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非进士的授职入仕

四、清代非进士的授职入仕

同明代一样,除进士外清代也考选举人担任低级官职或教职,在清前期称拣选,自乾隆时起称为大挑。大挑六年组织一次,经过几次会试(3科或4科)而落榜的举子可报名参加一次大挑,考中者一等授知县,二等授任教职。“教职之名分等级,为教授、学正、教谕、训导,普通称之曰教官。”[225]举人报名拣选及大挑既有严格限制,而录用比例也不大,但毕竟起到了分流和调节作用。

除举人外,国子监生和贡生通过层层选考,也可同举人一样有获得一些低级职务的机会。清代沿袭明代,在京师设国子监,称为国学,又称太学,是统治者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生来源广泛,据《清史稿·选举志》载,“贡生有六、监生有四”,但最受重视的有岁贡生(府学每1年输送1人,州学每3年输送2人、县学每2年输送1人)、恩贡生(皇帝庆典时特别恩赐入学的贡生)、拔贡生(地方每12年选拔文行兼优者贡入太学,府学2人、州县学1人)、优贡生(各省选考文行兼优者数人输送太学的)、副贡生(各省乡试副榜举人中选入太学的),合称为五贡。以上五贡生经过吏部考选也可担任比举人大挑任职还要低一些的职务,如州判、县丞、主簿、吏目等。乾隆元年(1736年),定“恩、拔、副贡考列一等以州同、二等以州判、三等以县丞选用;岁贡一等以主簿、二等以吏目选用,愿就教者听”[226]

除科考选仕外,清代还有召试、荐用、捐纳等入仕途径,但不是常规。如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三年(1738年)都曾特开博学鸿词科(也称制科),对已仕及未仕的被荐人才进行考选,合格者被授为翰林官(编修、检讨、庶吉士)等。但这只是多年才有的一次特开,机会很少。道光三十年(1850年),“侯补京堂张锡庚请复开博学鸿词科,以储人才”[227],但这一建议被礼部“以非当务之急”驳回。张锡庚即康熙朝任大学士的镇江籍张玉书六世孙,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占杭州,时任浙江学政的张锡庚自缢死。

除在京召试外,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还曾在巡幸途中召试士子,发现并提拔人才,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三月“上驻苏州,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228]。镇江府金坛县的郡增生于树范与弟于枋同去应试,于树范考了一等名次,被“召入内廷供奉,充武英殿纂修,编辑《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子史精华》等书。书成,议叙浙江宣平县知县,……治宣十余年,不名一钱,有典衣县令之谣。”[229]于树范祖父于嗣昌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父于汉翔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其子于敏中则是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金坛于氏应是镇江地方科举家族,而于树范本人则未经正规科考入仕。除于树范外,丹徒诸生刘上驷、邬维新、范圣文也都因召试取入内廷供奉,“分馆纂修御书,……书成,议叙(刘)上驷授四川富顺知县”[230]。邬维新后来也被授任广东新宁知县。此外,这次南巡途中被召试录用的还有张玉书侄子张宏敏,字纳夫,应试被录召入南书房、武英殿供奉,继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考中举人,选任湖北孝感县令。继康熙后,乾隆帝也六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在杭州“赐浙江召试贡生沈初等二人举人、与进士孙士毅等二人并授内阁中书”。回程经江宁又“赐江南召试诸生程晋芳等五人举人,与进士吴泰来等三人并授内阁中书”[231]

捐纳即买官,也称捐班,明朝就有,清代也不例外。在清中前期,“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232]。捐文职的,一般捐郎中之类小京官,在京外可捐县级职务,最高可捐道台。捐武职的,一般为千总、把总,最高至参将。在通常情况下只是捐个级别而非实授,旦需逐级捐纳。至于平民捐纳一般只给贡生身份,更非授职。如镇江府丹徒人刘金锡,为乾隆朝副贡生,经考授任誉录,改山西蒲州府经历,后辞归。因得他人相助,通过捐纳得到一个知县衔。嘉庆三年(1798年),经考选得实授为河南镇平知县。莅任后“平狱讼,劝农桑,政声四起”[233]。刘金锡就从低级别通过捐纳买到知县级别,再经考选得到实缺。他虽是买官成知县,但却有较强施政能力,并赢得口碑,晚清时为筹措军费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曾专设京铜局处理捐纳之事,买官卖官成了公开的金钱交易。

晚清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中,对建有军功的府县生员及太学生(贡生),经保奏并核实,视情况也授予一些低级官职,如镇江府溧阳县人潘钟瀚,咸丰朝太学生,即以军功被保任河南新野知县。莅任,创办保甲,捐建书院,以绩调任祥符知县。邑遇旱灾,倾囊赈济。再迁山西汝州知州,亦有政声,被清政府赐以知府衔。镇江府丹徒籍谢恩浩,字养吾,咸丰年间以军功分发陕西,补任定边知县,调任临潼知县、平利知县。镇江府丹徒人陆堃,字寿庄,于咸丰初入清军提督余万青幕。太平军攻占镇江后,他随余万青驻守丹徒,帮办管理军需,兼掌文书。同治初,以绩升直肃州同知,后调富平等地任同知,被赐知府衔。四十八岁时因疾告归。曾倡议移陆秀夫祠于镇江青云门内,于每年春、秋举行两次祭祀典礼。

有清一代,自顺治朝至光绪朝镇江府籍举人及贡生被授职任官的为数不少,举例如下:

何金城,字元长,镇江府丹徒人,前明崇祯举人。入清,经考选,授任安东县学教谕,继迁西安府推官、巩昌府同知、浙江湖州知府。施政以宽厚得民心,断案凡有可疑处即行开释。为官长达近三十年,病故于湖州任所。

吴赞元,字次修,镇江府丹阳县人,前明崇祯举人。入清考授为中书舍人,迁监察御史,巡按江西。在任“抚辑有方,威信大布”[234],曾奏免地方浮粮,为百姓称颂。

荆克捷,字凯音,镇江府丹阳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授陕西南郑知县。赴任后“兴学校,立保甲,讲乡约,筑义冢,赈饥民”,县境一时大治。

王汝骧,字耘渠,镇江府金坛县人。少孤贫而通诸经,十七岁补弟子员,二十五岁为选贡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考选被授四川新津知县。在任五年,多所善举。任满后在两湖、河南、陕西等地书院执教,撰有《炳烛集》。

张学林,字念耕,号圌东,镇江府丹徒人,京口张氏十一世,张恕可之子、张玉书之侄。康熙朝增贡生,例授广西全州知州,升任广西桂林、山西汾州、安徽凤阳、河南开封等知府,迁河南、河北兵备道。每至一地,勤于理政。在全州推广种麦,变通钱法,创立社学,又自江南购书充实书院。在汾州革除衙门陋规,属吏畏服。在凤阳,召民垦荒,修建水利,推广蚕桑,政绩彰显。“学林兼承家学,好读书,熟于掌故。与人谈论,娓娓终日不倦。居官最称强项,而表扬潜德,奖籍后辈,孜孜惟恐不及。卒之日,家无余财。”[235]著有《圌东学诗》。

荆龙章,字瑞义,镇江府丹阳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举人,考授贵州贵定知县。遇荒赈济,活民众多。捐建白洋河石桥,方便交通。奏请将苗寨改土归流,使苗民不受土司暴虐。此外,“设义学,延名师,公余督课”。其事迹被采入《贵州通志·名宦传》中。

张光裕,字赞皇,号松存,镇江府丹徒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考选湖北兴山知县。居官五年,囊无积蓄。任满解归以授徒为生,弟子高中科第前后相踵。一生治学甚丰,有《诗疑》、《诗补疑》、《春秋辑略》、《周官考义》、《史汉巵言》等。其子即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张潮普。

李铨,字蕖轩,镇江府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恩科举人,官浙江长兴知县,椆桐乡知县。其“居官清慎,历著循声”[236]

段玉裁,字若膺,号懋堂,镇江府金坛县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恩科举人,考选以教习授贵州玉屏知县,调任四川富顺、南溪、巫山知县。时以父老引疾归,晚年奉父移居苏州阊门。段玉裁精于小学,长于考据,曾师从戴震,为著名文字学家、考据学家。“于周秦两汉书,无所不读;诸家小学,皆别择其是非。于是积数十年精力,专治《说文》,著《说文解字注》三十卷。”[237]《清史稿》中列有其传。

程梦湘,字荆南,镇江府丹徒人,少与同邑严本(乾隆三十四年进士)俱负才名。乾隆三十年(1765年)拔贡生,考选一等,以知县衔分发湖南,后任桂阳知县、清泉知县。撰有《松寥山馆诗钞》、《粤游草》等。

刘奎年,字藻初,少与京口三诗人之一的鲍皋等相唱和,工诗及古文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考中举人,历任直隶清平、沙河、安平等知县,“俱有治绩可称”。

强溱,榜名瑗,字沛厓,镇江府溧阳县人。嘉庆十五年(1810年)举人,应礼部试不第,谒选得安徽宁国县学教谕。其性刚介,而育士有方。又教同姓子弟尤严,时人称“强氏家法”。

刘礼淞,字德芳,镇江府丹徒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经大挑考试,定一等,选授河南俊县知县。在任八年,教养兼施,百姓爱戴。

姚继绪,字韵轩,镇江府溧阳县人。嘉道间以举人大挑一等,分发江西。补玉山知县,调新昌、建昌、都昌知县。在新昌化解官民矛盾,使“邑以无事”。在建昌认真办案,辑拿真凶,释放无辜,一时“循声卓著”。

柳兴恩,原名兴宗,字宾叔,镇江府丹徒人,镇江柳氏世家第10世。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过60的他始被授句容县学教谕,时正值太平军兴,托辞未赴。继受聘于各书院,于光绪六年(1880)病卒。柳兴恩在《清史稿》中被列传。

宋陈寿,字退愚,镇江府溧阳县人,咸丰朝附贡生。父宋晋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镇江府进士。宋陈寿援例考授州判,从河南清军毛昶熙部,以绩保知县,后实补柏乡知县。“下车后,修桥梁,轻徭役,设公塾,宽马政,复兴仁书院,创养济院,葺名宦祠,善政不可殚述。”[238]后调任东鹿知县,政绩亦著。后在官场被他人中伤,去官置闲。

赵彦修,字季梅,镇江府丹徒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授职江宁府学教授。其人博雅多闻,工诗古文词,收藏并精鉴金石书画。“居江宁时,与名流日相倡和,奖掖后进,士论归之。”[239]

戴槃,字涧邻,镇江府丹徒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初选浙江桐乡知县,改署台州府推官。同治初,迁严州知府、温州知府。时浙地大水,村舍残破,戴槃竭力抚绥。又重视教育,爱民养士,地方安宁,有“良二千石之誉”[240]

殷元善,字穉鸩,镇江府丹徒人。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历官新阳、海门训导,调昆山、吴县、上海教谕,迁通州学正。其育士以器识为先,提倡报国之负,关心嘉奖寒士。

冯翥鹏,字少铁,镇江府金坛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以知县分发贵州补用。黔地好械斗,官府不能禁,他请命单骑入境,指陈利害,化解矛盾,地方以宁。后任贵筑知县,升黄平知州、安顺知府,“所至有政声”。

丁绍德,字稼轩,镇江府丹徒人,镇江丁氏世家第二十六世。同治朝例贡监生,考选授宿迁县学教谕。旋以知县衔派分浙江委办釐金。继署富阳、海盐、嘉善等县知县。经管釐金一职时清廉自洁,商民称颂。在知县任上则“勤缉捕,清积案,改良监狱,修固海塘,吏畏民怀”[241]。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丁绍德按例重游泮水。

丁立中,字礼民,镇江府丹徒人。镇江丁氏世家第二十七世,丁传靖父。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九年(1870年)铨选任靖江县学教谕,前后十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江都县学教谕兼书院监院,光绪二十年(1894年)升任江宁府学教授。其学识丰赡,研《易》、《禹贡》,“而算学尤精,贯通中西,恒遥领南菁书院算学席。工弈,为海内第二手”[242]

赵曾望,字绍庭,镇江府丹徒人。同治九年(1870年)优贡生,考选授内阁中书。任职数年,不乐仕进,归隐江南,主讲文正书院,海门文社等。

庄介祎,镇江府丹徒人,同光朝廪贡生。考选任职安徽凤阳府经历、升任寿州、怀远、祁门、灵璧等县知县。善政,声誉大起,“尤乐善,创设凤阳育婴、清节、恤嫠及洪泽湖救生船诸善举。身后橐橐萧然,皖人至今称之”[243]

姜定保,字竹轩,镇江府丹阳人。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选授甘肃西宁知县。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任甘肃乡试同考官。任职西宁时,“垦荒恤囚,循声卓著”[244]

清代以举人或五贡入仕的还有不少,不再一一例举。除在上文中已作选择介绍外,表列丹徒、丹阳举人或贡生经考选而被授职名录如下:

表4-3 清代镇江府丹徒籍(含府城)部分举人、贡生入仕表(前文已作介绍的不再列入)

续表

表4-4 清代镇江府丹阳县部分举人贡生入仕表(前文已作介绍者不再列入)

续表

【注释】

[1]《清史稿·地理志五》。

[2]太平厅原为江中太平洲,即今之扬中县。

[3]〔明〕吕高《镇江府肇置公田记》,乾隆《镇江府志》卷四十六。

[4]查慎行,清康熙进士,此诗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详见聂士美选注《查慎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清〕汤斌《阳彭山春望词序》,乾隆《镇江府志》卷四十六。

[6]《清史稿·范文程传》。

[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百六十八。

[8]〔清〕法式善《清秘述闻》卷一:“解元,张九徵,字公选,丹徒人,丁亥进士。”因清军于八月始占松江、江阴、是故首届江南乡试延至十月举行。

[9]《清史稿·选举志三》。

[10]见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第6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及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83年)

[11]《清史稿·选举志三》。

[12]徐珂《清稗类钞》第三册《咸丰戊午科场案》:“于是靳(祥)自杀,柏(葰)、浦(安)、罗(鸿禩)皆论死。验实,死徙者复十余人,株连系狱者数十人。”

[13]《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七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年)据《大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三。另在高等小学堂之下开办有初等小学堂,招收七至十二虚岁学生。

[14]徐珂《清稗类钞》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

[15]实际上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录取的三甲248名进士周怀济,在碑录上仍书“江南江宁府溧阳县人”,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年)录取的一甲3名任端书,在碑录上已书为“江南镇江府溧阳县人”。参见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年)。

[16]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溧阳籍进士见本章第三节。

[17]光绪《金坛县志》卷九。

[18]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六《文苑》。

[19]《清史稿》记张玉书“父九徵,字湘晓”,而清代丹徒志书均称“字公选。”查丁传靖《京江张文贞公年谱》记张玉书“父九徵,字公选,号湘晓”,是湘晓为号。

[20]《清史稿》称张九徵“九年,成进士”为误。查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榜并无张九徵名,而张九徵名在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榜中。《清史稿》纂修时,其传纪部分使用了《清史列传》材料。《清史列传》卷十有张玉书传记:“张玉书,江南丹徒人。父(张)九徵,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河南提学佥事。”是《清史列传》误记致《清史稿》误记。

[21]《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五:“得旨,顾仁本应凌迟处死,从宽,著即处斩;贺绳烈本应处斩,从宽即处绞。余依议。”

[22]《京江耆旧集》卷一:“顾仁,字伯元,丹徒人。顺治丁亥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天巡按。”关于顾仁被杀一案,民国镇江学者唐邦治在所撰《笪重光传》中曾作责疑:“且与先生(指笪重光)同时出巡顺天者为丹徒顾伯元仁,辇下至目为‘京江两御史’。其年十一月,仁被讦告贪婪,伏法东市,兴主龚鼎孳等并获严谴。然(顾)仁被罪真相,官私书籍皆不敢记述。《御史题名录》至没其人,《丹徒县志》亦不载一字。断头喋血,暗鸣而终。……惟彼顾君既与先生齐名,又为龚端毅所知,必非庸品。不知京口旧家尚有默疑狱,藏于山岩屋壁者否?兹因传先生,而不觉一喷叹之也。”唐邦治因笪重光巡按江西整肃豪强被诬丢官,推想到顾仁也有可能被冤弃市。顺录于此,仅供参考。唐此文载《镇丹金溧扬联合月刊》创刊号,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另清初谈迁在《北游录》中也谈及此事,可供参考。

[23]嘉庆及光绪《丹徒县志》均误记王际有为康熙乙酉举人、丁亥进士。王际有是为顺治朝乙酉举人、丁亥进士。

[24]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宦绩》。

[25]光绪《金坛县志》卷三十九《政绩》。

[26]清朝进士题名碑录孙允恭为“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人”,实误。嘉庆《丹徒县志》选举志及光绪《丹徒县志》选举志均不录孙允恭名,而光绪《丹阳县志》选举志录有孙允恭名,孙允恭是为丹阳籍进士。

[27]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卷九《文苑》。

[28]乾隆《镇江府志》书其名为史宏谟,而光绪《金坛县志》书其名为史弘谟。查清朝进士题名碑录,也书史弘谟。

[29]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名臣》。

[30]《清史稿·于朋举传》。

[31]顺治九年壬辰科,特设满汉两榜。汉榜录取进士397人;满榜录取进士50人,满州进士第1名麻勒吉为正黄旗满州人。

[32]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九《仕进》。

[33]光绪《丹阳县志》卷三十五《书籍》。

[34]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也分设满汉两榜。满榜录取进士50人,第1名图尔宸为正白旗满州人。

[35]光绪《金坛县志》卷三十八。

[36]光绪《金坛县志》卷八。

[37]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九《仕进》。

[38]清《京江耆旧集》称蒋寅号亮天,为丹徒江中白沙人。

[39]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名臣》。

[40]顺治十四年(1657年)北闱顺天乡试与南闱江南乡试发生舞弊案,第二年戊戌科会试前,顺治帝先后将赴京参加会试的北闱新举子与南闱新举子集中在瀛台重考,甄别举子资格。

[41]马世俊,溧阳人,时溧阳隶于江宁府,而非隶于镇江府。

[42]清进士题名碑录顺治辛丑科进士潘之彪为“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人”,而嘉庆及光绪《丹徒县志》均不录潘之彪为丹徒籍人。乾隆《镇江府志》及光绪《丹阳县志》均记潘之彪为镇江府丹阳县人,则潘之彪为丹阳籍进士无疑。

[43]丁传靖《张文贞公年谱》:“案公行述及家乘皆不言公号润浦,此据吴修国朝名人尺牍小传。”

[44]《清史稿·张玉书传》,另见本书第七章。

[45]光绪《金坛县志》卷九《政绩》。

[46]碑录错为丹徒人,丹徒县志不载,镇江府志亦不载,清代丹阳县志列入。

[47]嘉庆《丹徒县志》称字“搏万”,另《京江耆旧集》记张鹏号“南溟”。

[48]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引徐乾学《张公墓志》。另柳诒徵写有《张南溟侍郎》一文,内引徐乾学写的张鹏墓志铭全文及朱彝尊的相关诗文,见柳诒徵《里乘》卷五。

[49]蒋扶参加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会试及第,因故未参加是年殿试,而于顺治十八年补殿试。

[50]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严我斯榜,镇江府无人考中进士。

[51]《京口张氏家乘》记张玉裁“生明崇正(祯)丁丑九月十五日,卒本朝康熙辛亥七月十四日。”

[52]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宦绩》。

[53]清《京江耆旧集》称“字隣湘”,光绪《丹徒县志》称“字临湘”。

[54]《清史稿·余国柱传》:(余国柱)“复为给事中何金蔺所劾,命逐之回籍。”

[55]明代海瑞曾任浙江淳安知县。

[56]荆氏族谱作荆洪阳。

[57]参见丁传靖《张文贞公年谱》及家乘《惕存公行述》。

[58]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名臣》。

[59]光绪《丹阳县志》卷三十五《书籍》。

[60]清朝进士题名碑录作卞士弘,清代丹徒志书均作卞士宏。

[61]光绪《丹阳县志》卷二十二《孝友》。

[62]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卷九《文苑》。

[63]清《京江耆旧传》卷四。

[64]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榜,录取进士164人,镇江府无人考中。

[65]《京江张氏家乘》卷十一《韦存公行述》。

[66]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麒榜录取进士164人,镇江府无人考中。

[67]《京江张氏家乘》卷十二《行述》下。

[68]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四《书画》。

[69]康熙三十六年辛未科,镇江府无人考中。

[70]乾隆《镇江府志》卷二十九《进士》条中,在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中还收有潘应枢之名。经查,潘应枢考籍为河南,不应收入镇江府中。

[71]光绪《丹阳县志》卷二十《文苑》。

[72]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镇江府无人考中,江宁府溧阳县考中2人。

[73]《京江耆旧集》卷五又载:“钱志彤,字章起,丹徒人,康熙丙戌进士。六谦先生名志驺,制艺精深,卓然大家。章起先生同怀弟合刻《联壁堂文稿》行世。”

[74]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镇江府无人考中。

[75]进士题名碑误刻为汪澍,《清史稿》、清《金坛县志》等均称王澍。

[76]光绪《金坛县志》卷三十九《儒林》。

[77]《清史稿》卷五百零三《王澍传》。

[7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

[79]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共取进士196人,镇江府无人考中。此科为清圣祖六旬万寿恩科。

[80]姜朝俊,碑录刻为丹徒籍,嘉庆及光绪《丹徒县志》均不收,而收入光绪《丹阳县志》中。姜朝俊与康熙三十九年丹阳籍进士姜朝勋是兄弟。

[81]据丹阳姜氏十八世姜保定(举人)硃卷所述,姜胡俊官福建延建郡道署按察使司。

[82]本科为清世宗雍正登极恩科,而以三年1科的雍正二年(1724年)为正科。

[83]光绪《金坛县志》卷九《理学》。

[84]〔清〕法式善《清秘述闻》卷五载于枋先后出任雍正七年广西乡试及雍正十三年山东乡试副主考官。

[85]光绪《金坛县志》卷九《文学》。

[86]《清史稿·地理志》五江宁府条记:“顺治初,因明制,县八。雍正八年,改溧阳属镇江。”同卷镇江府条又记:“顺治初,因明制,县三。雍正八年,以江宁府之溧阳来属。”不过进士题名碑录仍刻雍正十一年及乾隆元年为江宁府溧阳县。

[87]此科名单中还有京口驻防镶红旗军人刘弘绪,见本书第五章《清代京口驻防旗籍进士》一节。

[88]光绪《丹徒县志》误记为三甲13名。

[89]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

[90]《京江耆旧集》卷七记王介园字“言敷”。

[91]本科为清高宗乾隆帝登极恩科。

[92]光绪《金坛县志》选举志还收入此科二甲28名进士冯秉彝,字德嘉。经查清朝进士题名碑录,冯秉彝为“顺天府大兴县人”。光绪《金坛县志》卷八:“冯秉彝,(冯)汉炜子,占直隶顺天籍,今改为本籍,翰林院庶吉士“。录此备查。

[93]《清史稿·于敏中传》。

[94]光绪《金坛县志》卷九《文学》。

[95]嘉庆《溧阳县志》卷十四《文苑》。

[96]《清朝进士题名碑录》为睦朝栋,光绪《丹阳县志》作眭姓。眭姓为丹阳大姓之一,是应为眭朝栋。碑录误刻眭为睦。

[97]〔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卷十八。

[98]光绪《丹阳县志》卷二十《文苑》。

[99]嘉庆《溧阳县志》卷十一《宦绩》。

[100]嘉庆《溧阳县志》记王鸣为乾隆十年进士。查《清朝进士题名碑录》,王鸣为乾隆十三年进士,嘉庆《溧阳县志》记载为误。

[101]《清史稿·史贻直传》后附有史奕簪简介,称史贻直“子,奕簪,乾隆十年进士,官左春坊左赞善”。《清史稿》记奕簪为乾隆十年进士为误。

[102]光绪《金坛县志》卷九。

[103]此科为皇太后六旬万寿而特设的会试恩科。三月乡试,当年八月会试。详见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校记。

[104]见光绪《丹阳县志》卷三十五《书籍》。

[105]清《京江耆旧集》称“字天津,号春农”,光绪《丹徒县志》称“字星岩,号春农”,此从县志所载。另据嘉庆及光绪《丹徒县志》载,“是科春行秋会,”则乡、会试在同一年。

[106]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二《儒林》。

[107]清朝进士题名碑作严光燮,“光”为误刻。乾隆《镇江府志》、嘉庆及光绪《丹徒县志》均作严元燮。

[108]此科录有王鸣盛、纪昀、钱大昕等均为清代著名学问家。

[109]嘉庆《溧阳县志》选举志收狄咏宜为乾隆十九年进士,查碑录榜无此人。

[110]可详见王平著《王文治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

[111]《清实录》卷七百八十二乾隆三十二年四月条。

[112]《清史稿·王文治传》。

[113]清《京江耆旧集》卷九。

[114]《清史列传·王文治传》。

[115]《清稗类钞》第2册《停会试明通榜》条:“乾隆庚戌以前,会试有明通榜,例得内阁中书,盖于遗卷中取之也。”乾隆庚戌(五十五年)起永远停止。

[116]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镇江府无人考中进士。光绪《丹徒县志》科目条中收此榜二甲24名杨嗣曾为丹徒进士,称杨嗣曾“又姓徐,官至福建巡按”。查《清朝进士题名碑录》,杨嗣曾是“浙江杭州府海宁县人”。

[117]光绪《丹阳县志》载名魏晋锡,称“原名晋贤,改名晋锡”。

[118]清《京江耆旧集》称:“字雅堂,号论山”,而光绪《丹徒县志》则记“字论山,号雅堂”。查《清秘述闻》卷八,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乡试,贵州副主考“内阁中书鲍之钟字雅堂,江南丹徒人”。此从《清秘述闻》及《京江耆旧集》。

[119]清《京江耆旧集》卷八。

[120]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二。

[121]此科为庆贺皇太后八旬万寿而增开的恩科。

[122]清《京江耆旧集》称“字振名,号啸坡”,而清《丹徒县志》称“字啸坡,号振务”。此从县志。

[123]清《京江耆旧集》卷九。

[124]茅元铭家族世居镇江西门外上河边,祖上于明代迁来镇江,比京口草巷茅门于两宋之交迁入镇江要晚许多,见第七章《科举家族》中京口草巷茅氏一节附记。

[125]法式善《清秘述闻》称“解元张潮普,字庶瞻,丹徒人,壬辰进士”,而张氏家传记为字庶占。

[126]参见本书第七章《镇江科举家族》。

[127]此科为清高宗乾隆七旬万寿恩科。

[128]光绪《金坛县志》卷八。

[129]丹阳《珥塘荆氏族谱》记“荆曜,字在字”,清《丹阳县志》记“字在中”,此从志乘所载。

[130]《溧阳县续志》载此科又有王绶,查碑录王绶为顺天府大兴籍人,此榜二甲10名,祖籍溧阳。

[131]《清史稿·狄尚炯传》。

[132]光绪《溧阳县志》选举志中于五十二年丁未科中列入狄芬,经查无此人。

[133]清《京江耆旧集》记冯锡宸又号甦亭。

[134]据丹阳荆氏族谱记载,荆汝翼为丹阳荆氏第67世。

[135]此科原为正科,因本年值清高宗八旬万寿,故将正科提前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行,而将五十五年改作为清高宗乾隆帝八旬万寿恩科。

[136]嘉庆《丹徒县志》则记鲁铨,字子山,此从《京江耆旧集》所载。

[137]光绪《丹徒县志》在此科中还收入二甲15名进士戴三锡,查碑录戴三锡为顺天府大兴籍人。

[138]此科为清高宗乾隆帝禅位清仁宗(嘉庆帝)之恩科。

[139]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八。

[140]此科为清仁宗登极恩科兼正科。

[141]光绪《溧阳县续志》卷九。

[142]嘉庆四年己未科共录进士220人,镇江府无中考中。而六年辛酉恩科是为太上皇乾隆帝九旬万寿而设,其实乾隆帝已于嘉庆四年病逝,嘉庆帝为表示不忘父皇恩德而增设此科。

[143]清《丹徒县志》误记何挂玫为三甲88名进士。

[144]嘉庆《溧阳县志》记宋庚字丽生,而光绪《溧阳县续志》记宋庚字茭湖,此从续志。

[145]光绪《丹阳县志》卷二十。

[146]光绪《溧阳县续志》又收此科二甲83名进士周阶平,查清朝进士题名碑录,周阶平为顺天府宛平县人。

[147]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九。

[148]清代地方志书又收王榘曾为此榜丹徒进士,查碑录,王为顺天府大兴县人。

[149]进士题名碑录题为张匡珏。清《丹阳县志》载匡晋钰是嘉庆十四年(1809)己巳恩科进士,实误。嘉庆十四年恩科镇江府无人考中。

[150]道光《重修胶州志》卷二十三。

[151]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五旬万寿,增开己巳恩科,共录进士241人,镇江府无人考中。

[152]清代《溧阳县志》收强上林、《丹徒县志》收戴于义、刘礼奎为此科镇江进士。查碑录,戴、刘二人为顺天府宛平县籍,强则为顺天府通州籍,均非镇江府考生。

[153]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二,另《京江张氏家乘》记张颉云字图南,号晋卿。

[154]此科为清仁宗六旬万寿恩科。

[155]清《丹徒县志》在此科中收入三甲90名进士张署,查碑录,张署为顺天府大兴籍人。

[156]本科为清宣宗道光帝登极恩科。

[157]此科另录有京口驻防镶白旗蒙古人庆安,见本书第五章《清代京口驻防旗籍进士》一节。

[158]光绪《溧阳县续志》卷九。

[159]碑录作潘丽襄,光绪《溧阳县续志》作潘砺襄。

[160]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三。

[161]本年为清宣宗道光帝五旬万寿,改此科为恩科,而延正科在下一年举行。

[162]道光十二年恩科,《丹徒县志》还收有二甲50名进士周铭恩。查碑录,周铭恩为顺天府大兴县人,原名周铭渊。

[163]此科镇江旧志还载有陈昆玉名,为三甲90名进士。查碑录,陈昆玉为江宁府上元县籍人。

[164]《丹徒县志摭余》称周恩绶,字佩仙、号艾衫,而《续丹徒县志》只记字艾衫,今从《摭余》所记。

[165]此科因皇太后六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

[166]光绪《丹徒县志》引《浙江忠义表》,称张锡庚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年六十一岁。

[167]《清史稿·张锡庚传》。

[168]法式善《清秘述闻续》卷六。

[169]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八。

[170]镇江地方志书收入此科二甲61名进士吴台朗,经查碑录,吴台朗为顺天府宛平县籍。此外,上一科即道光十八年戊戌科共录进士194名,镇江府无人考中。

[171]关于李承霖的生卒年说法不一。《丹徒县志摭余》及《续丹徒县志》均只载:“光绪甲申游泮水,年八十四卒。”一种认为其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逝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另一种据李承霖本人晚年写的《劫余仅存》认为其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逝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本人谱系及硃卷皆已不现,今复查其晚年在《劫余仅存》叙目后的自序,序末云:“光绪甲申春,丹徒七十七叟李承霖……自序于泰州之休息庵。”光绪甲申年即光绪十年(1884年),时年七十七(76)岁,则李承霖应生于1808年,即嘉庆十三年,而非嘉庆八年(1803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去世,话到八十四(83)岁。另一佐证是,今存其长子李慎传硃卷,写自己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则知李承霖二十八(27)岁得长子,已属迟生。如李承霖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的话,则应在三十三(32)岁才得长子慎传,明显不合。

[172]《丹徒县志摭余》卷七。

[173]光绪《丹徒县志》还收入此科三甲32名进士张彦云,查碑录知张彦云为顺天府大兴县人,祖籍为丹徒。

[174]见本书第七章《镇江科举家族》。

[175]光绪《丹徒县志》还收入二甲46名进士赵元模和三甲84名进士程祖润。查碑录,赵元模为顺天府大兴县籍,祖籍丹徒;程祖润为开封府祥符县籍,祖籍丹徒。

[176]《清史稿·宋晋传》称宋晋字锡蕃,而光绪《溧阳县续志》称宋晋字雪汎,此从《清史稿》。

[177]碑录载黄之晋为“江苏镇江府丹徒县”,而《丹徒县志》不收。光绪《丹阳县志》收入黄之晋名,是知应为丹阳籍,碑录误刻。

[178]道光二十五年丁巳恩科,镇江府无人考中进士(此科为皇太七旬万寿恩科)。

[179]光绪《溧阳县续志》卷九。

[180]光绪《丹徒县志》及民国《续丹徒县志》均收入此科二甲30名进士吴台寿及二甲70名进士刘传祺为道光三十年丹徒籍进士。经查碑录,吴台寿及刘传褀均为顺天府宛平县人。

[181]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六。

[182]此科为清文宗咸丰帝登极恩科。

[183]王兰谷参加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会试合格,因故未能参加当年殿试,而于咸丰二年壬子恩科补殿试,排名二甲16名。

[184]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卷九。

[185]光绪《金坛县志》卷九。

[186]进士题名碑录载名顾敦敏,而光绪《丹徒县志》名颜敦敏,可能题名碑误刻,此从本地县志。

[187]进士题名录作史崧秀,光绪《溧阳县志》作宋崧秀,此从碑录。

[188]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卷十九:“史崧秀,字琴孙,江苏溧阳人。同治元年由吏部主事入值军机处,现官叙州知府”。

[189]《丹徒县志摭余》卷七(民国七年版)。

[190]咸丰十年庚申恩科及同治元年壬戌科,镇江府均无人考中。此科为清穆宗同治帝登极恩科。

[191]光绪《溧阳县续志》卷九。

[192]同治四年乙丑科崇绮榜,镇江府无人考中。光绪《丹徒县志》以此榜二甲91名王锡元为镇江进士,查碑录王锡元为安徽泗州盱眙县籍。

[193]《金坛县志》载同治十年三甲92名进士史贤为金坛人,经查碑录史贤为顺天府宛平县籍,祖籍金坛。另此榜三甲157名进士善广为京口驻防旗籍进士,镶红旗蒙古人。

[194]《续丹徒县志》卷十二。

[195]丁立干参加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会试合格,因故未及参加当年殿试,延至同治十年辛未科补殿试。

[196]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二。

[197]此科为清德宗光绪帝登极恩科。

[198]《丹徒县志摭余》卷八(民国七年版)。

[199]此科二甲52名进士国炳,为京口驻防镶白旗蒙古人,见镇江旗籍进士一节。

[200]民国《续丹徒县志》卷七。

[201]《丹徒县志摭余》卷十二。

[202]《续丹徒县志》列吴保龄为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实为吴保龄参加光绪三年会试合格,未及殿试。吴保龄补光绪六年殿试,排名二甲15名。

[203]《丹徒县志摭余》列陈鸿绶为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实为陈鸿绶参加光绪六年会试合格,未及殿试。陈鸿绶补光绪九年殿试,排名二甲30名。

[204]清代丹徒志书载此科三甲155名进士赵臣翼为丹徒进士。查碑录,赵臣翼为顺天府大兴籍。

[205]《清史稿·冯煦传》。

[206]高觐昌生于1858年,而非1856年,见高觐昌硃卷履历:“字葵北,号绍芬,行一。咸丰戊午年二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戊午年即咸丰八年(1858年)。

[207]进士题名录作丹徒人为误。丹徒地方志书均不收,丹阳地方志书均收。另姜定镐硃卷履历也是写“丹阳县民籍”。

[208]此科二甲75名进士爱仁,为京口驻防正黄旗蒙古人,见《镇江旗籍进士》一节。

[209]《丹徒县志摭余》卷七。

[210]此科为清德宗光绪帝亲政恩科。

[211]见汪青麒硃卷履历。汪青麒与汪庆生(光绪十八年丹徒籍进士)同为徽州汪氏后裔,但为不同支系,见本书第七章《镇江科举家族》。

[212]此科二甲109名进士桂森为京口驻防镶红旗蒙古人,参见本书第五章《清代京口驻防旗籍进士》一节。

[213]参见本书第七章《镇江科举家族》。

[214]汪庆生硃卷履历。

[215]此科为慈禧太后六旬万寿恩科。

[216]民国《丹阳县续志》卷十四。

[217]此科二甲83名进士丰和,为京口驻防骧白旗蒙古人,见本书第五章《清代京口驻防旗籍进士》一节。

[218]许汝棻诛卷履历填为镇江府丹徒县附生、民籍,与进士题名碑录记录为丹徒人同。许汝棻少时曾隨父侨寓江北淮安,居淮安府城内。

[219]因此京贡院毁于八国联军战火,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及二十八年(1902年)的正、恩(光绪三旬万寿)两科均暂停,与二十九年癸卯科合并举行,代用河南贡院。

[220]淮安刘怀玉写有《晚清翰林王鸿翔》一文,称王家祖上一支自镇江寓居清江浦,经营盐场,一时家境颇饶。是知,这应是王继曾、王鸿翔父子先后能考上举人、进士的经济背景。但至清末民初随盐业衰败,至王鸿翔晚年家境已破败。

[221]据杨鸿发硃卷履历,其祖上在明代任镇江武官(骑都尉),定居丹徒。世居府北天妃桥,至杨鸿发时已历十八世。另杨鸿发父祖这支已析居五条街梳儿巷。

[222]此科为慈禧七旬万寿而特设的恩科,也是清代最后一科会试。

[223]见本书第七章《镇江科举家族》。

[224]与张恩寿同榜的还有京口驻防旗籍进士云书,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

[22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一章第五节。

[226]《清史稿·选举一》。

[227]《清史稿·选举四》。张锡庚镇江府丹徒人,张玉书的六世孙。

[228]《清史稿·圣祖本纪》。

[229]光绪《金坛县志》卷九《政绩》。

[230]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宦绩》。

[231]《清史稿·高宗本纪》。

[232]《清史稿·选举七》。

[233]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二《名贤》。

[234]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九《仕进》。

[235]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宦绩》。

[236]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一《宦绩》。

[237]《清史稿·段玉裁传》。

[238]光绪《溧阳县续志》卷九《宦绩》。

[239]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三《文苑》。

[240]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二《宦绩》。

[241]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二《宦绩》。

[242]《丹徒县志摭余》卷七《孝友》。

[243]民国《续丹徒县志》卷十二《宦绩》。

[244]民国《丹阳县续志》卷十三《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