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润州进士考析
隋代短暂,科考还未定制,总共举行过数次,内进士一科录得十数人。已知姓名的隋代进士有杨纂、张损之、侯君集、孙伏伽、房玄龄、温彦博等,大多在两《唐书》中有传。如杨纂,华州华阴人,父杨文伟为隋温州刺史。杨纂于“大业中,进士举,授朔方郡司法书佐”[31],后效力于李唐王朝,官至户部尚书。再如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雠秘书省”[32],于隋末补隰城令。这些前隋进士仕唐后,多为李氏所重用。因科举始创,人数很少,未见有隋代润州进士的记载。
唐代289年中共开进士科260多次,计取进士近七千人,远远超过隋代,盛唐时进士及第者中已流行有题名会,中唐以后又有《登科记》、《登科录》之类的专门编纂,但因年久代远,历经战乱后渐不见真迹。有关唐代进士的记录散见于一些史籍、碑刻、地方志书中及唐人诗歌中,清人徐松对唐、五代科考作了全面梳理,撰有《登科记考》,搜罗甚富,是研究唐代科举史的权威史著,但每科进士及诸科名录仍有相当阙佚。今人孟二冬又对《登科记考》作补充和订正。撰有《登科记考补正》。唐代润州(包括昇州)进士身份及其籍贯不少记载不一,缺佚也多,现作梳理辨析如下:
马怀素,新、旧《唐书》中均有传,《唐才子传》未载。《旧唐书》记其“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新唐书》则记其“擢进士第,又中文学优赡科,补郿尉”。南宋《嘉定镇江志》及元《至顺镇江志》也记其是进士,《至顺志》进而定为调露二年(680年)榜进士。但清代学者徐松据马怀素墓志铭[33],称他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举孝廉,而非举进士;是诸科出身,不是进士出身:“墓志铭:‘怀素字贞规。……十五遍诵《诗》、《礼》、《骚》、《雅》,能属文,有史力。长史鱼承晔特见器异,举孝廉,同载入洛。’按咸亨四年怀素年十五。《旧书》本传言举进士,墓志不载,盖即举孝廉之误也。今从墓志。”马怀素虽于咸亨四年(673年)考中诸科,但并未被授职,继于上元三年(676年)在洛阳应制举,考中文学优赡科,始被授职,是年十八岁。因进士科最为士子看重,马怀素也有可能于调露二年(680年)再中进士科,是年二十二岁,这与他少年时应试诸科,继考中制举并不矛盾。是故,有的学者如陈补就认为:“今参元时方志,尚难遽疑《旧传》为误。姑并存,俟考详。”孟二冬在《登科记考补正》调露二年(680年)进士目中列入马怀素名,并补充明万历《丹徒县志》的类似记载。另外,收入《四库全书》的明代姓氏专著《万姓统谱》也收有马怀素:“马怀素,丹徒人,举进士,累官左台监察御史。”[34]同为清人所编的《全唐文》也称其“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总之,马怀素是进士出身还是诸科出身有两种说法,现列为进士,并保留不同说法。
许恩,江宁人,开元进士,入仕任左拾遗,开元中岑参有《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兼寄王昌龄》诗[35]。
蔡希周、蔡希寂,润州曲阿人。《嘉定镇江志》:“蔡希周,曲阿人,开元十二年举进士登第,官监察御史。(蔡)希寂,希周弟,登进士第,终渭南县尉。”[36]元《至顺镇江志》记蔡希寂是曲阿人,于开元十二年登进士第。《新唐书·艺文志》也称监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为曲阿人。更早的《元和姓纂》丹阳蔡氏条中,考丹阳蔡氏为汉济阳蔡质之后,蔡质玄孙蔡豹于西晋末南渡过江,“遂居丹阳”,唐代蔡氏兄弟即是此支后裔:“丹阳,状云(蔡)质后,唐司勋郎中希寂。”[37]蔡氏兄弟是曲阿人无疑。但称蔡氏兄弟为进士只见于历代地方志书(府县志及省志)的记载,《新唐书·艺文志》只提蔡氏兄弟为曲阿人,而未明两人的进士身份。元《唐才子传》未给蔡氏兄弟列传,清《登科记考》开元十二年进士条中只列名杜绾、祖,未列蔡氏兄弟。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据《嘉定镇江志》的记载,列蔡希周于开元十二年进士名录中。《补正》附考中录有蔡希寂的事迹:
蔡希寂,曲阿人,进士第,谓南尉。孟按:《补遗》册六,第74页,张阶撰天宝六载(747年)十月十九日《唐故朝清大夫尚书刑部员外郎骑都尉蔡公(希周)墓志铭并序》:“公之令第曰兹洛阳尉希寂季深,渊英茂异之士,初射策高第,尉于渭南,与公并时焉。”志末署:“第七弟朝议郎行洛阳县尉希寂字季深书。”[38]
墓志铭并序所记“初射策高第,尉于渭南,与公并时焉”,可能就是其后地方志书记载的依据,除《嘉定志》外,明隆庆《丹阳县志》也称:“蔡希周,与弟希寂同登开元十二年进士,并有诗名,长于咏吟。希周历官监察御史,希寂终渭南县尉。”[39]
丁仙芝也是曲阿人,《新唐书·艺文志》云:“曲阿有余杭州尉丁仙芝……”《嘉定镇江志》称“丁仙芝,曲阿人,进士第,官余杭尉。”明隆庆《丹阳县志》记他是“开元十二年第”,又记:“丁仙芝,举进士。为余杭尉,工诗。郡人又有陶翰、殷遥、张潮,皆以能诗闻于时,编唐诗者往往采焉。”[40]清康、乾《镇江府志》也记他于“开元十二年举进士,官余杭尉”,称他“居官清廉,工诗”。但徐松在《登科记考》中考定丁仙芝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储光羲《贻丁主簿仙芝别诗》注云:‘丁侯前举,予次年举。’又云:‘同年举而丁侯先第。’按光羲于十四年及第,则仙芝在此年也。”[41]
储光羲的籍贯有两说,一说如元《唐才子传》称他为兖州人:“光羲,兖州人。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有诏中书试文章。尝为监察御史。值安禄山陷长安,辄受伪署。贼平后,自归,贬死岭南。”[42]另一说称他是润州延陵人,如镇江历代志书均作如是说。其实《新唐书·艺文志》已明载:“(包)融与储光羲皆延陵人。”更早的如《元和姓纂》也记储光羲是润州人:“开元汜水尉储光羲,润州人。生石,石生燕客;燕客生嗣宗,校书郎;生隐,检校郎中。”[43]《元和姓纂》一直记到储光羲的四世孙,可知储光羲为润州延陵人当无疑,兖州或为其祖上郡望。储光羲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及第后,又应召至中书试文章,历官监察御史。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裁并延陵县,分入金坛、丹阳。民国《重修金坛县志》人物志记“唐储光羲居(金坛)县西四十里孝德乡庄城西村”,即出生于今金坛庄城。
樊系一直被地方志书漏记,实应是开元十七年(729年)润州籍进士。《登科记考》据《太平广记》所引《定命录》,补列樊系为开元进士:
员外郎樊系未应举前一年,尝梦及第。榜出,王正卿为榜头。一榜二十六人。明年方举,登科之后,果是王正卿为首,人数亦同。按开元中惟此二年进士二十六人,而无状元姓名,故载此俟考。[44]
但徐松所考未明樊系籍贯,今查《元和姓纂》樊姓诸郡目下记有:“谏议大夫樊系,润州人,吏部员外郎”[45],樊系应是开元润州籍进士。
陶翰在《唐才子传》中有简传:
(陶)翰,润州人。开元十八年崔明允下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辞,与郑昉同时,官至礼部员外郎。为诗词笔双美,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裁制。大为当时所称。今有集相传。
陶翰是开元十八年(730年)润籍进士,第二年(731年)又中制科(博学鸿词科),始被授职。与陶翰一起再中制举的还有著名诗人王昌龄。《新唐书·艺文志》在《陶翰集》条下也注明:“润州人,开元礼部员外郎。”
谈戭,元《至顺志》载谈戭是开元二十年进士,曲阿人,南宋《嘉定志》也记谈戭登进士第。
申堂构,丹徒人,南朝陈南徐州刺史申禺后裔。“陈有南徐州(刺史)申禺,禺八代孙堂构,唐虞部员外郎,生稷。”[46]《嘉定镇江志》称申堂构登进士第,《至顺镇江志》定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官武进尉。明万历《丹徒县志》也记申堂构是开元二十二年进士,为武进尉。开元二十二年李琚榜共录进士29人,《登科记考》中列出姓名的进士有李琚、阎防、张茂之、颜真卿、杜鸿渐、卻昂、魏缜、梁洽、王澄等9人,申堂构虽不见于这9人中,但历代地方府、县志及省志均列申堂构为开元润州进士,宜列入。
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在《唐才子传》中有传,均为天宝进士。《唐才子传》称:“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来寓丹阳,耕山钓湖,放适闲谈。”其实安定是祖籍,《新唐书·艺文志》在《皇甫冉诗集》注中称其为“润州丹阳人”。皇甫冉十岁能作文,张九龄见之叹为清才。天宝十五载(756年)考中卢庚榜进士,任无锡尉。唐代宗大历(766—779年)初,改任河南节度王缙掌书记,后官至拾遗、左补阙。皇甫冉弟皇甫曾先于兄为天宝十二载(753年)杨儇榜进士,任侍御史、贬舒州司马,改阳翟令。其亦善诗,“与兄名望相亚”。皇甫兄弟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也均有简传,称兄弟两人于“天宝中,踵登进士”。
包何、包佶在《新唐书》及《唐才子传》中也均有记载,为润州延陵人。《唐才子传》记兄包何“天宝七年杨誉榜及第”,又记弟包佶“天宝六年杨护榜进士”,兄弟接踵,前后登科,成为科考佳话。二包均有诗才,包佶更有治才。《嘉定志》及《至顺志》均记包佶为兄、包何为弟,或误。明《万姓统谱》记包融子,也是先书包何,后书包佶:“(包融)子何,起居舍人;佶,刑部侍郎”,与《唐才子传》合。[47]
张晕;一作张翚,润州曲阿进士,官校书郎。宋《嘉定镇江志》:“张晕,曲阿人,进士第,官校书郎。”清《登科记考》引《唐诗纪事》一则材料,定为开元进士,列入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条中。
孙革,民国《江苏省通志稿》补,为广德(763—764年)进士,上元人。韩翊有《送孙革及第后归江宁诗》。一说是大历进士。[48]
陈羽,民国《江苏省通志稿》补为建中(780—783年)进士,上元人,任乐宫尉佐。一说为贞元进士[49]。
冷朝阳在《唐才子传》中有简传:“朝阳,金陵人。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及第。不待调官,言归省觐。自状元以下,一时名士大夫及诗人李嘉祐、李端、韩翃、钱起等大会,赋诗攀饯。以一布衣,才名如此,人皆羡之。”[50]《登科记考》据此定为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又引李嘉祐《送朝阳登第归江宁》诗及钱起《送朝阳擢第后归金陵觐省诗》佐证。《唐才子传》称冷朝阳考中进士后“不待调官”即辞归江宁,而《全唐诗》小传则记他曾“为薛嵩从事”。
汤贲,《嘉定镇江志》记:“汤贲,字文叔,丹阳人。贞元中,为宋州刺史”,未言中进士。《至顺镇江志》科举条中未列汤贲名,明隆庆《丹阳县志》进士条中则记:“汤贲,贞元初第,官至宋州刺史”[51]。清府志及省志也记汤贲为贞元(785—804年)进士。贞元共二十年,清《登科记考》列出有姓名的部分贞元进士中虽未见汤贲名,但也不能否定明清省府县志的记载。
权璩,权德舆子、权皋孙。权氏自权璩祖父权皋起自北方南徙润州丹徒,到权璩时已是第三代了。权皋为秦州(天水)人,而权璩应是祖籍秦州、本籍润州。《嘉定镇江志》记权璩祖父权皋南渡后居润州丹徒,其子“(权)德舆,字载之,……居丹阳练塘”。《至顺镇江志》又记:“权璩,字大圭,德舆子,居丹阳练塘。”[52]可知权璩祖父权皋自北方南迁丹徒,其子权德舆再迁润州丹阳,权璩即居丹阳练塘。《嘉定镇江志》称,“(权)璩字大圭,德舆子,元和二年登进士第,历监察御史、中书舍人”[53],后因事被贬阆州刺史。《登科记考》元和二年进士条列有权璩名,并注:“《永乐大典》引《嘉定镇江志》:‘璩字大圭,德舆之子。元和二年登进士第。’”
许浑,祖籍湖北安陆,唐高宗宰相许圉师之后。许浑约于元和末、长庆初(821—824年)自湘谭迁居润州丹阳郡,太和六年(832年)自润州赴长安考中进士。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许浑,丹阳人。官刺史。所赋诗,号《丁卯集》。”[54]《唐才子传》称:“浑,字仲晦,润州丹阳人,圉师之后也。太和六年李珪榜进士,为当涂,太平二县令。”《登科记考》又引许浑《及第后春情诗》补证。许浑曾任润州司马,后拜监察御史,终眭、郢二州刺史。许浑当年迁润及后来分司朱方时在润州丹徒买田筑室,退仕后隐居润州城南丁卯桥村舍。在丁卯编录诗集,取名《丁卯集》。许浑本贯说法不一,但他自己及世人均认做润州丹阳郡人,县、府、省志均作润州人,《唐才子传》及《登科记考》亦作如是说,列为润州籍进士(参见本章后文)。
顾非熊是顾况子。顾况本苏州人,也有称是海盐人,其实唐代苏州吴郡辖有今浙北的嘉兴和海盐。顾况是肃宗至德进士,在德宗朝曾被浙西观察使兼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延为幕僚,任职江南判官,在润州生活多年。韩滉病故后,柳浑为相,曾荐他为秘书省校书郎。顾况因仕途不得意,未久归吴。李泌拜相后,再召他入京,荐为著作郎。其间顾况因曾作诗得罪朝中权贵,在李泌病故后被贬出京师任饶州司理参军,前后有数年。终不得志,“遂全家去,隐茅山”[55],炼丹学道,不问世事。据《唐才子传》记,顾况暮年得一子即夭,年七十时又生一子,名非熊。可知顾非熊出生茅山(金坛西及句容东南)。清《金坛县志》记:“顾非熊,父况,由苏州迁居茅山,遂为金坛人。”[56]《嘉定志》、《至顺志》及《登科记考》俱记顾非熊为会昌五年(845年)进士。《登科记考》引《唐摭言》的一则材料:“顾非熊,况之子,滑稽好辩,凌轹气焰子弟,为众所怒。非熊既为所排,在举场垂三十年,屈身聒人耳。会昌中,陈商放榜,上怪无非熊名,诏有司追榜放及第。时天下寒进皆知劝矣!”是知非熊因性格上的原因困于科场多年,后在皇帝亲自过问和干预下才被追榜补录的。非熊及第后历任州县佐官,曾为盱眙簿。顾况是苏州吴郡进士,其子顾非熊虽出生于金坛茅山,但约定俗成,省志(《江南通志》、《江苏省通志稿》)及府郡志(明清《镇江府志》)均不录顾非熊为润籍进士。其中省志录顾况、顾非熊父子为吴郡苏州进士[57]。民国丹徒陶绍莱在所编《润州唐人集》凡例中也说:“是编从《丹阳集》例,故所录诗人以润籍诗人为断。其侨寓润州而史传古碑志暨前贤著录均不言其著籍于润,如权德舆、张祜、刘太冲、刘太真、顾况、顾非熊、朱放、朱绅等诗集,皆不收录。”[58]
王总及第年代不详,《嘉定志》与《至顺志》均记他是“丹阳人,尝举进士”。《至顺志》还举证:“许浑有《送(王)总下第归丹阳》诗”,此处丹阳也即润州丹阳郡。
胡悦在省志(《江南通志》及《江苏省通志稿》)上列名为武宗会昌(841—846年)进士,清乾隆《句容县志》选举志中列胡悦为会昌进士,又记任“国子监助教”[59]。
项斯,清《江南通志》未载,民国《江苏省通志稿》补入,注为昇州人,会昌进士。
此外,《嘉定志》人物卷中载有樊晃(光)名,云:“润州人,官硖石主簿”,未云为进士。它志均不收。《国秀集》录有“前进士樊晃诗一首”,《润州唐人集》作者据此称:“(樊)晃,句容人,进士第,硖石主簿。”查乾隆《句容县志》选举志进士条中也不收樊晃(光)。
历代旧志有记王昌龄、权皋、萧颖士、刘太冲、刘太真、李绅等人为润州进士的,细经辨析,应予剔除。一是王昌龄,新旧《唐书》中有传,记载均简。《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记:“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适宦达,自有传。”又记:“王昌龄,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科,再迁汜水县尉。”《新唐书》则记王昌龄为“江宁人,第进士”。可见新、旧《唐书》说法就不同,一说京兆人,一说江宁人。清《江南通志》及民国《江苏省通志稿》采用《新唐书》说,列他为江宁籍进士。王昌龄在《唐才子传》中列传,且较详:“昌龄,字少伯,太原人。开元十五年李嶷榜进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辞,迁校书郎。后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尉。……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焕、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60]是知王昌龄所以号称王江宁,是因曾任润州江宁县令。近代镇江学者陶绍莱辑有《润州唐人集》十四卷,在凡例中对王昌龄籍贯曾作辨析:
“按全唐诗、唐才子传所称,昌龄里贯京兆、太原虽异,而宦于江宁,致有王江宁之称。……昌龄乡里固实非江宁,其以人江宁称也,盖如刘隋州、柳柳州例耳!晁陈马诸录及省郡志俱从新〔唐〕书以江宁人称之,误矣!是编故不收入。”[61]
可知省志收王昌龄为开元地方进士值得商榷,本书也不列入。
二是权皋,前文已经提及,《旧唐书》称他是天水略阳人,《新唐书》称他是秦州略阳人,秦州是天水的古称,位于关内。天宝六载(747年)他考中进士赴河北任职。后被安禄山表为蓟县尉,署幕府从事。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夕为避祸,以诈死骗过安禄山,载母急徙南方,渡江“徙润州丹徒”。权皋本人是秦州进士而非润州进士,其孙权璩才是润州籍进士。
三是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唐书》中列传,以《新唐书》记载为详。《新唐书》称:“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萧)恢七世孙,祖(萧)晶……客死广陵。”《旧唐书》传中记李林甫曾召见他,“时颖士寓居广陵,母丧,即缞麻,而诣京师,径谒林甫于政事省”,而为李林甫所恶。可知萧颖士自祖父萧晶起京已移居广陵。《登科记考》引李华《萧颖士文集序》:“兰陵萧君颖士,七岁能诵数经,背碑复局。”(南)兰陵(今镇江丹阳东北)为东晋南朝时南下的萧氏祖先侨居地,萧颖士即其中一支后裔,但本人不是润州籍人。另《嘉定志》记他任过润州金坛尉,《至顺志》则据此误写成润州金坛人了。
四是刘太冲、刘太真兄弟,俱为天宝进士,新、旧《唐书》俱称是宣州人,宋元镇江旧志称“居北固”,元《至顺镇江志》还引萧颖士的《送太真归丹阳(郡)诗并序》为证。刘太冲、太真兄弟是宣城人无疑,或曾寄居过润州,但不是润州籍进士。清康熙、乾隆《镇江府志》进士条中已删去,省志也不载。
五是李绅,唐宪宗元和进士,中唐大臣,曾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浙东观察使、宣武节度使,武宗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迁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旧唐书》本传记他“本山东著姓,……父晤,历金坛,乌程、晋陵三县令,因家无锡”。李绅六岁时其父病故,由母卢氏教以经义。《新唐书》传称其父“世宦南方,客润州。绅六岁而孤,哀等成人。”《唐才子传》则记“绅,字公垂,亳州人”。也有称“本赵人,徙家吴中”。不管怎么说,李绅祖籍北方,其父李晤长年在南方任职,迁家吴中无锡。无锡隶属常州毗陵郡,而非润州丹阳郡,《新唐书》误为润州。有的志书据此称为润州无锡进士,亦误。
以上王昌龄、权皋、萧颖士、刘太冲、刘太真、李绅等为非润州籍,本著不予列入唐五代润州进士表中。此外,《登科记考》据《唐才子传》列戴叔伦为贞元十六年(800年)陈权榜进士已被学者证明为误。戴叔伦,字幼公,润州金坛人。《新唐书》立有简传(《旧唐书》未立传)。戴叔伦早年师事萧颖士。唐肃宗上元年间(760—761)刘晏任度支、铸钱、盐铁使兼转运常平等使,整顿财政,戴叔伦表请入幕,曾负责湖南盐铁转运事务有绩。继入王皋幕,曾试守江西抚州刺史,作均水法便民。德宗朝时迁容州刺史、经略使,“绥徕夷落,威名流闻。其治清明仁恕,多方略,故所至称最”[62]。未几病卒。戴叔伦是中唐一位颇有治才的名诗人,正史对他对评价颇高。但《新唐书》本传中未言戴叔伦是进士。元《唐才子传》记戴叔伦是“贞元十六年陈权榜进士”,清《登科记考》据此将其列入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名录中。著名学者岑仲勉在《唐史余渖》中提出质疑,所据是唐权德舆撰写的《戴叔伦墓志铭》(载《全唐文》卷五百零二)。墓志铭中记戴叔伦病卒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年五十八。既死于贞元五年,怎会有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一说,是《唐才子传》为误,《登科记考》继误。另墓志铭也未明提戴叔伦是进士,只说“公早以词艺振嘉闻”之句,岑认为“其词甚泛”,也不能作为进士出身依据。今人孟二冬在《登科记考补正》中已将戴叔伦从贞元十六年进士条目中移去,并在《登科记考补正》附考中列引岑仲勉、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箋》)的考说材料。[63]还需补充的是本地所有志书,如南宋《嘉定志》、元《至顺志》、清《镇江府志》、《金坛县志》及清《江南通志》、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在进士条中均未列戴叔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