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镇江进士数考析

二、两宋镇江进士数考析

除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题名录及宝祐四年(1256年)题名录外,两宋进士题名录久佚不存[27],今人只能从《宋史》本传及地方文献中搜考名录。《宋史》为元人所纂,是官修二十五史之一,内列名及立传镇江进士近20人,表列如下:

表2-2 《宋史》所列镇江进士

续表

另《宋史》列传中与镇江有关的外籍进士有苏颂、陈升之、沈括、宗泽、陆秀夫等。

上表中刁家原居昇州(金陵),祖上河南上蔡人。唐末,刁礼为避战乱徙居宣州(宣城),五代时刁彦能自宣州徙居昇州。刁彦能后从徐知诰守润州,乐爱京口山水。南唐取代杨吴后,从其请赐以京口田地以作归老之所。其子刁衎曾为南唐后主秘书郎,继从后主李煜归降赵宋。入宋后自金陵徙家京口,子孙入籍丹徒。刁衎数仕江南,曾任桐庐知县、湖州通判、婺州知州,真宗朝任至兵部郎中,卒葬江宁牛首山。王安石曾应刁约之请为其父刁湛撰写墓志铭,称刁衎葬江宁牛首山,刁湛则葬丹徒[28]。刁氏应自刁湛起入籍丹徒,刁湛之子刁约还在京口城东建有园林藏春坞,名闻远近(见本章第二节)。

另需辨析的是北宋哲宗绍圣进士葛胜仲,《宋史》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他为丹阳籍人(因葛胜仲撰有《丹阳集》四十二卷)。而宋元镇江地方文献如南宋《京口耆旧传》、元《至顺镇江志》均不载入,甚至明隆庆《丹阳县志》也未载入。清代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志均列葛胜仲为宋代江阴进士,只有清代镇江府志及清代丹阳县志才增列葛胜仲为宋代丹阳进士,事为可疑。据民国重修的江阴《葛氏宗谱》记载,葛氏原居江北广陵,始祖葛炳是唐代人,为晋代丹阳郡句容葛洪后裔一支。唐末天祐(904—907年)中为避战火,葛炳孙葛涛渡江,居江阴镇,其后裔散居江阴定山、青旸及湖州、太平州、苏州、江西等地。[29]自北宋前期至南宋中前期,江阴葛氏后裔科甲连连,名极一时,《宋史》称“世以儒学名家,高祖密,至邲五世登科第,大父胜仲至邲三世掌词命”[30]。葛密至葛邲直系如下:葛密—葛书恩—葛胜仲—葛立方—葛邲,俱为进士出身。《宋史》记葛密及兄葛宫为江阴人,何以记孙葛胜仲为丹阳人呢?仅仅是因为葛胜仲命名其文集为“丹阳集”吗?经查南宋《嘉定镇江志》杂录卷文事,内中一则记载揭示了来龙去脉:

文康葛胜仲有文,号《丹阳集》。尝寓居丹阳,作诗自序云:“里中无居,寓丹阳县”。书怀,呈邑宰张濛子蒙:“假守秦头两月彊,往来遵路一年忙。幸逢庇邑人惟旧,暂脱浮家计亦良。退食井腴如就国(胜仲封丹阳子),遥寻祖系似还乡(葛稚川丹阳人)。南风未便轻蓬筚,也与虚窗拂袵凉。”……[31]

诗中的“退食井腴如就国”即致仕返归。查《宋史·葛胜仲传》,他于南宋初绍兴元年(1131年)在知湖州任上致仕归,但未返居江阴青旸,而是寓居相邻不远的润州丹阳,在这里完成文集的整理,命名为《丹阳集》。江阴葛氏远祖东晋葛洪,为晋丹阳郡(郡治建邺)句容县人,是故诗中又有“遥寻祖宗似还乡”。葛胜仲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病卒,年七十七,谥文康。他虽晚年寓居丹阳,但不是丹阳籍进士,而是江阴籍进士。是故宋元镇江方志及明正德丹阳县志均不录葛胜仲为丹阳进士,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列其为江阴进士甚是。

出于弘扬地方人文目的,一地之方志所录进士常见有多收,府志多于省志,县志多于府志,或后朝府县志所载多过前朝府县志所录。其中有从谱牒、家乘中补录的,未经考核,并不可靠。以旧丹徒、丹阳志乘为例,明万历《丹徒县志》录有两宋丹徒(含府城)进士148人;清嘉庆《丹徒县志》录两宋丹徒进士名163人,相较多出15人;清光绪《丹徒县志》录有两宋丹徒进士171人,相较嘉庆县志又多出8人。明隆庆《丹阳县志》录两宋丹阳进士60人,清光绪《丹阳县志》则录两宋丹阳进士90人,多出30人(民国《丹阳县志补遗》又补录2人)。光绪《丹阳县志》增录的30人中就有葛密、葛书思、葛胜仲、葛立方、葛立像、葛邲,而葛氏是宋代江阴世家,前面已作分析。此外,增收的30人中还有苏颂(明隆庆《丹阳县志》不收)。苏颂在《宋史》中有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父绅,葬润州丹阳,因徙居之”[32]文中的丹阳是指润州郡望丹阳郡,而非润州管辖的丹阳县。苏颂是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泉州进士,从仕后其父苏绅病故于任所,棺木南归途中就便葬父于江南河起点地京口京岘山麓。苏颂一生在各地从政五十多年,晚年“告老,以中太一宫使居京口”。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正式致仕,徽宗建中靖国三年(1101年)在京口病逝,年八十二岁。镇江宋、元、明旧志均不载苏颂为润籍进士,清及民国省志也不载苏颂为润籍进士,清代府志及丹阳县志增收进来明显失当。当然,苏颂后裔落籍丹徒及丹阳的则另当别论了。

宋代有两部重要地方典籍存世至今,一是南宋的《嘉定镇江志》,一是南宋的《京口耆旧传》。《嘉定镇江志》由南宋镇江府学教授卢宪纂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嘉定六年(1213年),卢宪(浙江天台人)赴任镇江府学教授,此志成书其任职期内。《嘉定镇江志》为现存宋代名志之一,也是现存镇江最早的方志。志中所记宋代地方人与事应是第一手的翔实材料,原本三十卷,今存抄本二十二卷及首一卷,为后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不止卷数不全,且每卷内容也阙佚不少,诚为可惜。二是此志未单独设立科举条目,而是将科名与士人合于人物卷中。三是该志即使全书未佚,所记也只止于南宋后期。《嘉定志》录有宋代镇江进士名7人。南宋末咸淳元年(1265年)又有《咸淳镇江志》问世,主纂者为镇江府通判方逢辰及镇江府淮海书院山长黄国用,惜后世散佚不见,但尚有部分佚文存世,其中就载有宋代镇江进士身份者18人[33]。台北成文出版社在刊印《嘉定镇江志》时依清刊本将《咸淳镇江志》等佚文残条作为“附录”附于书后,如此,从南宋方志中可觅得镇江进士名及榜次者共25人:

李觉、刘无极、张颉、顾时大、张大允、张处厚、史正志、邵彦、邵绘、邵箎、张子芳、陈孝威、顾方、杨照、杨镐、纪霖、纪叙、纪交、洪造、洪兴祖、洪遇、洪逵、李巨源、周孚、陈珙[34]

《京口耆旧传》也是一部重要的宋代地方典籍,曾收入明《永乐大典》中,不著撰人名氏。清《四库全书》即据《永乐大典》本辑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撰条介绍,评价颇高,称“盖是书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与诸家杂说随笔记载,不备端末者不同,故事实多可依据,于史学深为有裨”,并推断作者为南宋末年人。近代学者陈庆年、余嘉锡则推考为南宋金坛人刘宰所撰[35]。《京口耆旧传》共九卷,所记宋代镇江(丹徒、丹阳、延陵、金坛)乡贤近百人,始于宋初,迄于南宋端平(1234—1236年)、嘉熙(1237—1240年)年间。《京口耆旧传》与《嘉定镇江志》均为南宋后期珍贵地方文献,同是研究宋代镇江进士的第一手资料,而前书所明进士身份数较南宋方志所载要多出许多,据计《京口耆旧传》共录两宋镇江府人名110多人,其中明确为进士身份者的近80人:

刁湛、刁约、刁绎、陈汝奭、陈龙辅、陈孝友、陈孝恭、陈孝威、柳涚、丰有章、丰渐、丰渊、葛良嗣、葛蕴、虞沇、许苍野、都洁、张扶、张瑾、吴交如、霍箎、田晓、吴遵路、周孚、陈珙、邵饰、邵仲宣、邵必、邵彪、邵、邵景先、邵彦、邵绘、诸葛赓、王存、顾方、翟思、翟汝文、蔡渊、蔡肇、洪拟、洪兴祖、汤修年、孙时升、王扬英、张绚、郭珣瑜、钟将之、钟宜之、姚闢、姚存、姚纯孟、姚虞卿、张谔、陈廓、陈度、陈、陈璘、陈从古、陈寮、蒋猷、丁权、丁可久、李健、李维、王澂、庄必强、张忞、张坚、张釜、汤鹏举、谭知柔、禇籍、崔耕、李巨源、李拱、赵善泽、刘宰

《京口耆旧传》所记人物止于南宋后期,嘉熙年号后的淳祐(1241—1252年)、宝祐(1253—1258年)、开庆(1259年)、景定(1260—1264年)、咸淳(1265—1274年)、德祐(1275—1276年)等南宋末年的“耆旧”人物未及载录。此外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快,户籍的认定与管理相比前朝复杂,宋代士子一旦入仕,例行授职,无需磨勘,且调动频繁,往来于各地,致仕后也有不回故里而定居他乡的,子孙遂入籍新居地。《京口耆旧传》虽是乡邦文献,但不是科考名录,使用时还需做点对比、斟别。《耆旧传》就对一些原非润州(镇江)土著而在其后与润州(镇江)结缘的进士,如陈升之、沈括、苏颂、葛良嗣、张悫等立传,这就需要具体釐别。如葛良嗣,浙江人,父葛源由丽水迁家鄞县,曾任度支郎中,死葬丹徒。葛良嗣因葬父守制而改居丹徒,后考中仁宗皇祐进士,其本人应是浙籍进士,其子入籍丹徒,考中进士的则应视为润籍进士了。再如张悫,南宋初大臣,河间乐寿人,《宋史》中有传。张悫是哲宗元祐进士,北宋末靖康之变时首劝康王赵构即帝位。金兵南侵,他置家金坛。因极善理财,出任户部尚书,成为高宗的得力助手。建炎二年(1128年)积劳病卒,葬金坛上元乡。第二年(1129年)春夏,高宗自建康奔杭州,途径镇江府,曾亲书祭文,遣人赴金坛祭其墓。张悫本人是河北进士,是故元《至顺镇江志》科举条不录,清《金坛县志》科举条也不录。清《镇江府志》及清《江南通志》等则予收入,应为误。

《至顺镇江志》为元俞希鲁纂成于至顺(1330—1333年)年间,为现存元代名志之一,也是现存较早及较为完整的又一部地方志书。此志编纂距南宋灭亡仅五十多年,内卷十八及卷十九均为人才卷,卷十八为人才·科举(进士、贡举、制举),收有宋代进士二百余人,较为完整,只是除少数进士名下附有小传外,大多只列姓名、榜次,行文简略。另卷十九人才下(仕进、节义、孝义、隐逸等)中又补充进士身份者十余人,均有传略。如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金坛进士刘宰名就不在卷十八内,而在卷十九“隐逸目”中且写有传略。这十余名进士为何不列在卷十八“科举”条目内,而在卷十九中单列。是因为这些人物或在仕进、或在节义、或在孝义、或在隐逸方面事迹突出,需列简传以彰其绩。另外,《至顺镇江志》元刊本早佚,现今翻刻的为清中叶发现的一部抄本,虽经清代学者刘文淇校勘整理,但错简及讹误处仍时有发现。

《至顺志》沿袭古人的分类习惯,也将人物分为“土著”与“侨寓”两大类,土著即土生土长的镇江人,侨寓即源非镇江土著,祖上或本人由外地迁入而定居镇江地区(京口、丹徒、丹阳、金坛)的。其实,侨寓一地久了,侨寓人也就成了土著人。如《至顺志》记南朝戴颙“谯郡铚人,居京口黄鹤山竹林精舍”。又称臧荣绪为“东莞莒人,……隐居京口教授”。其实戴颙、臧荣绪是晋时淮北及山东移民江南的后裔,后经数次“土断”,到南朝时本人均非北方籍人士了。再如北宋大臣陈升之,福建建安人,进士起家,神宗朝时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年老致仕,改居京口,府第与沈括梦溪园相近。陈升之本人不是镇江进士,但子孙入籍丹徒,就是镇江人了,如陈升之孙陈应就在京口三举于乡。元以后的明清府、县志不再分列土著或侨寓,统计时概以本籍进士列名之。

此外,《至顺镇江志》卷十八标为“仕进”卷,并非专为“进士”卷。“仕进”概念很大,除进士及第入仕外,还有诸科及第入仕的、贡士释褐入仕的,学究及第入仕的。除常科考试外,还有制科考试(制举)取仕的。除常科、制科外,还有以祖荫、父荫入仕的。除文举外,还有武举考试等。如丹阳人诸葛赓,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以学究及第入仕,任抚州宜黄知县,后仕至太子中舍人。丹徒人许旸,字升卿,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贡士释竭试入仕,南宋高宗朝时仕至权大理寺卿,因坚不配合秦桧罗织岳飞罪名,被逐出朝廷,改任福建南剑州知州。南宋前期著名大臣张纲,字彦政,金坛人,徽宗朝时为太学上舍生,名列第一。北宋末政和四年(1114年)以释褐试第一名入仕,授承事郎。南宋高宗朝时仕至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是为名臣。南宋金坛人汤邦彦(汤鹏举孙)于乾道九年(1173年)考中制举博学宏词科,至左司谏侍讲,曾被宋孝宗褒奖赞誉。这些例举的均非以进士身份入仕,不能与进士出身混为一谈。

《至顺镇江志》卷十八载两宋镇江府进士名有:

(北宋)邵饰、吴遵路、顾祥、邵景宣、邵景先、陈浚、邵必、张子芳、陈汝奭、章嶙、张倜、洪洞、张奕、王存、陈涣、谭嚳、柳涚、蔡煜、丰有章、姚辟、顾方、雷豫、葛良嗣、邵衡、刁、陈龙辅、姚震、杨照、周伯玉,洪民师、俞希旦、姚存、葛蕴、陈列、张行古、路复、翟思、邵、纪孙求、顾林宗、陈廓、蔡肇、陈度、刘锐、顾章、葛思渐、纪霖、蒋猷、储公桓、张君胄、詹辅、张大忠、沈济、高述、丁权、姚纯孟、周日康、蒋琳、房察、蔡居厚、路乔年、吴中起、虞沉、邵绘、陈珹、洪遘、曹闻、纪叙、杜充、刘将、王资深、邓翰、庄必强、王澂、纪交、葛处厚、张忞、诸葛材、陈孝友、李觉、邵骧、王汝霖、杭济、谭知柔、陈哲、刘无极、张颉、冯晋、孙荩、张谔、洪譓、洪逵、蒋洵、周端礼、洪兴祖、孙时升、汤鹏举、谭处恭、李舜卿、周端虚、刘丕、丁隽、邵彪、汤杲、邓国贤、杜友、陈孝恭、陈元巽、陈克举、章骧、苏振、都絜、张绚、杨镐、洪元直、诸葛松、王扬英、张体纯

(南宋)王訚、陈叶、虞惟几、许虞卿、顾时中、陈孝威、姚虞卿、褚籍、洪宜、郭珣瑜、陈璇、丰渊、巫孝立、张扶、陈榕、范卣、王彦举、施士衡、李巨源、陈璘、许必胜、吴交如、袁孚、许晟、丰渐、钟将之、柳仲永、陈从古、张大允、史正志、张处厚、崔耕、霍箎、许苍舒、杜士英、徐玠、周孚、诸葛渊、李拱、赵善泽、许开、顾时大、周吕龄、钟宜之、李绅、诸葛浩、陈珙、葛师心、徐栻、赵崇怘、王遇、蒋经、许闳、赵时侃、钟颖、苏汉、王逢、姚宜中、王遂、洪秉哲、张焕文、曹焕、高炎、卫玠、孙华仲、孙沂、丁宗魏、戴宗德、张汝永、赵若珪、赵若琪、邱岳、钱绩、陈景周、葛文昌、李纶、艾庆长、章琰、田文虎、刘桂高、茅弇、窦宗棐、丁大全、朱南杰、潘梦奇、潘文振、丁大全、殷淳、王良臣、杨道济、曹艮孙、石介、褚著、陈牥、谭龙光、王己、高嘉、朱景炎、苏龟明、潘岿之、王文瑞、丁式中、孙应凤、史崇文、胡用存、艾汋、蒋宗伟、孙附凤、莫仑、史崇芳、王应嘉、袁秀发、许埜、洪野、诸葛梦宇、胡传心

以上234人中北宋118人,南宋116人。另有进士身份的20人为《至顺志》卷十九“人才”所录:

刁湛、邵彦、蔡渊、褚庭坚、洪拟、洪造、宗泽、张瑾、丁可久、刘宰、萧汉杰、陆秀夫、高桂、苏景瑺、王酉发、修瑾、韦昇、梁栋、林桂发、青阳梦炎

《至顺镇江志》记宋代镇江进士名254人,内北宋进士125人,南宋进士129人。其中,宗泽是为婺州义乌进士,陆秀夫是为楚州盐城进士,这在后面将作说明。另外,北宋皇祐进士葛良嗣,本浙人,前文已述其因葬父葛源于丹徒而迁家润州的,这与苏颂情况类似。他本人不是润州进士,其子孙入籍丹徒则为润州人了。同样,北宋治平进士路复后居润州,但籍贯仍注开封,明清镇江志书列为润州进士,清及民国省志均不列入,应从省志。此外,至顺志记萧汉杰:“其先益都人,居京口。初以武举登第,后再以进士登宝祐四年文天祥榜。”[36]查今存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榜进士登科录,此榜所列601名进士中并无萧汉杰名,应是误记。

清代康熙、乾隆两朝均纂有镇江府志。这两部府志一部编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高得贵主修、张九徵等主纂,计五十四卷首一卷,内第二十九卷为进士卷。乾隆十五年(1750年)朱霖等又增纂一卷,成五十五卷首一卷,称乾隆府志。因乾隆府志前五十四卷首一卷全依康熙府志,有的学者就合称清代府志为康乾府志。清康乾府志共录两宋镇江府进士282人,《至顺志》未录而新增添的有27人:

韦陟、丁竦、郭震、苏颂、姚梦升、孔端彦、苏象先、宗泽、葛胜仲、张悫、翟汝文、洪遇、张忞、张纲、许旸、周端礼、张普、张合、汤修年、王维、张樗年、张筌、田晓、王均仁、赵若琚、潘梦奇、诸葛沃野

《至顺志》有而康乾府志未录的有2人,即王彦举(绍兴十二年进士)和孙应凤(淳祐四年进士)。

康乾府志所增收进士中不当列者有数人:苏颂、葛胜仲、姚梦升、张纲、许旸。苏颂、葛胜仲、不当列,前文已述,姚梦升、张纲、许旸则为非进士出身。如姚梦升、北宋金坛人,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以同五经入仕,其为诸科出身而非进士出身。许旸,丹徒人,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太学贡士身份参加吏部的释褐试入仕,后官至权大理寺卿。许旸非进士出身,不当列入。张纲,金坛人,以贡士入太学,成绩优异,曾列太学上舍生中第第一名,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以优贡生身份参加吏部的释褐试入仕,后官至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卒于孝宗朝,是为南宋名臣,谥文简。张纲非进士出身,不当列入。宗泽不当列,类似苏颂,宗泽是北宋末著名抗金将领,浙江婺州义乌人[37],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宋史》中有传。《宋史》称其“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38],末甲即第五甲进士,时年三十三岁。入仕后先后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后因事于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受到除名编管润州的处分(时年六十一岁),夫人陈氏不幸病故,葬润州城东京岘山。未久,他再被起用,积极抵抗南侵的金军。高宗即位后任东京留守。未久病死于任所,与夫人合葬于丹徒。宗泽是一位与镇江结缘的浙江义乌进士,清代镇江志书不当列入进士条中。关于宗泽,本章第五节中还将提到。

清《江南通志》与民国《江苏省通志稿》都设有选举志,《江南通志》录宋代镇江府进士226人,《江苏省通志稿》则在《江南通志》基础上作了点微调,录有宋代镇江进士220人。民国省志与清代通志相比,删去10人,增加4人:

表2-3 清及民国方志所收宋代镇江进士人数

较之府志、县志,省志视野相对开阔,没有府县之间争夺人才的主观因素,对明显不合史实的往往不予收录。如《江南通志》及《江苏省通志稿》就不录苏颂、宗泽为江苏宋代进士。再如镇江旧志均收陆秀夫为本地南宋进士,而《江南通志》及《江苏省通志稿》则列陆秀夫为南宋楚州进士。查《宋史》本传:“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时,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39]陆秀夫儿时随父居于镇江东乡汝山下,少时还曾寄居京口南郊鹤林寺,度过一段清贫的耕读生活。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考中进士,时年十九岁[40]。陆秀夫虽幼时即随父迁居镇江,但其户籍并未随迁,故其考籍仍为楚州(淮安)盐城,今尚存世的宝祐四年登科录陆秀夫榜名(二甲第27人)下载:“本贯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与陆秀夫同榜的盐城进士刘幼发(五甲第8人)榜名下也注:“本贯怀(淮)安州盐城县,父为户。”同一榜的镇江府进士王良丞(五甲80人)榜名下则注:“本贯镇江府丹徒县。”省志收陆秀夫为盐城进士为是,不过镇江却是陆秀夫的成长地,关系至密。

两部省志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出现明显漏记现象。如南宋高宗绍兴进士名录中均漏记丹徒进士柳仲永。元《至顺镇江志》中就列有:“柳仲永,绍兴十八年登进士第。”这与现存的绍兴十八年(1148年)王佐榜的记载相符。查绍兴十八年王佐榜进士名录,柳仲永列此榜五甲第四十五人,榜名下并注:“镇江府丹徒县化龙坊。”最不可理解的是这两部省志漏记了北宋哲宗绍圣、南宋宁宗庆元、嘉泰及嘉定镇江进士,数达二、三十人之多。这些进士名大多在元《至顺镇江志》有载,而前文已述元人修志时宋代进士名录存世尚多。不过省志内容繁浩,错漏或重叠在所难免,但整体上有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确定宋代镇江进士人数应以正史及宋元史志等所录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见后世修成的府志、省志及县志。但因人数众多,记载不一,后世学者在认定中难免有误差,只能力求接近事实。

宋代历朝,开进士科118榜,内北宋69榜、南宋49榜。除宋初太祖、太宗两朝外,余十二朝均录有镇江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