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镇江府进士
(一)宋高宗朝(1127—1162年)
宋高宗赵构在位三十六年,举行进士科考试11次:建炎二年(1128年)李易榜、绍兴二年(1132年)张九成榜、绍兴五年(1135年)汪应辰榜、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榜、绍兴十二年(1142年)陈诚之榜、绍兴十五年(1145年)刘章榜、绍兴十八年(1148年)王佐榜、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逵榜、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榜、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王十朋榜、绍兴三十年(1160年)梁克家榜,共录镇江府进士38人,内丹徒籍16人、丹阳籍5人、金坛籍17人。
1.高宗建炎镇江府进士3人:王訚、张合、陈叶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商丘,改元建炎。十一月,立行营于扬州,第二年九月,首试进士于扬州,录取正奏名进士五百余人。建炎三年又增开类省试考试,即对因烽火道阻而未能赴扬州参加殿试的士子可赴各路转运司补行一次类省试考试。而这种类省试考试终因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仅实行两次即被下诏取消。[96]镇江府的王訚为建炎二年正奏名进士、张合与陈叶为建炎三年类省试进士。
王訚,镇江府丹阳人,王存(庆历进士)族裔孙。宋高宗建炎二年李易榜进士。仕至侍讲学士。
张合,镇江府金坛人,张纲从子张普(宣和进士)兄。宋高宗建炎三年类省试进士。[97]仕至给事中。
陈叶,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建炎三年类省试进士。仕宦未详。
2.高宗绍兴镇江府进士有陈孝威、许虞卿、洪宜等35人
陈孝威,字德仲,镇江府丹徒人,陈龙辅(嘉祐进士)孙。宋高宗绍兴二年张九成榜进士,仕选调。未及迁升而病故。陈孝友为徽宗政和进士,另一兄陈孝恭为徽宗宣和进士。
许虞卿,字舜元,镇江府金坛人。宋高宗绍兴二年张九成榜进士。仕朝散郎、江州通判。
虞惟几,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二年张九成榜进士,仕宦未详。
顾时中,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二年张九成榜进士,仕宦未详。
洪宜,镇江府丹阳人,洪譓(政和进士)子。宋高宗绍兴五年汪应辰榜进士。授右朝奉郎。仕至左朝奉郎。为文雅健,有干略。
郭珣瑜,字遐寿,镇江府丹阳人。宋高宗绍兴五年汪应辰榜进士,仕终扬州州学教授。建炎初,高宗即位后立行营于扬州。时维扬未经兵火,市井繁盛。郭珣瑜因事抵扬,与向子固共借宿于天宁寺。向子固夜梦领政扬州,梦中入城,只见荆榛瓦砾。未久,金兵果下扬州,焚掠而去。后数年,向子固与郭珣瑜俱从仕于扬州,相与感慨人世之沧桑。梦境云云虽未可信,但反映了金兵南侵对江淮破坏之惨重。
褚籍,字彦文,镇江府金坛人,褚庭坚(元佑进士)之子。高宗绍兴五年汪应辰榜进士。授池州青阳县尉,迁秀州崇德知县、池州青阳知县。期满,召至临安(杭州)任御史台检法官,迁监察御史。第二年(1136年),改任工部郎中。后被朝中言官指责与汤鹏举结党相援而罢归。褚籍在池州青阳前后两任,先为县尉,后为知县,发现路府所定赋税特重。邻县贵池上田亩税仅八升,而青阳上田亩税额一斗九升,为前者倍余,且自宋初历百余年而未改。褚籍据实向上司再三奏明实情,后经朝廷核实,两次下减税额,减轻了青阳农民负担。褚籍德政在青阳被长久传颂。
丰渊[98],字仲深,镇江府丹徒人,丰有孚孙、丰有章(皇祐进士)侄孙。宋高宗绍兴八年黄公度榜进士。任平江府长洲主簿、太平州教授,迁平江府吴县知县。不久病卒。
陈璿,镇江府金坛人,陈度(元丰进士)子。宋高宗绍兴八年黄公度榜进士。未久病卒。
巫孝立,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八年黄公度榜进士,仕宦不详。
陈璘,字季文,镇江府金坛人,陈度(元丰进士)侄。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授婺州义乌县丞,迁海盐知县、池州通判。其“居官有贤誉”,善诗,与丹阳后湖苏庠相交游。《京口耆旧传》陈度传中有附记。
范卣,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仕宦未详。
陈寮,字伯茂,镇江府金坛人,陈亢从孙。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授宁国府泾县主簿,改平江府司理。为同乡大臣张纲所荐,任勅令所删定官、审计司干办,迁司农寺簿、太学博士、大宗正丞、权尚左郎官。因论事得罪权要,出为淮南安抚司参议、泉州知州。陈寮性醇厚,重孝行,致仕后,赡养兄妹,接济宗亲,为乡人称颂。
施士衡,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仕宦未详。
张扶(1096—1155年),字少持,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甲科,名列第四。张扶博学有文,曾入太学,但考中进士年已近半百。授明州州学教授,改太平州判官,迁国子监博士、直讲。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任监察御史,继为右正言兼崇政殿说书、太常卿兼侍讲、国子监察洒。寻病卒,年六十。
张扶与弟张瑾及秦桧之子秦熺是同榜进士(同年),据《宋史》记载,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初冬,秦桧病危,“桧讽右司员外郎林一飞、台谏徐喜、张扶等请拜(秦)熺为相”[99]。可知张扶晚年仕途升迁之快与依附秦桧父子有一定关系,而张扶弟张瑾的表现则不一样。
张瑾(?—1160年),定少瑜,镇江府丹徒人,张扶弟。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任临江军司户、信州司理,未久辞归。秦熺以同年身份几次托人相告要与他会面,张瑾“义不往”。其兄张扶也一再劝他复仕,他均“辄顾而言也”。隐居于里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病逝。
李巨源,字远通,镇江府金坛人,李唐宋室后裔。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授靖安县尉,迁太平州司户参军。其“博学有文,与正言袁孚游”[100]。袁孚为绍兴十五年进士,其族侄李拱则是孝宗朝乾道进士。
王彦举,镇江府金坛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陈诚之榜进士,仕宦未详。
丰渐,字仲升,镇江府丹徒人,丰有孚孙、丰有章(皇祐进士)侄孙。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刘章榜进士。入仕,调泰州海陵主簿,未及赴任病卒。
吴交如(1118—1178年),字亨会,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刘章榜进士乙科。授湖州乌程尉,改楚州盐城簿、绍兴嵊县丞。继又考中法科,召为大理寺评事,迁大理寺丞、刑部郎官。出为邵州知州,因亲丧辞归。事毕,起为大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拟升任刑部侍郎,任书已下而其病重不起,卒于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年六十一岁。
吴交如工作勤勉,办事公正,在知邵州任上颇得民心,辞行时州郡百姓老幼遮道,斟酒为别。任职大理寺,积案为之一清,受到朝廷嘉奖。其时律文不一,相互抵牾,政府决定设局修订。当大臣们请示由谁提纲主修时,孝宗点名吴交如。其“性姿乐易”轻财重义,曾出积蓄委丹阳孙某理财,不料孙某经商失败,血本无归。吴交如因事过丹阳绝口不提,为里人推服,被尊为长者。
许晟,字彦有,镇江府金坛人,许虞卿(绍兴进士)。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刘章榜进士。仕楚州宝应县主簿。
许必胜,字布文,镇江府金坛人,许虞卿弟、许晟叔父。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刘章榜进士。与侄许晟同榜第三人。授巢县知县,迁知元为军。
袁孚,字仲诚,镇江府金坛人。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刘章榜进士,省试(会试)曾列名第二。及第前曾从镇江知府刘子羽游[101]。入仕,授宣城县尉,改扬州州学教授。丁忧毕,任常州州学教授,充诸王宫教授。后为梁仲敏(曾任常州知州)所荐,被高宗提拔为监察御史。宋孝宗即位,袁孚被授右正言。时宫内建德寿宫作为高宗退养之所,而群小附会,主事者百端规划,又有献宅为酒肆者,日张设以庆贺,而幕后主使者为太监梁康成。袁孚即以谏官之职上章揭发,受到太上皇褒奖。时议认为“两朝授受之懿,所以焜耀史册,终使无间言者,(袁)孚有助焉!”[102]袁孚仕至除直秘阁、江东提刑,病卒于任所。
钟将之,字仲山,镇江府丹阳人[103]。宋高宗绍兴十八年王佐榜进士,四甲第12人。授楚州淮阴县尉,改盱眙军教授。盱眙时处南北冲要,使臣往来不断,郡吏常率僚属列队迎送,他常不参与,说“非吾职也”。专心于治学,训士有方。改泰州教授,经请示上司将因兵火倾圮的学舍修葺一新。再改常州教授,扬善惩恶,学风为正。迁通判滁州,尝遇灾荒,因其事先与知州谋画,备谷于民,是故荒年不饥。“将之以长厚称于乡里,以廉靖闻于搢绅”[104]。任满致仕,病卒。
柳仲永,镇江府丹徒人[105],宋高宗绍兴十八年王佐榜进士,五甲第45名。仕宦未详。
陈从古(?—1182年),字希颜,镇江府金坛人,陈廓(熙宁进士)孙。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赵逵榜进士。授浙江富阳县尉,改湖南邵州学教授、监行在椎货务都茶场,有绩。再改措置浙西盐事,擢司农寺簿,罢归。起知蕲州,赴杭奏事,孝宗犹记其在务场之功,赞誉他虽是书生,却能变通世务。迁提点湖南路刑狱,坚释衡州被诬之囚,改湖南路转运判官,治理本路荒政有绩。迁知襄阳,再迁衢、饶、信三州,皆未果行。率于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
陈从古喜作诗,尤爱和陈去非之诗,又曾和古今咏梅诗千余篇。除诗歌外,还爱好古物和名书画。病逝后,周必大为之撰墓志。著作有《类编图注万历会同》(三十卷)[106]、《洮湖集》等。
张大允,字德诚,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赵逵榜进士。授海门县主簿,改江东安抚司干办公事,迁泰州、扬州州学教授,任建平知县、扬州签判兼宗丞。其“好学笃行,恬于势利,乡人以善人君子称之”[107]。
张处厚,字进道,镇江府丹阳人(一说丹徒人)[108],张大允从侄。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赵逵榜进士。授嘉兴县尉,改知全椒县令、扬州府学教授。迁知建康府、宁国府、贛州、庐州,仕至吏部侍郎。奏疏多中事机。奉祠家居,号乐闲居士,家藏书至数万卷。子孙徙居江北仪真等地。
张坚,字仲固,镇江府金坛人,大臣张纲子。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榜进士。其先以恩荫入仕,为承务郎。中进士后改任临安府新城税监、楚州盐场及镇江榷货务门征榷。后被荐为御史台簿,改国子监簿、太常寺簿。出为建康府通判、常州通判、福建市舶司提举。入闽赴任前受孝宗召见,陈说治策,表态要以身守法。到任“以严自律”,舶商慑服。以治绩优异加直秘阁,迁知泉州兼市舶司提举。在任感激自励,“负翦捕寇,扶弱抑强”[109]。改江南路转运判官,在兴元劝课农桑、修建堰堤,受到百姓称颂。以辛劳过度得疾,及迁四川总领,仅旬余即病卒于任上。
汤修年,字寿真,镇江府丹阳人,汤乔年弟。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榜进士,仕扬州州学教授。在任曾襄助扬州守帅规划筹训淮南民兵,条陈十事,均获批准。
姚愈,镇江府金坛人,姚辟(皇祐进士)曾孙。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仕至御史中丞。
王维,字唐杰,镇江府金坛人,王澄(大观进士)从子。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丙科,仕黄陂知县。
张樗年,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仕宦未详。
崔耕(?—1181年),字莘父,镇江府丹徒人。宋高宗绍兴三十年梁克家榜进士。其资质淳厚,喜爱读书,通晓古今,早有文名。曾授徒金坛而徙居之。入仕,为郡学教授,迁江州德化知县。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病卒于任所。
(二)宋孝宗朝(1163—1189年)
宋孝宗赵眘在位二十七年,共举行进士科考试9次:隆兴元年(1163年)木待问榜、乾道二年(1166年)萧国梁榜、乾道五年(1169年)郑侨榜、乾道八年(1172年)黄定榜、淳熙二年(1175年)詹骙榜、淳熙五年(1178年)姚颖榜、淳熙八年(1181年)黄由榜、淳熙十一年(1184年)卫泾榜、淳熙十四年(1187年)王容榜,共录镇江府进士21人,内丹徒籍12人、丹阳籍5人、金坛籍4人。
1.孝宗隆兴镇江府进士2人:许苍野、霍箎
许苍野(一作许苍舒),字子斋,镇江府丹徒人(一说丹阳人),许旸幼子。宋孝宗隆兴元年木待问榜进士。先以父荫入仕,任衢州龙游县尉。继于隆兴初考中进士,乾道五年再中制举博学宏词科。由广德军教授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权秘书丞兼太常博士、权仓部郎官。其“容仪端整,论奏详明,理宗甚器重之”[110]。中年得疾,卒年四十三。
其父许旸,字升卿,徽宗朝以贡士释褐入仕,南宋高宗朝官至大理寺丞。为人忠奸分明,性直不阿。秦桧罗织罪名陷害岳飞,要大理寺提供伪证。他坚认不可,被排挤出朝,改知南剑州,后卒于任所。
霍箎,字和卿,镇江府丹徒人,出身于京口地方府吏之家。宋孝宗隆兴元年木待问榜进士。授泰兴主簿,改扬州推官。行政有谋略,一次枢密院调京口驻军一部增戍山阳(淮安),扬州知府担忧军队过境会骚扰地方,他建议备船瓜洲,令过江的士兵衔枚改登河舟,连夜北上,结果军至山阳而扬州地方无人知晓。宋孝宗下诏举荐廉吏,他被吏部荐选改知秀州嘉兴。在嘉兴,整顿吏治,压抑豪强,一邑大治。迁提辖左藏库、军器监丞。光宗朝时知盱眙军,改知澧州,转知利州路提点刑狱、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卒于任所。
霍箎自幼聪慧过人,力学不倦,“刻意于文,尤长于诗”[111]。著有《澧阳图志》八卷、《都梁志》八卷,另有《霍箎集》[112]。
2.孝宗乾道镇江府进士10人:杜士英、诸葛渊、徐玠、周孚、赵善泽、许开、李拱、顾时大、周昌龄、丁可久
杜士英,镇江府丹徒人。宋孝宗乾道二年萧国梁榜进士,仕宦未详。
诸葛渊,字振声,镇江府丹阳人,诸葛松(宣和进士)子。宋孝宗乾道二年萧国梁榜进士。仕终处州松阳知县。
徐玠,镇江府丹徒人。宋孝宗乾道二年萧国梁榜进士,仕宦未详。
赵善择(一作赵善泽),字守道,南迁丹徒之宋宗室后裔,居金坛。宋孝宗乾道二年萧国梁榜进士。其自少庄重,待人以诚。且安贫乐道,乡人长者皆愿与之交。入仕授平江司户,改湖州录事参军,奉公守廉,行为庄重,上司见之亦肃然起敬。在职曾三年不出狱庭,清理积案夜以继日,终因过度劳累染疾病卒。
周孚,字信道,镇江府丹徒人。宋孝宗乾道二年萧国梁榜进士,仕左迪功郎,终真州州学教授。周孚本山东济北将门后代,两宋之交其祖避乱南徙镇江。其天姿颖悟,七岁即能读通《春秋左氏传》。既长,过目成诵。时京口有邓氏张书肆,他日日造访浏览,得尽闻天下之书,学问大增。京口文士多与之从游,辛弃疾少壮时曾以兄事之。周孚著有《蠹斋集》三十卷,好友陈珙(孝宗淳熙进士)为之作序:
其博闻强记,尤邃于楚骚、迁史、唐韩、杜氏之诗文,而博以本朝诸公名世之作。为诗始以黄陈为法,而卒归于杜。属思高远,练句精稳。少而工,壮而新,晚而平淡。为文,长于叙事,简洁而峻厉,不喜襞积雕绘。循理而言,理尽而止。[113]
周孚病卒于任所,年仅四十三。[114]
李拱(?—1187年),字应辰,镇江府金坛人,李巨源(绍兴进士)侄。宋孝宗乾道五年郑侨榜进士乙科。授平江府常熟主簿,迁鄂州咸宁知县,丁艰未赴。服除,改任临安府临安县丞。淳熙十四年再中博学宏词科,试文该洽富赡,后试者均不及。未及迁任,病卒于临安。
许开,镇江府丹徒人,许旸(高宋朝曾任权大理寺少卿)侄孙。宋孝宗乾道八年黄定榜进士乙科,淳熙十年(1183年)再试教官科。仕扬州录事参军、建康府学教授。
顾时大,字致尧,镇江府丹徒人,顾时中(绍兴进士)弟。宋孝宗乾道八年黄定榜进士,仕泰州如皋县尉,改池州贵池县丞。其“为人厚重,邃于文学,为乡里所敬”[115]。
周吕龄,镇江府丹徒人,宋孝宗乾道八年黄定榜进士。仕宦未详。
丁可久,字嘉会,镇江府金坛人,丁权(元祐进士)族孙。宋孝宗乾道八年黄定榜进士,授太平州芜湖县主簿。丁内艰,服除,任扬州江都知县,以疾卒于任所。其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赴任则行政严肃,理民则又常求于宽。为官廉洁自重,“死之日,家无所留遗,汤邦彦表其墓曰:“有宋廉吏云!”[116]
3.孝宗淳熙镇江府进士9人:钟宜之、张釜、陈珙、李绅、田晓、诸葛浩、诸葛鉴、葛师心、徐栻
钟宜之,字仲行,镇江府丹阳人,钟将之(绍兴进士)弟。宋孝宗淳熙二年詹骙榜进士。仕临安(杭州)行在惠民和剂局官。
张釜,字君量,镇江府金坛人,张坚(绍兴进士)子、张纲孙、宋孝宗淳熙五年姚颖榜进士。好学工文,先以祖荫入仕,为江东安抚司机宜文字主管,迁饶州通判。中进士后调知广安军,未及赴任,改知兴国军,迁池州知州,湖南提举、广西运判,继以直秘阁出知广州。
张釜出身于官宦世家,有很强的行政能力。初在江东,助刘珙办事有成效。在兴国任上大兴水利,使瘠土变成膏腴。至池州,蠲免租税、兴学养士。在湖南建社仓,助灾民,厉风俗,修驿铺。在广东改盐法,输米入都(临安),缓解浙右饥馑。以绩召还,除度支郎中、淮西总领,迁殿中侍御史、谏议大夫兼侍讲,拜兵部、礼部、吏部尚书,兼侍读。仕至拜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
陈珙,字德厚,镇江府丹徒人。宋孝宗淳熙八年黄由榜进士,历仕浙江崇德尉、真州司法、湖州府学教授。
李绅,一作李伸,镇江府丹徒人。宋孝宗淳熙八年黄由榜进士,仕宦未详。
诸葛浩,字广声,镇江府丹阳人,诸葛材子。宋孝宗淳熙八年黄由榜进士,仕终江东安府司干官。
诸葛鉴,字大智,镇江府丹阳人,诸葛材孙。宋孝宗淳熙八年黄由榜进士,仕终临安录事参军。
田晓,字就尧,一字德充,镇江府丹徒人,田述(镇江府属吏)子。宋孝宗淳熙八年黄由榜进士。初任秀州华亭县盐场买纳,改扬州录事参军、建康府学教授。性梗直,不能随波逐世,后自金陵乞休归。有文集,藏于家,已佚。
葛师心,镇江府丹徒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卫泾榜进士。仕宦未详。
徐栻,镇江府丹徒人。宋孝宗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官至四辖。
(三)宋光宗朝(1190—1194年)
宋光宗赵惇在位五年,共举行进士科考试2次:绍熙元年(1190年)余复榜、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榜,共录镇江府进士6人,内丹徒籍1人、金坛籍5人。
赵崇怘,镇江府金坛人,赵善泽(乾道进士)子。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余复榜进士,仕宦未详。
刘宰(1166—1239年),字平国,镇江府金坛人,刘蒙庆子。宋光宗绍熙元年余复榜进士。授建康府江宁县尉,改真州司法,迁泰兴知县。职位不高,颇有治才。江宁巫风盛行,民弃农行巫者日增,往来招摇撞骗。他严加禁止,让保伍相互纠察,未久多复业为农,地方归于平静。遇旱荒,奉命赈灾救助,民赖以生还。其为官清廉,外出差办与吏卒同食蔬、共水饮。调真州司法,迁知泰兴。善断案,料事如神。诸如姻亲租牛窃据案、女仆盗钗疑案、恶姑诬妇案等,非经刘宰之手不能判实。
父丧制毕,赴临安(杭州)候命,反对权臣韩侂胄轻率兴兵。简任浙东仓司干官。未久告归。理宗即位后,授以籍田令,被辞;改授建康府通判,又被辞。端平元年(1234年),诏赐直宝谟阁,授太平丞,仍辞不就。自后在乡隐居三十年。一时誉满天下。此时已是南宋后期,统治集团醉身梦死,相互倾轧,其选择归隐应是明智之举。刘宰在《宋史》中有传,《宋史》赞评说: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饥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薪粟、衣纩、药饵、棺衾之类,靡谒不获。某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婚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宰生理素薄,见义必为,既竭其力,藉质贷以继之无倦。若定折麦钱额,更县斗斛如制,毁淫祠八十四所,凡可以白于有司、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117]
刘宰实为南宋中后期心系百姓、为民办事的能臣廉吏,为南宋进士中的翘楚者。卒年七十四,赐溢文清。临丧,乡民为之罢市,“走送袂相属者五十里”,实为少见。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卷、《漫塘诗钞》一卷、《京口耆旧传》九卷。《京口耆旧传》原本已散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分为九卷,考评:“盖是书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与诸家杂说随笔记载,不备端末者不同,故事实多可依据,于史学深为有裨。”[118]
刘宰先世为河北沧州景城人,五代末宋初南徙润州丹阳。高祖刘瞻曾仕将作监簿,娶丹徒刁约堂弟刁缟之女。曾祖刘萍为太学内舍生,娶丹阳邵亢侄女、祖刘杞一支始自丹阳再徙金坛。刘宰父刘蒙庆与伯父刘嗣庆友爱尤笃,均以文行为乡塾先生。故辞世前相誓约,兄刘嗣庆归葬丹阳,与祖父母墓相邻;弟刘蒙庆死葬金坛,与父母墓相靠。刘宰先世的迁移史也是宋代镇江地区人口迁移的一个样本。
蒋经,镇江府金坛人,蒋猷(元丰进士)孙。宋光宗绍熙四年陈亮榜进士,仕宦未详。
许闳,镇江府丹徒人。宋光宗绍熙四年陈亮榜进士,仕宦未详。
王均仁,字承德,镇江府金坛人。宋光宗绍熙四年陈亮榜进士,仕韶州曲江县主簿。
王遇,镇江府金坛人,王万全(曾仕会稽知县、辰州知州)子。宋光宗绍熙四年陈亮榜进士,仕宦未详。
(四)宋宁宗朝(1195—1224年)
宋宁宗赵扩在位三十年,共举行进士科考试10次:庆元二年(1196年)邹应龙榜、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榜、嘉泰二年(1202年)傅行简榜、开禧元年(1205年)毛自知榜、嘉定元年(1208年)郑自成(一名郑性之)榜、嘉定四年(1211年)赵建夫榜、嘉定七年(1214年)袁甫榜、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榜、嘉定十三年(1220年)刘渭榜、嘉定十六年(1223年)蒋重珍榜,共录镇江府进士22人,内丹徒籍12人、丹阳籍2人、金坛籍8人。
1.宁宗庆元镇江府进士5人:苏汉、钟颖、赵时侃、王逢、姚宜中
苏汉,镇江府丹徒人。宋宁宗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进士,仕至四川开州知州。
钟颖,字远达,镇江府丹阳人,钟将之(绍兴进士)子。宋宁宗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进士,仕濠州通判、江西建昌知军。
赵时侃,字和仲,镇江府金坛人。宋宁宗庆元二年邹应龙榜进士丙科。初以祖荫入仕,为武进尉。继中进士,改知句容。迁常州通判、临安知府、滁州知州、婺州帅。所至皆有政声,仕至工部侍郎、右文殿修撰。
其性警敏,博闻强记,读书过目成诵。著有《容斋笔录》、《拙逸手编》等,总计一百三十卷。[119]
姚宜中,镇江府金坛人,姚辟(皇祐进士)玄孙。宋宁宗庆元五年曾从龙榜进士,仕宦未详。
王逢,字吉仲,镇江府金坛人,王万枢子、王遂(嘉泰进士)兄。宋宁宗庆元五年曾从龙榜进士,授江宁府溧水县主簿。年仅三十即病卒。
2.宁宗嘉泰镇江府进士4人:洪秉哲、张焕文、曹焕、王遂
洪秉哲,字晦叔,镇江府丹阳人,洪宜(绍兴进士)子、洪譓(政和进士)孙。宋宁宗嘉泰二年傅行简榜进士。授浙江归安(湖州)主簿,改真州(仪征)盐仓监。理宗端平初,迁武学博士、浙江嘉兴通判。奉祠,以直宝章阁主管成都玉局观。“丹阳自古末行乡饮,秉哲首为之。”[120]年八十六卒于乡。
张焕文,镇江府丹徒人。宋宁宗嘉泰二年傅行简榜进士,仕宦未详。
曹焕,镇江府丹徒人。宋宁宗嘉泰二年傅行简榜进士,仕宦未详。
王遂,字去非,初字颖叔,镇江府金坛人,王万枢子、王逢(庆元进士)弟[121]。宋宁宗嘉泰二年傅行简榜进士。授浙江富阳主簿,改楚州(淮安)教授,淮西总所干办审计司、当涂、溧水知县。理宗绍定初,调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迁国子主簿、太常寺主簿、监察御史,建言进君子、退小人、正风俗、抑奔走。迁户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同修,出知遂宁、成都、平江、庆元、宁国、隆兴等府及太平、温州、泉州。迁授权工部尚书,以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致仕。卒谥正肃,葬金坛上元乡白水塘。
王遂很有治才,所至多有政绩。一是在任大力兴学,如任楚州教授,正值地方遭受兵火未久,他缮治学舍,招集生徒,恢复士风、出知平江府时常去学校亲为诸生讲课,自是“吴中理学始兴”。二是安抚地方动乱。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福建动乱甫定,朝廷选派王遂入闽理政。还在行进途中就遇到大批难民,即出资劝助返乡。至邵武后抚平创痍,剪除凶恶,使社会秩序很快恢复。三是任朝中言官很有直声,多次建言进君子、退小人、正风俗、抑奔走,并参劾李知孝、梁成大、莫泽等奸佞,一时“人心震悚”,时号“小元祐”。四是关心边事,建言沿淮广置屯田,继上书详论御策,而为宋理宗所肯定:
当今之急务,在朝廷者五:定规摹,明意向,一心力,谨事权,审号令;在边阃者六:恤归附,精间谍,节财用,练士兵,择将才,计军实。[122]
王遂少时曾与同里刘宰共游学于黄勉斋,其后刘宰之子又娶王遂之女,结为儿女亲家。王遂知平江时,刘宰曾赠言告诫:“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财利当远,而会计不可不明。折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当言则言,不视时而退缩;可去则去,不计利而迟回。庶几名节之全,不愧简册所载。”[123]王遂著述颇丰,有《诸经讲义》六十卷、《正肃奏议》二十卷、《实斋文集》若干卷,[124]均已佚。
3.宁宗嘉定镇江府进士13人:高炎、卫玠、刘用行、孙华仲、孙沂、丁宗魏、戴宗德、张汝永、赵若硅、邱岳、钱绩、陈景周、葛文昌
高炎,镇江府丹徒人。宋宁宗嘉定元年郑自诚(一名郑性之)榜进士,仕宦未详。
卫玠,镇江府丹徒人。宋宁宗嘉定元年郑自诚(一名郑性之)榜进士,仕宦未详。
刘用行,字圣与,镇江府金坛人。宋宁宗嘉定元年郑自诚(一名郑性之)榜进士,仕知赣州莆田县,以开国男致仕,赠光禄大夫。子刘绎任南康军签判。
孙华仲,镇江府丹徒人,孙荩(政和进士)曾侄孙。宋宁宗嘉定元年郑自诚(一名郑性之)榜进士,授吴县主簿,改常熟县丞。因疾辞归,病卒。
孙沂,镇江府丹徒人,孙华仲兄。宋宁宗嘉定四年赵健夫榜进士,授仙居县尉,改常熟县丞。
丁宗魏,字景舒,镇江府金坛人。宋宁宗嘉定四年赵健夫榜进士。授兰谿县尉,调任扬子知县。金兵犯仪真(仪征),一时人情汹汹,皆欲渡江以避乱。丁宗魏不为所动,积极防御,说守臣职死封疆,未听说敌来而逃之理。以绩仕至朝奉大夫、知广德军。
戴宗德,镇江府丹徒人。宋宁宗嘉定四年赵健夫样榜进士,仕宦未详。
张汝永,字端表,镇江府金坛人。宋宁宗嘉定七年袁甫榜进士。授和州含山县主簿,以才为上级所赏识,兼部从事。因参与谋划金牛城之役,改激赏酒库监。仕至溧阳县丞。
赵若珪,字玉父,镇江府金坛人,赵时侃(庆元进士)子。宋宁宗嘉定七年袁甫榜进士。先以父荫入仕,为隆庆府司户参军、浙西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主管。考中进士后改授严州寿昌知县,迁知安吉军。
邱岳,字山甫,镇江府丹徒人。祖居海州(今连云港),祖父邱琚、父邱伯松。北宋末,海州沦于金,其祖徙居高邮,南宋绍兴中再自高邮徙居镇江。邱岳考中宋宁宗嘉定十年吴潜榜进士,仕安庆太湖县尉,官至工部尚书、沿江制置司兼知建康府。
钱绩,镇江府丹徒人。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刘渭榜进士,仕宦未详。
陈景周,字仲思,镇江府丹徒人,北宋大臣陈升之后裔[125]。二举于乡,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刘渭榜进士乙科。授溧阳尉,以迪功郎改修职郎。溧阳衙役常驱囚徒行乞于市,景周莅任后则施俸米给之,此风立寝。朝官有田庄在乡者,家丁头目常倚势为暴,景周侦知逮讯不贷,闻者慑服。景周为人规整,事亲孝悌,“修身谨行,好学工文”。广交文友。未仕前,四方知名之士来京口者先与其拜交。后病卒于任,当地大姓竟积怨相约禁售棺木,几至不能入殓,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他是为民作主的好官。
葛文昌[126],镇江府丹徒人。宋宁宗嘉定十六蒋重珍榜进士,仕宦未详。
(五)宋理宗朝(1225—1264年)
宋理宗在位四十年,举行进士科考试13次:宝庆二年(1226年)王会龙榜、绍定二年(1229年)黄朴榜、绍定五年(1232年)徐元杰榜、端平二年(1235年)吴叔告榜、嘉熙二年(1238年)同坦榜、淳祐元年(1241年)徐俨夫榜、淳祐四年(1244年)留梦炎榜、淳祐七年(1247年)张渊微榜、淳祐十年(1250年)方逢辰榜、宝祐元年(1253年)姚勉榜、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榜、开庆元年(1259年)周震炎榜、景定三年(1262年)方山京榜,共录镇江府进士38人,内丹徒籍29人、丹阳籍2人、金坛籍7人。
1.理宗宝庆镇江府进士5人:李伦、艾庆长、田文虎、章琰、赵若琚
李伦,镇江府丹徒人。[127]宋理宗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进士,仕宦未详。
艾庆长,镇江府丹徒人,艾谦子、艾庆远弟。宋理宗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进士,仕至衢州州学教授。
田文虎,字炳叔,镇江府丹徒人,自仪真徙居京口。宋理宗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进士,仕枢密院检详、常州知州。居官清廉,自奉俭约,死之日家无余财。
赵若琚,字居父,镇江府金坛人,赵若珪(嘉定进士)弟。仕文林郎,改淮南路转运司提辖。
章琰,字子美,镇江府丹徒人。元《至顺志》记“其先自淮徙润”,子孙落籍镇江。宋理宗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进士。授溧阳县尉,改镇江府南厅通判。迁太府少卿、殿中侍御史,仕至右文殿修撰。有谏疏及诗文稿藏于家,后佚。其父章垚早从陈唯学《春秋》,有名声,从学者众,未仕而卒。
2.理宗绍定镇江府进士3人:刘桂高、窦忠棐、茅
刘桂高,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绍定二年黄朴榜进士,仕宦未详。
窦忠棐,一作窦宗棐,字国辅,镇江府丹阳人,隐士窦从周之子。宋理宗绍定五年徐元杰榜进士。授浙江龙游县尉,仕至浙西运干。
茅,镇江府丹徒人,京口草巷茅氏六世祖。[128]宋理宗绍定五年徐元杰榜进士。仕通判,进承德郎。死葬镇江城南虎踞门外石井村。南宋末,其次子茅湘为陆秀夫所荐,参加流亡政府,坚持抗元,在崖山之战中,随陆秀夫共蹈海而死。
3.理宗端平镇江府进士3人:殷淳、丁大仝、蒋孚[129]
殷淳,字粹伯,镇江府丹阳人。宋理宗端平二年吴叔告榜进士。仕至江西饶州教授。
丁大仝,字子范,镇江府金坛人,丁大全从兄。宋理宗端平二年吴叔告榜进士,以承直郎仕浙江嘉兴县尉。
蒋孚,字伯诚,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端平二年吴叔告榜进士,仕饶州教授。
4.理宗嘉熙镇江府进士5人:潘大有、潘梦奇、丁大全、朱南杰、高桂
潘大有,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嘉熙二年周坦榜进士,仕宦未详。
潘梦奇,镇江府金坛人。宋理宗嘉熙二年周坦榜进士,仕平江府录事参军。
丁大全,字子万,镇江府金坛人,丁大仝从弟。宋理宗嘉熙二年周坦榜进士。入仕,改浙江萧山县尉。为取宠邀位,巴结内宫太监卢允升等,迁任大理寺司直、江西饶州通判,改太府寺簿、茶盐所江州分司检阅、枢密院编修官,拜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兼侍读,得以亲近皇帝。丞相董槐被免后,丁大全迁任右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兼枢密院佥事、枢密院同知。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拜参知政事,同年再进右丞相兼枢密使,跻身于权力顶峰。
丁大全面呈蓝色,一见就知奸智多术。曾与丞相董槐有隙,后阴使人上章弹劾董槐,还未等到旨下就私于半夜调集百余兵丁包围丞相府第,谎称奉召送董槐去大理寺,行至半路又将其丢弃荒野。天明,罢相诏书送到,董槐无地自容,而丁大全等一伙志高气傲,令路人望而侧目。在知淮西任上,丁大全想与吴门富豪郑羽结为亲家,不料被拒,即指使党羽弹劾郑羽,网罗罪名,籍没其家。又为儿子娶媳,当得知媳妇艳美无比就自娶之,成为社会丑闻。九江制置副使袁玠是其爪牙,贪婪刻薄,曾将鄱阳湖上富裕渔户无端囚禁,逼使输钱赎身,导致当地渔民暗中以舟济渡元兵。太学生陈宗、黄唯等多人曾伏阙上书,弹劾丁大全一伙,反被他们安插在朝中的鹰犬所驱逐。
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丁大全终被罢相,改判镇江府。中书舍人洪芹首先上奏揭发他“引用凶恶,陷害忠良,遏塞言路,浊乱朝纲”[130],要求追官远窜。继侍御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监察御史朱貔孙相继上章揭露其为人“奸回险狡”,狠毒贪婪。监察御史饶虎臣则奏论其有四大罪:“绝言路,坏人才,谒民力,误边防”[131]。理宗遂下诏令其致仕,先后贬至南康军、南安军居住。朝中言官、监官仍穷追不舍,理宗景定初又诏令远窜海岛。景定四年(1263年),丁大全在舟过藤州时被护送将官毕迁故意挤落水中溺亡。元人笔记《东南纪闻》载有一事:
镇江有谶云:“老虎逐鹿走,状元出京口,丞相背后走。”宝祐戊午春,虎逐一鹿自甘露寺后入城,突入故将李显忠家,诸孙皆勇悍,攒拒之,虎遁去。次年,三邑举人入京赴省,集饮丰乐楼下,其间杰者醉时自谓必应此谶。丞相丁大全闻而恶之,意谓状元应谶,丞相当走矣。丁,镇江人也。阴属省闱官吏默识三邑试卷,皆不取。……是年冬,丁罢相出判乡郡,继而遭劾。代之守镇江者,乃焦炳炎。尝为武状元,与丁有深憾,到郡未几,适丁有谪居之命,焦遣勇将数十辈押发如捕强盗,丁狼狈就道。是知“状元出,丞相走”,谶应如此。[132]
查开庆元年周震炎榜,镇江府确无人考中进士。丁大全被《宋史》列入奸臣传中。
朱南杰,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嘉熙二年周坦榜进士,仕宦未详。
高桂,字德芳,镇江府丹徒人,祖上自河南祥符徙居镇江。宋理宗嘉熙二年周坦榜进士。授庐江县主簿,改两淮制置司参谋官,迁高邮知州。无兵南下后,与陆秀夫等扈从之海上,升枢密使。崖山之战中殉国。
5.理宗淳祐镇江府进士14人:谭龙光、高嘉、王巳、王文端、潘岿之、米景炎、丁式中、苏龟明、孙应凤、艾汋、史崇文、胡用存、蒋宗伟、孙附凤
谭龙光,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元年徐俨夫榜进士,仕宦未详。
高嘉,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元年徐俨夫榜进士,仕宦未详。
王巳,字君文,镇江府丹徒人[133],祖籍关中。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中考中进士。仕淮东制置司文字机宜,调临安改任朝官,为丁大全所忌,辞官居乡十年。复出为枢密院编修,改领衢州知州,讨抚山区少数民族酋领。迁兵部员外郎、淮西总领。在淮西上书建言强兵富民之策,受到嘉奖。仕至右司郎中。
王文端,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四年留梦炎榜进士,仕宦未详。
潘岿之,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四年留梦炎榜进士,仕宦未详。
米景炎[134],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四年留梦炎榜进士,仕宦未详。
孙应凤,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四年留梦炎榜进士乙科,仕将作监簿,知江阴军。
丁式中,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四年留梦炎榜进士,仕宦未详。
苏龟明,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四年留梦炎榜进士,仕宦未详。
史崇文,镇江府金坛人。宋理宗淳祐七年张渊微榜进士,仕至知建昌军。
艾汋,初名艾庆曾,镇江府丹徒人,艾谦子、艾庆长(宝庆进士)弟。宋理宗淳祐七年张渊微榜进士,仕芜湖知县。子艾去病于元初曾任职京口西津巡检,热衷于地方慈善。
胡用存,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七年张渊微榜进士。再中教官科,仕至吏部侍郎。
胡宗伟[135],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仕宦未祥。
孙附凤,镇江府丹徒人,孙应凤(淳祐进士)弟。宋理宗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甲科。仕至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太子宾客。
6.理宗宝祐镇江府进士6人:陈舫、杨道济、王酉发、王良臣、石介、苏景瑺。[136]
陈牥,字毅甫,镇江府金坛人。宋理宗宝祐元年姚勉榜进士。授吴县县尉,迁海陵知县、监杭州和济局院。仕至朝议郎、南宗正簿。著有《毅斋文稿》、《杂说》,均佚。
杨道济,镇江府丹徒人。宋理宗宝祐元年姚勉榜进士,仕宦未祥。
王酉发,字噩甫,镇江府丹徒人。原籍安丰(安徽寿县)。其父王沔于宋端平中徙居丹徒。王酉发为宋理宗宝祐元年姚勉榜进士,仕金坛县丞,改荆山县丞,迁通州静海知县,入元不出,隐居京口黄鹤山下。
王良臣(1212—?),又名王寅,字君遇,镇江府丹徒县人。宋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五甲第80名。治易、五举,仕宦未详。[137]
石介,字正甫,祖籍洺水,适居镇江(丹徒)。宋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五甲127名),仕镇巢军通判。
苏景瑺[138],字国珍,镇江府丹徒人,原籍浙江永嘉。宋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四甲80名。仕万安军学教授,迁至朝奉郎、太府寺丞。入元,杜门不出,自号“芝山逸人”。有诗文集,已佚。
7.理宗景定镇江府进士2人:褚著、潘文振
褚著,镇江府金坛人,褚籍(绍兴进士)后裔。宋理宗景定三年方山京榜进士。仕宦未祥。
潘文振,镇江府丹徒人[139]。宋理宗景定三年方山京榜进士。仕宦未祥。
(六)宋度宗朝(1265—1274年)
宋度宗赵禥在位十年,举行进士科考试4次:咸淳元年(1265年)徐俨夫榜、咸淳四年(1268年)陈子龙榜、咸淳七年(1271年)年张镇孙榜、咸淳十年(1274年)王龙泽榜,共录镇江府进士14人,内丹徒籍8人、丹阳籍2人、金坛籍4人。
莫仑,字子山,镇江府丹徒人,祖籍江都。宋度宗咸淳四年陈子龙榜进士,仕宦未详。
史崇方,镇江府金坛人,史崇文(淳祐进士)弟。宋度宗咸淳四年陈子龙榜进士,仕湖州推官。
王应嘉,字东叔,镇江府丹徒人,祖籍福建莆田。宋度宗咸淳四年陈子龙榜进士,仕宦未详。
吕江,字子恒,镇江府金坛人。幼即奇敏,八岁能著文。刘宰曾面试以诗,顷刻立就。又从王遂问求道之旨,深研《近思录》。考中宋度宗咸淳四年陈子龙榜进士,授迪功郎,主吴县县学,所育之才多所成就。南宋末元兵南下归里,隐居山中,被称为“四平(山)先生”。著有《山中山外吟稿》、《苏台凤台集》(均佚),清及民国县志中均有简传。
梁栋,字隆吉,镇江府丹徒人,祖籍河南相州。宋度宗咸淳四年陈子龙榜进士。授宝应县主簿,改钱塘、仁和县尉,一度被荐入帅府。元兵南下后归隐,曾入茅山依其弟道士袁柱。善为诗,“后以诗祸几蹈不测,名益著”[140]。因爱金陵白下山水,卜居建业而终。
袁秀发,字彦实,镇江府丹徒人,原籍泰州。[141]宋度宗咸淳七年张镇孙榜进士。仕固始县主簿、汀州录事参军。子袁榘仕元,任当涂县主簿、处州路庆元县尹。
韦昇,字景阳,镇江府金坛人。宋度宗咸淳七年张镇孙榜进士,仕和州历阳县主簿。入元归附,任庆元路奉化州同知。
修谨,字立道,镇江府丹徒人。宋度宗咸淳十年王龙泽榜进士。仕巢县主簿,改通州教授。入元,归隐故里,屡征不出,“乡人称曰鹤山先生”[142]。喜诗,有诗集若干卷。
诸葛梦宇,字芝苎,镇江府丹阳人[143],诸葛鉴(淳熙进士)后裔。宋度宗咸淳十年王龙泽榜进士。授职未详。南宋末元兵南下,曾参加流亡政府,扈从海上,后自缢殉节。
诸葛沃野,镇江府丹阳人。宋度宗咸淳十年王龙泽榜进士。仕知泉州军事。
胡传心,镇江府丹阳人,也有说是丹徒人或金坛人[144]。宋度宗咸淳十年王龙泽榜进士,仕宦未详。
许埜,镇江府金坛人。宋度宗咸淳十年王龙泽榜进士,授溧阳县尉。
林桂发,字德馨,镇江府丹徒人,祖籍浙江钱塘。先为京师(临安)太学生,宋度宗咸淳十年王龙泽榜附特奏名进士。在京师就读时,曾与同学83人集体伏阙上书,揭发权奸贾似道误国害民罪行,事在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入元后应召至大都,被授镇江府路儒学教授,改淮东道儒学副提举。
青阳梦炎,字梓卿,镇江丹徒人,祖籍成都。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进士,榜次未详。入仕时正值李氈据淮北地归宋,朝廷派青阳梦炎为使此上迎氈,至淮北时李氈已败,历险而还。授淮东提刑、改湖北提刑、澧州、峡州知州、常德知府,迁权荆湖制置司事。任职各地,多有政绩。在常德,出家财与民换物不取息。在澧州,买田20顷,取名义剂庄,将收取的粮食以半价出售给贫民,如遇荒年更分文不取。咸淳中,因得罪朝中权要辞职告归。入元,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至大都,授以显职,仕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学士[145]。
青阳梦炎家学渊博,世治春秋学。其子青阳翼工古文,与俞希鲁(《至顺志》纂者)、谢震、顾观,号称元时“京口四杰”[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