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镇江府辖县进士数及鼎甲数分布
1.明代府辖各县进士录取数比较
镇江府在明代为南直隶省18州、府之一,领有丹徒(并府城)、丹阳、金坛3县。丹徒是为望县,春秋称朱方,秦始名丹徒。东西广120里,南北袤75里,北为大江,西及西南与应天府句容县接界,东及南与丹阳县接界。府治坐落在丹徒县境,府治与县治同城。丹阳古名云阳,秦始名曲阿,唐天宝初改称丹阳,东西广88里,南北袤65里,北与本府丹徒县接界,东与常州府武进县接界,东南及南与本府金坛县接界,西与应天府句容接界。金坛位于镇江府东南,隋析曲阿地置金山府,旋改为县,始名金山县,唐时更名金坛县。东西广80里,南北袤亦80里,东、东南与常州府宜兴接界,北与本府丹阳县接界,西及南与江宁府句容县、溧阳县接界。
据《明史》记载,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镇江府在籍户数为87364、口数为522383。明中叶弘治年间镇江府户数68000余,明后期万年历年间镇江府户数为69000余,比之明初在籍户口数有所下降,这与明前期(洪武、永乐朝)政府实行强制性移民政策有关。《明史》记载是否有误?除《明史》外,明万历《镇江府志》也载有明代本府户籍数,经比较可知两者所记数基本一致。万历府志记载如下:

是知明前期丹徒县(并府城)户数最多,次为金坛县,再次为丹阳县,明后期则依次为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而明代府辖各县进士录取数如何?特列表详备于下:
表9-1 明代历朝镇江府(附镇江卫)进士录取情况[5]

续表

细检上表,明前期自洪武四年(1371年)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到天顺(1464年)的九十多年中共录取镇江进士19人,内丹徒县(并府城)11人、丹阳县2人、金坛县6人,占被录取总数的11.6%。自明中期成化元年(1465年)经弘治、正德、嘉靖到隆庆二年(1572年)的107年中共录镇江进士47人,内镇江卫2人、丹徒县(并府城)20人、丹阳县10人、金坛县15人,占被录取总数的28.6%。明后期自万历元年(1573年)经天启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七十一年中,共录取镇江进士98人,内丹徒20人、丹阳23人、金坛55人,占被录取总数的59.8%。这是纵向看,从横向看则金坛县76人,位列第一;丹徒县(并府城)51人,位列第二;丹阳县35人,位列第三;余2人为镇江卫籍。明代金坛县户籍数要少于丹徒县及丹阳县,而进士数则多于丹徒县及丹阳县,可知明代金坛县的文化教育及举业要优于丹徒县及丹阳县。
如上表所示,明代镇江进士分布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嘉靖万历与崇祯三朝录取者为多。究其原因,嘉靖与万历两帝在位时间都很长,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共开15科;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共开16科。崇祯帝在位虽只十七年,但其广开科举应是大厦将倾前的挣扎之举。二是明后期(万历至崇祯)被录取进士占据镇江府全部进士数的60%,这同其时政局演变密切关联。万历后期东北女真族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1619年后金军在萨尔浒大败明军,自后明军转为守势。至崇祯朝明政府内外交困,处在农民起义军与金军的夹击之中,不断损兵折将,急需补充大批军政干部。崇祯在位十七年,开常科及加科共7次,平均两年开科一次,计录镇江府进士46人,占明代镇江府进士总数的31.5%,几近三分之一。三是镇江府所属3县(丹徒、丹阳、金坛)中,以金坛县考中进士最多(76人),约占镇江府进士数的46%,尤其是明后朝金坛县被录取进士数急剧增多,镇江府崇祯进士46人中,金坛籍的有29人。前文已说万历年间金坛县户籍数(18000户)要低于丹徒县(约21000户),则其考中进士的比例则更高。
明末较多起用金坛籍科举人才。究其原因,一是金坛地近吴中,“土良水清”的自然条件相较府西的丹徒、丹阳地界为优。且吴中地区为明中后期经济作物种植及城乡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金坛与荆溪、宜兴接壤,易得吴地风气。且吴地人才密集,金坛才俊与吴地交往较频繁,如崇祯进士、金坛周钟即是复社创始人之一。二是同明末政局变化有关。崇祯即位后清算阉党及其爪牙,起用东林旧人及复社清流。如周钟从兄周镳考中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职北京礼部郎中。周钟兄周铨则是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过代州判官。周钟本人后来考中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明亡后周镳因曾在南京参与驱阮(大铖)运动、周钟因曾先降李自成继潜归南明,均被南明弘光政权处死。
入清后镇江府各辖县进士数的名次有了变化,丹徒县(并府城)列第一,溧阳县(由隶江宁改隶镇江)列第二,金坛县列第三,丹阳县则仍殿后。
2.清代府辖各县进士录取数比较
清代镇江府辖有丹徒、丹阳、金坛、溧阳4县。
溧阳也是江南古县,据志载县设始于汉[6],唐隶宣州、昇州,宋代隶建康府,明代隶应天府,清前期隶于江宁府。清雍正八年(1730)改隶镇江府,直到清末。[7]溧阳东北与金坛县接界,北与江宁府句容县接界,西分别与江宁府溧水县、高淳县接界,东及东南与常州府宜兴等县接界,南与安徽广德州接界,东西98里,南北150里,面积较丹阳,金坛为大。
表9-2 清代各朝镇江府辖县进士录取情况

清代十帝中,清末宣统朝时科举已废停。从上表可见,纵向看则顺治、康熙、乾隆三朝镇江府中式者最多,达185人,约占全部进士数的65%。原因一是清初急需大批治才分派中央各部门及各地任职。二是康乾盛世长达一百余年,国力强盛,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科举选士需要适应这一形势。录取最少在晚清咸(丰)同(治)两朝,镇江府4县总计14人中式,原因一是这两朝皇帝在位时间相对较短(咸丰十年、同治十三年),二是正值太平天国战争波及南方多省,镇江城区、丹徒部分地区及丹阳、金坛、溧阳等县均曾先后被太平军攻占。府城虽于1857年12月即被清军收复,但攻防拉锯战一直持续到最后。镇江地区不少大姓旧家为避战火,纷纷迁至江北各埠,谋生度日尚且不易,遑论子弟读书应试了。
从横向看,清代丹徒县(并府城)以118人位列第一,溧阳县以75人第二,金坛县以58人第三,丹阳县以33人第四。较之明代之序位排列有了较大变化,表明丹徒(府、县同城理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较之明代有了较快发展,影响力及幅射力显著增强。此外,有清一代镇江府城及丹徒县地被清廷看重,在京口设置八旗驻防官兵,旗营及京口副都统衙门均设在镇江府城内。其后这里发生过中英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镇江又被列为十口通商口岸之一,英租界及领事馆均设在府城西门外的丹徒县地。在封建专制政治的大背景下,科举取士多寡就不是孤立的考试现象,而与地方盛衰及地位变化密切关联。再如金坛县,明代产出的进士数超出丹徒及府城不少,尤其是明后期领跑明显,直至清初顺治朝还以产出进士25人领跑于地方。但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张煌言率舟师大举攻入长江,多地闻风反清,金坛县也在其中。事后清廷大兴通海案残酷镇压,受祸最重的金坛、丹徒及浙东各地,“屠杀灭门,流徙遣戌,不止千余人”[8]。两年后顺治病逝,康熙即位。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共录溧阳进士25人、丹徒进士18人、金坛进士13人、丹阳进士5人,金坛从明及清初被录数第一降为第三,直至清末。政治因素在科举考试中还是让人明显感受到的。[9]
总的来说乡试,会试难度均极大,会试折桂者被誉为凤毛麟角应不为过。考中进士不只一人一族之荣,也是一邑一地之荣。金坛县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考中一名进士(虞有光),直至道光二年(1822年)才又见一名举子公车载誉登科(于尚龄),其间相隔四十年,自后复归沉寂,又历整整三十年即至咸丰二年(1852年)才见有二人(潘文耀、王兰谷)榜上有名。丹阳县于道光三年(1823年)考中进士一人(荆槐芳),其后至光绪九年(1883年)才又有一人(贺福元)折桂上榜,间隔六十年,民间视为间隔了两三代。溧阳县自同治三年(1863年)后至光绪九年(1883年)的二十年中考取进士一名(沈宝青),光绪十二年(1886年)溧阳县又喜中一名进士(沈士林),正当士气鼓舞之际,殊料直到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前却再未见有人续貂。今镇江地区的句容于宋元明清时隶于江宁府,在清代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的二十九年中、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五十二年中及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停科举的六十年中,一县之大均未见有荣登进士榜者。综上可见,一府之内的各辖县间存在竟争上的不平衡性;而就一县来说,不同时期则呈现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科举取士在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及时段上的不平衡性于晚清表现尤为突出,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在外国列强不断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及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思潮澎湃兴起的背景下,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选士制度随同封建专制政体处在了被彻底埋葬的前夜。
3.明清镇江府进士甲次分布
明代进士甲次分布如下:
表9-3 明代镇江进士甲次分布

明代考中一甲者镇江共3人,内金坛县2人,丹徒县1人。考中二甲者镇江共54人,内丹徒县、金坛县各22人,丹阳县10人。考中三甲者镇江共102人,内金坛县48人,丹徒县28人,丹阳县24人,镇江卫2人。另有5人为明末不分甲的特科进士。明代镇江进士总数164人,内一甲3人,其比例为1.83%,较之清代要低许多。
清代镇江进士甲次分布如下:
表9-4 清代镇江进士甲次分布

与明代相较,清代镇江府考中进士人数增加较多,内一甲进士数增幅较大,全府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共有11人,占进士总数(284人)的3.87%,而二甲进士数与三甲进士数持平,均表明镇江府科考成绩较之明代提高很多。
4.明清镇士府鼎甲进士
鼎甲即一甲。明清会试合格者实际上已取得进士资格,但无甲次,也不予授职。会试后的次月举行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因突发变故而不能参加此科殿试的可补考下科或下下科殿试)。殿试不作淘汰,据成绩好坏定为三个甲次。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一甲例为3名,分称状元、榜眼、探花,如鼎之三足,是故一甲又称鼎甲。鼎甲进士入仕起点也高,例入翰林院,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俱为从五品,高于中央六部主事(正六品)及地方知县(正七品)。[10]每科鼎甲新鲜出炉,荣耀无比,清代末科探花商衍鎏有过切身体验:
余甲辰科[11]传胪后,顺天府尹沈瑜庆[12]于东长安门内结彩棚,设长案陈列由礼部颁赐之金花绸缎表里,迎一甲第一、二、三名进士。递法酒,簪花披红,备马三匹,三人上马中道出,鼓乐执事彩旗前导,由东北行径东四牌楼至新街口顺天府尹署。府尹迎于阶下,三人下马登堂,乐作开宴。于大堂南向设三席,一甲三人每人一席为客席,北向一席为顺天府尹主席,就座举酒即起,迎送皆于署内外列队举枪致敬排杖奏乐。礼毕,顺天府尹送三人上马,用原鼓乐彩旗经地安门外、西四牌楼出正阳门至南城,榜眼、探花送状元刘春霖至直隶会馆归第,次探花送榜眼归第,次探花归第,余与朱汝珍皆广东人,遂同至粤东会馆。所谓归弟者,实送归各人本省之会馆,因举子多无住宅在京。是日会馆演戏宴客,请是科主试房考、复试殿试之各阅卷官。(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
事距清王朝复灭仅八年,排场不减,遑论明清鼎盛时期了。
明镇江府鼎甲进士共3人,状元、榜眼、探花各1人;清镇江府鼎甲进士共11人,内状元4人、榜眼2人、探花5人,分别列表于下:
表9-5 明代镇江鼎甲进士表

表9-6 清代镇江鼎甲进士表

明代金坛县不只进士数领先于丹徒与丹阳,鼎甲数也多于丹徒与丹阳。清代丹徒进士数在府内大幅领先,但鼎甲数则少于溧阳与金坛。明清镇江府虽有过14名鼎甲进士,但从政后在仕途成功者不多,其中只有2人仕至大学士,一为明代丹徒人靳贵,任过明武宗朝大学士;一为清代金坛人于敏中,任过清乾隆朝大学士。[13]两人在位时政绩虽著,但前者未能入传《明史》,后者身后却被乾隆帝追责,留下遗憾。一般说来,鼎甲进士无需要朝考直接进入翰林院,官阶起点相对较高,优于二、三甲进士,在漫长的仕途中被擢升为中高级官员的机遇相对较大。此外,鼎甲进士的社会影响也大,有关状元、榜眼、探花的传闻轶事常常会出现在小说及戏剧中,为人们津津乐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封建最高统治集团所乐于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