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句容进士
1.唐代句容进士
据清《江南通志》、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及清乾隆《句容县志》等所载,唐代句容籍进士仅1人:“会昌(进士)胡悦,国子助教。”[5]于会昌年间考中进士。
会昌是唐武宗李瀍年号,共六年(841—846年),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会昌元年(841年)共录进士30人,可考者9人。会昌二年(842年)共录进士30人,可考名者8人。会昌三年(843年)共录进士22人,可考名者22人。会昌四年(844年)共录进士25人,续放1人,可考名者12人。会昌五年(845年),共录进士27人,复试落下7人,可考名者5人。会昌六年(846年)共录进士16人,可考名者4人。计可考名者共60人,未见有胡悦名。[6]今人学者孟二冬在《登科记考补正》中增补会昌年间可考者进士名5人,也未见有胡悦名。[7]但清《江南通志·选举志》载江南省会昌进士中列有胡悦名:“胡悦,句容人。”[8]民国《江苏省通志稿·选举志》中载今江苏地区考中的会昌进士有2人,一为句容人胡悦[9],一为昇州人项斯。唐代立国二百八十九年,据徐松《登科记考》所列数字统计,唐、五代进士总数在7千人以上,其中有名可考者有2千余人。唐代润州可考进士名也有20余人,内又以丹徒、丹阳(曲阿)为多,但句容作为江南古县,不可能在近三百年的唐代科试中,无一人中式进士。现据清《江南通志》、《句容县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列胡悦为唐会昌进士。
南宋《嘉定镇江志》记唐代润州句容人刘三复子刘邺于“咸通初擢左拾遗,召为翰林学士,赐进士第”[10],即唐懿宗咸通(860—874年)初刘邺任翰林学士后曾被唐懿宗赐为进士。元《至顺镇江志》承前志,也有类似记载。刘邺及其父刘三复在唐书中有传,且记叙较详。刘三复、刘邺父子是润州句容人,三复幼即善文,聪敏异常,年少失父,母又残疾,他乞食供养,既孤且贫。唐穆宗长庆(821—824年)中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兼润州刺史,刘三复来州衙献文,“德裕阅之,倒屣迎之,乃辟为从事,管记室”[11]。李德裕三镇浙西,刘三复相随半生,后卒于任上。其子刘邺六、七岁时即能赋诗,李德裕让他与自己的小儿们一同从师学习。李德裕后在党争中失势,卒于崖州贬所。刘邺无所依靠,以文章客游江浙。唐懿宗即位后,刘邺被召用,先后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淮南节度使、左仆射。其间,上书为李德裕平反昭雪。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奔逃成都。刘邺、崔沆等因事仓促随驾不及而被义军俘虏,因称疾坚不为所用而被杀。唐书本传未言刘邺被“赐进士第”,且刘邺与其父刘三复均未应过科考,即便唐懿宗曾赐刘邺“进士”身份,也只是荣誉性的,是故清代省志及府县志进士条目中均不录刘邺名。
2.宋代句容进士
宋代继唐代更重科举,凡殿试放榜唱名后,谒先圣先贤,赴闻喜宴,依例列叙姓氏、乡贯及父祖名姓,是为登科录。宋代登科录今已佚失,这在前章已作交代,仅存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及宝祐四年(1256年)两科登科录榜名,其中绍兴十八年榜四甲第105名进士江宾王,籍贯为“建康府句容县坊正乡南阳里人”[12],同榜还有丹阳籍钟将之(四甲12名)和丹徒籍柳仲永(五甲45名)。江宾王是南宋绍兴句容籍进士,有榜为证,确定无疑。
句容县在宋代辖于江南东路建康府,为建康府统辖的5县(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之一。[13]现存南宋名志之一的《景定建康志》(宋马光祖、周应合纂)载有两宋建康府进士名录(止于1259年)[14],总计110人,内北宋进士23人、南宋进士87人。宋人记宋代事基本可信,如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中的江宾王名就出现在此志所列十八年王佐榜名单中,此科建康府考中5人,江宾王为其一。遗憾的是《景定建康志》在进士题名中只列进士姓名,不标何县人氏,给后人界定考籍带来不便。明万历《应天府志》(明汪宗伊、程嗣功修、陈舜仁等纂)三十二卷,内卷十一《科贡表(下)》单列唐宋元明句容进士,其中宋代句容进士16人(北宋6人、南宋10人)。清乾隆《句容县志》(清曹袭先纂修)卷八《选举志》列宋代句容进士23人,内北宋进士9人、南宋进士14人。现将南宋《景定建康志》、明万历《镇江府志》、清乾隆《句容县志》所记人数及名姓列出简表比对如下:
表6-1 宋、明、清方志所列宋代句容进士

续表

续表

明万历《建康府志》比清代府县志要靠近前朝,较为可信。其中,万历府志收明代句容进士16人,其中13人在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有载,有二人(徐桂子、胡廷桂)因是南宋末度宗咸淳进士,在景定志中未及记载,只有巫孝杰(孝宗淳熙进士)一人是万历府志增补的。考之可知,明万历《建康府志》登载的宋代句容进士基本可信。清乾隆《句容县志》共收宋代句容进士23人,比明《建康府志》多录7人,7人中北宋3人(胡则、笪揆、笪深)、南宋4人(秦焞、李岩、李芥、赵崇回)。
胡则在《宋史》中有传,字止正,北宋前期人。进士起家,在真宗朝先后出任睦州、温州知州及广西、河北转运使。丁谓(苏州人)结党专权时,他仕至工部、兵部侍郎。但《宋史》记胡则是“婺州永康人”,是知胡则不是句容进士,可能其先祖曾居句容,如同南宋末大臣江万里祖籍句容而本贯为江西都昌一样。
笪揆、笪深在南宋《景定建康志》、明万历《建康府志》及清与民国两部省志中均未列名,仅清乾隆《句容县志》从句容笪氏家谱中转录加进的。现存清代《笪氏抄谱》残卷中见有笪揆名及事迹[15],抄谱记笪氏先世于北宋前期自淮西迁至江南句容东乡茅岗。仁宗朝时二十二世子弟中的笪道源“筑室金陵,教授子弟百余人……孙(笪)揆,崇宁五年举进士,与毗陵张汝舟齐名,历官太常博士”[16]。清乾隆县志应是据此而增补收入,可作参考,不以为据。
清《江南通志》修成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时重修,至乾隆元年(1736年)刊出,为清代一部重要省志。清《江南通志》与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列出的宋代句容籍进士情况如下:
表6-2 清与民国方志所列宋代句容进士对照表

续表

清代与民国两部省志记载一样,只是神宗熙宁进士江适道在民国省志中写成江遵道、高宗建炎进士巫孝恭在民国省志中写成巫孝宾;宋末咸淳进士胡廷桂在省志中写成胡廷柱。
现以明万历《建康府志》为主要依据,参照清代《江南通志》及《句容县志》,确定宋代句容籍进士20人,其中北宋6人、南宋14人:
表6-3 宋代句容进士

巫伋,建康府句容县瑯玡乡黄墅人,字思庸。南宋高宗绍兴八年戊午科(1138年)黄公度榜进士。此榜共录进士395人,建康府句容籍有两人考中此榜进士,即巫孝立与巫伋。巫伋在《宋史》入传,明万历《应天府志》及清乾隆《句容县志》仅在进士名下注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是宋代执政官(宰辅)之一。查《宋史·宰辅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条记有:“二月癸未,余尧弼自签书枢密院事除参知政事。巫伋自给事中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二十一年(1151年)条又记:“十一月,巫伋自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至二十二年(1152年)“四月丙子,巫伋罢签书”[17]。另《宋史·高宗本纪》中也记有巫伋活动:高宗绍兴二十年三月“癸未,以余尧弼参知政事,给事中巫伋签书枢密院事”;绍宗二十一年二月“壬戌,遣巫伋等为金国祈请使,请归渊圣皇帝及皇族、增加帝号等事”;绍兴二十二年“夏四月丙子,巫伋罢”[18]。可知巫伋在南宋高宗朝秦桧专权柄政时曾担任过“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赴)金国祈请使”等要职,前后有两年多。据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巫伋“浑厚端谨,不附秦桧”[19],一次秦桧当面问他何时能拜相,“伋默而退,桧嗾言官劾伋有阴谋,由是削籍放归”[20]。
汪宾王,字彦济,建康府句容人,家于句容县坊正乡南阳里。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四甲105人,与丹阳钟将之、丹徒柳仲永同榜。江宾王才学卓异,“时秦桧柄政,力主和议误国,宾王心窃恨之。对策忤旨,列名四甲”[21]。入仕后任过扬州府泰兴县主簿、池州州学教授。秦桧死后,江宾王被内补为翰林院编修。
3.元代句容进士
元朝前期停罢科举,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始下诏恢复科举取士,此后开开停停,直至元末。“有元一代,共计开科16榜,仅录取进士1139名,平均每榜的录取人数71人。”[22]元代官员队伍主体为舞文弄墨的各级吏员,科班出身的进士数量很少,发挥的作用也不大。元王朝原本是少数民族贵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加之民族歧视、吏治腐败,所谓“任你清官似水,怎奈吏滑如油”,社会黑暗可想而知,关汉卿的《窦娥冤》即是当时社会黑暗的真实反映。
元代,句容县隶于江南集庆路[23]。据明万历《应天府志》记载,元代句容籍进士1人,名夏道山,名下则注“年无考”。清乾隆《句容县志》则记元代句容进士有2人,一是夏道山,未明年代;一是胡泽民,注为大德元年(1297年)进士。乾隆县志比万历府志多出1人,多出的胡泽民明显有误。一是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还未开科取士,何来元代进士?二是明《应天府志》、清嘉庆《江宁府志》、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均无胡泽民之名。可知乾隆《句容县志》多收无据,应予剔除。至于夏道山是元代句容进士,还是元代溧水进士也有不同说法。明《应天府志》及清乾隆县志俱注夏道山是句容人,而清嘉庆《江宁府志》、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却注夏道山是“溧水人”。[24]比较而言,明万历《应天府志》比之清代诸志时间要早,又无县域争抢进士之嫌,宜予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