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镇江地区句容进士

第六章 今镇江地区句容进士

句容历史久远,商末时西北周部落中一支辗转来到东南地区,自皖境渡江进入江东,到达茅山丘陵、宁镇丘陵及沿江地带,其后再不断向湖西及太湖平原推进。句容就有太伯、仲雍采药句曲山(茅山),传授农耕技术而受当地土著百姓拥戴的传说。秦汉时句容地区已有行政设置,秦在今句容北境沿江地设置江乘县(隋初撤并)。江乘还是秦汉至六朝时江左著名古渡之一,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最后一次出巡,过丹阳(彰郡)、至钱唐,临浙江,“还过吴,从江乘渡”[1],北归途中病死于沙丘。西汉武帝时置句容县,为丹扬郡(郡治宛)所辖17县之一[2]。唐代大部分时间句容与江宁均隶属于润州(润州所辖6县为丹徒、丹阳、延陵、金坛、江宁、句容;有段时间唐设昇州,江宁、句容隶昇州。)五代时,句容隶属昇州[3]

自宋元至明清,句容县均隶于江宁府(南京)。

句容地处江南,又为金陵属邑,编户数万,物产瑰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句容教育与举业也日益兴盛。句容儒学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学址在县衙之东。宋初开宝年间(968—976年)重建。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句容知县叶表“以县南驿改造,即今地”[4]。明清多次重修、增建,以彰显朝廷兴贤育才之意。兴教既能敦厚风俗,开化地方,又能为国家育才、储才,以备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