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宋润州进士
(一)宋太祖朝(960—976年)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举行进士科考试15次,建隆元年(960年)杨砺榜、建隆二年(961年)张去华榜、建隆三年(962年)马适榜、建隆四年(963年)苏德祥榜、乾德二年(964年)李景扬榜、乾德三年(965年)刘察榜、乾德四年(966年)李肃榜、乾德五年(967年)刘蒙叟榜、乾德六年(968年)柴成务榜、开宝二年(969年)安德裕榜、开宝三年(970年)张拱榜、开宝四年(971年)刘寅榜、开宝五年(972年)安守亮榜、开宝六年(973年)宋准榜、开宝八年(975年)王嗣宗榜。
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取宋准以下十一人”[41]。事后因怀疑李昉“用情取舍”,择落选考生若干,在御殿别试诗赋,又得进士26人。是知太祖朝开科虽多,但每科仅取数十人,规模未大。
宋太祖在位时先后灭荆南、后蜀、南汉等南方割据政权,开宝八年攻克金陵(今南京),灭南唐政权。其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福建的闽政权及割据浙江的吴越政权主动上表献地,南方十国割据局面才最后结束。宋太祖一朝,润州因在南唐政权管辖下,未有北宋进士。
(二)宋太宗朝(976—997年)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二十一年,举行进士科考试8科,每科平均间隔2年多。
太宗朝8科为: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吕蒙正榜、兴国三年(978年)胡旦榜、兴国五年(980年)苏易简榜、兴国八年(983年)王世则榜、雍熙二年(985年)梁颢榜、端拱元年(988年)程宿榜、端拱二年(989年)陈尧叟榜、淳化三年(992年)孙何榜。其后自淳化四年至至道四年(997年)停考5年。
太宗一朝未见有润州进士记载。
(三)宋真宗朝(998—1022年)
宋真宗赵恒在位二十四年(998—1022年),共举行进士科考试12科:咸平元年(998年)孙仅榜、咸平二年(999年)孙暨榜、咸平三年(1000年)陈尧咨榜、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榜、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榜、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姚晔榜、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梁固榜、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张师德榜、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徐奭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张观榜、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蔡齐榜、天禧三年(1019年)王整榜。
真宗一朝,润州考中进士6人,内丹徒籍3人(刁湛、刁渭、顾祥)、丹阳籍3人(邵饰、吴遵路、韦陟)
刁湛(971—1049年),润州丹徒人,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陈尧咨榜进士甲科。刁氏原籍河南上蔡,唐末为避乱,徙居皖南宣城。刁湛祖父刁彦能年少失父,家贫投身军伍,在吴镇海军节度使王
章帐下当差,因徙居昇州(金陵),后从徐知诰守润州。南唐代吴后,积功为昭武军节度,被赐田京口。刁湛父刁衎以荫入仕为秘书郎,颇受后主李煜信任,常值清辉殿,阅中外奏章,后随李煜降宋,任太常寺太祝。太宗朝任浙江桐庐知县,迁大理寺丞,出知湖州通判、婺州、庐州知州。真宗即位后,迁比部员外郎、驾部员外郎,充崇文殿检讨,转刑部郎中、兵部郎中。“衎始仕李氏,权势甚盛。父为藩帅,家富于财,被服饮膳极于侈靡。归宋,以纯澹夷雅知名于时,恬于禄位,善谈笑,喜棋奕,交道敦笃,士大夫多推重之。”[42]表明刁衎在改朝换代后极识时务,以此理推当年随后主降宋至汴京(开封)后为避宋主猜疑而将家室自金陵迁至京口田庄。他本人是昇州籍无疑,死后亦葬金陵牛首山。刁衎子第相继登科,出现一门进士的盛景。
刁湛为刁衎长子,太宗朝进士及第,后授大理评事,出任宣城知县、潮州知州。真宗朝时历任大理寺丞、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荆湖北路提刑、刑部郎中等职。官至仁宗朝祠部郎中、三司度支判官。年老辞归后被次子刁约迎养于浙东任所,于皇祐元年(1049年)病卒于钱塘,年七十九,归葬丹徒。刁湛任太常博士时曾建议改进朝官的封赠条例,后始有“士大夫在而封及亡母”的恩典,自然受到士大夫们的交口赞誉。在大理寺任职时能明于审理,曾有5名原定死刑囚经其审,别有4人被无罪开释。外放地方任职则关注国计民生,为百姓称道。在夔州路转运使任上曾受命招安西南溪峒少数民族首领,经歃血誓盟,黔中遂安。
刁湛有两弟,一名刁湜,一名刁渭,刁渭考中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官太常博士。刁湜进士身份不确。[43]
邵饰(986—1058年),字去华,润州丹阳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姚晔榜进士,赐同学究出身。邵氏为丹阳望族,先世自河朔迁居丹阳。祖邵勋,五代人,其后裔邵饰、邵必、邵景先、邵仲宣等先后考中进士。邵饰及第后授任福州福清县尉,改知南康军星子县、杭州仁和县、益州双流县、苏州长洲县,“凡四为邑,所至吏畏民爱之”[44]。以绩迁知通州、南剑州,改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公事。时湖南衡(州)、永(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头领据险扰民,邵饰以计定之,很快恢复社会秩序。邵饰再迁两浙路转运使,三司盐铁判官、淮南转运使。朝廷忽议改茶盐法,受到他的责疑,认为照此规定改变则“利归国家而商贾不便,不可行也”,自请召诸商会议两全之策,结果“公私两利,中外大悦”[45]。转知宣州、苏州、明州,以年老致仕。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病故,年七十三,葬丹阳彭泉村。
邵饰弟有邵和邵必,邵必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邵饰从兄弟邵仲宣为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
吴遵路(?—1043年),字安道,润州丹阳人,五代南唐进士吴淑幼子。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徐奭榜进士。吴遵路幼即聪敏,长大后博学知大体。入仕授殿中丞、秘阁校理,因上书议论时政得罪临朝的章献太后,出知常州[46],迁司封员外郎、权开封府推官,加直史馆,奉诏修起居注。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为宰相吕夷简所忌,出知宣州。改陕西都转运使,迁知永兴军。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吴遵路卒于任上。
吴遵路熟悉经济,通晓军事。在知常州任上,预先储备吴中米谷,荒年时用赈贫民。在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先后在真州、楚州、泰州及高邮军建置斗门十余处,既方便蓄泄与灌溉,又方便江北物资运输。西夏元昊侵宋,他上书建议复建民兵,并在河东任上组建民兵训练,一时被各路视为样式。贬知宣州后,还上呈《御戎要略》、《边防杂事》数十篇,为国解忧。平时驭吏严整,权知开封府时各辖县一时无追逮。其自奉俭约,是北宋朝廉臣之一,被《宋史》列入《循吏传》中。《宋史》共收循吏12人,吴遵路即为其一。《宋史》评赞说:
遵路幼聪敏,既长,博学知大体。母丧,庐墓蔬食终制。性夷雅慎重,寡言笑,善笔札。其为政简易,不为声威,立朝敢言,无所阿倚。平时廉俭无他好,既没,室无长物,其好友范仲淹分奉赒其家。[47]
曾著皇典数十篇,未成而终。
顾祥,润州金坛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进士。元《至顺志》只记姓名与榜次,未明籍贯。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记为金坛人。
韦陡,润州丹阳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蔡齐榜进士。三国吴人韦昭后裔,官秘书省著作郎。韦陡又写成韦徙或韦陟[48]。
(四)宋仁宗朝(1023—1063年)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年,计举行进士科考试13次:天圣二年(1024年)宋郊榜、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天圣八年(1030年)王拱辰榜、景祐元年(1034年)张唐卿榜、宝元元年(1038年)吕湊榜、庆历二年(1042年)杨寘榜、庆历六年(1046年)贾黯榜、皇祐元年(1049年)冯京榜、皇祐五年(1053年)郑獬榜、嘉祐二年(1057年)章衡榜、嘉祐四年(1059年)刘辉榜、嘉祐六年(1061年)王俊民榜、嘉祐八年(1063年)许将榜。共录润州进士33人,内丹徒籍21人、丹阳籍9人、金坛籍3人。
1.仁宗天圣润州进士4人:刁绎、邵仲宣、邵景先、刁约
刁绎,润州丹徒人,刁湛子、刁衎孙。仁宗天圣二年宋郊榜进士丙科。授太常博士,历仕川、荆等地,改扬州通判,卒于任所。
邵仲宣,润州丹阳人,邵饰从兄弟。仁宗天圣五年王尧臣榜进士,仕终秘书省校书郎。其子后徙居晋陵(常州),孙邵文炳曾任中书舍人。
邵景先,字伯绥,润州丹阳人,邵氏族人。仁宗天圣八年王拱振榜进士。仕至屯田员外郎、亳州通判。邵景先少即敏爽,工于诗歌。卒葬丹阳景岗,王安石撰写墓志。[49]
刁约(?—1082或1083年),字景纯,润州丹徒人。刁湛子、刁绎弟。仁宗天圣八年王拱辰榜进士乙科。为诸王宫教授,改馆阁校勘。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集贤校理。继任海州通判、开封府推官、京师刑狱提点,参修仁宗起居住。仁宗嘉祐(1056—1063年)初曾出使契丹,归任三司度支院判、两浙转运使、三司盐铁院判等职,是为理财能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出知扬州、宣州,神宗熙宁(1068—1077年)初改判太常寺,不久告老归乡。元丰五、六年间病卒,年八十余,葬城东南白兔山。[50]
“刁景纯恺悌敦厚,周人之急,甚于己私,至诚有过人者。”[51]在京师开封虽多应酬,但未曾一登权要之门,是故为官数十年,而以在馆阁任职时间最长。是时天下名士无论识与不识,皆敬称他为刁学士,而不呼名。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王存等硕俊都对他敬爱有加,相从过往。刁家世居京口范公桥东,宅后建有园林藏春坞,远近闻名:
刁氏家世簪缨,故所居颇园池之胜。至景纯益葺园,曰藏春坞。坞西临流为屋,曰逸老堂,又西有山阜,植松其上,曰万松冈。凡当世名能文者皆有诗,故藏春坞之名闻天下。[52]
刁约写有《怀南徐所居》诗:“城南已葺藏春坞,溪侧方营逸老堂。岭上万松山径合,江中千稻一丘黄。”司马光、苏轼均有咏藏春坞诗。苏轼《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其一为“人间膏火正争光,每到藏春得暂凉。多事始知田舍好,凶年偏觉野蔬香。溪山胜画徒能说,来往如梭为底忙。老去此身无处著,为翁栽插万松冈”[53],后世即视藏春坞为古代京口私家园林代表。
2.仁宗景祐润州进士1人:陈浚
陈浚,润州丹徒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张唐卿榜进士。仕宦不详。
3.仁宗宝元润州进士4人:张子芳、邵必、陈汝奭、丁竦
张子芳,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吕溱榜进士。历知临颖、冠氏、丹稜、开封四县及光化军州、建昌军,官至太常少卿,奉祠卒。[54]
邵必,字不疑,润州丹阳人,邵饰弟。宋仁宗宝元元年吕溱榜进士乙科。授上元县主簿,升国子监直讲。监中立石经,常以邵必篆隶书体为选。点为《唐书》编修官,推辞未就。迁集贤院校理、太常礼院同知。出知常州,改开封府推官,充邵武税监,再知高邮军、淮南刑狱提点、京西转运使。邵必为官威严震厉,行政廉洁,“始至郡,惟一赴宴集;行部,但一受酒食之馈。以为数会聚则人情狎,多受馈则不能行事,非使者体也”[55]。契丹民夜伐雄州树木,又越界河捕捉鱼虾,他奉命使辽,据实交涉,直到对方认错。还知谏院,参编《仁宗御集》。迁宝文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卒于道上,年六十四,归葬丹阳。
邵必侄邵亢虽非进士出身,也是北宋名臣,官至枢密副使。邵必侄孙邵箎、邵绘分别是熙宁进士和绍圣进士。
陈汝奭,字公武,润州丹徒人,原籍泉州晋江。宋仁宗宝元元年吕溱榜进士丙科。陈汝奭为三司户部侍郎陈诂之侄,考中进士前即用陈诂恩荫补太社斋郎职。考中进士后经范仲淹介绍,成为光禄寺卿胡楷之婿。授知睦州遂安知县,在任上惩治不法豪强,使地方秩序大为好转。调知四川眉山,为民所颂。邻近嘉州因郡吏不公至当地混乱,朝廷即调陈汝奭为嘉州通判,未久,一郡大治。继改任郓州通判、知邵武军、知海州。在海州任上遇荒年饥馑,因未及上报即开仓赈粮,受监察官员参奏。他主动担责,反受朝廷嘉奖,被置之不问。神宗熙宁初,仕至太常寺少卿。致仕后乡居为乐,七十九岁病卒,葬于丹徒黄山。
子陈龙辅为仁宗嘉祐进士。
丁竦,字公吉,润州丹阳人。宋仁宗宝元元年吕湊榜进士。历仕屯田员外郎、职方郎中、知睦州、泉州、宣州、陈州。哲宗元祐初,以中散大夫致仕。封上轻骑都尉、济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卒葬丹徒长山。
4.仁宗庆历润州进士10人:章嶙、张倜、洪洞、郭震、陈涣、柳涚、张奕、谭黌、蔡煜、王存。
章嶙,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庆历二年杨寘榜进士。仕宦不详。
张倜,字大方,润州金坛人。宋仁宗庆历二年杨寘榜进士甲科。仕至屯田郎中,号称“廉能吏”。子张君胄、孙辈张谔分别是元丰进士和政和进士。
郭震,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庆历二年特奏名进士第一人,仕宦不详。
洪洞,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庆历二年杨寘榜进士,仕宦不详。一说洪洞为丹阳人[56]。
陈涣,润州丹徒人,陈浚(景祐进士)弟。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仕宦不详。
柳涚,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任陕西司户参军,迁大理寺丞,任职有治绩。
张奕,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乙科。仕宦不详。
谭黉,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仕宦不详。
蔡煜,一作蔡烨,润州丹阳人。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官至通直郎、秘书丞。其后丹阳蔡氏入仕为官的,以蔡煜这支后裔为多。
王存(1023—1101年),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乙科。其先为昇州金陵人,后徙润州丹徒,再徙丹阳[57]。王存幼喜读书,年少时曾赴江西从师数年。学成返归,所作古文乡耆自以为不及。庆历六年,与同乡蔡煜及丹徒柳涚等同中贾黜榜进士。
入仕初,任浙江嘉兴主簿,擢浙江上虞县令。上虞有不法豪强杀人,地方久不敢问。王存禀公处理,反被免职。英宗朝召为国子监直讲,历迁著作佐郎、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检讨,迁知太常礼院。王存任职修洁自重,为欧阳修、吕公著等大臣所赏识,与王安石等交谊也厚。其后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因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分歧,两人即很少往来。神宗以王存为人忠厚、不喜党阿,任命他为国史馆编修,入殿侍值,并修撰皇帝起居注。王存提出两项建议,一是恢复唐贞观年间编修官可直接向皇帝奏事的制度;二是甄别变法以来仅因意见不合而被罢黜的一批官员,以缓一时人才之急。这两项建议均被神宗所采纳。元丰年间,先后任右正言、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进兵部尚书,转户部尚书,成为朝中大臣。
哲宗即位后改元元祐,由祖母高太后听政,重用司马光、文彦博等,停废新法。时有人建议罢京畿保甲法,王存认为不妥:
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58]
“元祐更化”期间又恢复变法前科考只考诗赋的做法,王存也不赞同:
比废进士专经一科,参以诗赋,失先帝黜词律、崇经术之意。
哲宗亲政后又起用变法派重要成员,而“元祐更化”时的保守派官员再遭贬谪。时任吏部尚书的王存再向哲宗进言:
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惑。今日果有此说者,愿陛下察之。[59]
因与执宰意见相左,出知大名府,再改知杭州。哲宗绍圣初,以老致仕,返乡家居。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故,年七十九,谥庄定。
王存性宽厚谨严,不为诡激之行。任官忠于职守,坚确不移。司马光曾赞誉说“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虽多年在外任职,却对家乡一往情深。哲宗朝曾出知扬州,而扬、润—江之隔,得便岁时返乡祭祖,还出钱赏赐邻里,具酒食款待父老乡亲,持杯亲与酬酢,在地方传为美谈。
王存还与曾肇(江西南丰人)、李德刍(河北邯郸人)受诏修成《元丰九域志》十卷,为北宋三大地理总志之一(另两部一为北宋前期的《太平寰宇记》,一为北宋后期的《舆地广记》)。书成上表:“……有司建言,适契上志,乃诏臣(曾)肇、臣(李)德刍撰次于祕阁,而臣(王)存实董其事,缀缉大体,略仿前书,旧名图而无绘事,乃请改曰志。”[60]是知三人中王存为此志总编。
王存年老致仕后居润州城登云门里[61],死葬丹徒义理乡仙风里[62]。
5.仁宗皇祐润州进士4人:丰有章、姚闢、顾方、雷豫。
丰有章,字汉臣,润州丹徒人。宋仁宗皇祐元年冯京榜进士。仕终驾部郎中。其兄丰有孚以学究出身,仕至虞部员外郎,治家有法,居官廉平。丰有章侄孙丰渐、丰渊均为南宋绍兴进士,丹徒城中诸丰均为这支丰氏的后裔。
姚辟,字子张,润州金坛人,宋仁宗皇祐元年冯京榜进士。授陈州项城令,一时名士多慕名与之交。及后朝廷置局编修礼书,他与苏洵被荐入局编纂,至治平三年(1058年)《太常因革礼》书成。迁屯田员外郎、通州通判,所至有政声。病卒于任所,葬金坛唐安乡。
姚氏先人尚词章,独姚辟究心六经,有疑惑必求其是,早年曾问学于欧阳修、王安石。“是故其为文,下笔气盛,日辩数千言,无不洞达,一归于理。”[63]惜后经兵乱,遗文散失,惟存诗数百首,其族弟姚梦升,同五经出身,官至殿中丞。另一族弟姚存为仁宗嘉祐进士,族侄姚纯孟则是哲宗元祐进士。
姚辟在《京口耆旧传》中有传。
顾方,润州丹阳人,宋仁宗皇祐五年郑獬榜进士丙科。授明州象山知县。莅任初即召集象山父老,询问民间疾苦,勉善戒恶。又修建学校,选地方子弟入学读书,亲为授课。未久,县境大治,乡民悦服。因操劳过度,染病不起,百姓至寺庙祈祷者络绎不绝,数达千人,内又有十余人割股肉献为“药引”。顾方终不治而逝,县人哭泣思慕,并建祠奉祀。
南宋《咸淳镇江志》(存文)已见载有顾方榜次。
雷豫,润州丹徒人,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郑獬榜进士。仕宦不详。
6.仁宗嘉祐润州进士11人:邵衡、刁璹、陈龙辅、姚震、杨照、洪民师、周伯玉、俞希旦、姚存、陈列、葛蕴。
邵衡,润州丹阳人。宋仁宗嘉祐二年章衡榜进士,仕宦不详。
刁璹,润州丹徒人,刁湛孙。宋仁宗嘉祐二年章衡榜进士丙科,仕宦不详。
陈龙辅,字宝臣,润州丹徒人,陈汝奭子。宋仁宗嘉祐二年章衡榜进士。授任济州司法,改知衢州常山县、开封府扶沟县,迁知兴化军、建昌军。其“赋性宽明,居官清谨,恬于名利,笃于孝养”[64]。晚年集古今忠臣孝子,凡修身治人可为法者,总三十卷,取名《传家至宝》,以遗子孙。卒葬丹徒黄山。
其孙陈孝友是政和进士、陈孝恭是宣和进士、陈孝威是绍兴进士。
姚震,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嘉祐六年王俊民榜进士。仕宦不详。
杨照,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嘉祐六年王俊民榜进士。仕至承议郎、庆成军使,累赠朝请大夫。子杨镐是为宣和进士。南宋《咸淳镇江志》(存文)见载有杨照榜名。
洪民师,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嘉祐六年王俊民榜进士。仕宦不详。
周伯玉,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嘉祐六年王俊民榜进士。仕宦不详。
俞希旦,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嘉佑六年王俊民榜进士。[65]仕终朝议大夫、上国柱、知檀州。
姚存,润州金坛人,姚辟族弟,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许将榜进士。仕知县。
陈列,润州丹徒人,宋仁宗嘉祐八年许将榜进士。仕宦不详。
葛蕴,润州丹徒人,葛良嗣子。宋仁宗嘉祐八年许将榜进士丙科,仕宦不详。其父葛良嗣皇祐进士,世居浙江,因葬葛蕴祖父葛源于丹徒而徙居之。葛蕴兄葛蘩曾知镇江府。[66]
(五)宋英宗朝(1064—1067年)
宋英宗赵曙在位仅四年,举行进士科考试2次:治平二年(1065年)彭汝砺榜、治平四年(1067年)许安世榜,计录润州进士2人,内丹徒籍1人、丹阳籍1人。
张行古,润州丹徒人,宋英宗治平二年彭汝砺榜进士。仕宦未详。
邵彦(1043—1099年),字君美,润州丹阳人,邵景纯文子。宋英宗治平四年彭汝砺榜进士。邵彦孩童时即能捉笔为诗,语出惊人,乡试曾为举首。授淮安军下邳簿,调真州杨子尉。旋以病辞归,自号“练塘真隐”,闭门读书。喜周济,家境愈落。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辞世,年五十七。其好友蔡肇为撰墓志铭:“……予数过君,颓垣朽屋,草棘蔽道,破篱风雨,旁舍萧然。而君酒后耳热,抵掌极谈,辨说古今道理、人物成败,落落可听。百家诸子旁行之书无不博记,至于文章瑰奇伟异之变,以意逆志,往往入微。尤刻意于为诗,长篇短句倚纸即就,清新雅丽,有元和间风格,读之使人不怼不激,不知其贫且病也。”[67]邵彦应是仕途不得志退而为隐士的北宋进士,具有一定代表性。有《练塘集》,已佚。
其子邵绘继为哲宗绍圣朝进士。
(六)宋神宋朝(1068—1085年)
宋神宗赵顼在位十七年,举行进士科考试6次:熙宁三年叶祖洽榜、熙宁六年(1073年)佘中榜、熙宁九年(1076年)徐铎榜、元丰二年(1079年)时彦榜、元丰五年(1082年)黄裳榜、元丰八年(1085年)焦蹈榜,计录润州进士17人,内丹徒籍7人、丹阳籍6人、金坛籍4人。
1.神宗熙宁润州进士人:翟思、邵箎、纪孙求、顾林宗、蔡渊、孔端彦、陈廓
翟思,字子久,自豫徙居丹阳[68],翟汝文父。宋神宗熙宁三年叶祖洽榜进士。授洪州教授,以太学博士召为御史、起居注郎。出知越州、应天府。政治上拥护熙(宁)、(元)丰变法。子翟汝文为哲宗元符进士。
邵箎,字仲恭,润州丹阳人,邵亢子。宋神宗熙宁六年佘中榜进士丙科。邵箎先以父荫(邵亢官至龙图阁学士)入仕,任太常寺太祝,进士及第后擢为司农寺丞,迁提举开封府常平,哲宗朝时任开封府推官,改都官郎中、驾部郎中,继出知郑州,转任京东转运副使,河北措置籴使。继专职负责陕北鄜、延等路军粮物资供应多年,业绩彰显,为众推服。徽宗即位后,他为直龙图阁学士知秦州,兼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再移知青州(道改郓州)、瀛州。以名在党籍,差知常州,再移苏州卒。
“箎使关陕累年,出入塞上,凡山川之险易、蕃汉之情伪、金谷调度之盈虚,皆所习见。故其措置议论悉中情理。”[69]
邵箎岳父即哲宗继位之初与司马光并为宰相的吕公著。
纪孙求,润州丹徒人,宋神宗熙宁六年佘中榜进士。仕宦不详。
顾林宗,润州丹徒人,宋神宗熙宁六年佘中榜进士。仕宦不详。
蔡渊(1033—1118年),字子雍,润州丹阳人,宋神宗宋熙宁六年佘中榜进士乙科。授婺州司户,改晋州、卫州、河中府等教授,迁荆南府通判。累官至大宗正丞,出知泰州、海州。
其为人峭直剌口,论天下事是非分明,闻人过则面折无隐。父祖家境富裕,兄弟奢豪,而他独自背伞四方云游,苦若寒士。少时曾从王安石学于金陵,遂兼通诸经。致仕家居,饮酒赋诗以自娱。宣和元年(1118年)卒,年八十六。子蔡肇为元丰二年进士,另一子蔡载受荐出仕,南宋初被李纲用为御营司干办公事。
孔端彦,润州丹徒人,宋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仕宦未详。
陈廓(1056—1110年),字彦明,润州金坛人。宋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历句容簿、长社令,调江东运司主管帐司。迁江西吉水知县,改知楚丘县,所到一境大治。迁知处州,岁饥救赈。调任广东路转运判官,时同列多献府库羡金以进用,他说:“财,民力也,有羡当还民,可剥民以为己利乎?”移广东路提点刑狱,在任禁止淫祀,以正风俗。丁艰服除,再授广西路提点刑狱,未行而改利州路提点刑狱。大观四年(1110年)卒,年五十五。著有《诗文杂说》三十卷。
陈廓弟陈度是神宗元丰进士,子陈珹是哲宗元符进士。
2.神宗元丰润州进士10人:陈度、蔡肇、刘锐、顾章、葛思渐、纪霖、张君胄、蒋猷、储公桓、詹辅
陈度(1061—?),字彦法,润州金坛人,陈廓弟。宋神宗元丰二年时彦榜进士乙科。授江宁尉,从学于王安石。调杭州录事参军,改知江宁府句容县、开封府太康县、湖州乌程县。在乌程去除岁课有羡金的陋习,课税额满即止,减轻额外负担。选为鸿胪寺丞,迁诸王府记室。陈度性情严谨,生活节俭,日常素食,不妄费一钱,而恤孤振乏虽费多不计。子陈璿、侄陈璘俱为南宋绍兴进士。
蔡肇(?—1119年),字天启,润州丹阳人,蔡渊子。宋神宗元丰二年时彦榜进士乙科。授明州司户参军,改江陵推官。哲宗朝历太学正、常州通判、卫尉寺丞、提举永兴路常平。徽宗初,迁户部、吏部员外郎,兼编修国史。因言官论其学术反复,出为提举两浙刑狱。张商英为相,引为礼部员外郎,进起居郎,拜中书舍人。未几,因事罢为显谟阁待制、知明州。又因言官劾其与苏轼交往及非议辟雍而被夺职,提举洞霄宫。会赦复职,于宣和元年(1119年)病卒。
蔡肇才思敏捷,善为文。初从王安石读书钟山,即受器重,被誉为文武兼备。后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徽宗朝张商英要起用他,“试三题,率以宰相上马为之候,肇援笔立就,不加润饰,商英读之击节”[70]。蔡肇还工诗善画,喜画山水人物,尤好枯槎老树、怪石奔湍,与同郡书画家米芾友善,过从甚密。米芾故世后,蔡肇应其家之请撰写《米元章墓志铭》:
公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涉襄阳。自其高、曾以上,多以武干官显,父光辅始亲儒嗜学。公生秀颖,六岁,日读律诗百首,一再过目辄背诵。稍长,博记洽闻,于书务通大略,不喜从科举。学议论断以己意,其说踔厉,世儒不能屈也。刻意文词,不剽袭前人语,经奇蹈险,要必己出。以崖绝魁垒为工,作字遒劲更沉著,雅有晋唐风流。尤善临摹,至能乱真。其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尺缣寸楮,人以为玩:四方碑榜,咨请踵至。所著诗文凡百卷,号《山林集》。……举止颉顽,不能与世俯仰,故仕数困踬。冠服用唐人规制,所至人聚观之。性好洁,置水其傍,数颒而不帨,未尝与人同器服。视眉宇轩然,进趋襜如,音吐鸿畅,虽不识者亦知为米元章也。……[71]
所撰墓志铭贴切入微,出神入化,成为后世了解米芾其人及书画成就的重要资料,《宋史·米芾传》从中取材就多。
著有《蔡肇集》六卷,又《诗》三卷[72],已佚。
刘锐,润州丹徒人,宋神宗元丰二年时彦榜进士。仕宦未详。
顾章,润州丹徒人,宋神宗元丰二年时彦榜进士。仕宦未详。
葛思渐,润州丹徒人,宋神宗元丰五年黄裳榜进士。仕宦未详。
纪霖,字彦泽,润州丹阳人,宋神宗元丰五年黄裳榜进士。授知河南巩县。子纪叙为徽宗崇宁进士,另一子纪交为徽宗大观进士。
张君胄,字世贤,一字元鲁,润州金坛人,张倜(庆历进士)子。宋神宗元丰八年焦韬榜进士。授江宁府上元尉,调湖南湘乡令,均有治声。改知河南伊阳令,与时任伊阳尉的蔡肇是为同僚。未久卒于哲宗元符年间,无后,蔡肇为撰墓志铭。
其侄张谔是徽宗朝政和进士。
蒋猷(1065—1130年),字仲远,润州金坛人。宋神宗元丰八年焦韬榜进士乙科。授武进主簿,改巴陵令、江宁令,政声流闻。迁监察御史、尚书郎官、宗正少卿,改太常少卿。诏立太庙僖祖殿,而言者以为当废,他对毁殿提出异议,触怒朝中权贵,出为南安军通判,改知庐州。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拜御史中丞,兼侍读,有直声。曾批评辅臣奏事殿上雷同唱和,略无所可否,其实是怕担当责任。又奏杨戬不当除节度使、赵良嗣不宜出入禁中等。迁兵部尚书兼礼制局详议官。
政和七年(1117年),蒋猷知贡举,改工部、吏部尚书,是为朝中大臣。宣和中,以徽猷阁学士知婺州,继召还为刑部尚书。钦宗靖康元年(1127年),奉命起居太上皇于淮阴,继奉太上皇还京。徙兵部尚书,累官正议大夫。引疾辞官,授徽猷阁直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官。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蒋猷避敌于浙江明州,第二年卒于昌国,年六十六,汪藻写墓志。《宋史》曾作评论:“蒋猷历仕五朝,当建炎初,避地而终,则无足称也”[73],提出了批评看法。
储公桓,润州丹徒人,宋神宗元丰八年焦韬榜进士丙科。仕宦未详。
詹辅,润州丹徒人,宋神宗元丰八年焦韬榜进士丙科,仕宦未详。
(七)宋哲宗朝(1086—1100年)
宋哲宗赵煦在位十四年,举行进士科考试5次:元祐三年(1088年)李常宁榜、元祐六年(1091年)马涓榜、绍圣元年(1094年)毕渐榜、绍圣四年(1097年)何昌言榜、元符三年(1100年)李釜榜,计录润州进士18人,内丹徒籍10人、丹阳籍4人、金坛籍4人。
1.哲宗元祐润州进士9人:张大忠、沈济、高述、丁权、褚庭坚、姚纯孟、周日康、蒋琳、苏象先
张大忠,润州丹徒人,宋哲宗元祐三年李常宁榜进士,仕宦未详。
沈济,润州丹徒人,宋哲宗元祐三年李常宁榜进士,仕宦未详。
高述,润州丹徒人,宋哲宗元祐三年李常宁榜进士,仕宦未详。
丁权,润州金坛人,五代杨吴大将丁珍六世孙。宋哲宗元祐三年李常宁榜进士,授福州司理参军。当地有重案,经久不能判决,丁权到任断明其冤,由是得到上司器重。调宣州、潍州都曹,改为兖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徽宗朝时因事得罪蔡京父子,自请外任淮东提举学事、转河北提举学事,调知福建汀州,病卒。
丁权重视家庭教育,在住所特辟“训义”书屋。子侄勤奋于学,其后由科举进身的为数不少,如族孙丁可久即是南宋乾道进士。
褚庭坚,字季长,润州金坛人。宋哲宗元祐六年马涓榜进士。授太平州繁昌县丞,弃官不仕。其孙禇籍为南宋绍兴进士。
姚纯孟,润州金坛人,姚壁族侄。宋哲宗元祐六年马涓榜进士,授知县。
周日康,润州丹徒人,宋哲宗元祐六年马涓榜进士。仕宦未详。
蒋琳,润州丹徒人,宋哲宗元祐六年马涓榜进士。仕宦未详。
苏象先,润州丹徒人,宋哲宗元祐六年马涓榜进士。仕宦未详。[74]
2.哲宗绍圣进士7人:邵绘、房察、蔡居厚、路乔年、吴中起、虞沇、洪拟
邵绘,润州丹阳人,邵彦子、邵景纯孙。宋哲宗绍圣元年毕渐榜进士。仕终奉议郎。
房察,润州丹徒人,宋哲宗绍圣元年毕渐榜进士丙科。仕宦未祥。
蔡居厚,润州丹阳人,宋哲宗绍圣元年毕渐榜进士丙科。仕至右正言、徽猷阁待制。
路乔年,润州丹徒人,宋哲宗绍圣元年毕渐榜进士。仕宦未祥。
吴中起,润州丹徒人,宋哲宗绍圣元年毕渐榜进士。仕宦未祥。
虞沇,一作虞沉[75],润州丹徒人,虞申子。宋哲宗绍圣元年毕渐榜进士。元符二年(1099年),授以弋阳县尉,待行中卒于官舍。蔡肇为作墓志铭。
洪拟(1071—1145年),字成季,润州丹阳人。据《宋史》记,本姓弘,因避南唐讳改。宋哲宗绍圣元年毕渐榜进士甲科。初授忠正军节度推官,改濠州团练推官。徽宗崇宁中,迁国子监博士,出为提举利州路、福建路、京西北路学事。宣和中,为监察御史、殿中御史。时蔡京等当政,洪拟因中立不附会,被出知桂阳军,继改知海州。南宋建炎初,召为起居郎、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吏部尚书、礼部尚书。
洪拟列为南宋初“中兴”臣僚之一。靖康之变后北方纷乱,他守海州有功。建炎三年(1128年)金兵南侵,高宗避越,大臣议请移跸江西饶、信,他力争不可。其时各地官吏随事立律,出入自如,他奉旨负责《七司敕令》的总修,使有法可依。“南渡草创,一时礼文多所订正。省部条例出于省记,吏缘为奸,至是修《七司敕令》(洪)拟实总之。”[76]在朝中多次提出“去冗食,节浮费”、“下顺民心,上答天变”,得罪当政大臣,被罢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继知温州、提举亳州明道宫。绍兴十五年(1145年)卒,年七十五。
著有《净智先生集》[77]及《注杜甫诗》二十卷。洪拟在《宋史》中立传,南宋《京口耆旧传》中也有传。
3.哲宗元符润州进士2人:翟汝文、陈珹
翟汝文(1076—1141年),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熙宁进士翟思之子。宋哲宗元符三年李釜榜进士,同榜还有金坛陈珹。及第后,翟汝文以双亲年老,不仕十年。徽宗朝被荐,起为礼仪局编修官,迁秘书郎、著作郎、起居郎,入宫为太子赵桓讲学。出知襄州、济州、唐州、陈州,再拜中书舍人,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因事得罪权要,出守宣州、庐州、密州。钦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南宋高宗朝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等职。
翟汝文“有文名,对人辞语华畅,虽谈笑,历历皆可听,然不妄吐也”[78]。为官正直,曾揭发内侍梁师成为扩建园圃而强占百姓墓田的不法行为。密州产海盐,因蔡京等屡更盐法致私贩增多,百姓被抓捕掠拷,怨声载道。他赴任后认为因屡变律文而祸及私商不妥,就将被囚者全部放归。密州岁贡牛黄,而牛失黄必死,他建议地方赴市交易,公私两便。钦宗朝在知越州任上,重定税额,减轻当地负担。据《梁溪漫志》:“翟公巽参政汝文守越,以擅免民间和买缣帛四十余万,为部使者所劾,贬秩。”[79]高宗绍兴年间,他任参知政事,与秦桧共事,两人因事对案相诟,不为所屈,其后被秦桧以“专檀”之罪罢政。《宋史》有记:
先是,汝文在密(州),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80]
绍兴七年(1137年),以郊恩除资政殿学士,提取洞霄宫。十一年(1141年)病卒,年六十六,葬丹阳九灵山。著述颇丰,有《圃学》五卷、《广闻》三卷、《人物志》五卷,另撰有《东汉通史》五十卷,今均佚。另“既没,其子裒其遗文三十卷,曰忠惠集”[81]。《忠惠集》今存十卷,为清人从《永乐大典》中掇出。
陈珹(1077—1114年),字伯成,润州金坛人,陈廓子。宋哲宗元符三年李釜榜进士。先为太学内舍生,中进士后被授浙江海盐主簿,迁钱塘县丞。丁艰毕,授知真州杨子县。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病故,年三十八。其孙陈从古为南宋绍兴进士。
(八)宋徽宗朝(1101—1125年)
宋徽宗赵佶在位二十四年,举行进士科考试8次:崇宁二年(1103年)霍端友榜、崇宁五年(1106年)蔡嶷榜、大观三年(1109年)贾安宅榜、政和二年(1112年)莫俦榜、政和五年(1115年)何榜、重和元年(1118年)王昂榜、宣和三年(1121年)何涣榜、宣和六年(1124年)李易榜,计录润州(镇江府)进士55人[82],内丹徒籍29人、丹阳籍16人、金坛籍10人。
1.徽宗崇宁润州进士6人:洪遘、洪遇、纪叙、曹闻、杜充、刘将
洪遘,润州丹阳人,洪兴祖从弟。宋徽宗崇宁二年霍端友榜进士。仕宦未详。
洪遇,润州丹阳人[83],洪逵兄。宋徽宗崇宁二年霍端友榜进士。仕宦未详。
纪叙,润州丹阳人,纪霖子。宋徽宗崇宁五年蔡嶷榜进士。官州郡副职。弟纪交为徽宗大观进士。
曹闻,一作曹文,润州丹徒人。宋徽宗崇宁五年蔡嶷榜进士。仕宦未详。
杜充,润州丹徒人。宋徽宗崇宁五年蔡嶷榜进士。仕宦未详。
刘将,润州丹徒人。宋徽宗崇宁五年蔡嶷榜进士。仕宦未详。
2.徽宗大观润州进士6人:王澄、王资深、纪交、邓翰、葛处厚、庄必疆
王澄,字彦辅,润州金坛人。宋徽宗大观三年贾安宅榜进士。授江宁句容县尉,参与镇压沿江流民武装,受到上司嘉赏。改宣教郎,迁歙州通判,病卒于赴任途中。王澄仗义敢言,茅山道士刘混康奉诏兴建元符万宁宫,大兴土木,而材料及人役均由句容地方提供。工期稍缓即遭道士斥辱,王澄据理以争,地方得以宽宁。刘混康死后,诏葬茅山南麓,于道中建亭,设哨守护。一日樵夫在亭下休憩,即被扣押。事闻,王澄释樵夫而械守哨,说:“安可以一死道士妨吾往来之人?”自后地方差役不敢再狐假虎威。
王澄从弟王资深是为同榜进士。
王资深(?—1117年)润州金坛人,王澄从弟。宋徽宗大观三年贾安宅榜乙科进士,未及任病卒。王资深先为太学上舍生,以治易学为时所宗。曾省亲返润参加乡试,考中“首选”。大观三年省试考中已身染重病,未候“胪唱”即请返归,卧床多年,卒于政和七年。
纪交(?—1148年),字志同,润州丹阳人。纪霖子、纪叙弟。宋徽宗大观三年贾安宅榜进士。初名纪上交,徽宗御笔去“上”字,改称纪交。历太平州繁昌县尉、芜湖酒税监、平江府吴江知县,迁平江府通判、知江阴军、泰州,再迁直秘阁淮南运判。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成,第二年显仁太后等自金返归。纪交受命随同奉迎使王次翁北上相迎,进直敷文阁、知楚州。绍兴十八年病卒。子纪旬为房州知州,另一子纪掬任太平州判官。
邓翰,润州丹徒人,宋徽宗大观三年贾安宅榜进士。仕宦未详。
葛处厚,润州丹徒人,宋徽宗大观三年贾安宅榜进士。仕宦未详。
庄必疆,字弱翁,润州金坛人。宋徽宗大观三年贾安宅榜进士。初任婺州兰溪县尉,改太平州繁昌县丞、处州丽水知县。时浙江方腊起义,被劾守备地方不整,罢职。宣和五年(1123年),起知明州奉化县,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改知湖州武康县“皆有治声”[84]。绍兴三年(1133年),调知绍兴会稽县,未赴即被荐改任太常丞。迁兵部员外郎、度支员外郎、祠部郎官、右司郎中。绍兴十年(1140年)罢归,继再起知常州,因事再罢。未几病卒。
3.徽宗政和镇江府(政和年间润州改镇江府)进士17人:诸葛材、张忞、李觉、邵骧、杭济、陈哲、王汝霖、谭知柔、陈孝友、张谔、冯晋、洪潓、蒋洵、刘无极、张颉、孙荩、洪逵
诸葛材,镇江府丹阳人,庆历进士诸葛赓曾孙。京师太学上舍生,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官至左朝奉大夫、泰州通判、子诸葛浩、孙诸葛鉴均为南宋进士。
张忞,字处文,镇江府金坛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甲科。政和五年再中制举博学宏词科,任馆职。南宋绍兴初,拜为中书舍人。未久病卒。
李觉,字天民,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授亳州麻城县令,累赠朝散郎。其子李正邦,宣和贡士,有文才,曾得徽宗嘉誉,后官至朝请郎。李觉“承平时,其家聚四百口,渡江兵火离散,所居旧址今为都统司眉寿酒库云”[85]。
邵骧,镇江府丹阳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仕宦未详。
杭济,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仕宦未详。
陈哲,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仕宦未详。
王汝霖,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仕宦未详。
谭知柔,字胜仲,镇江府金坛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86]授宣州太平县丞,有能声。迁泰州兴化知县,力惩以迷信惑众的为恶分子、一县以安。改知江州德安县,赈饥有方,百姓德之。调知衡州茶陵县,镇压黄冈刘宾王起义。南宋绍兴初迁宗正丞兼权礼部员外郎、大理少卿,终秘书少监。以疾卒,葬金坛县西强塘。生平喜诗,尤长于绝句,有《华阳居士集》。
陈孝友,字恪仲,镇江府丹徒人,陈龙辅孙。宋徽宗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终奉议郎。
张谔(?—1126年)字直辅,镇江府金坛人,张倜孙。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榜进士。任度支郎中,迁左中大夫,改京畿转运副使、江东转运副使。政和六年(1116年),以右文殿修撰权知桂州军州事,迁知广西西路兵马都钤辖。凡任事,所难必往,被视为敢为之才。秩满奉祠,靖康元年(1126)病卒,葬于金陵。[87]
冯晋,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榜进士。仕宦未详。
洪譓,镇江府丹阳人,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榜进士。仕宦未详。
蒋洵,镇江丹徒人,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榜进士。仕宦未详。
刘无极,字晞颜,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榜进士丙科。仕至尚书郎。未仕前,其与隐居丹阳后湖的苏庠(苏颂族裔)时相唱和。
张颉,字仲卿,一字强立,镇江府丹徒人。少入乡校,发愤读书,乡选五试第一,贡入太学,升上舍生。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榜进士丙科。授解州户曹椽,迁蔡州汝阳县令,兴州录事参军。南宋绍兴初,差四川潼川府签判。后被召至临安,因言时政缺失,得罪秦桧,出为建康府通判。越二年召还,迁监尚书六部门兼权考功员外郎。任至朝议大夫、兵部员外郎,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子张颉工于诗文,也与丹阳后湖苏庠相唱和。
孙荩(1084—1164年),字道祖,镇江府丹徒人。太学上舍生,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榜进士。授太平州繁昌主簿,改庐州合肥县丞、饶州鄱阳县监。召入为京师郡王府宗学教授。南宋绍兴初,任监尚书六部门郎官,出知兴化军、严州、真州、泰州,除淮南路转运判官兼提刑,改知信州。在任均有治绩,如知严州遇洪水,他预先将百姓疏散到高地,减少了损失。秩满告归后不复出仕,与丹阳后湖苏庠为诗酒之交。年八十一病故,葬丹徒马鞍山[88]。
洪逵,镇江府丹阳人,洪遘弟。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榜进士。仕宦未详。
4.徽宗重和镇江府进士10人[89]:李舜卿、洪兴祖、洪造、周端礼、刘丕、丁隽、汤鹏举、周端虚、孙时升、谭处恭
李舜卿,镇江府丹徒人,李觉家族后裔。宋徽宗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仕至承议郎。
洪兴祖,字庆善,镇江府丹阳人,洪拟侄。太学上舍生,宋徽宗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授陈州商水主簿,改汾州教授,摄太学博士。出为湖州士曹,改宣教部。高宗即位后退驻扬州,诸事草创,洪兴祖襄赞其中。继御试被授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博士。上书建议收人心、纳谋策、安民情、壮国威。论政言事,颇切时宜。改驾部郎官,因政贬管太平观,未几起知广德军,改知真州、饶州。
洪兴祖在朝敢于言事,在地方任职则多有政绩。知广德军时率民建陂塘600多处,使田无旱忧;又增建校舍,整顿校规,地方学政很快一新。在知真州任上,奏免租税一年,安置流民垦荒,增田7万余亩。在饶州,曾严禁地方胥吏与市井奸小借婚丧嫁娶以坑民的恶习,一时同日婚丧者竟至数百家,州民以庆。
其时秦桧当政,言官争相弹劾不同政见者,洪兴祖终被借故劾罢落:“是时,秦桧当国,谏官多桧门下,争弹劾以媚桧。兴祖坐尝作故龙图阁学士程瑀《论语解序》,语涉怨望,编管韶州。”[90]至韶州半年病故。
洪兴祖博学好古,是当时知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有《老庄本旨》二十卷、《周易通义》二十卷、《系辞要旨》一卷、《论语说》十卷、《春秋本旨》二十卷、《韩子年谱》五卷、《楚辞补注》十七卷等。惜大多佚散,仅存《韩子年谱》及《楚辞补注》。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论《楚辞补注》称:“于《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故陈振孙称其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注》,亦多取其说云。”[91]
洪造,字彦袭,镇江府丹阳人,洪兴祖弟。宋徽宗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授歙州黟县尉。时睦州方腊起义,连陷郡县,继犯歙州,洪造与祁门县尉王季渊据要分守。义军先攻安坑,王季渊败逃。地方郡守却将责任推给洪造,将他逮捕入狱。未久,县城失陷,洪造被杀。方腊起义被镇压后,朝廷于宣和六年(1124年)下旨褒奖,追赠以通直郎,封其一子为将仕郎。
周端礼,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重和元王昂榜进士丙科,仕宦未详。周端虚也是宋徽宗重和元年进士,未详两人是否为兄弟。
刘丕,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仕宦未详。
丁隽,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仕宦未详。
汤鹏举,字致远,镇江府金坛人。宋徽宗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九岁从乡先生受《易经》,见解超常。[92]为郡学生,荐入京师国子监,考为上舍(神宗元丰兴学中创“三舍法”,即上舍、内舍、外舍)第一名。入仕后被授建平分宁县主簿,改常州晋陵县丞,迁太平州当涂县令。在任减免捐税,听讼敏决,受到地方赞誉。御史据实禀报,被诏奖增俸。迁知广德军,继知饶州、江州、常州、升浙西路转运副使。
在浙西任上,汤鹏举多所善政。时江南河各码头开征商税,商旅均苦税之烦苛,他建议非本州、县之商民往来他埠一律免税,后被朝廷采纳。再如浙西镇江府所辖各县之秋粮均用布、豆折算税额,米贱布贵,加重农民负担,朝廷闻之,即命汤鹏举莅镇纠正。南宋高宗朝,汤鹏举官至御史中丞、知枢密院,成为南宋大臣。高宗绍兴末,曾出任知贡举,力纠科场弊端,一时“场屋严整,后皆不能及”,所选多为时俊,号称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攻宋,淮西主帅王权弃守庐州(合肥),逃至长江南岸采石。汤鹏举以资政殿学士奉旨西行至太平州(当涂),“激励将士,人人思奋”,合虞允文击退金军,取得采石大捷。
汤鹏举“姿禀刚劲,风采峻整,故其中外践扬,咸有威望”[93]。孝宗乾道初,病卒,年七十八,谥号敏肃。其孙汤邦彦以祖荫入仕,继中博学宏词科,官至枢密院编修。
周端虚,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仕宦未详。
孙时升,字子享,镇江府丹阳人。宋徽宗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历仕如皋主簿、保定军教授、杭州刑曹,迁江宁上元知县、句容知县、濠州通判,仕至镇江军佥判。其自奉俭薄,办事明敏精练,不委胥吏,曾说:“为亲民官,当事事与民接。若徒拱手清谈,冤者众矣!”[94]致仕后田园自娱,年七十四病卒。
谭处恭,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王昂榜进士。仕宦未详。
5.徽宗宣和镇江府进士6人:邵彪、张普、汤杲、陈孝恭、杜友、邓国贤、诸葛松、杨镐、陈元巽、陈克举、章骧、都洁、张绚、洪元直、王阳英、张体纯
邵彪,字不疑,镇江府丹阳人,邵必族支后裔,以文名知于世。宋徽宗宣和三年何涣榜进士。授昆山主簿,改登州教授,任满归乡。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春,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高宗禅位给年幼皇子。邵彪自丹阳赶赴平江(苏州),力说礼部侍郎张浚联络将领张俊、韩世忠等部讨叛,不久乱平。邵彪被召回任奉议郎、国子监丞、转江淮招讨使干办公事、朝奉郎兼干办行在诸军事粮料院,继知泰州、楚州。以病告老致仕,卒于乡。
张普,镇江府金坛人,大臣张纲从子。宋徽宗宣和三年何涣榜进士。仕至殿中丞。
汤杲,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宣玫三年何涣榜进士。仕宦不详。
陈孝恭,字温仲,镇江府丹徒人,陈龙辅(嘉祐进士)孙。宋徽宗宣和三年何涣榜进士。孝恭十四岁考入府学,十八岁贡入京师太学,是为上舍生,素有文名。入仕为莱州膠水主簿、婺州兵曹椽、司理参军,迁知宣州泾县、秀州华亭县,改临江军教授,仕至国子监丞、知岳州。卒于官所,“为人廉谨,死之日,家无余资,葬金坛县上元乡之西张庄”[95]。
杜友,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宣和三年何涣榜进士。仕宦未详。
邓国贤,镇江府金坛人。宋徽宗宣和三年何涣榜进士丙科。仕宦未详。清光绪及民国金坛县志均不载入,而元郡志、清府志及江南通志、民国省志均列名进士。待考。
诸葛松,镇江府丹阳人,诸葛赓曾孙、诸葛材兄。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继中教官科,仕东平府学教授。
杨镐,镇江府丹徒人,嘉祐进士杨照子。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仕奉议郎、知常州晋陵县。
陈元巽,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仕宦未详。
陈克举,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丙科。仕宦未详。
章骧,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仕宦未详。
都洁,字圣与,镇江府丹徒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南宋绍兴中曾知德庆府,改尚书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总领。淮西总领负责江淮军需供应,年转支70万石米、700万缗钱,而地方敷衍塞责。他上书朝廷建议改进,其后总领权力加强,地方不再改怠慢。都洁出身丹徒书香之家,父都郁是易学家,先为乡塾先生,后任惠州教授。他自幼从父学,刻苦自励,在经学上的成就超过其父,著有《周易说议》十四卷、《周易体裁》十六卷。
张绚,镇江府丹阳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迁为殿中侍御史,曾劾马军主管王燮失职之罪。
洪元直,镇江府丹阳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仕宦未详。
王杨英(一作王阳英),字昭祖,镇江府丹阳人。宋徽宗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授处州遂昌主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充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绍兴中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因献《中兴圣德颂》、《中兴十箴》受高宗嘉奖。迁著作郎、吏部员外郎,改浙东安抚司参谋官、知泰州、加直秘阁知眉州。在泰、眉、鼎新校舍,劝士勤学,颇受好评,被地方刻石记功。调成都府路转运判官。未赴罢归。筑练水草堂,居乡养老。
张体纯,镇江府金坛人,张恪(孝行楷模)子。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沈晦榜进士。仕宦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