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镇江进士
镇江在元代称镇江路,辖属于江浙行省。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统军占领集庆(南京),改为应天府。其时元将定定驻守镇江,朱元璋随即“遣徐达攻镇江,拔之”[1],改镇江路为江淮府。同年又改称江淮府为镇江府,派义子沐英与大将耿再成镇守。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为都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改称应天为南京,此即明代的两京制度。南京行政区也称直隶省,是为南直隶。据《明史·地理志》载,南直隶“统府十四、直隶州四、属州十七、县九十有七。北至丰沛,西至英山,南至婺源,东至海”[2],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及上海地区。镇江府隶属于南直隶,下辖丹徒(含府城)、丹阳、金坛3县,是南直隶14府中辖县较少的一个府。明制,在地方上设置三司,以布政使司掌一省之行政,按察使司掌一省之司法、刑狱,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一省之军事。都司下设卫所。明政府在镇江地区设有镇江卫,卫下设所,是地方驻军单位,卫所军籍子弟也有考中文、武进士的。
明初,镇江是京师应天的门户。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镇江府是南直隶的腹心地区。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至宋代已成定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除漕河(大运河)终年繁忙外,陆驿及江航也是终年川流不息。自京师(北京)会同馆至镇江府京口驿,陆驿行程2490里畅行无阻,而自上游宜昌至下游海口江航条件优越,航行便捷。长江在镇江又与大运河交汇,更使镇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东南交通枢纽。镇江地区手工业、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在宋元基础上进一步繁荣,是江南地区商品货物的著名集散地(上江粮米、四川木材、苏杭丝绸、松江棉布等)。从明代各类程图、路引(交通指南)的记载中也感受到这里交通便捷,人流、物流、车流、舟流往来不绝[3]。明初日本室町幕府时期著名汉学家绝海中津来明求法,曾登临北固山,近见作为府治的铁瓮城旧址,及山下繁忙兴盛的临江港口,远眺春色满园的京口城市,写下著名的《多景楼诗》:“千年城堑孙刘后,万里盐麻吴蜀通,京口云开春树绿,海门潮落夕阳红。”而明代著名世情小说《三言》中也多处提到镇江码头、镇江街港及镇江名胜等,应是这一地区社会经济活跃及社会交往频繁在文学创作中的必然反映[4]。明清时期镇江地区人文兴盛,科甲相继,还出现一批诗书传家的科举家族。据文化史学者沈登苗的研究统计,明清人才最多的32个城市中镇江列第26位,明清进士最多的46个城市中镇江列第25位,[5]排位居中,但在全国二百多个府及直隶州中应是位居较前方阵中的。本书最后一章即对明清镇江进士作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