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润州科举家族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处于确立及初步发展阶段,除科考外尚有不少其他入仕为宦的路径。随科举影响不断扩大,唐时已出现父子相继、兄弟接踵登科的现象,但范围有限,延续时间也不长。以润州为例,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4年)共录全国进士21人,内润州进士就有2人,且为兄弟,即曲阿(天宝元年改称丹阳)蔡希周和蔡希寂。除蔡氏兄弟同时折桂外,丹阳皇甫兄弟也相继跃登龙门,弟皇甫曾先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考中进士,被授阳翟县令;兄皇甫冉继于天宝十五载(756年)也考中进士,仕至左补阙。此外润州延陵人包何、包佶则是天宝六载(747年)和七载(748年)进士,弟在兄先。[2]因延续时间不长,人数有限,像唐代这种父子兄弟从事举业、应考入仕的例子还不能称之为科举家族现象,只能视之为雏型。
两宋时期科举发展迅猛,科考制度不断完善,科举社会真正到来。无论城乡,也无论贫富贵贱,读书应考、学而优则仕与个人和家庭命运改变密切关联,也与整个家族地位密切关联。在这种背景下,宋代镇江也开始出现科举家族,引人注目。
1.丹徒刁氏
前文已述,刁氏为五代宋初至北宋中叶居于昇、润两州的世宦家庭。祖辈以军功起家,子弟则蝉联科第,延绵百余年。刁氏先祖刁礼原是河南上蔡人,五代前期为避乱自上蔡徙居皖南宣城。子刁彦能投身军队,仕于杨吴,自宣城徙家于昇州(金陵)。曾随从徐知谏驻军于润州,乐爱京口山水。南唐代吴后,刁彦能以拥戴之功封为昭武军节度使,并被赐田京口,在京口置有田庄。《京口耆旧传》记刁彦能“后从徐知谏于润州,乐其风土,至李氏时为昭武军节度使,赐田京口,遂家焉”[3]。据此可推,刁彦能除在昇州金陵有家产、宅舍外,在京口田庄也置有宅舍。刁彦能子刁衎以才学充当南唐后主李煜的侍从秘书郎,南唐归宋后,又随李煜至京师开封,因得赵氏赏识,于太宗、真宗两朝在京师及各地任职多年,颇有政绩,《宋史》中有传。既以降臣为赵宋皇帝所用,当避嫌而安家京口,是故《京口耆旧传》将刁衎列为地方耆旧第一人。刁衎死葬金陵牛首山,与父墓相靠近,而刁衎子孙后俱葬丹徒。刁氏子弟中多习举业,读书应考。刁衎长子刁堪是真宗咸平进士,另一子刁谓是真宗大中祥符进士。刁堪子(刁衎孙)刁绎是仁宗天圣进士,另一子刁约也是天圣进士,曾任三司院判多年,死于神宗元丰年间。
自刁礼至刁约,刁氏一族在江南已历五世,延绵百余年,其世系简示如下:

刁门原自军功起家,凭借军、政资源优势,再由子弟刻苦攻读,实现向科举家族的转型。
2.丹徒陈氏
陈氏原籍泉州晋江,后徙润州。北宋中叶陈汝奭以伯父陈诂荫恩入仕,继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考中进士,仕至神宗熙宁朝太常寺少卿。后以年老致仕,回到丹徒,卒于神宗元丰年间。子陈龙辅习文业儒,于仁宗嘉祐年间考中进士,仕于英宗、神宗两朝,曾知兴化军、建昌军,卒葬丹徒黄山,与父墓相邻。陈汝奭孙陈孝友、陈孝恭、陈孝威分别是徽宗政和、宣和及高宗绍兴进士(见本著第二章)。

陈氏科举起家,历数世,绵延近百年。后世子孙才俊相继,雅重一方。
陈刁氏、陈氏外,丹徒丰氏、葛氏、许氏等或是耕读相济,或是读书传家,子弟习文业儒,学优从仕者代不乏人。
3.丹阳邵氏
邵氏为宋代丹阳著姓,祖居河朔,五代时邵勋为避战乱渡江南下移居丹阳,繁衍兴旺,渐成地方大族。《京口耆旧传》引陈洙所撰邵饰墓志:“饰之祖曰勋,生二子,曰邈、曰遇。邈之子景先、景纯;景纯之子彦。遇六子,其三曰余,生亢。亢生埙、傂、饰、
、必。必生纳史,纳史之孙彪。”[4]
陈洙《墓志》交代的邵氏世系与《京口耆旧传》文中所述具体情况有一定出入,但丹阳邵氏一门称之为宋代地方科举家族名副其实,邵门子弟中先后考中进士的就有邵仲宣、邵景先、邵饰、邵必、邵衡、邵彦、邵箎、邵绘、邵骧、邵彪等10人。除常举外,又有通过荐考或荫恩入仕的。如邵必侄邵亢(1013—1074年),字兴宗,以“茂才异”为范仲淹所荐,时各地上报荐送的有14人,经试“独亢策入等”,被录授职。初任建康府节度推官。西夏赵元昊反,邵亢献呈《兵说》十篇,受到宋仁宗召见,迁国子监直讲、秘阁校勘、集贤院校理。英宗即位后曾召见他商讨时务策,赞许说:“学士真国器也!”委他修起居注。神宗朝时邵亢先后任开封知府、越州、亳州知州,直至枢密院副使,是为大臣。逝于熙宁七年(1074年),谥号“安简”,葬丹阳耿冈。《京口耆旧传》评曰:“亢忠硕方靖,庄外而敏中,与人不苟合,为治恕以明,故其去常见思。其议论文章,温雅一时,闻人有所不及。少历艰难,及贵戚无少易。禄赐多以周宗族,比其终,家无以归。其立朝,与叔父必齐名,号二邵。司马公光集中多与兴宗倡酬诗。”
不过兴旺一时的丹阳邵氏家庭,至南宋时很少见于地方史籍记载,究其原因推测有二:一是邵氏子弟任官者多,宦游四方,且宋代官员调迁频繁,致仕后常有迁居他邑或落籍他乡的。如邵景纯后裔邵绘支就于北宋后期“移居晋陵”,子孙落户为常州籍了。二是两宋之交金兵南侵,京口、丹阳均坐落在江南运河线上,受战火破坏很大。沈括梦溪园、刁约藏春坞均曾受兵燹之灾。丹徒、丹阳原聚居一起的原住民四散飘零,如北宋末政和进士、丹徒人李觉承平时家聚四百口。金兵南侵后,兵火离散,到南宋时旧址成了都统司的酒库。
除邵氏外,丹阳吴氏、洪氏、诸葛氏等家族子弟应举入仕的为数也多,其中洪门子弟可与邵门子弟相伯仲:
表7-1 丹阳邵氏和洪氏的宋代进士

续表

(邵门中的邵必,洪门中的洪拟、洪兴祖在《宋史》中有传)
4.金坛陈氏
陈家原本是金坛地方富户,祖陈亢生活在北宋中叶,一生好行善、重施舍。其子陈廓孝考中神宗熙宁进士,曾任广东提刑;另一子陈度则为神宗元丰进士,仕至鸿胪寺丞。自此,陈家由一般富户开始向官宦之家转型。陈廓子陈珹继于哲宗元符年间考中进士,陈廓孙陈从古则是南宋高宗朝绍兴进士。金坛陈氏是地方富户积善积德,称誉一方,再由子弟刻苦攻读,进而实现了向科举家族的转型。除陈氏外,金坛褚氏、史氏等族子弟业儒者也多,为其后明清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宋代镇江虽已出现科举家族,但为数不多,一般延续三、四代,个别达百年左右。与明清科举家族相较,影响面也不大。但反映出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及对社会各阶层的吸引力;反映出考选人才相对公正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