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科举家族

第七章 镇江科举家族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由此出现的世家现象与封建社会相始终,经久不衰。随着科举社会的到来,自唐宋起除耕读世家、军功世家、商贾世家、儒教世家外,科举世家或称为科举家族开始出现。至明清,各地科举家族不断涌现,虽规模大小、历时长短、影响深浅不一,但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科举社会的重要标识。

科举家族具有不同于一般家庭、家族的显著特点:一是聚族而居,建有祠堂,立有家训,修订家谱;二是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家庭成员及族人为数众多,且被录取的科举人才(生员、举人、进士)的比例相对较高;三是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地方有着较大影响;四是延续数代以上,更长的可与一个封建王朝寿限相始终;五是科举家庭之间联姻比例高。其中一、四两条是所有家族的基本特点,而二、三、五条为科举家族与一般家族的区别。[1]

魏晋南北朝时旧的世袭式高门士族曾盛极一时,伴随数百年的腐朽没落,经唐末农民战争及五代战乱,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自宋代起,随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土地租佃普遍化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在社会竞争中若想保持一定优势,就必须或于军功、或于力田、或于经商、或于业儒从仕等领域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封建统治者极力提倡的学而优则仕之社会大氛围中,科第延绵无疑是众多家族首选的奋斗目标。

镇江地处江南北沿,又是东南交通枢纽,历代北方南下移民迁居于此的络绎不绝。宋元时期,自中州河南迁居这里的著姓大族就有京口茅氏、丁氏、何氏、严氏,润东柳湖田氏,丹徒开沙任氏,丹徒大港赵氏及丹阳尹氏、厉氏、岳氏、贡氏、臧氏,云阳方氏等,明清时期著姓如京口张氏、柳氏、金氏、高氏、鲍氏及陶氏等,既有自中州,也有自淮北、皖南及江北等地落户于此的。至于丹阳大族珥塘荆氏则是唐宋以上的原住民,相传西汉时即落户于此,可谓源远流长。以上这些旧家无论在城在乡多聚族而居,除谋食生计外,子弟中也有不少习文业儒,其中佼佼者通过科考得以侪身于仕宦行列,再经数代打拼,家族科名之盛甲于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