲第17名。官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迁户部主事、礼科给事中。升监察御史、四川学政。

狄梦松,字文涛,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二甲第20名。授编修,历左中允、山西乡试正主考,迁湖南学政,署贵州按察使。

26.乾隆六十年己卯恩科王以衔榜[138],共录进士111人,内一甲3名、二甲18名、三甲90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1人,即丹徒县人何荇芳。何荇芳,字辉楼,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六十年考中进士,三甲第88名。授河南济源知县,迁护理怀庆府知府。在济源教养兼施,得士民爱戴。任满迁去之日,“送者夹道,舆不能前。……邑绅李师舒颜其堂‘古之循吏’”[139]。死后崇祀名宦祠。

(五)清仁宗嘉庆朝镇江进士

清仁宗嘉庆朝(1796—1820年)二十五年中共开科12次,即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嘉庆六年辛酉恩科(1801年)、嘉庆七年壬戌科(1802年)、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1809年)、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181年)、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1819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共录进士2821人。12科中有2科(嘉庆四年及嘉庆十四年)镇江府无人考中进士,其余10科共考中进士21人。

1.嘉庆元年丙辰科赵文楷榜[140],共录进士144人。内一甲3名、二甲40名、三甲10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即溧阳县籍的史祐和颜允璨。

史祐,字礼堂,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嘉庆元年考中进士,二甲第36名。官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中,迁监察御史。奉命查办两淮盐务、巡视通州漕务。升兵科给事中,继出为广东琼州知府,兼署雷州、琼州道台,安抚土著,化解汉黎矛盾,境内以安。史祐学向精研,“生平考据之学,为朱文正珪、纪文达昀所赏识”[141]

颜允璨,字孚中,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嘉庆元年进士,三甲第10名。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迁协办待读、文渊阁校理。

2.嘉庆六年辛酉恩科顾皋榜[142],共录进士275人。内一甲3名、二甲98名、三甲174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1人,即丹徒县籍何佳玫。何佳玫,字鸣佩,镇江府丹徒人。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六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91名[143]。授国子监学正,改安徽宁国府学教授。在宁国任教数年,为文讲性,悉宗程朱,引导当地士风日上。任职未满,以母老思乡辞归。

3.嘉元七年壬戌科吴廷琛榜,共录进士248人。内一甲3名、二甲84名、三甲16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二甲2人、三甲2人),内丹徒县1人(周烺)、丹阳县1人(吉士瑛)、溧阳县2人(宋庚、汤达)。

宋庚,字茭湖[144],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嘉庆七年进士,二甲第38名。授江西弋阳知县,调任龙南、湖口、南城等县知县,所至皆政声卓著。任满,“民绘盼辕图,扶老携幼,相属于道。邑中能文者,分题赋诗,以颂德政。观其得民之深,无愧谓民之父母矣!”⑤任江西湖口知县时曾主修嘉庆《湖口县志》。

汤达,字望勋,镇江府溧阳县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嘉庆七年进士,二甲第83名。授甘肃碾伯知县,后调任苏州府学教授。

吉士瑛(1758—?),字伯英,丹阳人,父即乾隆进士吉梦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举,嘉庆七年进士,三甲第46名。选庶吉士。嘉庆九年(1804年),清仁宗视察翰林院,吉士瑛侍宴赋诗,受到皇帝赏赐。是年,充词林典故协修官。事竣散馆,改授山东新城知县,调任冠城知县,善以经术饰吏治。诗、书皆佳,“诗有宗法,书学颜鲁公,颇得其骨力”[145]

周烺(1753—?),镇江府丹徒县人。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七年进士,三甲第134名。分派广东,为即用知县,未几病卒。

4.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彭浚榜,共录进士243人。内一甲3名、二甲96名、三甲144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即丹阳县籍吉钟颖、溧阳县籍潘际云。[146]

潘际云,字人龙,镇江府溧阳县人。嘉庆十年进士,二甲第24名。先后任安徽霍山、灵璧、桐城等知县,有治才。在霍山,建馆捐俸,助士子攻读。在灵璧,境遇大水,他奏请减捐赈济,民以获安。桐城号称难治,他事事开诚布公,未久士众贴服。后辞官归养,潜心著述。著有《学海》、《西夏备史》、《春洲札记》、《商芸阁书目》、《苔岑诗辑》、《清芬堂文集》、《清芬堂古今体诗》等。

吉钟颖,字秋丞,镇江府丹阳县人。其祖父即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吉梦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举人,嘉庆七年进士,三甲第56名。授湖北南漳知县。时南障民多失业,他劝农桑、兴副业、修堰塘,慎刑狱,督吏属,一时上下以安。迁鹤峰知州,鹤峰多山,山民纯朴不知学。他到任大力兴学,亲教文义,其后名士多出。调任四川会理知州,当地各土司道迎争献,不受。会理多盗,他力捕以平。地方驻军常常仗势欺民,每有争讼,官府常常袒护闹事兵丁,他在任却能据实处理。“去任之日,士民环拜,车不得行。”[147]著有《三才一贯录》、《含薰室诗文集》、另纂辑《鹤峰州志》。

5.嘉庆十三年戊辰科吴信中榜,共录进士261人。内一甲3名、二甲115名、三甲14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二甲3人、三甲1人),内丹徒县2人(戴屺、茅润之)、丹阳县1人(匡晋钰)、溧阳县1人(彭程万)。[148]

匡晋钰,字补堂,镇江府丹阳县人。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人,嘉庆十三年进士[149],二甲第77名。授河南涉县知县。

戴屺,字己山,号青岩,镇江府丹徒县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十三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79名。任山东历城知县,二十五年(1820年)迁胶州知州。丁忧离去。事毕复职,改任山东滨州知州。道光十四年(1834年)再任胶州知州,重修学宫并三书院。十六年(1836年)胶州大荒,戴屺邀集绅士于明伦堂集议,“情词慷慨,民心悦服,……众皆踊跃,不两月凡得制钱十余万缗。屺又预遣人赴沐阳贩米粮,为来岁民食计。……设赈厂十三所,择绅士分董其事。颁赈票为约信,十日一散钱票,凡五阅月闭赈”[150]。不久,戴屺因事得罪巡抚经额布,被劾罢官。去任后为胶州士庶思念,被立柱祀于胶西书院内,与前知州朱若炳等五人并称为六贤。

茅润之,字松坪,乡榜(举人)名茅栋,镇江府丹徒人。其父茅元铭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茅润之为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十三年成进士,二甲第101名。授内阁中书,充文渊阁检阅,会典馆纂修。后告归,泛游两浙,著有《挹青阁诗集》。

彭程万,字云章,镇江府溧阳县人。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十三年进士,三甲第107名。任安徽安庆府学教授。

6.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蒋立镛榜[151],共录进士237人,内一甲3名、二甲92名、三甲142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丹阳人匡守勤。匡守勤,号雨峰,镇江府丹阳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十六年进士,二甲第80名。授国子监助教。

7.嘉庆十九年甲戌科龙汝言榜,共录进士227人,内一甲3名、二甲100名、三甲124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2人,内丹徒县1人(谈素敦)、溧阳县1人(彭虎文)[152]

谈素敦,镇江府丹徒人。嘉庆十九年进士,三甲第17名。授山东堂邑知县。

彭虎文,字守咸,镇江府溧阳县人。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十八年(1813年)乡试举人,十九年联捷成进士,三甲第72名。擅长文艺词赋,以知县候用,郁郁不得志,病逝于京师。

8.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吴其濬榜,共录进士255人,内一甲3人、二甲100人、三甲152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2人,为丹徒籍的张颉云和汪琳。

张颉云(1778—?),字搢卿,号图南,镇江府丹徒人。京口张氏世家第十六世。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二十二年联捷中进士,二甲第2名。授户部主事,八旗现审处办理,改刑部主事,迁福建龙岩知州。博通经史,尤精礼制,诗文清新,学者宗之。任主事时曾因事受谪,主讲过宝晋书院。在龙岩,“恤士爱民,多惠政”[153]

张颉云是张玉书的五世孙,父张托,祖张冕,曾祖张适,高祖张逸少,高高祖即张玉书。

汪琳,镇江府丹徒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举,二十二年考中进士,二甲第55名。授编修,官至长庐盐运使。

9.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1819)陈沆榜[154],共录进士204名,内一甲3名、二甲99名、三甲122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1人,即溧阳县人史孟和。[155]史孟和,字琴山,镇江府溧阳县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中举,二十四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71名。选授江西兴国知县,代理景德镇同知,调任上饶知县,出任过道光十四年(1834年)乡试同考官。任内兴利除弊,所至有声。在兴国遇荒年,曾捐助俸金,集资买粮,活人无数。又注重教育,关心寒士,为人所称道。

10.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陈继昌榜,共录进士246人,内一甲3名、二甲100名、三甲14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2人,即丹徒县人张启图和姚金符。

张启图,镇江府丹徒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恩科举人,二十五年进士,三甲第30名。任安徽太平府学教授。

姚金符,镇江府丹徒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二十五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38名。任直隶南皮知县。

(六)清宣宗道光朝镇江府进士

清宣宗道光朝(1821—1850年)三十年中共开科15次,即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年)、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年)、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年)、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年)、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年)、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年)、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1836年)、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1841年)、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1825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年)、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年),共录进士3269人。道光朝15科中有2科(道光十八年、道光二十五年)镇江府无人考中,其余13科镇江府共考中进士24人。

1.道光二年壬午恩科戴兰芬榜[156],共录进士222名,内一甲3名、二甲100名、三甲119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内丹阳县1人(魏骏猷)、金坛县1人(于尚龄)。

于尚龄,镇江府金坛县人。嘉庆十五年(1810年)中举,道光二年进士,二甲第80名。任河南陈州府知府。于尚龄曾祖父即是乾隆二年(1737年)状元、曾任过大学士的于敏中。

魏骏猷,字佩蘅,号敬舆,镇江府丹阳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恩科举人,道光二年进士,三甲第19名。授安徽宁国知县,改补陕西榆林知县,调陕西华阴、泾阳知县。因在陕办理军需有功,被加知州衔。其学问渊博,著有《居官格论》。父魏晋辉,太学生,曾入《四库全书》馆,任誉录。

2.道光三年癸未科林召棠榜,共录进士246人,内一甲3人、二甲107名、三甲136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三甲),即丹阳县籍荆槐芳。荆槐芳,字培斋,镇江府丹阳县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道光三年进士,三甲第91名。授安徽安庆府学教授。

3.道光六年丙戌科朱昌颐榜,共录进士265人,内一甲3名,二甲110名、三甲152名。此科镇江府考取二甲进士1人,即丹徒县人华濬。[157]华濬,字星来,镇江府丹徒县人。道光二年(1802年)举人,六年进士,二甲第20名。授直隶东明知县,调安东知县,迁蓟州知州。办事明快,有治绩。在蓟州,劝农课桑,倡兴纺织。曾遇荒年,借粮放赈于农,活人以万计。又捐俸助设书院,亲自赴讲,致当地学风日兴。因病卒于任上,年仅四十九岁。当地百姓建祠并铸像祭祀。

4.道光九年己丑科李振钧榜,共录进士221人,内一甲3名、二甲106名、三甲112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二甲2人、三甲1人),内丹徒籍1人(严保庸)、溧阳籍2人(狄听、潘丽襄)。

狄听,字询岳,镇江府溧阳县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九年进士,二甲第7名。任刑部广东司郎中,审案务求其实,据实量刑,反复辩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与御史刘谊同任贵州乡试主考官,选录称得人。补江西道监察御史,常对同僚说:“官当重国体,不得肆意弹劾。”“但他自己有所建白,往往不避权贵,时以为有大臣风”[158]。不久病逝于任所。

潘丽襄[159],字濂浦,镇江府溧阳县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道光九年进士,二甲第95名。历任浙江义乌知县、湖南攸县及绥宁知县,改徐州府学教授。在任有清声。后因病辞归。咸丰十年(1860年)春,太平军攻陷溧阳,他投水死。工书法,著有《治心格言》、《莼湖集》。

严保庸(1796—1854年),字伯常,号问樵,镇江府丹徒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江南乡试解元。道光九年进士,三甲第20名。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出任山东栖霞知县。其人“天才高旷,于书画、诗词、声曲、弦管靡不工细”[160]。在京师备考期间,曾创作《同心言》、《奇花鉴》、《红楼新曲》等剧作,由昆班演出,轰动京师,“每一曲成,都中争购之,纸为之贵”。此外善制楹联,又善画兰,著有《兰谱》。在栖霞知县任上被劾罢职。

5.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吴钟骏榜[161],共录进士206人,内一甲3名、二甲100名、三甲10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2人,均为丹徒籍(赵霖、陈书省)。[162]

赵霖,字雨林,号笠农,镇江府丹徒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十二年考中进士,二甲第51名。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考核一等。升授福建兴、泉、永兵备道,署按察使。在户部,案牍过目不忘,吏不敢欺。

陈书曾,字心沂,镇江府丹徒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道光十二年进士,二甲第75名。授内阁中书协办,升侍读,任国史馆纂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六年(1836年)出任会试同考官。迁户部贵州司员外郎。管理直隶省关税,斥革奸吏,釐清税务。升湖广道监察御史。

6.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汪鸣相榜,共录进士220名,内一甲3名、二甲100名、三甲117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2人,均为丹徒籍人(谈素勋、王绍曾)。

谈素勋,镇江府丹徒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十三年进士,三甲第35名,分派山西任知县。

王绍曾,镇江府丹徒人,原名王植。道光十一年(1831年)恩科举人,十三年进士,三甲第96名。授知县,改吏部郎中。

7.道光十五年乙未科刘绎榜,共录进士272名,内一甲3名、二甲117名、三甲152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二甲2人、三甲1人),均为丹徒县籍(周恩绶、朱龙光、颜于镐)。[163]

周恩绶,字佩仙[164]。号艾衫,镇江府丹徒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十五年进士,三甲第16名。授翰林院编修。中年因事罢官,游江汉间,曾主河南上蔡书院。抑郁而逝,年仅三十余。善古文词,文章名江左,著有《享帚斋诗钞》。子周天麟、周应麟分别在山西泽州府署及河南固始县署供职。

朱龙光,镇江府丹徒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道光十五年进士,二甲第55名。任刑部郎中。

颜于镐,字作周,号芑生,镇江府丹徒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恩科举人,道光十五年进士,三甲第30名。任山西平遥知县,改曲沃知县。施政以清、慎、勤三字自勉,事必躬亲。又重视地方教育和慈善事业,曾捐俸助修考棚。以绩升中书科中书,后因病辞归。子颜汝霖任职四川荣经知县。

8.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林鸿年榜[165],共录进士172人,内一甲3名、二甲72名、三甲97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2人,均为丹徒县籍(张锡庚、赵楫),内张锡庚为传胪。

张锡庚(1801—1861年)[166],字星白,镇江府丹徒人,张玉书六世孙。道光十一年(1831年)恩科举人,十六年进士,二甲第1名,是为传胪。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御史,擢顺天府丞。“上疏论绿营冒滥顶名及缉捕诸弊,诏下疏于各省整顿”[167]。升太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咸丰五年(1855年)出任山东乡试正主考[168]。咸丰八年(1858)出任浙江学政,“所取多才俊”。升刑部左侍郎,仍督学浙江。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占杭州,张锡庚自缢死,年六十一。

张锡庚为京口张氏世家第十七世,是康熙朝大学士张玉书支后裔。张锡庚在《清史稿》中被列传。

赵楫,字子舟,镇江府丹徒人。道光二年(1822年)优贡,五年(1825年)举人,十六年进士,二甲第10名。授编修,充武英殿协修,迁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转户科给事中,升直隶、天津、河间兵备道。“实心任事,不苛察亦不苟全”[169]。道光十九年(1839年)及二十三年(1843年)先后出任贵州乡试主考官及四川乡试主考官,选取公正得人。辞职归乡后,积极参与地方慈善事业。

赵楫擅长书法,“初法欧虞,继参老米,榜书尺幅,得者珍之”

9.道光二十年庚子科李承霖榜,共录进士180人,内一甲3名、二甲87名、三甲90名。一甲第1名李承霖,镇江府丹徒人。一甲第2名冯桂芬,苏州府吴兴县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此科镇江府考中一甲进士1人,即丹徒籍状元李承霖。此外本科三甲79名进士佈彦泰(改名佈彦),为京口镶红旗蒙古人,参见《镇江旗籍进士》一节。[170]

李承霖[171],字雨人,号果亭,镇江府丹徒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优贡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举,二十年联捷成进士,一甲第1名,是为此科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出任广西乡试正主考官,“试期,终日坐堂上,枪替之风遂绝。凡卷经幕僚摈弃者,必细心复阅。……因患目,遂成痼疾”[172]。试毕,简任广西学政,体恤士子,振兴文风。任满回京,入值上书房。咸丰初,以丁母忧返里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镇江,李承霖一家避居镇江东乡黄墟村,继因其父风瘫,决定不再复出。为人俭约好施,在地方关心慈善事业。著有古文诗词若干,汇为《劫余仅存》。

光绪十年(1884年),重游泮水,时年七十有七。生有三子,长子李慎传,同治举人,任江宁县学训导。另一子李慎儒,也是同治举人,后任刑部郎中。参见本书第七章《科举家族》。

10.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龙启瑞榜,共录进士202人,内一甲3名、二甲96名、三甲10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均为二甲,内丹徒县2人(张振金、徐杨文保)、溧阳县1人(许兆培)[173]

许兆培,镇江府溧阳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二十一年进士,二甲第42名。授刑部主事,迁刑部郎中。

张振金,镇江府丹徒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二十一年进士,二甲第55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充为武英殿协修,授任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张振金是清末镇江进士张恩寿的堂伯(叔)祖。[174]

徐杨文保,镇江府丹徒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二十一年进士,二甲第76名。分派四川任知县。

11.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孙毓溎榜,共录进士209人,内一甲3名、二甲106名、三甲100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二甲1人、三甲1人),内丹阳籍1人(黄之晋)、溧阳籍1人(宋晋)[175]

宋晋(1802—1874年),字锡蕃[176],镇江府溧阳县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二十四年进士,二甲第98名。授翰林院编修,擢中允。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出任河南乡试考官,因命题错误受罚。咸丰初,升侍读学士,迁光禄寺卿。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清廷任命他为京师团练督办。曾荐举曾国藩、江忠源等,用以镇压太平军。迁宗人府丞、参纂《宣宗实录》,书成,擢内阁学士,继升户部、工部侍郎。同治元年(1862年),调任仓场侍郎。后卒于官,《清史稿》列传。

黄之晋,字少铁,镇江府丹阳县人[177]。道光十五年(1835年)恩科举人,二十四年进士,三甲第55名。授江西彭泽知县,改新喻、南丰知县,迁江西建昌府同知。咸丰中落职,在江西主书院讲席,卒于赣州。擅长诗歌及古文辞,著有《秋斋诗集》、经学著作十余种,编有《历朝名媛诗词选》等。

12.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张之万榜[178],共录进士231人,内一甲3人、二甲110人、三甲118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溧阳籍的陈鼐。陈鼐(1813—?),字作梅,镇江府溧阳县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举,二十七年进士,二甲第64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志载其“沈酣载籍,具经世大略”[179];于咸丰初被延入湘军曾国藩幕中,后又由曾国藩推荐转入胡林翼幕,出谋策划镇压太平军。同治初,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原计划由陆路进镇江、攻苏常,后听从陈鼐建议改由水路进驻上海,夺取苏常。太平天国失败后,他请设难民局、劝农局,以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又“请缓征垦田,以苏民困”。所奏皆准,由是苏南流民皆归里复业。陈鼐被历保道员,加二品衔。后任直隶清河道台,署按察使。

13.道光三十年庚戌科陆增祥榜,共录进士212人,内一甲3人、二甲104人、三甲105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丹徒籍丁绍周。[180]

丁绍周(1821—1873年),字濂甫,号亦溪,镇江府丹徒人,京口丁氏世家第二十六世,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三十年进士,二甲第36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六年(1856年)出任广西乡试副主考,咸丰八年(1858年)及同治元年(1862年)先后出任会试同考官。迁都察院湖广道御史。改京畿道御史,擢内阁侍读学士。同治四年(1865年)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同治九年(1870年)再出任四川乡试主考官。迁官浙江学政。同治十二年(1873年)病逝于衙署,年五十三。

丁绍周每任考官,都亲自巡察,对考生勤勉训诫。任浙江学政,有“立品清正,衡校公正”之誉。其“性俭朴,被服操履如寒儒,而慷慨好施。……遇乡里善举,竭力捐助”[181]。为人端谨敦厚,无疾言厉色。著有《浮玉山房文赋》及《蜀游草》各一编。

(七)清文宗咸丰朝镇江进士

清文宗咸丰朝(1851—1861年)十一年中,共开科5次,即咸丰二年壬子恩科(1852年)、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咸丰九年乙未科(1859年)、咸丰十年庚申恩科(1860年),共录进士1046人。5科中有1科(咸丰十年)镇江府无人考中,其余4科镇江府共考中进士9人。

1.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章鋆榜[182],共录进士239人,内一甲3人、二甲108人、三甲128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5人,均为二甲,内丹徒县籍3人(刘成忠、韩弼元、蔡逢年)、金坛县籍2人(王兰谷、潘文耀)。

王兰谷,字蕙生,镇江府金坛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咸丰二年进士,二甲第16名。[183]选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秋审处总办、律例馆提调。在刑部任职九年,结案万件,求真考实,常常工作至深夜。常说:“事关出入,一字忽略,奚止误人一命?”[184]曾承办户部失慎案及钱号案,释放无辜各数百人。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他出任团练处提调,改任山东团练帮办。同治朝,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改署户、兵、吏三科给事,升授鸿胪寺少卿,转光禄寺少卿。王兰谷还曾三次出任乡试、会试考官,在京任职期间关心地方教育,曾“奏定镇(江)属考棚,请广金坛学额”,皆被批准施行。

刘成忠,字子恕,镇江府丹徒人,传为南宋初大将刘光世后裔。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考中举人,咸丰二年考中进士,二甲第35名。与李鸿藻、王文韶同榜。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升授京畿道监察御史,改河南归德知府,迁河南汝光道台。在河南任上治理有绩,颇著循声,尤讲求治河之策,见有成效。在河南曾参与镇压捻军。后因疾辞官,移居淮安。著有《河防刍议》等著。生有二子,长子刘孟熊,次子刘鹗(字铁云,热心洋务,撰有《老残游记》,编纂《铁云藏龟》等)。

韩弼元(1822—1905年),字叔起,镇江府丹徒人(原名韩朝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咸丰二年进士,二甲第76名。授刑部主事。为人刚正不阿。常以断案定刑不当与部僚争执,竟辞官返归。精研经学,晚年主讲梅花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年)镇江受灾,他与知府王仁堪首议捐赈。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宴鹿鸣,三十一年病逝,年八十四。著有文述、诗述若干卷。

潘文耀,字星垣,镇江府金坛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咸丰二年进士,二甲第82名。中举后曾游幕粤东。进士及第后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玉牒馆纂修、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兼考功司行走。“历任京职,钩校簿书,讨论掌故,从无借手,必躬必亲”[185]

蔡逢年,镇江府丹徒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咸丰二年考中进士,二甲第96名。授兵部主事,迁兵部员外郎中。同治九年(1870年)出任湖北乡试副主考,升四川茶盐道。

2.咸丰三年癸丑科孙如僅榜,共录进士222人,内一甲3人、二甲107人、三甲112人。此榜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丹徒籍颜敦敏。颜敦敏[186],字希曾,镇江府丹徒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咸丰三年进士,二甲第37名。授兵部主事,升兵部员外郎,迁监察御史。其弟颜敦和在吏部供职,任记名。

3.咸丰六年丙辰科翁同龢榜,共录进士216人,内一甲3人、二甲100人、三甲113人。一甲第1名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官至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溧阳县人史崧秀[187]。史崧秀,字琴孙,镇江府溧阳县人。咸丰元年(1851年)中举,六年进士,二甲第2名。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升吏部员外郎中,改军机处汉章京[188],外任四川叙州知府。

4.咸丰九年己未科孙家鼐榜,共录进士180人,内一甲3名、二甲86名、三甲9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2人,内丹徒县1人(杨鸿吉)、溧阳县1人(洪绪)。

杨鸿吉,字雁湖,镇江府丹徒籍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顺天乡试举人,咸丰九年进士,二甲第16名。考中进士前曾以举人身份选国子监学正,考中进士后改授吏部考功司主事,迁侍读学士、顺天府丞,擢大理寺少卿,简任安徽学政,年五十七卒于任所。其“性严正,不可干以私”[189],曾被吏部尚书文清荐为“清廉第一”。弟杨鸿典,咸丰朝举人、任职于户部。子杨奎绶,同治朝举人,任职于安徽。

洪绪,字子球,镇江府溧阳县人。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九年进士,二甲第65名。授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郎中,改总理章京、宝源泉局监督,以布政使衔出任广信、饶州等地道台。

(八)清穆宗同治朝镇江府进士

清穆宗同治朝(1862—1874年)十三年中共开科6次,即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同治二年癸亥恩科(1863年)、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年)、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共录进士1588人,内有3科(同治元年、四年、十三年)镇江府无人考中,其余3科镇江府考中进士5人。

1.同治二年癸亥恩科翁曾源榜[190],共录进士200人,内一甲3名、二甲78名、三甲118名。其一甲第3名张之洞,直隶南皮县人、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即溧阳县籍彭君谷。彭君谷,字贻孙,镇江府溧阳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同治二年进士,二甲第67名。授任广东河源知县,改三水、新会知县。所至兴利除弊,除暴安良,颇有政声。在广东曾四次充任广东乡试同考官,得士称盛。一次西江大水,顺德、香山、新会之民数千人登山避难,他组织人众赶制面饼,连同席帐、药物之类,雇船运至难民手中,被总督张之洞誉之为“今之汲黯”[191]

2.同治七年戊辰科洪钧榜,共录进士270人,内一甲3人、二甲127人、三甲140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丹徒县籍戴恒。[192]戴恒,字子晖,镇江府丹徒人。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七年联捷中进士,二甲第82名。授翰林院编修,留心经世之学。父亡辞归,绝意仕进。居家以引荐人才、参与慈善为乐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镇江大旱,他积极参与筹赈。

3.同治十年辛未科梁耀枢榜,共录进士323人,内一甲3人、二甲120人、三甲200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3人,均为丹徒县籍(袁善、丁立瀛、丁立干)[193]

袁善,字心谷,一字莘谷,号亦履,镇江府丹徒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同治十年进士,二甲11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年(1876年)、三年(1877年)、六年(1880年)会试同考官。光绪八年(1882年)任贵州乡试主考官。居官清介,选士公正。以丁忧归里,主讲宝晋书院,善诱勤教,和易近人。“邑中有灾荒,倡筹赈务,不辞劳怨,竟食贫以终。”[194]

袁善祖上于明初自江西九江迁居镇江,世居府城西门外大街土桥,袁善本人曾寄居金坛县。

丁立瀛(1844—1907年),字丽生,镇江府丹徒人。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十年考中进士,二甲第56名。授翰林院编修,改御史,转给事中,迁顺天府府丞。为人清操平易,刻苦自甘,遇事识大体。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因病请归,三十三年(1907年)病故,年六十四。民国《续丹徒县志》人物卷有传。

丁立瀛是镇江丁氏世家第二十七世。父丁绍周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弟丁立钧则是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

丁立干,字桐生,镇江府丹徒人。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十年进士[195],二甲第112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五年(1879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八年(1882年)出任云南学政。在云南任上剔除积弊,刊示程式、严格考纪,威惠兼施,大见成效。返京充日讲起居注宫,升詹事府詹事。丁立干“居官勤慎,门无杂宾,清望所归,宠誉日盛”[196]。民国《续丹徒县志》人物卷有传。

(九)清德宗光绪朝镇江进士

清德宗光绪帝(1875—1908年)三十四年中共开科13次,即光绪二年丙子恩科(1876年)、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1890年)、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1894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年)、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年),共录取进士4089人。光绪一朝镇江府计考中进士24人。

1.光绪二年丙子恩科曹鸿勋榜[197],共录进士324人,内一甲3名、二甲156人、三甲165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丹徒人赵树禾。赵树禾(1833—1882年),字硕甫,镇江府丹徒人。同治三年(1864年)优贡生,在河南砀山、安徽萧县、江苏海州等地担任学职。同治九年(1870年)江南乡试举人。光绪二年进士,二甲第102名。选庶吉士,授河南考城知县。光绪八年(1882年)出任河南乡试同考官,积劳病故,年仅五十。父赵彦修,举人出身,任江宁府学教授,“书法米南宫,名重一时”[198]。伯父赵彦侢,“文名籍甚,为一时贤士大夫所推”。

2.光绪三年丁丑科王仁堪榜,共录进士329人,内一甲3名、二甲132名、三甲194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为丹徒人支恒荣。[199]支恒荣(1848—1914年),字继卿,镇江府丹徒人。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光绪三年进士,二甲第15名。选庶吉士,授编修。在翰林院任职二十多年,其间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年(1886年)两次出任会试同考官。后迁职詹事府,升侍讲学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任山东乡试正主考,明年再任湖南乡试正主考。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湖南学政,三十二年(1906年)改浙江提学使。持身以廉,导士为正,士风为新。宣统元年(1909年)以疾辞归,侨居于苏北泰州。民国三年(1914年)病故,年六十七岁。

3.光绪六年庚辰科曹思永榜,共录进士329人,内一甲3名、二甲133名、三甲19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2人,均为丹徒籍(丁立钧、吴保龄)。

丁立钧(1854—1902年),字叔衡,镇江府丹徒人。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光绪六年进士,二甲第14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五年(1889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七年(1891年)再出任湖南乡试同考官,取士皆公正。甲午战前,他曾预见日本将侵华,特撰《历代边事》进呈,受到褒奖。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外任山东沂州知府,力捕悍盗多人,州境以安。又曾据实秉公处理地方教案,教士、百姓都能悦服。因突患风疾,辞归,当地百姓自发聚送。归里,曾受邀主讲江阴南菁书院。丁立钧“工书画,右腕因病废,均以左腕为之,弥苍劲悠远”[200]。工画,“取法宋元大家,得者宝之。”[201]

丁立钧为镇江丁氏世家之二十七世,父丁绍周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兄丁立瀛是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

吴保龄(1850—?),字佑之,号慎余,镇江府丹徒县民籍,生于道光年间。镇江府学增生。光绪三年(1879年)考中举人,光绪六年考中进士,二甲第15名,与丁立钧同榜连号。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仕至四川潼州知府。[202]

其先为丹阳县延陵人,元代时吴椿自延陵迁居镇江,世居南门内古通巷口。其高祖、曾祖、祖父均是太学生,父吴绍伊为附贡生,曾任江宁府学训导。吴保龄则是迁润吴氏二十二世,于晚清考上进士步入仕途。

4.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陈冕榜,共录进士308人,内一甲3名、二甲124名、三甲18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二甲1人、三甲2人),内丹徒籍1人(陈鸿绶)、丹阳籍1人(贺福元)、溧阳籍1人(沈宝青)。

陈鸿绶,镇江府丹徒人。光绪五年(1879年)举人,九年进士[203],二甲第30名。授兵部主事。

贺福元,字锡五,镇江府丹阳县人。光绪元年(1875年)恩科举人,九年进士,三甲36名。以知县衔分发山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被实授山东堂邑知县,两年后调任山东蒲台知县。蒲台饥馑多盗,贺福元到任安置流民,大力赈灾,捕办盗首,一县立治,受到清廷嘉奖。继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和十九年(1893年)两次出任山东乡试同考官。乡试毕,调任郓城知县,因有政声又受上司嘉奖。升山东河工提调、总办,授道员衔。因疾辞归,旋病故,年五十七。

沈宝青,原名绪青,镇江府溧阳县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光绪九年进士,三甲第117名。任浙江诸暨知县,授盐运使衔、保用知府。

5.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赵以炯榜,共录进士319人,内一甲3名、二甲130名、三甲186名。一甲第3名冯煦,镇江府金坛县人,官至安徽巡抚。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5人(一甲1人、二甲2人、三甲2人),内丹徒籍2人(高觐昌、鲍心增)[204]、丹阳籍1人(姜定镐)、金坛籍1人(冯煦)、溧阳籍1人(沈士林)。

冯煦(1841—1927年),字梦华,镇江府金坛县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十二年进士,一甲第3名,是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在翰林多次上书光绪帝,呼请改革图强,受到嘉奖。继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所取多优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以京察一等,被授安徽凤阳知府,改署安徽凤颍六泗道。在安徽赈灾、断案,颇有政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迁山西按察使,改四川布政使,调任安徽提学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徽巡抚被光复会员徐锡麟刺杀,清廷以冯煦继任之。旋因上书建言以“民为邦本”,得罪权臣而落职。宣统二年(1910年),江苏、安徽大水,冯煦再被起用为查赈大臣,共计赈济39州县、发放救济款300余万。时“无岁不灾、无灾不赈,盖自莅官讫致仕,隶于耄老,与荒政相始终,众称善人”[205]。《清史稿》中列有传。

民国前期,冯煦与缪荃孙等纂修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另有《蒿庵类稿》、《蒿庵随笔》等。

高觐昌(1858—1924年),字葵北,号绍芬,又号省庵,镇江府丹徒县人。生于咸丰八年(1858年)[206],丹徒廩膳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考中举人,榜列乡试第16名,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69名。朝考列第一等50名,选为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任国史馆及会典馆纂修,考辨精审。光绪十九年(1893年),以编修出任癸巳恩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知府衔分派广东,先后任过廉州、雷州、广州知府,署广东巡警道,在任多善举,施政有绩,如修渠、助商、恤贫等。民国建立后返里,积极参与地方公益活动。民国前期,高觐昌受聘与刘嘉斌、陈庆年、杨邦彦等纂修《续丹徒县志》。

高氏先祖为明代武官,明初洪武年间高裕任职镇江卫指挥佥事,徙家镇江,世居府城内南门大街,至晚清高觐昌时己历十五世。高觐昌本人寓居镇江北门外东码头。

鲍心增((1852—1920年),字川如,号润漪,晚号蜕农,镇江府丹徒人。初为丹徒县学岁贡生,光绪八年(1882年)考中江南乡试举人,榜列第19名。光绪十二年考中进士,二甲第72名。授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郎中,充军机处章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任补行庚子(1900年)、辛丑(1901年)恩正并科顺天乡试同考官,事毕任方略馆纂修。宣统二年(1910年)改任山东青州知府。民国建立后返里,在镇江设馆授徒。

鲍心增为迁润鲍氏七世,父六世鲍上传,是郡(府)庠生,本生祖、五世鲍迥为道光举人,拣选知县。

姜定镐(1852—?),字子京,号宅之,镇江府丹阳县民籍[207]。丹阳县学廩膳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举人,榜列170名。光绪十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84名。授苏州府学教授,未及赴任而病故。丹阳姜氏是明清地方科举家族。先祖于明初自溧阳迁居丹阳,至晚清姜定镐时已历十九世。

沈士林(1850—?),字子彦,一字芝砚,镇江府溧阳县民籍。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考中进士。曾任山西汾阳知县。沈氏于北宋末自东林徙居溧阳南乡,后徙城中。曾祖沈惠为国学生,父沈楚望为岁贡生,子侄大多业儒,是为地方儒学世家。

6.光绪十五年己丑科张建勋榜,共录进士296人,内一甲3名、二甲132名、三甲161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2人,内丹徒徒籍1人(邹洪纬)、丹阳籍1人(魏有声)。[208]

邹洪纬,字经甫,镇江府丹徒人。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十五年进士,二甲第68名,初在吏部任职,居官勤勉,胥吏敬畏。改授直隶高阳知县。高阳水利设施简陋,常闹水旱之灾,他莅任后濬河、建闸凿堑,遂成高阳永利。其为人敦厚,生平好义,遇“地方公益事业,如节孝祠、恤嫠会、完节堂、继抚塾、敬老会、寒儒会诸义举,悉禀承”[209]。而自奉俭约,教子以严,因积劳成疾,卒年仅四十七。著有《栢香亭文集》。

魏有声,字阆屏,镇江府丹阳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十五年联捷成进士,二甲第39名,补刑部湖广司主事,调任安徽和州知州。

7.光绪十六年庚寅科吴鲁榜[210],共录进士326人,内一甲3名、二甲136名、三甲187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1人,为丹徒籍汪青麒。

汪青麒(1854—?),字绍芗,号少湘,镇江府丹徒县民籍。初为丹徒县学附生,光绪五年(1879年)考中举人,榜列114名。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上大挑(举人)二等,定为候选教谕。光绪十六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29名。授任浙江嘉善知县,补用知府。

汪青麒祖上原居徽州,高高祖汪高进迁居镇江[211]。父汪铃,号湘人,道光朝顺天乡试举人,补景山官学教习,著有《居兰斋诗集》。

8.光绪十八年壬辰科刘福姚榜,共录进士317人,内一甲3名、二甲132名、三甲182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2人,为丹徒籍李慎侯、汪庆生。[212]

李慎侯(1851—?),字子卿,号瀛山,镇江府丹徒县民籍,生于咸丰年间。丹徒县学贡生,光绪八年(1882年)考中乡试举人,榜列第82名。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7名。授刑部主事。

李慎侯是迁润李氏第十八世[213],祖父李士铭为太学生,父李承宣定为议叙九品,伯父李承霖则是道光二十年庚子科状元。

汪庆生(1853—?),字崧甫,号松抚,生于咸丰年间。镇江府丹徒县民籍,镇江府学增生,光绪元年(1875年)考中乡试举人,榜列第26名。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三甲第79名。授户部主事,改苏州府学教授。

汪庆生与汪青麒同为徽州汪氏后裔,但汪庆生这一支裔比汪青麒这一支裔迁来镇江要稍早一些,约于明末清初。迁润始祖名汪象佐,任候选布政司理问[214]。高高祖汪世淑(迁润二世)、高祖汪玉树、曾祖汪葵、祖父汪簵、父汪玲均为国学生,至迁润八世汪庆生时考中晚清进士。

9.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张謇榜[215],共录进士314人,内一甲3名、二甲132名、三甲179名。一甲第1名张謇,江苏通州人,近代著名实业家。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为丹阳籍王英冕。王英冕,字迈卿,镇江府丹阳县人。光绪二十年进士,二甲73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学贯中西,词赋宏丽,志载其“洽熟经传,师法汉儒,旁及子史百家、海外各国新艺,无不贯通”[216]。为人廉洁,著有《赏析斋类稿》。

10.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骆成骧榜,共录进士293人,内一甲3名、二甲100名、三甲190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三甲进士1人,即为丹徒人刘嘉斌[217]

刘嘉斌(1860—?),字蔚如,一字味儒,号斋,镇江府丹徒县民籍,生于咸丰年间。丹徒县学廪膳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乡试中举,榜列第119名;光绪二十一年考中进士,三甲第40名。授任刑部主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隨从慈禧、光绪西逃。事定返京,补刑部山西司主事,迁刑部员外郎、郎中。清末,仕至法部右参议,署左参议。辛亥革命爆发后返里,民国前期受聘与高觐昌、陈庆年等纂修《续丹徒县志》。

刘嘉斌先祖刘钦于元末任职镇江,卒于任所,子孙始入籍丹徒,至刘嘉斌时已历十九世,祖父刘锡庸、父刘元起均为府县生员。

11.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夏同龢榜,共录进士346人,内一甲3名、二甲150名、三甲193名。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2人(许汝棻、卢元璋),均为丹徒籍。

许汝棻(1866—?),字鲁山,号铁香,镇江府丹徒县民籍[218],生于晚清同治年间。丹徒县学附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考上江南乡试第52名举人,其后考取景山官学教习。再经举人大挑,升授教谕。光绪二十四年考中进士,二甲第25名。任职户部福建司主事。许汝棻父许奎文、弟许济棻均是国学生,兄许汉棻则是地方文士,著有《秋湘阁诗存》。

卢元璋,镇江府丹徒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恩科举人,二十四年考中进士,二甲100名。出任福建漳浦知县。

12.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王寿彭榜[219],共录进士315人,内一甲3名、二甲138名、三甲174名。此科镇江府考取二甲进士2人(王鸿翔、杨鸿发),均为丹徒籍。另外,此科还录有京口驻防旗籍进士两人延昌与恩华(见第五章)。

王鸿翔(1869—?),字燕孙,号研荪,镇江府丹徒县附监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南乡试中举(114名),二十九年联捷成进士,二甲第48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入仕第三年(1905年),清廷下令废除科举。民国建立后南归,以遗老自居。王鸿翔硃卷中写明其“世居镇江城内,侨寓淮安城外”,是知王鸿翔的户籍、考籍为丹徒,而实际居住、生活在江北淮安,南归即是回淮安[220]。自后以书画自娱,以遗老自居。

据王鸿翔硃卷所填,其太高高祖王天锡自润东苦竹迁居镇江城内,其后王氏后裔中一支迁往淮安经商,自高高祖王赐质至祖父王春源泉均无功名。其父王继曾考中咸丰元年(1851年)恩科举人,后未能考中进士,于同治四年(1865年)会试后挑取誉录,而王鸿翔终赶在科考被废前考上进士并进翰林院。

杨鸿发(1865—?)学名杨尚笃,字子磐,号东山,生于晚清同治年间。镇江府丹徒民籍、丹徒县学附生。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考中举人,二十九年考中进士。二甲第80名。授职吏部主事。

杨家于明代从外埠迁居镇江[221]清代时高祖杨涪(十四世)、曾祖杨豫(十五世)均是太学生,祖父杨安(十六世)、父杨光祖(十七世)均为候选从九品。

13.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刘春霖榜[222],共录进士273人,内一甲3名、二甲120名、三甲150名。一甲第1名刘春霖,直隶肃宁人。一甲第2名朱汝珍,广东清远人;一甲第3名商衍鎏,广东驻防正白旗汉军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二甲进士1人,即丹徒人张恩寿,另有京口驻防旗籍进士1人。此科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分别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张恩寿(1870—?),字颐伯,号海珊。镇江府丹徒民籍,生于晚清同治年间,丹徒县学附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举人,光绪三十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56名。清末仕至邮传部员外郎。

张恩寿祖上于南宋初渡江来丹徒,世居镇江府城堰头街。自迁润始祖张楷至张恩寿共传二十六世。张恩寿高祖父张潮普(二十二世)是乾隆进士,四川名山知县。其父张庆第(二十五世)则是光绪八年(1880年)举人,拣选知县。[223]

光绪三十年(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张恩寿成了最后一名镇江籍进士。[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