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镇江府进士

三、明代镇江府进士

(一)明太祖洪武朝镇江府进士

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三十一年中共开科六次,即洪武四年辛亥科(1371年)、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年)、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1388年)、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1391年)、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1394年)、洪武三十年丁丑科(1397年),共录进士数930人。洪武一朝镇江府考中的进士仅四人,内丹徒县(并府城)三人、金坛县一人。不只考中进士人数少,且均取在洪武十八年一科中,其余五科,无人考中。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共录进士472人,占整个洪武朝录取总数的一半,内一甲3人、二甲107人、三甲362人。此科一甲第1名为福建建阳人丁显,一甲第2名为江西新淦人练子宁,一甲第3名为江西分宜人黄子澄。明太祖朱无璋去世后,练子宁、黄子澄并受建文帝重用,建言削藩,引发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变”。朱棣(明成祖)即位后,下令将此科题名碑扑毁,致后世整理的此科碑录中有部分进士阙名。

考取洪武十八年乙丑科的镇江府籍进士是:

陈迪,南直隶丹徒人,洪武十七年(1384年)举人,洪武十八年联捷成进士,二甲第11名,官至按察司副使。

盛安[45],南直隶丹徒人,洪武十七年举人,洪武十八年联捷成进士,二甲第100名,官国子监学正。

盛思明,南直隶丹徒人,一作盛思民[46]。洪武十七年举人,洪武十八年联捷成进士,三甲第11名。官至按察司副使(按察司佥事)。

邹英,字希孟,南直隶金坛人,洪武十八年进士,名次不详[47],官至陕西按察佥事。

除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外,清乾隆《镇江府志》录丹徒人任有常为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任享泰榜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经查核明朝进士题名碑录,洪武二十一年任享泰榜上并无丹徒人任有常名,而光绪《丹徒县志》中也未列任有常名,应是乾隆府志误收。[48]

(二)明惠帝建文朝镇江府进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帝以齐泰、黄子澄等为亲信,密谋削藩。燕王朱棣遂以“清君侧”名起兵南下。战争历时四年,史称“靖难之役”或“靖难之变”。1402年,北军占领南京,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建文四年中仅举办会试1科,即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此科胡靖榜共录进士110人,其中一甲3人、二甲37人、三甲70人,此科镇江府无人考中。

(三)明成祖永乐朝镇江府进士

永乐朝(1403—1424年)二十二年中共开科会试8次,即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年)、永乐四年丙戌科(1406年)、永乐九年辛卯科(1411年)、永乐十年壬辰科(1412年)、永乐十三年乙未科(1415年)、永乐十六年戊戌科(1418年)、永乐十九年辛丑科(1421年)、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1424年),共录取进士1829人。8科中有三科无镇江府进士,余五科镇江府计考中进士七人,内丹徒四人、丹阳一人、金坛二人。

1.永乐二年甲申科曾棨榜共录进士470人,内一甲3人、二甲93人、三甲374人。此榜录有镇江府进士两人,一为金坛李显,一为丹徒杜春。

李显,字子微,南直隶金坛人。建文元年(1399年)乡试举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二甲第50名。官湖南衡州府通判。

杜春,字景全,南直隶丹徒人。建文四年(1402年)乡试中举,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309名。历官监察御史、山西监察司佥事。

2.永乐四年丙戌科林环榜进士219人,内一甲3人、二甲65人、三甲151人。是科,镇江府考中一人,为金坛徐瑢。

徐瑢,字克中,南直隶金坛人。永乐三年(1405年)乡试中举,四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6名。授官监察御史。明成祖打算迁都北平,他“上书报言不便,下狱死”[49]

3.永乐十六年戊戌科李骐榜进上250人,内一甲三人、二甲75人、三甲172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两人,即丹徒陆坦和盛祥。

陆坦,南直隶丹徒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乡试中举,十六年会试联捷成进士,官江西按察司知事。

盛祥,字天瑞,南直隶丹徒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乡试中举,十六年会试,联捷成进士,三甲第102名。初授藩府奉祀,知无不言,多所裨益,大见信任。迁福建泉州府照磨,因刑部尚书魏源、侍郎何文渊等推荐,再迁湖南道州知州。在道州任上,“以儒雅饰吏事,操介凛然”[50]。道州境内多虎,盛祥率众平息虎患,一州得安。后卒于官舍,“百姓缟素哭拜”,将其附祀于寇准祠内。盛祥是永乐十六年进士,而朝隆《镇江府志》列盛祥为洪武十六年进士。[51]洪武十六年未举行会试,是乾隆府志误书。

4.永乐十九年辛丑科曾鹤龄榜进士201人,内一甲3人、二甲49人、三甲149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一人,即丹阳籍王琏。王琏,字伯器,南直隶镇江府丹阳人。永乐九年(1411年)乡试举人,十九年会试进士,二甲24名。博学工文词,清廉自律。入仕,选庶吉士,迁监察御史、巡按浙江。“在浙江,摘奸发伏,破伤大姓极多。”[52]又因公廉不受清托,下属多侧目怨恶。曾有奸吏将违禁御器偷偷置放在他的处所,栽赃陷害。律论戍边,幸为尚书、同里沈固相援,白其冤、复其职。其后在办案中因受上司所抑,恚恨患疾,继遭小人下鸩,卒于任所。王琏“有风裁,所作诗文,自号《贻笑集》”[53]

5.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1424)邢宽榜进士148人,内一甲3人、二甲47人、三甲98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一人,即丹阳人殷时。殷时,字宜中,南直隶丹阳人。永乐十八年(1420年)乡试考中举人,二十二年会试考中进士,二甲第7名。授南京户部主事,升吏部考功郎中,“以清谨闻”[54],贫无以殓,由尚书魏骥助漆棺得葬之。

(四)明宣宗宣德朝镇江府无人中式

1424年明成祖死,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更定科举法,规定各地取士名额。[55]这年仁宗死,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年号宣德(1426—1435年)。宣德朝十年中举行会试3次,即宣德二年丁未科(1427年)、宣德五年庚戌科(1430年)、宣德八年癸丑科(1433年),三科共录进士300人,镇江府无人考中。

(五)明英宗正统朝镇江府进士

明英宗正统朝(1436—1449年)十四年中举行会试5次,即正统元年丙辰科(1436年)、正统四年己未科(1439年)、正统七年壬戌科(1442年)、正统十年乙丑科(1445年)、正统十三年戊辰科(1448年),共录进士648人。镇江府在其中的三科中考中进士四人,内丹阳籍一人、金坛籍三人。

1.正统元年丙辰科周旋榜进士100人,内一甲3人、二甲35人、三甲62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一人,即金坛史潜。史潜,南直隶金坛民籍。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中举,正统元年会试联捷成进士。官至河东盐运使,著有《名贤诗法》三卷。

2.正统十年乙丑科商辂榜进士150人,内一甲3人、二甲50人、三甲97人。一甲第1名商辂,浙江淳安人,为明代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第2人。此科镇江府考中1人,即丹阳籍马垸。马垸,字伯固,南直隶丹阳民籍。正统九年(1444年)举人,十年联捷成进士,三甲第61名。官监察御史,迁福建按察司佥事。

3.正统十三年戊辰科彭时榜进士150人,内一甲3名、二甲50名、三甲97名。此科镇江府考中2人,即金坛钱澍和王豪。

钱澍,字民望,南直隶金坛民籍。正统十二年(1447年)中举,第二年联捷中进士,二甲第12名。历户、兵二科给事中、湖广长沙知府,官至苑马寺卿。其“爱民礼士,卓有治声”[56],在乾隆《镇江府志》中有传。

王豪,字人杰,南直隶金坛匠籍。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第二年(1448)联捷中进士,三甲第83名。授监察御史,在任遇事敢言。其时朝中当政者家有不法之事,他坚持按律治问。当政者为之拉拢,特荐他为佥都御史。他不为所动。继又被“诬以微过,谪分水知县”[57]。不久复职,后官至山西佥事。

(六)明景帝景秦朝镇江府进士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侵,英宗统军亲御,至土木堡兵败被俘。留守京师的郕王即位,是为景帝,年号景泰。景泰朝(1450—1457年)八年中举办会试2次,即景泰二年辛未科(1451年)和景泰五年甲戌科(1454年),共录进士550人,镇江考中进士1人。

景泰二年辛未科镇江府无人考中,景泰五年甲戌科共录进士349人。丹徒宁珍为是科被录镇江府进士。宁珍,字伯珍,南直隶丹徒民籍,景泰五年三甲第15名进士。入仕后,“任兵科给事中,能直言,升浙江参议”[58]

(七)明英宗天顺朝镇江府进士

1457年,英宗复辟,改元天顺(1457—1464年)。天顺八年中举行会试三次,即天顺元年丁丑科(1457年)、天顺四年庚辰科(1460年)、天顺八年甲申科(1464年),共录进士697人。天顺一朝,镇江府考中进士三人,分布在2科中,均为丹徒籍。

1.天顺元年丁丑科黎淳榜进士294人,内一甲3人、二甲97人、三甲194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二人,均为丹徒籍,即胡信和吉惠。

胡信,字宗实,南直隶丹徒县官籍。景帝景泰元年(1450年)举人,英宗天顺元年进士,二甲第73名。父胡清。永乐庚子江南乡试举人,出任清平县学训导,擢礼科给事中,迁浙江右参政。胡信考中进士后,任职户部主事、员外郎,迁知鹤庆军民府。在任以教育为本,“修崇庙学,作养人才,士民翕然从化”[59]。鹤庆驻军千户与地方官员构隙多年,结怨很深,一度酿成血案。胡信蒞任后亲诣军寨,宣扬朝廷威德,又主动表达诚意,最终化解矛盾。胡信质敏端庄,作文典雅,书法则得晋人体,著有《齐东野录》。

吉惠,字泽民,南直隶丹徒民籍。景帝景泰四年(1453年)中举,英宗天顺元年考中进士[60],三甲第31名。授浙江上虞知县,升任绍兴知府。在任“为政严毅,豪强屏迹”。后虽因他事牵连受罚,但仍获得浙民赞誉。

2.天顺四年庚辰科王一夔榜进士156人,内一甲3人、二甲50人、三甲103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一人。为丹徒籍吴宣。吴宣,字彦明,南直隶丹徒匠籍。景帝景泰元年(1450年)举人,英宗天顺四年进士,二甲第21名。初授知县,后迁监察御史。

(八)明宪宗成化朝镇江府进士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死,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第二年改元成化。成化二十三年(1465—1487年)共举行会试8科,即成化二年丙戌科(1466年)、成化五年己丑科(1469年)、成化八年壬辰科(1472年)、成化十一年乙未科(1475年)、成化十四年戊戌科(1478年)、成化十七年辛丑科(1481年)、成化二十年甲辰科(1484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1487年),共录进士2450人。成化一朝镇江府考中进士7人,分布在5科中,内丹徒4人、丹阳1人、金坛1人。

1.成化五年己丑科张昇榜进士247人,内一甲3人、二甲75人、三甲169人。此榜录丹徒籍进士二人,即费訚和赵祥。

费訚(1436—1493年),字廷言,号补庵。南直隶丹徒民籍。年十一为府庠生,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考中举人,时年二十七岁。成化五年考中进士,年三十四岁。此科会试费訚排名第一,是为会元[61];殿试排名二甲2名。入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擢国子监司业。弘治改元(1488年),任讲官,纂《宪宗实录》成,进詹事,迁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年五十八,卒于官。费訚“仪度闳伟,善谈论,耻言人过”[62]。在国子监任教官,教法有度,士子悦服,曾受到明孝宗的褒奖。诗文清健有奇思,著有《贻笑集》、《补庵随录》、《临雍录》、《瀛州奇处录》等。死后葬丹徒白兔山:“礼部侍郎费訚墓,在白兔山。”[63]

赵祥,字梦麟,南直隶丹徒军籍。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举人,第二年联捷成进士。任职户部郎中,为大臣李东阳所赞,其“喜赋诗,善书法,为海内所重”[64]。后辞官返乡,筑沧江别墅,读书其中。

2.成化八年壬辰科吴宽榜进士251人,内一甲3人、二甲78人、三甲170人。此科,镇江府考中1人,即丹徒籍达毅。达毅,字士宏,南直隶丹徒民籍(祖籍浙江丽水)。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成化八年进士,二甲56名,与后为大学士的杨一清同榜。其祖父达永,原为浙江处州人,任镇江府学教授,后代遂占籍丹徒。达毅考中进士后,任职南京户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卓有能声”,又“廉隅自持,勇于为义”。其“墓在镇江城东花山,尚书余子俊志铭”[65]

3.成化十四年戊戌科曾彦榜进士350人,内一甲3人、二甲110人、三甲237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即丹徒人丁玑。

丁玑(1457—1543年),字玉夫,号补斋。南直隶丹徒民籍。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中举,十四年考中进士,三甲8名。京口丁氏为镇江文化世家(参见本书第七章),丁玑为丹徒丁氏十六世。其自小受到严格教育,“明敏早悟”,慨然有济世之志。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再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上书言事,提出正君心、教东宫、振纲纪、正风俗、慎用人、重名器、苏民困、理财用、饬兵务等建议,极论治道本末及时政得失。因触犯皇帝,被贬谪普安州判。弘治初,转任广、信。丁父忧期满,改任江西兴国知州。继丁母忧毕,起补南京礼部郎中。寻以副使提学广东,因事入朝途中舟沉洪水中,一家罹难。丁玑“任道好右,崇正辟邪,有万夫直前之勇。群吠众噪,不震不竦,有百炼之刚”[66]。其门下弟子,如靳贵、唐侃等后都成为名臣。丁玑著有《大学疑义》、《仪礼注》等。丁玑墓“在白龙岗,吏部侍郎靳贵志铭”[67]

4.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王华榜进士298人,内一甲3人、二甲35人、三甲200人。此科镇江府考中2人,即金坛孙旵和丹阳杨纶。

孙旵,字爱晖,直隶金坛民籍。成化十六年(1480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66名。孙旵有吏才,负责监守通州仓粮,能革除吏胥积弊。改任南京户部主事,适值江西连年旱灾,他力清减免赋税得以实行。迁户部郎中,以直声著称。金坛志书记载他:“服官数十年,手未尝释卷,以诗文名。”[68]

杨纶,字理之,南直隶丹阳匠籍。成化七年(1471年)举人,十七年考中进士,三甲61名。授山东堂邑知县,到任即招集流民复业者五百户,积谷七千石。调迁沂水知县。沂水向以繁剧著称,而杨纶莅任仅一月“则民大治”,可见确有治才。惜壮年早逝,卒年仅四十四。关于杨纶的户籍有不同说法[69],现以明代进士题名碑录及清《江南通志》的记载为据。

5.成化二十年甲辰科李旻榜进士300人,内一甲3人、二甲94人、三甲203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一人,即金坛孙冕。孙冕,字服之,成化十七年进士孙旵之弟,南直隶金坛民籍。成化十九年(1483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141名。任浙江余杭、万安知县,所在“咸有惠政”。

(九)明孝宗弘治朝镇江府进士

1487年明宪宗死,太子朱佑樘即位,是为孝宗,第二年改元弘治。明孝宗在位十八年(1488—1505年),举行会试6科,即弘治三年庚戌科(1490年)、弘治六年癸丑科(1493年)、弘治九年丙辰科(1496年)、弘治十二年己未科(1499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弘治十八年乙丑科(1505年),共录进士1789人。弘治一朝,镇江府考中进士九人,分布在五科中,内丹徒籍三人、丹阳籍一人、金坛籍四人、镇江卫籍一人。

1.弘治三年庚戌科(1490年)钱福榜,共录进士298人。内一甲3人,二甲90人,三甲205人。是科录有镇江府进士2人,内丹徒1人、金坛1人。丹徒人靳贵摘得此科探花。

靳贵(1464—1520年),字充道,号戒庵,南直隶丹徒民籍。弘治二年(1489年)考中举人,是为解元;第二年联捷成进士,一甲3名,是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选东宫讲官,进左中允。参与编纂《明会典》成,迁左谕德兼侍讲。明武宗即位后任其为太仆寺少卿兼侍读,改任礼部侍郎、掌翰林院事。靳贵因事得罪刘瑾被贬,改任光禄卿。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靳贵改任吏部右侍郎,进礼部尚书。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礼部尚书靳贵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70]。靳贵在内阁任职三年多,其中与置家镇江的杨一清共值阁事有一年余。正德十年(1515年)十一月,乌思藏入贡,言有活佛能知祸福,武宗遣太监刘允率队数千人赴藏相迎,烦费巨大,礼部尚书毛纪及“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71]

靳贵性静简默,不轻臧否。每列朝则侃侃直言,略无顾忌。其居家简朴,曾作《师俭堂》以示子孙。先后曾有两次被任命为会试主考官,一在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会试,试毕“言事者发其私,以家僮可勤受贿鬻题,贵亦不辨”[72]。是知靳贵家僮卖题属实,本人虽不知情,理应有责。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会试,礼部请派考试官,“诏以属贵,贵力疾以往”,本想以证清白,而“言官复丑诋之”,遂上章辞职,获准致仕,归居丹徒。越二年病卒,初未葬。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明武宗南巡回銮途中,“过镇江,幸其第,亲临其丧,抚枢嗟悼者久之”[73]。嘉靖初,诏赠太傅,谥文僖。靳贵宅在镇江城南虎踞门内,死葬镇江城西南长山。著有《诵抑斋文稿》。靳贵在《明史》中未被立传。

靳氏为江南望族,“高祖讳(靳)实、曾祖讳(靳)诚,自元季入国朝,皆隐弗耀。祖讳(靳)荣,以行义闻。考讳(靳)瑜,为温州府经历,廉慎有才略……而(在)温州尤以遗爱为邦人所祀”[74]。靳贵即生于其父署所,后随父归丹徒。

靳贵“应天乡试第一,庚戌会试第二,廷试第一甲第三及第”[75],在科举史上留下佳话。

段敏(1465—1519年)[76],字惟勤,号南州居士。南直隶金坛匠籍,少弧贫,以孝闻。弘治二年(1489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51名。入仕任江西新城知县,改庐陵知县,为官廉正,并有政绩。迁户部郎中,督九门税钞。时刘瑾擅权,授意增税加敛,段敏独言不可。迁福建佥事,转浙江参议,平定山民动乱,继以赈抚。升江西按察副使,不久因劳得疾,卒于任所。

段敏在明人过庭训撰著的《本朝京省人物考》中有传,传中誉其“居官廉谨,……历中外几三十年,家无中人之产”。

段敏能诗文,著有《南洲集》。

2.弘治六年癸丑科毛澄榜,共录进士298人,内一甲3人、二甲90人、三甲205人。是科,镇江府考中进士一人,即金坛冯经。冯经,字时济,南直隶金坛军籍。弘治二年(1489年)中举,六年成进士,三甲第84名。授知县,调任尤溪知县。

3.弘治九年丙辰科朱希周榜,共录进士298人,内一甲3人、二甲95人、三甲200人。此科,镇江府考中一人,为丹阳人汤礼敬。

汤礼敬,字仁甫[77]。南直隶丹阳军籍,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举,孝宗弘治九年考中进士,三甲66名。家贫,少时曾受雇为云阳驿丞书童,但刻苦自励,夜夜读书,为驿丞所奇。考中进士后被授任吏部行人司行人,曾奉诏出使藩王邸,拒厚金不受,擢刑科给事中。武宗正德初,宦官刘瑾专权。汤礼敬借天象灾害,上书规劝皇帝,不要走马射猎、游乐无度。继“又论两广镇监事经,又偕九卿伏阙请诛八党”[78]。刘瑾衔恨,寻机陷害,贬汤礼敬为蓟州判官。旋又开列给事中十六人为奸党,而以汤礼敬为第一,俱罢归。其后刘瑾事败被诛,朝廷屡召汤礼敬复职被拒。未几病卒。

汤礼敬与王守仁相善,书信问学往来不断。家居简约,地方上无少长“皆爱敬之”。著有《谏垣遗稿》,死后葬丹阳七里庙东岗。

4.弘治十五年壬戌科康海榜,共录进士297人。内一甲3人、二甲95人、三甲199人。此科镇江府考中2人,即金坛虞夔与丹徒萧杲。

虞夔,字汝谐,自号逋菴,南直隶金坛人。弘治八年(1495年)中举,弘治十五年考中进士,三甲21名。授浙江建安知县。建安富饶,有山海之利,而习俗保守。其时贡茶扰民,虞夔到任,十减其七;又擒妖治巫,风气为变。赴部论事,得罪当权者改为安陆知洲。在安陆,关心民间疾苦,为地方称颂。后去官归乡,安贫守道,子孙聚居有上百口。及“年踰七十,布袍徒步”[79]

萧杲,字彦明,南直隶丹徒民籍。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举,第二年联捷中进士,三甲152名。授任江西安福知县。

5.弘治十八年乙丑科顾鼎臣榜,共录进士303人,内一甲3人、二甲95人、三甲205人。此科镇江卫考中1人,镇江府考中2人(丹徒1人、金坛1人)。

许完,字补之,南直隶丹徒民籍。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十八年考中进士,三甲第58名。授兰溪知县。升御史,巡按河南,“清河南军三年,数上封事,所规画率军便”[80]。许完好学工文,清《丹徒县志》列入文苑条中。

王栻,字景张,直隶金坛军籍,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举,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三甲第59名。授职山东汶上知县。

曹仿,字汝学,南直隶镇江卫军籍。弘治十七年(150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列三甲第199名。明代军制,都司下设卫所(明制5600人为一卫,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卫所军士均为世袭,编制户籍,称作军户。明政府在镇江设有镇江卫,曹倣以卫籍入试。及第后授行人司行人,迁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

(十)明武宗正德朝镇江府进士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死,太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武宗在位十六年,举办会试5次,即正德三年戊辰科(1508年)、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年)、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年)、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年)、正德十六年辛巳科(1521年),共录进士1773人。除正德十六年辛巳科镇江府无人中式外[81],其余4榜录取镇江府进士8人,内丹徒籍3人、丹阳籍2人、金坛籍3人。

1.正德三年戊辰科吕柟榜,录取进士349人,内一甲3人,二甲115人,三甲231人。此科镇江府被录1人,即丹徒籍唐鹏[82]

唐鹏,字云卿,南直隶丹徒民籍。正德二年(1507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35名。官至礼部员外郎。

2.正德六年辛未科杨慎榜,录取进士349人,内一甲3人、二甲115人、三甲231人,与正德二年录取数相同。一甲第1名杨慎是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其乡试考第三、会试考第二、殿试考第一,传为佳话。此榜镇江府考中2人,内丹阳籍1人、金坛籍1人。

于堪,字莹中,号素斋,南直隶金坛民籍。父于镒,宪宗成化朝举人,出任万载知县,施政以德化优先。[83]于堪,正德五年(1510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72名。殿试时上对切直,令读卷者诧异。入仕,授兵部主事,转职方郎中。宁王朱宸濠谋叛,于湛早有察觉,奏请加强沿江防御,并力赞南赣巡抚王守仁择机便宜从事,有功于平定叛乱。调任陕西参议,再迁江西参议。明世宗嘉靖初被擢为贵州参议,转河南参议,出粟救济饥民。以才望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陈边计八策。迁河道总督,塞白马诸湖决口,平定河患。五年服除,再任总河,升户部侍郎,继抚治勋阳,皆有政绩。致仕归乡,七年后卒,年七十四。赠右都御史,祀乡贤祠。撰有《素斋政书》六卷。

孙方,字思行,南直隶丹阳军籍。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行人司行人,迁监察御史,著有《管子注》[84]

3.正德九年甲戌科唐皋榜,共录进士396人,内一甲3人、二甲135人、三甲258人。此科录有镇江府进士3人,内丹徒、丹阳、金坛各1人。

张莱(1463—1517年),字廷心,号心庵,南直隶丹徒民籍。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武宗正德九年进士,二甲42名。清光绪《丹徒县志》称其“本姓雷氏”,父张表曾任汉川儒学教谕。张莱性颖敏,有气局,喜读书。少从丁玑学,在行游中体验扩充,学问日进。五十二岁始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负责督管仓储,尽力尽责。

张莱“孝友肫笃,居忧格遵古礼。……教人必以经学为先,以主敬穷理为要。其为诗文,简古冲澹,悉根义理。尝从心庵颜其宝,因以自号”[85]。著作有《心庵集》,另纂有《京口三山志》。正德十二年(1517年),张莱卒于官所,年五十五岁,大学士靳贵为之撰写墓志铭。

吉棠,字师召,南直隶丹阳军籍,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武宗正德九年考中进士,三甲75名。授浙江桐庐知县,调任金华知县,擢监察御史。在御史任上曾参劾宦官谷大用,又疏救大学士石宝。嘉靖初,因卷入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嘉靖帝因要追尊生父为皇帝,引起朝臣激烈反对),吉棠被贬黜,出为南昌知府,继调庆远。庆远地僻俗恶,号称难治,吉棠莅任,“召父老,严约束,课农典学,一以中土法理之”[86],未久地方大治。此外又将土寨酋长贿金,立据充抵部分捐税,减轻百姓负担。庆远百姓感悦,建庙拜祀。后调任衡州知州,升福建按察副使。卒葬乡贤祠,著作有《练溪诗草》四卷。

孙悦,字时学,南直隶金坛民籍,正德八年(1513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83名。授行人,迁监察御史。孙悦是成化十七年进士孙旵之侄。

4.正德十二年丁丑科舒芬榜,共录进士349人,内一甲3人、二甲115人、三甲231人。此科录有镇江府进士2人,内丹徒籍1人、金坛籍1人。

王臬(1477—1553年),字汝陈,别号迟庵,南直隶金坛民籍。正德二年(1507年)中举,十二年考中进士,二甲第17名。授兵部主事。曾联络多人,上疏谏阻武宗南巡,被诏捕跪午门外受杖。明世宗嘉靖初,王臬任南京吏部郎中,改知东昌府。在东昌,“亲丈田亩,清豁浮粮,招抚流移复业”[87]。又减停杂役,民力得宽。仕至山东按察司巡海副使。王臬为官,“清简牧爱,士民归心。……遇意所不可,若严厉不可犯,而度量宽洪,能容人所不能容”[88]。著有《迟庵集》12卷。

丁瓒,字点白,号敬夫。南直隶丹徒民籍。京口丁氏十六世,明成化进士丁玑堂兄弟。[89]正德八年(1513年)中举,十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24名。授吏部主事、改工部主事,迁浙江温州知府,升浙江兵备副使。镇江城内旧有丁玑、丁瓒的进士牌坊,丁玑牌坊在城内南门大街靳家巷口,丁瓒牌坊在南门大街东观巷口。

(十一)明世宗嘉靖朝镇江府进士

1521年三月,明武宗死。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改明年为嘉靖元年。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举办会试15科,共录进士4931人。内镇江府进士21人,分布在8科中,即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年)、嘉靖八年己丑科(1529年)、嘉靖十一年壬辰科(1532年)、嘉靖十四年乙未科(1535年)、嘉靖二十三年丁未科(1543年)、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年)、嘉靖三十八年乙未科(1559年)、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1565年),内丹徒籍10人、丹阳籍5人、金坛籍6人。此外,镇江卫籍进士1人。

1.嘉靖二年癸未科姚浃榜,共录进士410人,内一甲3人、二甲142人、三甲265人。此科录镇江府丹徒籍进士2人,即吴淮与邬绅。

吴淮(?—1550年),字宗海,号自山,南直隶丹徒军籍。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应天乡试第2名(亚元)[90],世宗嘉靖二年进士,二甲第93名。授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奉旨清查京畿勋戚食邑,执法不阿。出任黄州知府,整肃吏治,劝课农桑,严禁掠卖妇女,擒拿江上盗魁,一州称治。又“制文庙礼器,建号舍数十楹于东坡书院。拔诸生茂异者讲习其中,一时人才称盛”[91]。在黄州任上四年,积谷十余万,后遇歉年,“发谷赈贷,全活甚众”。任满、辞官返乡。卒后从祀名宦祠和乡贤祠。

邬绅(1504—1585年),字佩之,南直隶丹徒军籍。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举人,世宗嘉靖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97名。授浙江乌程知县。赴任,值遇荒年,不等上报监司许可即开仓赈贷。迁南京户部主事、吏部郎中,出为青州、平阳、福州知府。任上多有善政,“每仓库羡余,辄籍充额赋,以苏民敛”[92]。擢四川提刑按察副使,奉旨平定山寨动乱,降众数千人。部将主张杀降,以除后患,被他坚拒,赦而抚之。后因病辞官。临行前降众集金数万相赠,被他坚拒。

邬绅少从杨一清游,为杨所重。辞官后,杜门读书,诗文自娱。“居休日,角巾单衫,与士大夫晨夕江山,间以诗文相娱乐”[93]。尤其羡慕南朝高士戴颙事迹,“数登招隐山,访古咏诗,因与山僧正让契至,辄流连永日”[94]。卒年八十二,葬华盖山,文著有《中宪集》。有子二,长子邬仁卿,嘉靖举人,善撰青词。次子邬佐卿,丹徒布衣名士,与词曲家茅溱(京口草巷茅氏十八世)相倡和。

2.嘉靖八年己丑科罗洪先榜,共录进士323人,内一甲3人、二甲95人、三甲225人。此榜录镇江府进士2人,一为丹徒人吕高,一为丹阳人眭烨。

吕高,字山甫,号江峰,南直隶丹徒民籍。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第二年联捷中进士。少从学母舅邬绅。考中进士后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郎中,迁山东提学副使,“取士无失”。公事之余,肆力读书,文名日起,“时有嘉靖八才子之称,谓(陈)束及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任翰、李开先、吕高也”[95]。吕高后为奸相严嵩斥归。致仕后,日与文友“酌酒赋诗,遍游金、焦诸名胜,不但与世无求,亦自忘其曾为官也。十余年,极尽林泉之乐”[96]。卒年五十二,著有《江峰漫稿》等。

眭烨,一作眭晔,字子蕴,南直隶丹阳民籍。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66名。授行人司行人,数使封藩,坚拒馈赠,照章奏劾。擢户科给事中,转刑科给事中。奉命巡视十库,坚拒奸贪收买,查实宦官舞弊之情。后奉旨募兵关陕,忧国之忧,曾上书《筹边十策》,多被采纳。为人“性温厚谨敕,不挟贵以骄”。丁母忧归,不久病卒,葬丹阳华店桥。[97]

3.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林大钦榜,共录进士316人,内一甲3人、二甲80人、三甲233人。此科镇江府考中3人,即茅鎜、钱亮和严宽,均为丹徒籍。

茅鎜,字新之,号少塘,又号海门。南直隶丹徒民籍,京口草巷茅氏第十七世。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十一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37名。授南京户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初莅户部,“官军无终岁储,(茅)鎜严条约,下藩府,绳官属,逋慢豪滑侵漁。迨任满,金溢藏库,谷支数十年”[98]。后出知山西平阳知府,调任湖北德安知府,均有治绩。“公入境,即为兴学校,劝农桑,一时士咏菁莪,民歌襦袴,晋楚交誉。”[99]平阳立遗爱亭,德安则列其入名宦祠内。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云南按察副使,三十年(1551年)再迁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致仕归,卒于家,葬丹徒望城岗华盖山枝。

钱亮,字敬夫,南直隶丹徒匠籍。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45名,选庶吉士,授给事中,迁太仆寺少卿、参议。

严宽,字栗夫,南直隶丹徒军匠籍。嘉靖十年(1531年)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09名。授户部主事。因上疏论事,得罪朝中大臣,出知浙江海宁县。其地民喜诉讼,纷争不绝,他到任后惩治为首者,民风为之改变。豪强大姓常逃避赋税,而欠额则由百姓分摊代偿。他严加追究,缓和了社会矛盾。以绩迁南京刑部郎中,理刑以清平称誉。改知杭州府,遇“岁大旱,禁毋闭糶,括库金,开海昌河,因工寓赈,人赖以终”[100]。杭州多火警,他创相隔援救法,使火不蔓延。杭府地方大姓多营桑田,而贫者多种圩田,前者利重税轻,后者税重利轻,严宽力主利、税均匀,缓解了矛盾。严宽为官以清厚称,后辞官居乡,卒年八十三。

4.嘉靖十四年乙未科韩应龙榜,共录进士325人,内一甲3人、二甲95人、三甲227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即金坛王烨和丹阳张珍。

王烨,字韬孟,号橒庵。南直隶金坛人,一名王晔。自少刻苦励行,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是为亚元。十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82名。初授江西吉安推官,迁南京吏科给事中。嘉靖二十年(1541年),上章揭发张瓒、胡守中及礼部尚书严嵩与巨奸郭勋相勾结,营私舞弊。严嵩入阁后,他与同僚再上奏章揭发严嵩父子,称其“贪婪无耻”、“毒甚虺蛇”,虽“语尤剀切,章皆不省”[101]。调任山东武定兵备,任满赴部述职,因病耽误行期,被严嵩借机夺官。“晔在台,尝劾罢方面官三十九人,直声甚著。”[102]归乡,陋室萧然,数年后卒。其书室名橒庵,著有《橒庵集》。王晔在《明史》中有传,附谢瑜传后。

张珍,字聘之,南直隶丹阳军籍。嘉靖十四年进士,三甲第211名。授工部主事,督治吕梁洪水有功,迁户部郎中。督修太庙,诸事躬亲,工成,无耗费,被赐金帛,兼管西苑。后以馋被罢归,“居家三十年,杜门课诵”[103]。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江南倭患严重,时丹阳筑城池,他捐资倡修。后倭寇犯丹阳,他又登城协守,力保一境平安。卒后被祀乡贤祠。

5.嘉靖二十三年丁未科李春芳榜,共录进士301人。内一甲3人、二甲90人、三甲208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内丹徒籍1人、金坛籍2人。

王樵(1521—1600年),字明逸,别号方麓。南直隶金坛民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15名。父王臬,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王樵入仕后,初授吏部行人司行人,迁任刑部员外郎。在刑部撰著《读律私笺》,十分精核。因不附严嵩,出为山东佥事,旋以疾归。万历初被张居正起用,任浙江佥事,擢尚宝卿。又因事得罪张居正,改为南京鸿胪卿,继落职归乡。家居十余年,七十多岁时又起任南京太仆少卿,再迁南京大理寺卿、南京刑部右侍郎、右都御史。以衰老致仕,卒赠太子少保,谥恭简。王樵三起两落,在晚明官场也不多见。

王樵在(明史)中有传,《明史》称:“樵,恬澹诚悫,温然长者。邃经学,《易》、《书》、《春秋》,皆有纂述。”[104]除经学著作外,还撰有《方麓居士集》十四卷,主纂万历《重修镇江府志》等。

于叶,字建公,南直隶金坛军籍。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举,二十六年考中进士,三甲第64名。授任浙江嘉善知县,迁监察御史、提督北畿学政。

沈晃,字克昭,南直隶丹徒军籍。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二十六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59名。官河南归德知府。

6.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陈瑾榜,共录进士403人,内一甲1名、二甲105名、三甲295名。此科镇江府考中3人(丹徒、丹阳、金坛各1人),即金坛曹大章、丹阳姜宝和丹徒夏儒,而曹大章是为此科会元和榜眼。

曹大章,字一呈,南直隶金坛民籍,正德举人曹邦彦子。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时年三十三,嘉靖三十二年考中进士。此科曹大章夺得会试第1名,是为会元[105]。殿试列为一甲2名,是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因善青词,曾与严嵩子严世蕃过从甚密。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号称得人。后因与严世蕃交恶,曹大章被黜,中年告归。曹大章性颖敏,治《书经》,工文章,擅散曲,才华出众。“门人张祥鸢谓其诗学李白,文学司马迁”[106],著有《曹太史含斋先生文集》等。其孙曹宗璠是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

姜宝(1514—1593年),字廷善,南直隶丹阳军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进士,二甲第49名(此科会试时曾排名第三,殿试列二甲49名)[107]。选为庶吉士,散馆任编修。因为人正直,为严嵩所恶,出为四川提学佥事,转河南参议,升福建提学副使。“其两为提学也,崇雅黜浮,士风文体皆为一变”[108]。迁南京太常寺少卿,转南京国子监祭酒。“请罢纳粟例,复积分法,又请令公侯伯子弟及举人尽入监肄业,诏皆从之”[109]。后因故为执政者所诬,削职听勘居乡十五年。万历初,复官南京太常卿,转南京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升南京刑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年老致仕,加太子太保。乡居时置义田,立义学,又割田千亩以赡养族人,年八十卒。子姜士昌为万历八年进士,《明史·姜士昌传》中附记姜宝事迹。

姜宝还以学者知名于世,著有《周易补疑》十三卷,《春秋读传解略》十二卷、《春秋事义全考》十六卷,《四书解略》六卷,《稽古编大政记纲目》八卷、《资治大政记纲目》七十二卷(上编四十卷下编三十二卷)。另有《凤阿文集》三十八卷、诗集十卷。

夏儒,字汝醇,南直隶丹徒军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三十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86名。授浙江鄞县知县,重视水利兴修,多有惠政。嘉靖中,倭警起,增葺城防,练兵积饷,积极御倭。后倭寇数至鄞城下而不敢犯。以绩升户部主事、员外郎。

7.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丁士美榜,共录进士303人。内一甲3名、二甲85名、三甲215名。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内丹徒1人,丹阳2人,金坛1人。

张祥鸢(1522—1586年),字道卿,别号虚庵,南直隶金坛军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三十八年考中进士,二甲第13名。性沉静,喜读书,师从曹大章。中举后,四方名士争与之游。及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分管临清税务,有条不紊,政声日著。万历初,张居正秉政,张祥鸢改任盐运司运判,继任云南大郡知府。执法平反,触犯权门,被迫引疾辞归。

张祥鸢善思,“秘不轻发,发必得意。……至于文学蕴籍,尤为一时名流所推”[110]。致仕后在乡筑室读书,与文坛后七子倡和。其“为诗文,步趋汉唐,踔厉奋发。购文者,户外履常满”[111]。著有《华阳洞稿》二十二卷,后刊行。卒祀乡贤祠。

荆文炤,南直隶丹阳军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三十八年考中进士,三甲第44名。荆文炤为丹阳荆氏第六十三世,及第后被授浙江乌程知县,再迁北京户部贵州司主事。

贺邦泰,字道卿,南直隶丹阳军籍(祖籍武进)。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举,三十八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46名。入仕后,知福建莆田县。因御倭有功,升任南京兵部主事,改任北京户部主事。继迁南康、濂州、琼州知府。在琼州,海瑞见其饮食为麦粉粥,“厨御萧然,服泰廉洁”[112]。继为湖广参政,平定地方动乱。改任山西督学,官至江西按察使。贺邦泰行政“大计卓异”,在琼州曾说降海寇头目李茂,其后李茂因屡立军功升任大帅。贺邦泰去官返里时,李茂送行并馈赠珍宝无数,被拒不受。其孙贺烺(贺世寿)是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曹栋,字隆卿,南直隶丹徒军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三十八年进士,三甲第102名,授江西鄱阳知县。曹栋在任以廉干称,迁为兵科给事中。“七阅月,疏凡八上,直声大著”[113]。改任湖南佥事,升任浙江按察副使。后病卒于衢州官署,囊无余金。著作有《同声集》,后梓行。

曹栋少时曾罹父难,为伸张父冤,奋不顾身,终使真相得白。在兵部任给事中时,权要子弟常借士子大比之机,营私舞弊,为曹栋所揭发。自后南北两京各增置临监御史一名,加强督察。曹栋素以规谏及无畏而闻名于当时。

8.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范应期榜,共录进士394人。内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14名。此科镇江府考中2人(丹徒、金坛各1人),镇江卫考中1人。

曹慎,字思永,南直隶镇江卫军籍。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35名。父曹仿,为弘治朝进士,曹慎则为嘉靖朝进士,人们称为“父子进士”。曹慎入仕后,被授福建侯官知县,调迁工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出任湖北武昌知府、湖广提学副使。

冯汝骐,字仁卿,南直隶金坛民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举,四十四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73名。任官事迹未详。

范仑(?—1608年),字子大,南直隶丹徒民籍。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举人,四十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88名。范仑十二岁即为邑诸生,旋即食饩。入仕后,授任浙江嘉善知县。严于执法。迁任湖南岳州同知,劾罢奸贪墨吏3人。下属湘阴知县受人指使,以祝寿名义奉进黄金四十两、为范仑坚拒。以绩升福建佥事,调任四川佥事,再迁四川参议副使、云南左布政使。在云南,例得盐井羡金五百两,全部归入官库。晋升光禄卿,转太常卿、通政使。时矿税方行,市井奸小勾结宦官舞弊获利,为范仑所抑。以绩升任万历朝南京工部侍郎、工部尚书。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病故,“卒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114]

(十二)明穆宗隆庆朝镇江府进士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帝死,穆宗继位,改元隆庆。明穆宗在位六年,举行会试2次,一为隆庆二年戊辰科(1568年),一为隆庆五年辛未科(1571年),共录进士899人。隆庆二年会试,镇江府无人考中;隆庆五年会试,录有镇江府进士2人。

隆庆五年辛未科张元汴榜,录取进士396人,内一甲3名,二甲77名、三甲316名。是科镇江府中式2人,即丹阳籍荆光裕和丹徒籍杨维新。

荆光裕,字孝启,南直隶丹阳军籍。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乡试中举,隆庆五年考中进士,二甲第32名。授南京刑部主事,迁刑部郎中、吏部考功司郎中,擢任云南提学副使、四川参议,再迁广东按察司副使。因事得罪权要被诬劾,遂以老告归。自后,淡然世事。

据丹阳荆氏族谱所载,荆光裕为丹阳荆氏世家之六十二世。[115]

杨维新,字克一,南直隶丹徒民籍。隆庆四年(1570)乡试中举,第二年会试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269名。授任知县,历户部主事、员外郎,调改江西吉安知府,升江西按察司副使。

(十三)明神宗万历朝镇江府进士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死,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皇帝,改明年为万历元年。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1573—1620年),共举办会试16科,即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年)、万历五年丁丑科(1577年)、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年)、万历十一年癸未科(1583年)、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年)、万历十七年己丑科(1589年)、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1595年)、万历二十六戊戌科(1598年)、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1601年)、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年)、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年)、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1610年)、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年)、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1616年)、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1619年)、共录进士5089人。万历16科中,每科都有镇江籍进士中榜,计被录进士42人,最多一科考中6人,最少的也有1人中的。42人中,丹徒籍11人、丹阳籍12人、金坛籍19人。

1.万历二年甲戌科罗万化榜,共录进士299人,内一甲3人、二甲70人、三甲226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1人,即丹阳籍石元麟。石元麟,南直隶丹阳军籍(祖籍云南永昌),二甲第20名进士。仕宦不详。

2.万历五年丁丑科沈懋学榜,共取进士301名,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1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即丹徒人刘际可与金坛人王键[116]

刘际可,字礼卿,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元年(1573年)考中举人;万历五年考中进士,二甲第51名。授户部主事,深沉多谋。初督通州草场,罢超编者八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奉命负责征集湖广漕粮,发现粮米多秕糠至不可食,他严究绳奸,众皆慑服。继又负责蓟镇军粮派配,由自己及二三助手直接督输,一改层层克扣的陋习,事完而余粮万石。以绩升任山东参议,慎刑狱,析疑案,“有司谳决必面折,务得其情;不得,当继以夜,至为废食”[117]。积劳成疾,病卒于官舍,归葬丹徒。

王键,字德闲,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22名。授浙江金华推官,改南京刑部主事,迁刑部郎中,河北顺德知府。

3.万历八年庚辰科张懋修榜,共录进士302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2人。此科录有镇江府进士6人,为明开科以来至此镇江府被录人数最多的一科。6人中丹徒籍1人、丹阳籍3人、金坛籍2人。

姜士昌,字仲文,嘉靖进士姜宝子,南直隶丹阳军籍。幼即爱书,十岁时文采已倾动地方。万历七年(1579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成进士,二甲第11名。授户部主事,负责徐州仓务,办事有绩效。迁户部员外郎、郎中,屡上疏陈事,“士昌年少负气节,数言事,直声震天下”[118]。被劾越职刺举,出为陕西提学副使,迁江西参政兼佥事。在陕修复书院,立五学培育人才;在江西,整顿驿传,革除陋习。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大学士沈一贯、沈鲤并罢,姜士昌上疏揭发沈一贯“招权罔利”的奸邪,而赞誉沈鲤“家徒壁立,贫无余赀”的忠廉,建议起用因论劾沈一贯而落职的名臣,如刘无珍、庞时雍等。因不合万历意,士昌再贬为广西佥事,继降为陕西兴安典史。不久归乡隐居,于天启初病卒。天启(1621—1627年)中被追赠太常少卿。

姜士昌在《明史》中有传,《明史》称誉:“士昌好学,励名检。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故虽居散僚,数有论建,意龃龉以终。”[119]

汤日昭,字子德,一字见弦[120],南直隶丹阳军籍。万历七年(1579年)乡试中举,八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12名。授主事,迁浙江台州知府。官至四川布政使,有治绩。其弟汤日望,万历中以贡生入仕,任松江府华亭县学训导。

于文熙,字元敬,南直隶金坛军籍。万历元年(1573年)中举,万历八年中进士,二甲第16名。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迁大名兵备副使、南京太仆寺丞。

张肇,字子基,南直隶丹阳民籍。万历七年(1579年)乡试中举,八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06名。授浙江湖州府推官。

茅崇本,字仲立,号心渊,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四年(1576年)乡试中举,八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53名。授江西吉安府推官。赴任清理田粮,捕获巨盗。志称:“崇本履亩计筹,欺隐者赋之,有赋无田者豁之,犁然称平。”[121]其为官清廉,而薪俸不足,生活艰辛。迁南京刑部主事。后因老母病故,伤心过度而卒,葬丹徒秃山枝。有子三。

于孔兼,字元赞,号景素,南直隶金坛军籍。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人,其后越十九年,于万历八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72名。于孔廉是正德朝进士于湛之孙。入仕后,任江西九江府推官,审案廉正严明。转礼部主事,迁郎中。在礼部曾数次上疏,抨击朝政,得罪万历帝。万历十七年(1589年),神宗并封三子为王而仍虚位东官,于孔兼与他人合疏争辩,封议遂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疏救吏部考功郎中赵南星,又为万历帝不满,被贬出为安吉判官。于孔兼遂辞职归乡,家居二十年,杜门著书。筑室于西郊外,日读书讲学于其中。著有《于景素先生山居稿》、《浮云山居集》、《春曹奏疏》等。天启中卒,赠光禄卿,祀入地方七贤祠中。于孔兼在《明史》中被列传,《明史》记“于氏为金坛望族,(于)孔兼祖(于)湛,户部侍郎。兄(孔)文熙,大名兵备副使。再从弟(于)仕廉,南京户部侍郎,有清望”[122]

4.万历十一年癸未科朱国祚榜,共录进士341人,内一甲3人、二甲67人、三甲271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名,均为金坛人。

于玉立(?—1620年),字中甫,南直隶金坛军籍。万历十年(1582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43名。父于明照为万历举人。于玉立被授刑部主事,力雪巡抚魏学曾之冤,进刑部员外郎。万历二十年(1592年)曾上书极言时政阙失:“忠良多摈,邪佞得名,何以作群臣之气?远近之民,皆疑至尊日求般乐,不顾百姓涂炭,何以系天下之心?”[123]矛头直指万历帝,著声朝野。又上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与外戚郑畹联手弄权,几度险遭不测。不久被夺职归乡。后虽数次被荐复职,皆辞不赴,病卒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于玉立在《明史》中有传。

于玉立倜傥好事,与东林党人互通声气。天启初,被追赠为尚宝卿。

王尧封(1543—1613年),字尔祝,号华岗,南直隶金坛人。万历元年(1573年)中举,十一年考中进士,二甲第63名。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出为南昌知府,族改河南许州州判。迁河北沧州知府,降为山东兖州通判。王尧封任职多有建树,在户部时曾条陈政事多项,在地方时编审丁户,减免旧捐,赈济灾民,平反冤狱。[124]后调任南京刑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拟出为贵州思南知府,以年老身衰疏请致仕。

王尧封早岁为诸生时即有文名,“为文语必惊人”。一生嗜学,藏书甚丰,著有《学惠斋稿》。

5.万历十四年丙戌科唐文献榜,共录进士351人,内一甲3人、二甲67人、三甲281人[125]。此科镇江府被录2人,即金坛于仕廉和丹徒吴之望。

于仕廉(1559—1645年),字元贞,号振方,南直隶金坛军籍,于孔兼之再从弟。于仕廉幼失亲护,艰苦自立。万历十三年(1585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48名。授户部主事,迁户部员外郎、郎中。曾掌通州粮储,建言开通州护城河,岁省运费数千两。升山东登(州)莱(州)副使,改筑莱州城,并运粟海上,使侵朝倭寇不敢窥视山东。迁参议,督饷陕西。因故归乡十年,再被起用,巡视浙东台州、绍州,继任江西布政使、广西布政使,多有政绩。天启初,因疾引退。清军南下后,拟入南明弘光政权,但为马士英所阻。著有《职掌录》、《修城》、《通河》、《救荒》等书。

吴之望,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十三年(1585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255名。历官御史、福建参议、按察副使。

6.万历十七年己丑科焦竑榜,共录进士347人,内一甲3人、二甲67人、三甲277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一为丹阳姜志礼,一为金坛王肯堂。

姜志礼,字立之,南直隶丹阳军籍。万历四年(1576年)考中举人,十七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4名。初授江西建昌、衢州推官,在任多所平反,以绩升大理寺评事,积极清理滞狱。由刑部员外郎改任福建泉州知府。泉州临海沙滩久为豪强侵占,他夺还交贫民以谋生,“民德之,建祠以祀”[126]。迁广东副使,进山东右参政,分守登(州)、莱(州)。万历中,诏赐福王田,地涉河南、山省两省,他上书阻之,被贬为广西佥事,继迁江西参议、浙江副使,并有政声。因事触犯宦官魏忠贤,被魏指使爪牙劾其衰老而罢归。崇祯即位后,下诏复其官职被辞。年九十余,病卒,崇祀名宦乡贤祠。

《明史》中立有姜志礼传,赞誉“志礼性淳朴,所居多政绩,亦以行谊称于乡”[127]。著作有《同节公文集》、《湖漕成案》等。其子姜大鋐少从父宦游,协助赞画,多所裨益。姜志礼尝言:“吾守泉,修洛阳桥,转东牟,上藩田疏,鋐实赞成之”[128]

王肯堂,字宇泰,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七年(1579年)中举,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84名。王肯堂出身于科举家族,父王樵,祖父王臬。进士及第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期满授翰林院检讨。倭寇入侵朝鲜,声称犯明,他疏陈十策,并自请练兵海上。旋病归,家居十四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为吏部侍郎杨时乔所荐,起补南京行人司副,迁福建参议,分守浙东宁(波)、绍(兴)、台(州)地。

王肯堂“平生无棋局杯铛之好,独好著书,于经传多所发明。凡阴阳、五行、历象、算数、太乙、六壬、遁甲、演禽、相宅、术数之学,无不造其精微”[129]。尤精于医典,有《医科证治准绳》、《证治类方》行世。又著有《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书法亦工,曾辑《郁风斋帖》数十卷,“手自钩榻,为一时石刻冠”[130]

《明史·王樵传》附有王肯堂传。

7.万历二十年壬辰科翁正春榜,共录进士304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4人。此榜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内丹阳籍2人(丁鸿阳、钟鸣陛)、金坛籍2人(冯体乾、史弼)。

冯体乾,字健夫,南直隶金坛军籍。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中举,二十年考中进士,三甲第5名。授任户部主事。

丁鸿阳,字泰来,南直隶丹阳民籍。万历十九年(1591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15名。授大田知县,迁吏部郎中。调任浙江按察司佥事,升台(州)、绍(兴)兵备道。著有《水鉴斋集》、《盟鸥社草》[131]

其子丁普春,字彦博,天启朝乡试考中副榜,有孝行。孙辈七人,皆丹阳名诸生,各有著作。

钟鸣陛,字中散,南直隶丹阳民籍。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中举,二十年继中进士,三甲第151名,授永城知县,迁调户部主事。后因参与争国本,被谪。天启中,赠光禄寺丞。乾隆府志称:“鸣陛少负才名,文章皆本六经子史,惜多散佚,惟《制义》传世”。

史弼(1552—1638年),字伯直,南直隶金坛民籍,祖籍丹阳。万历十三年(1585年)乡试中举,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55名。授福建崇安知县。在崇安,重视生产,教民种桑养蚕,以丝织富农,大见成效,一时追比浙北。曾遇荒年,史弼放米价以招商,致米商纷至而米价顿平。以绩升监察御史。天启初,巡按江西、湖广,压抑宦官爪牙,引起权阉魏忠贤不满。史弼先被升任南京光禄卿,旋被削籍返归。崇祯初,复被起用,坚辞不就。卒年八十七岁。

史弼弟史树德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其子史缵烈则是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

8.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朱之蕃榜,共录进士304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4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内丹徒籍3人(徐希孟、刘觐文、华钰)、金坛籍1人(周应秋)。

徐希孟,字仲舆、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二甲第3名。授刑部主事,迁礼部郎中。

刘觐文,字叔熙,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8名。此科会试刘觐文名列第六,殿试时原拟列入一甲,因试前未拜见大学士沈一贯,而被置于二甲第8名。授任直隶开州知州。母病故,刘觐文丁忧居乡,曾上万言书痛陈国家大事。服除,补河南汝州知州。在汝州,去除苛捐杂税,打击地方豪强,境内称治。又多方发动,集金七千,修建汝州城墙。另创建二程书院,集少年才俊课业其中。遇荒年,设粥厂多处,救活饥民无数。外地流民来汝州垦荒者,借牛供耕。

其时,宦官爪牙充任税使横征暴敛,刘觐文不惧宦官势力,上书揭露。时荆州推官华钰因得罪税监被捕,押解途中路过汝州,他决然往见,鼓励他“无负所学”。后调礼部任员外郎,再改山东提学副使。旋因病辞归,卒年仅三十七岁。

乾隆府志载:“觐文少清瞿,眉颊秀郎,博综群书,议论风发”[132],少时与华钰,笪继良、徐大川、王广文、孙云等结鸣合社,以文章、节义相互勉。为官几任,两袖清风。在礼部任职时,有违禁海贾愿贿万金以免刑,被他坚拒。病故时竟“贫无以殓”,由同年好友集钱助葬。

周应秋,字茂实,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三甲第53名。历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其家善烹饪,每魏良卿过,必留饮、进豚蹄,被称“煨蹄总宪”。天启朝,进吏部尚书,鬻官收贿,驱逐清流,为魏忠贤“十狗”之首。崇祯即位后,周应秋被遣戍死。在《明史·阉党传》中被列传。

华钰(1561—1608年),字德夫,南直隶丹徒匠籍。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中举,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03名。授湖北荆州推官。莅任之初即处决地方恶霸刘襄,大快人心。荆州税使陈奉家奴势张,地方官不敢治,华钰即行捉拿鞭笞。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陈奉一伙在沙市及黄州团风镇开税,为两地市民群起而逐之,于是诬称事系推官华钰、经历车任重所为,致华、车被逮捕,长系于京师镇抚司狱中。此外,“襄阳知府李商耕、黄州知府赵文焕、荆州知州高则巽等被贬官,巡按御史黄楷被责”[133],成为一起哄动全国的政治事件。

华钰被押五年,在狱中与湖广按察司佥事冯应京讨论“主静穷理之学”。牢房秽湿,而讨论弗辍。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遇赦归里,四年后病卒,年仅四十八。[134]熹宗天启中,华钰被赠尚宝少卿,其一子华宗漆被召入太学读书。

华钰少时与丹徒同里刘觐文、笪继良等互结鸣合社,以清流、节义相互勉励,但性情不一。“凡士大夫负气节者多为峭绝孤特之行,而钰独和平浑厚云”[135]。华钰在《明史》中有传。

9.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张以诚榜,共录进士301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1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即丹徒徐大用、丹阳眭石和金坛史树德。

徐大用,字振东,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十九年(1591年)乡试中举,二十九年考中进士,二甲第7名。授吏部主事。

眭石,字金卿,号东莼,南直隶丹阳民籍。万历十九年(1591年)乡试中举,二十九年考中进士,三甲4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眭石善属文,才思敏捷,品学兼优。入仕后,宫中有郭姓贵人,其母赵州眭姓,托人请以甥舅礼往来。眭石回复:“六世而祖免,吾家去赵州越六世矣!何能序眧穆耶?”[136]后郭贵人卒,因事被究,亲族多有受牵连者,而眭石得无恙。著作有《东荪集》、《古唐诗选》。

史树德,字省愚,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乡试中举,二十九年考中进士,三甲第83名。授浙江秀水知县,调迁南京吏部郎中,迁陕西提学副使、广东参政、官至云南按察使。其兄史弼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

10.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年)杨守勤榜,共录进士308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8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5人,内丹徒县2人(谈自省、李尉)、丹阳县1人(荆之琦)、金坛县2人(冯曾营、周廷侍)。

荆之琦,字鸣玉[137],南直隶丹阳军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第二年联捷中进士,二甲第7名。授南京户部主事。熹宗即位,他上疏建言仍行泰昌钱,后被采纳。改任山东武德副使[138],筹划练兵,每日不懈,城邑赖安。荆之琦平日谨慎,办事则雷厉风行,颇有效绩。后因积劳成疾,以病告归。

荆之琦为丹阳荆氏第六十四世,父荆懋功,先为乡里塾师,于万历三十年补为恩贡生,后任建平、婺源训导、昆山教谕。

冯曾营(1579—?),字良选,南直隶金坛军籍。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举,第二年联捷中进士,三甲第21名。授开封府推官,坚拒馈赠,用刑称仁。改礼部主事,迁四川提学副使、四川泸州知府,再改户部员外郎。生平节俭孝友,视钱为身外之物。后以丁艰归,未久以疾卒于乡。

谈自省,字秀曾,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十九年(1591年)乡试中举,三十二年始中进士,三甲第95名。授山东冠县知县,改南京吏部文选郎,升湖广参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南直隶应天知府,皆行政卓异。天启年间,各地为宦官魏忠贤兴建生祠,谈自省拒不响应。志载“人有以讽(谈)自省者,自省拒之,遂夺归”[139]。崇祯初,被复官起用,不就。

李尉,字豹玄(一作豹天)[140]南直隶丹徒民籍,居于江中开沙。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乡试中举,三十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58名。授职广东东莞知县,曾出任广东乡试同考官。迁河北大名府同知、刑部员外郎。为官清廉,选士识人。著有《天雄杂咏》、《开沙志》。

周廷侍,字君实,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乡试中举,三十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77名。周廷侍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周应秋之弟,入仕后被授任浙江义乌知县,改德清知县,迁南京刑部员外郎。

11.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黄士俊榜。此科共录进士298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38人。此科镇江府被录进士3人(虞大复、虞德隆、周泰峙),均为金坛人。

虞大复,字元见,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42名。授海澄知县,转崇安知县,改户部主事,礼部主事,迁浙江佥事、江西提学参政。

虞德隆,字元起,南直隶金坛民籍,虞大复从兄。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三甲第147名。授安丘知县,转南皮知县,迁吏部主事,转礼部员外郎中。官至湖广提学参政、南京太仆寺少卿。

周泰峙,字孟严,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乡试中举,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21名。历官大理寺评事、工部员外郎、云南布政使。周泰峙为明末复社党魁周镳之父及周钟之伯父。

12.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韩敬榜,共录进士302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2人。此科镇江府被录进士1人,即丹阳籍贺烺。

贺烺(?—1663年),又名贺世寿[141],字函伯,南直隶丹阳军籍,贺邦泰之孙。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乡试中举,三十八年考中进士,二甲第27名。授户部主事,迁户部郎中。时年少,曾两次上疏为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东林书院辩护,语侵吏部尚书赵焕。赵焕辞职去,贺烺也被降级,调出部衙。光宗即位后,被荐为刑部主事。熹宗天启年间,宦官干政,贺烺被放归。魏忠贤事败后,贺烺复被起用。由户部主事,升任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崇祯三年(1630年),迁为光禄寺少卿。第二年转为太仆寺少卿。崇祯六年(1633年),贺烺以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巡抚天津。明末,以户部尚书致仕。

贺烺返乡后,“得七星池旧址,疏之,号曰‘净香池’。筑室数楹,旁植梅花百本,日偕宾客啸咏其中”[142]。著作有《净香池集》。贺烺子贺王盛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

13.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周延儒榜,共录进士344人,内一甲3人、二甲67人、三甲274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2人,一为丹阳人张捷,一为金坛人段镤。

段镤[143],字砺如,南直隶金坛匠籍。万历四十年(1612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26名。其父段弘璧曾任福建古田知县,以廉能著称,打击地方不法豪强,却被人暗中下毒死。段镤闻讯,徒步到福建,奔走呼号,使父冤得伸。进士及第后,任浙江嘉兴府推官,平反冤狱。改户部郎中,迁湖南永州知府、广东巡海道副使,天启七年(1627年)以丁母忧归乡,后病卒,祀入乡贤祠。

张捷(?—1645年),字前之,南直隶丹阳民籍。万历四十年(1612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90名。授浙江山阴知县,前后六年,多有惠政。迁监察御史,擢吏部右侍郎。其为官清廉,不受请礼,被视为“清廉太宰”。崇祯朝,他因与东林党人交恶,依附奸相周延儒,名誉大损,后被罢归。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张捷出任吏部尚书。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入南京,他在鸡鸣寺上吊自杀。

“捷居家孝友,在官有清节”[144]。虽曾因与东林党人不和而有损名望,但能以身殉国,为士庶赞叹。乾隆《镇江府志》将他列入人物卷名臣篇中。

14.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钱士升榜,共录进士344人。内一甲3人、二甲67人、三甲274人。此科录有阮大、侯恂等明末名士。镇江府考中进士者2人,即丹徒人王政新和丹阳人汤道衡。

汤道衡,字参予,南直隶丹阳军籍。万历四十年(1612年)乡试中举,四十四年考中进士,二甲第48名。授户部主事,迁江西南昌知府。“衡有吏才,能治繁剧”[145]。后受事牵连,被逮下狱,地方士民闻讯遮道请留者达数万人。明廷闻知,下诏开释。改补河南归德同知,再迁山东东昌知府,擢山东武德道、山东督学。经礼部考核为第一,以绩迁佥都御史、甘肃巡抚。

汤道衡性情倜傥,决事果断,所至皆有惠政,为一代名臣。后以母老请归,病卒。著作有《经世堂文集》、《礼记纂注》等。

王政新,字暗声,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乡试中举,四十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56名。授福清知县,考选御史。其父曾任安徽桐城县学教谕,与左光斗为莫逆交。王政新受其影响,不附阉党,在天启朝曾两次纠参魏忠贤一伙。后出任广西巡按,但未久被罢归。崇祯即位后,王政新被重新起用,改任山东巡按,转江西布政使参议。未及至江西履任,病卒。

15.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庄际昌榜,共录进士345人,内一甲3人、二甲67人、三甲275人。此科录有马士英、袁崇焕、孙传庭等明末名士。镇江府考中进士3人,内丹徒县2人(吴淑、茅崇修)、金坛县1人(周维持)。

吴淑,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乡试中举,四十七年考中进士,二甲第25名。任山西蒲州知州。

茅崇修,字仲正,号青云,南直隶丹徒民籍,京口草巷茅氏第十九世。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乡试中举,四十七年考中进士,三甲第50名。授南京刑部主事,迁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生子三,死葬丹徒高骊山。

周维持,字尔调,南直隶金坛民籍,周应秋弟。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90名。授香山知县,升任监察御史。天启朝时投靠魏忠贤,打击东林党人。崇祯即位后,他与周应秋被并列逆案。《明史·阉党传》中列有其名。

(十四)明熹宗天启朝镇江府进士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死。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光宗即位仅一月因服李可灼所进红丸药即死,史称“红丸案”。是年九月,皇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改明年为天启元年。明熹宗在位七年(1621—1627年),举行会试2次,即天启二年壬戌科(1622年)、天启五年乙丑科(1625年),共录进士709名。天启朝镇江府考中进士10人,内丹徒县1人、丹阳县1人、金坛县8人。

1.天启二年壬戌科文震孟榜,录取进士409人,内一甲3人、二甲77人、三甲329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4人,即王都、史瓒烈、祁逢吉、邓鋐,均为金坛籍人。

王都,字子京,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乡试中举,天启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56名。授福建建宁知县,迁任工科给事中,曾数上策论,“皆封疆大计。力陈袁崇焕不可督师,而荐邱禾嘉有将略,后卒如其言”[146]。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王都先被俘押,不久释逃。《小腆纪年》称:“三四品京堂掠死者,太常寺卿金坛王都,或曰释而遁也。”[147]

史瓒烈,字武璵,南直隶金坛官籍,父即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史弼。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203名。授建安知县,改山阴知县。在山阴,筑塘坝以御海潮,备棺具收理溺尸。以绩迁南京主事、员外郎,改任湖北黄州知府。时义军蜂起,欲取黄州以渡江。史瓒烈出私币数百金,添置火器及战具,分兵据守,以作顽抗。继调任广西柳州知府,迁任云南曲靖副使,所至均见惠政。史瓒烈入仕后,其父史弼曾诲教他:“为政以仁恕为本,严防左右,抚恤愚民,此居官之良法也。”[148]昔日守黄州时曾身受创伤,在曲靖复发而亡。其长子在明亡时以琴弦自缢相殉。

祁逢吉,字耀之,南直隶金坛军籍。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296名。授浙江余姚知县,改南京兵部主事,迁兵部郎中,官至应天知府、南京户部侍郎。

邓鋐,字元帡,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乡试中举,天启二年考中进士,三甲第323名。授任中书舍人。时魏忠贤当政,邓鋐刚直不附。崇祯初,被擢监察御史,曾上书极言搜括、加派、告密之弊。巡按浙江,“罢横征,锄大猾”[149]。及闻金坛大饥,即上疏建议改征秋粮,被准。邓鋐在清《江南通志》及《金坛县志》中均被立传。

2.天启五年乙丑科余煌榜,录取进士300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0人。本科录有镇江府进士共6人,内丹徒县1人(陈观阳)、丹阳县1人(贺鼎)、金坛县4人(王敬锡、王梦锡、吴履中、高凤翔)。

王敬锡,字伯修,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27名。父即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王都,父子中式前后相接。王敬锡被授工部主事,迁礼部员外郎、福建参议、河南参政。入清,王敬锡曾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王梦锡,字锡侯,南直隶金坛匠籍。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54名。授工部主事,迁工部员外郎、改江南道副使、升四川布政使。

吴履中(1587—1649年),字元汭,号暄山,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天启五年考中进士,三甲第90名。授行人司行人,迁监察御史。曾上疏揭露温体仁、王应熊交结宦官,党同伐异的恶行。崇祯十四年(1641年)督学北畿。继升大理寺丞、户部右侍郎。著有《余廉堂集》。

贺鼎,字公调,南直隶丹阳军籍。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天启五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15名。授永城知县,改武康知县。在永城,山东观察使胡一龙子杀人,亡匿父衙中,贺鼎严加搜捕。在武康,治理三年,考绩最优。迁任兵部郎中,考核军士,备兵宣化,积极堵御清军。又屯田积粟,铸钱通市,受到明廷嘉奖。宣化知府刘永祚贪生怕死,因忌恨贺鼎,以事构陷。贺鼎一度被捕系狱,但未久即被开释。时贺鼎重病在身,旋逝于住所,年仅四十七岁。

“鼎之为人,磊落有志节。与人交,坦坦不设畦径。每临大事,则抵掌慷慨,意气殊甚。”[150]然不幸为小人构陷,未能有所大为。

高凤翔,字冲虚,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五年进士,三甲第141名。授湖北公安知县。在公安,县城被火,逼近监狱,他召集囚犯说:“吾宁失一官,以活诸人之命”[151],与众囚约期返狱,即行放生。众囚感动而泣,于火后如期归狱。崇祯朝时,先后任户部主事、郎中、大名府知府,皆“有惠政”。

高凤翔在《江南通志》及光绪县志中均被列传。

陈观阳,字宾之,南直隶丹徒匠籍。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天启五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84名。授应天府学教授,改南京国子监助教,迁户部、吏部主事。在吏部任职,“力清积弊,斥苞苴,谢请托,人不敢干以私”[152]。崇祯二年冬,后金兵围京师,陈观阳奉命守安定门,与城下袁崇焕军合力击退后金兵。崇祯末,因疾辞官归乡,家居十余载,年六十九病卒。

陈观阳祖父陈文,曾官浙江宁波府同知。父陈肖授徒扬州,被学生孙达用砒霜毒死。此惊天命案竟被搁置十五年而未上报刑部。观阳考中进士后,手写血书上告朝廷,凶手孙达最终被伏法。清代乾隆初,陈观阳被地方祀入镇江府学忠孝祠内。

(十五)明思宗崇祯朝镇江府进士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死,其弟信王朱由检嗣位,是为明思宗。明年改元崇祯。崇祯帝在位十七年(1628—1644年),共举行会试7科,即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年)、崇祯四年辛未科(1631年)、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年)、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年)、崇祯十三年庚辰科(1640年)、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年)。其中,崇祯十五年壬午科是为加科[153]。7科共录进士2259人,内有镇江府进士45人。45人中,丹徒籍6人、丹阳籍10人、金坛籍29人。

1.崇祯元年戊辰科刘若宰榜,录取进士353人,内一甲3人、二甲67人、三甲283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8人,内丹徒籍2人(吴起龙、王骥)、丹阳籍3人(王懋仁、贺王盛、荆廷钰)、金坛籍3人(周镳、李恢先、潘永图)。

吴起龙、字云卿,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乡试中举,崇祯元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8名。授南京户部主事,转应天府推官,迁户部员外郎,出为福州知府,升福建兵备副使。在闽地,多见政绩,如禁移尸仇家行诈;又为受冤诸生程坤、陈圣泰等辩解,使事大白于天下。卒年七十五岁。

周镳,字仲驭[154],南直隶金坛民籍,周泰峙子、周钟从兄。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夺得第一,是为解元。崇祯元年考中进士,二甲第46名。授南京户部主事,榷税芜湖。丁忧毕,改南京礼部主事,上书直论内臣(太监)与言官(御史)二事,得罪崇祯皇帝,被斥为民。周镳被逐还后,与宣城沈寿民读书于茅山,一时名闻天下。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大臣交荐起补礼部主事,迁礼部郎中。第二年,周镳奉旨颁诏江南,不久明亡。

南明政权建立后,周镳与从弟周钟因曾是复社党魁,被马士英、阮大铖逮捕下狱。对这一恩怨,《明史》叙述甚详:

福王立于南京,马士英既逐吕大器,以(周)镳及雷祚曾主立潞王议,……遂令逮治。而士英劾镳从弟(周)钟从逆,并及镳,钟亦逮治。阮大铖居金陵时,诸生顾杲等出《留都防乱公揭》讨之,主之者镳也,大铖以故恨镳。……亡何,左良玉称兵檄讨士英罪……,士英、大铖益怒。大铖谓镳实召良玉兵。(福)王乃赐镳、诈自尽,钟弃市。[155]

周镳在《明史》中有传,著有《逊国忠记》。

李恢先,字蜚孟,南直隶金坛匠籍。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崇祯元年考中进士,二甲第47名。授刑部主事,曾分管福建刑案,多所平反。迁刑部员外郎,调任广州知府。曾御守西海口多日,参与平定海盗刘香之乱。改桂平道副使,使交趾奉贡如故。调江西建昌知府,因拒贿被免归。

潘永图(?—1643年),字君怀,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中举,崇祯元年考中进士,二甲第66名。授户部主事,迁户部郎中,外任归德知府、昌平兵备佥事,官至顺天巡抚。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攻掠山东,转入直隶,犯京畿后出塞。潘永图畏战失机,被朝廷向斩。

王懋仁,字伯暗,南直隶丹阳民籍,祖籍应天府句容。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崇祯元年考中进士,三甲第43名。历任兰溪、确山、博罗知县,入为大理寺评事,转广东盐法道,升广东布政司参议。

贺王盛,字周兼,号无党,南直隶丹阳军籍,万历进士贺世寿(贺烺)之子。天启元年(1621年)贺王盛乡试中举,崇祯元年继中进士。初任山东诸城县令,守将拥兵叛乱,他募勇固守,城池得以保全,继又平定东莞营地的动乱。升授兵部主事,转太仆寺少卿。曾先后七次上书,揭发首辅大学士温体仁售奸误国罪行,一时名振天下。迁大理寺副使、太仆寺丞、右少卿。时烽火四起,漕运为急,崇祯帝特命贺王盛巡视海道,以通漕粮。贺王盛将所巡之地一一绘图,将入京复命,而李自成军已攻入北京。

清军南下后,南明福王政权(南京)、唐王政权(福州)先后倾复。唐王政权大学士黄道周曾召贺王盛为兵部侍郎。贺王盛受命后未及赴任即被清军逮捕,不屈而死,同时殉难者十人。就义前,贺王盛自题绝命词:“悲歌慷慨说天祥,浩气凌虚返帝乡。从此十人离紫禁,相随地下拜高皇。”[156]

贺王盛著有《春秋说约》、《亦政堂诗文集》。[157]

王骥,南直隶丹徒民籍,崇祯元年进士,三甲第147名。授知县,累迁至左、右布政使、副都御史。

荆廷钰,字汝相,南直隶丹阳民籍。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中举,崇祯元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55名。据《荆氏族谱》所记,荆廷钰为丹阳荆氏第六十四世,祖父荆光祚曾任万历朝广东廉州照磨,父荆本完为县庠生,后随荆光祚赴广,在廉州病卒。荆廷钰为荆本完次子,考中进士后被授广东始兴知县。“御盗护城,民赖安枕”,有善政。崇祯末,义军四起,攻入县城。荆廷钰无力回天,城陷后被罢职归乡。

2.崇祯四年辛未科陈于泰榜,其录进士349人,内一甲3人、二甲67人、三甲279人。此科,镇江府被录进士12人,为明以来单科录取镇江进士数最多的一科。[158]12人中丹徒籍1人、丹阳籍3人、金坛籍8人,金坛县被录进士数以此科为最多。

于颖(一作于颍),字颍长,号九瀛,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二甲第23名。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升都水司员外郎。奉旨出京督治仪真南河,又疏浚邳州以南黄河五十里、筑堤一百里。工完,升都水司郎中。改知顺德知府、西安知府。时地方兵事连连,他呈疏“为民请命,招抚流离”[159]。崇祯十五年(1642年),丁忧毕,起补浙江绍兴知府,以行政卓异闻名于朝。

明亡前夕,于颖任浙江督粮道,分巡宁(波)、绍(兴)、台(州)。清兵南下后,他拥戴鲁王政权,密谋在杭起事。继任鲁王政权右佥都御使,督兵抗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兵破绍兴,鲁王逃往舟山。于颖跟从不及,乘舟由海路潜还京口,后隐居南京。著作有《今鲁史》、《拂黛斋稿》。

于重庆,字怿先,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二甲第49名。于重庆为于颖从兄,及第后被授工部主事,迁成都知府、山东济南道副使。

葛枢[160],字居所,南直隶丹阳民籍。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1名。授吏部行人司行人,迁户科给事中。葛枢状貌奇伟,在朝敢言。曾上书建言:复审囚犯“正欲婉求其生,……月奏、季奏罪不及死者,务期逐一谳决,有淹滞者法无赦”[161]。这一建议即被采纳,列为条令。崇祯十二年(1639),因事得罪朝中权要,被贬归。

曹宗璠,字汝珍,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58名。其祖父即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年)榜眼曹大章。曹宗璠及第后,被授浙江黄岩知县,改封丘知县,迁上林苑监丞。明亡归乡。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兴通海案大狱,曹宗璠被逮捕审讯,几乎被杀。志载其“好古,喜读书,诗宗温李,所著有《昆禾堂集》行世”[162]

于铉,字耳君,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四年(1634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考中进士,三甲第66名。于铉是万历举人于明照之孙,考中进士后被授浙江长兴知县。因打压地方豪强被人中伤,谪调江西吉安府照磨,升吉安府推官、改永新知县。在江西推行惠政,被称誉为“其三月之治,有百岁之利,可以愧世之。视官府若传舍,虽专犹摄者”[163]。以绩迁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中、江西南饶副使、岭北参政。

于铉有治才,任长兴知县,打击豪强,保护百姓。在户部,管理西城草场,曾贴补自己俸禄。明末,左良玉部横掠江楚,于铉亲率士卒守御,使乱军不能犯境。

卞应聘,字任之,南直隶丹徒民籍。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67名。授任广东新会知县。新会临海,习俗刁悍多盗,号称难治。卞应聘莅任后,严保甲,练乡兵,禁贿赂,招抚流民,一时海境为清。

贺儒珍,一作贺儒修[164],号天游。南直隶丹阳民籍。父贺懋敏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曾任宁陵知县。贺儒珍于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21名。授四川成都知县,调任巴县知县。因得罪朝中权要被罢职。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起补上林苑丞、国子监助教。未久乞病归,老死于乡。著有《蜀弦集》、《放吟集》等。

史元调(?—1644年),字鼎如,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27名。授湖北江陵知县,在任修堤岸,办学校,勤考课,决冤案,大得人心。湖北为楚地,朱姓皇族支裔不少,曾有沦为盗贼者,被史元调依律法办。不久,明廷以擅杀宗室罪革其职务。崇祯十五年(1642年),因士众呼吁,崇祯下旨复其原职,史元调不就,旋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病卒。清康熙九年(1670年),入祀江陵名宦祠。

志载史元调“性亢爽,尚气节”[165],父史维堡曾任天启朝顺天通判。

张夬,字廷决,南直隶丹阳民籍。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57名。授浙江诸暨县令,迁山东济南知府。是时政局残破,又值饥馑,“张夬招徕按抚,甚得时望”[166]。曾镇压当地白莲教徒起义,继平定武州之乱。以绩升山东盐兑参议。后因故罢归。未久,再起任福建副使,升福建按察使。

龚铭,字纪常,南直隶金坛人,祖籍浙江龙游。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04名。授河北广平府推官,迁浙江兵巡道,治杭有绩。

王世(?—1666年),字元治,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三年(1630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260名。授浙江桐乡知县,转金华知县。迁户科给事中,上章奏劾大臣误国。改兵科给事中,“极论边事,悉中机宜”[167]。时朝中东林党、南党相互攻伐,王世一无所依,不傍门户,克尽职守。居官清廉,无余蓄。入清,独坐一室,托病自废。康熙五年(1666年)卒。

王重,字有三,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275名。授中书舍人,迁吏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

3.崇祯七年甲戌科刘理顺榜,共录进士302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2人。此科镇江府考中进士6人,内丹徒籍3人(张星炜、殷宜中、蒋拱宸)、丹阳籍1人(荆本澈)、金坛籍2人(李青、邓藩锡)。

李青,字太青,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六年(1633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二甲第4名。此科,李青摘得会试第1名,是为会元(殿试排名第7)。授任兵部武选司主事,改礼部仪制司主事,都很称职。李青素负才望,与江西陈际泰齐名。为人“不务华腴,清谨自持,虽掇巍科,犹甘澹泊,肃然寒素如诸生”[168]。惜未久病逝,才未竟其用。

荆本澈。字濂之,一字大澈,南直隶丹阳民籍。少即慷慨有大志,从缪昌期、李应升等游。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崇祯七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1名。曾与有志同年(同榜进士)发誓:“异日苟待罪言路,互别邪正,罔顾私恩。”[169]事闻,为奸相温体仁所忌,被抑受建昌府推官。在建昌,又因事得罪温体仁,被诬以浮躁免官归。

其时局势动荡,荆本澈在乡散财结客养士,与人日夕谈兵。未久,因受众官推荐,再被起用,以职方司郎中监下江军。明亡,他“悉起所养之士自当一队,为江南保障”。[170]又助史可法,劝喻自荆楚东下的左良玉退兵。清军南下后,他陈兵京口江上,一时为东南保障。有明军溃兵一部与京口驻兵相格杀,焚掠镇江西城门外一带。荆本澈以舟师泊金山,炮击乱兵,使城池无恙。南明弘光政权加赏荆本澈,升其为兵备道员,仍监下江军。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攻占南京。荆本澈率舟师入海,与田仰等退守崇明沙,坚持抗清。兵败后退驻舟山小沙岙,为心存观望的总兵黄斌卿所忌,遭夜袭被害。其兄荆本源、子荆沭、荆一同死难。荆本澈是为丹阳荆氏第63世。

邓藩锡(?—1634年),字晋伯,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崇祯七年考中进士,三甲第31名。少时即力学嗜古,与张明弼等共结文社,从游者众。及第后被授福建龙岩知县,拒收胥役例交的贺钱。调任浙江嵊县知县,莅任即逢荒年,立设粥厂,救活饥民无数。升授南京兵部主事、郎中,曾严查将领克扣士卒粮饷之案。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迁山东兗州知府。莅任仅四十余日,清兵即突入关内,以骑四万众寇山东,直抵兗州城下。他与监军、参议、同知、通判、推官、知县、副将、长史等分门死守,又典尽家财买牛酒犒劳士卒。但负责守御西门的总兵刘廷弼终日拥炉纵酒,不作认真战备。仅八日西城先破,负责守御南门的邓藩锡率众巷战,力竭被俘。“藩锡受缚不降,被杀,其妾携稚子投井死”[171]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即明亡前一月,崇祯帝诏赠邓藩锡为太仆寺卿,准其一子入国子监读书。邓藩锡在《明史》中被列传。

张星炜,字云伯,南直隶丹徒民籍。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崇祯七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69名。授湖南湘乡知县。

殷宜中[172],字礼卿,南直隶丹徒民籍。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崇祯七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70名。授兵部主事。

蒋拱宸,字衷赤,南直隶丹徒民籍。崇祯六年(1633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204名。授湖广新化知县。新化山多无城,蒋拱宸规划起城,号为蒋公城。崇祯十年(1637年),蒋拱宸被调任湖广攸县知县,建城平乱,一如新化。丁忧毕,补知山东益都,迁御史。外戚田弘遇多占当地田,被他揭发追查。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军攻掠山东、直隶,驻守通州的大学士周延儒不敢迎敌。周还串通吴昌时及内监贪赃,被蒋拱宸揭发。据《明史》记载:“已而御史蒋拱宸劾吴昌时赃私巨万,大抵牵连延儒。……(蒋)拱宸面讦其通内,帝察之家迹,乃下狱论死,始有意诛延儒。”[173]

4.崇祯十年丁丑科刘同升榜,共录进士301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41人。此科镇江府被录取进士5人,内丹阳籍1人、金坛籍4人。

段冠[174],原名锡元,字文珠,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十年考中进士,二甲第18名。授户部主事,迁户部郎中,转福建建宁知府。

蒋鸣玉,字楚珍,号申完,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崇祯十年(1637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2名。授浙江台州府推官,革除场吏盘剥盐户的陋规,令商民称快。明亡后,任南明弘光政权兵科给事中。清兵南下,鸣玉弃官归里。不久因洪承畴所荐,入仕新朝,成了贰臣。初任湖南参军。顺治三年(1646年),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分巡兗州东道,行政尚清廉,旋即于第二年致仕归里。

蒋呜玉精研理学,著作有《尚书讲义舌存》、《四书讲义舌存》、《五经圭约》、《怡曝堂集》等。其子蒋超是为清顺治四年(1647年)探花。

张明弼(1584—1652年),字公亮,南直隶金坛籍(祖籍应天府句容)。崇祯六年(1633年)乡试中举,十年考中进士,三甲65名,时年五十四岁。授广东揭阳知县,多善政,如打击当地豪强,禁止私税百姓,预警渔民大风出海,境内一时称治。因权要听信谗言,张明弼不升反降,贬为浙江按察司照磨。后因群议不平,迁张明弼为台州府推官。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曾召张明弼为户部主事,被辞未赴。张明弼为官清廉,家境寒素,赁屋而居。年六十九卒。

张明弼“早负才望,古文诗赋擅名一时”[175],“为文迅疾不加点”。曾与如皋冒襄等结义,为复社重要成员。著有《萤芝集》二十卷、《兔角诠》十卷等。

王猷,南直隶丹阳民籍。崇祯六年(1633年)乡试中举,十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14名。授浙江杭州府推官,改福建福州府推官。

周铨,字简臣,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九年(1636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三甲第170名。授浙江上虞知县,在任有政声。上虞有编修陈某家人骄横乡里,乡民赴县衙控告者前后达三百余人。周铨为民作主,将此人捉拿问罪,平息了民怒。因得罪地方势力,周铨终被人合谋构陷,降职为代州判官。

周铨少负奇才,与其弟周钟(后为崇祯十六年进士)齐名。及第前的天启年间,只有二十多岁的他,“所选时艺盛行于江左几二十载,为《春秋》诸名家冠”[176]。著作有《未焚集》、《史论》等。

5.崇祯十三年庚辰科(1640)魏藻德榜,共录进士296人,内一甲3人、二甲57人、三甲236人。此科镇江府被录3人,内丹徒籍1人(钱志驺)、金坛籍2人(吕兆龙、于华玉)。

钱志驺,字六谦,南直隶丹徒民籍。崇祯九年(1636年)乡试中举,十三年考中进士,二甲第32名。授兵部主事,转浙江佥事参议,迁江西九江同知。善四书文,志载其“治《春秋》,尤工制举业,所为文,学者传诵之”[177]。晚年罢官归乡,家贫,以授徒为生。钱志驺父钱邦伟是万历举人,曾任江西贵溪知县。弟钱志彤也善为文,与志驺共撰有《联璧堂合稿》。

吕兆龙(1592—?),字霖生,南直隶金坛民籍。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乡试中举,崇祯十三年(1640)考中进士,三甲第91名。中举后曾任昆山县教谕,进士及第后被授中书舍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所录皆名士。明亡后南归,救济乡邻族人,为地方所誉。

于华玉,字璠卿,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六年(1633年)乡试中举,十三年(1640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08名。任浙江义乌知县,调任福建宁化知县。明亡后仕清,官至广东岭南道佥事。编有《岳武穆尽忠报国传》。

6.崇祯十五年壬午科史惇榜,共录进士263人。此科是为加科,距上一科(庚辰科)相隔仅两年,被视为特科[178]。因未举行殿试,此科不分一、二、三甲,但排名有先后。既有次序先后,则第1名则仍可视作实际上的状元。此科镇江府被录进士6人,内丹阳县1人、金坛县5人。

史惇,字子有,南直隶金坛籍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乡试中举,此科特用进士第1名。授户部主事,革除杂费陋规,使多家人户免于破产。迁户部员外郎中,改江西九江知府。时农民军正酣战中州,与九江仅一水之隔,他严为防守,配合镇压。崇祯十五年(1642年)夏,宁南侯左良玉等四镇之兵在朱仙镇被李自成农民军击溃。败兵一部顺流而下,驻扎九江之侧,时有掳掠。江西巡抚张凤翮主张关闭城门,以防乱害。史惇则主张开城犒师,以除左部猜忌。史惇自请前往,以诚开导,避免了一场地方兵难。其后未久,史惇因得罪朝中权要,被免官而归。尝撰《恸余杂记》。[179]

孙玉润,字攻可,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三年(1630年)考试中举,十五年考中进士,特35名。授平越府推官。

张广,字宏伯,南直隶金坛民籍。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中举,崇祯十五年考中进士,特41名。授安吉知州,为政廉明卓异。升授云南按察司佥事,未赴任。

武鼎升,字九翼,原名武际飞,南直隶金坛人。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崇祯十五年考中进士,特74名。授新昌知县,明亡后隐居镇江郡城。其“深通天文术数之秘解”[180],在镇江帮人“卖数”为生。

徐有升,字闻复,南直隶金坛民籍。以岁贡生召对入仕,崇祯十五年特168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升郎中,督饷山西大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大军围攻北京,徐有声“入朝赴难”,在皇城门被义军所俘,不降被杀。后被南明政权赠封为太仆寺卿。

荆伟(1582—1644年),字元升,南直隶丹阳民籍。崇祯朝拔贡,崇祯十五年特211名进士,时年已六十一。被授四川垫江知县,因时局艰困及道远难行,众皆劝其不要赴任,他说“身已许国,敢以年老辞”[181]。入川途中,他周览形势,认为夔州、重庆为蜀地门户,忠州正当门户之冲,而垫江又系忠州根本,于是修城置甲、充实军粮,以图顽抗。曾设伏大败当地的一支义军,不久张献忠率大西军突入四川,攻下垫江,荆伟被俘不降被杀,成了明王朝的殉葬品。义军首领则保全了荆伟家属,说“此廉吏,所以杀之者,图大事耳!宜全其妻子”[182]。荆伟系丹阳荆氏第六十三世。

7.崇祯十六年癸未科杨廷鉴榜,共录进士395人,内一甲3人、二甲78人、三甲314人,为崇祯一朝7榜进士中取士最多的一榜,也是明代90榜录中的最后一榜。

此科镇江府被录进士6人,内丹阳籍1人(荆廷实)、金坛籍5人(周钟、李皓、于沚、冯斐、温璜)。

周钟(?—1645年),字介生,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中举,十六年考中进士,二甲4名。周钟是万历进士周应秋之子,是崇祯十年进士周铨之弟。考中后被选庶吉士。第二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他与杨廷鉴、陈名夏等投降大顺军,并为李自成起草《登极诏》。不久又寻机逃出城外,遁归江南。

还在天启朝时,周钟与张采、张溥兄弟结盟,继又与二张同入复社。周钟还曾是江南复社领袖之一,与阮大铖结怨。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马士英、阮大铖执掌了政柄,将逃归的周钟逮至南京。周钟被定罪二等[183],于南明弘光二年(1645年)遇害。

李皓,字澹生,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六年(1633年)乡试中举,十六年考中进士,二甲第46名。授户部主事。明亡后仕清,迁吏部郎中,升山西按察使。

荆廷实,字实君,南直隶丹阳民籍。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二甲第51名。丹阳荆氏第六十四世。中举后曾加入复社,入仕后任兵部武库司主事。曾被崇祯帝“召对殿廷”,旋以疾辞归。其在乡“嗜学著书,选有《历朝传文举要》,分初、盛、近三集行世”[184]

于沚,字止水,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十五年(1642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联捷成进士,二甲第72名。授户部主事。明亡后仕清,为户科给事中。

冯斐,字可,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六年(1633年)乡试中举,十六年考中进士,三甲第2名。授中书舍人,著有《秋吟集》。

温璜[185],南直隶金坛民籍。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举,十六年考中进士,三甲第17名。官杭州府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