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镇江科举家族(下)

三、明清镇江科举家族(下)

1.赵徵禾、赵臣杰家族

镇江丹徒东乡大港(洪溪)赵氏是闻名远近的耕读世家,在前文(镇江武进士)已作简述。据赵氏宗谱记载,始迁祖赵子为宋皇室后裔,北宋末携家先居京口,建炎初因金军渡江南侵再迁至丹徒东乡大港。元初繁衍至十世时,出现族史上的十八大分(内五分祖赵由镇及九分组赵由镜两支迁徙云南、十分组赵由杰后裔不传)。仅以二分组赵由志为例,自元代至清乾隆年间又传十四世,合为二十世,其系“更衍为三十四分,生齿万余,其数居合族之大半”[73]。明清时期,赵氏子弟也有迁回镇江府城及迁居丹徒它乡和外埠者。

赵徵禾,字宜孙,又字聘山,号继吾,又号也辛,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丹徒县民籍,大港赵氏后裔,丹徒籍学者赵彦侢本生子,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南乡试举人。自高高祖以下嫡传为:赵祥林(高高祖)—赵盛谊(高祖)—赵行立(曾祖)—赵文义(祖父)—赵彦传(嗣父,生父赵彦侢)—赵徵禾。大港赵氏是地方耕读世家,子弟多务农为本,或经营百业,内中不乏儒学之家,子弟发愤读书,习儒从仕的历朝都有。以赵徵禾父祖为例,高祖赵盛谊和祖父赵文义都是国学生,曾祖赵行立为邑庠生,生父赵彦侢为增监生,曾数次受聘为江南乡试堂备,著有《三愿堂日记》,为晚清重要乡邦文献。嗣父赵彦传则是岁贡生,为江苏试用训导,也曾数次受聘为江南乡试房荐,著有《姚选唐宋诗注》及《习吾斋稿》。除嫡传外,仅赵徵禾堂伯叔、堂兄弟辈属取得功名或成为儒学生员的为数也很可观。仅赵徵禾堂伯叔、堂兄弟辈中就出了进士4人(赵佩湘、赵霖、赵楫、赵树禾)及举人3人(赵彦修、赵丹禾、赵徵禾本人)。其数已超过镇江柳氏与迁润鲍氏,则赵徵禾家族也是清代镇江地方上的科举家族。

赵臣杰,字少数琴,号异于,生于晚清同治元年(1862年),丹徒县民籍,镇江府候廪生、光绪朝江南乡试举人。明代时大港赵氏后裔赵同文迁家镇江府城内,定宅于绿水桥畔,被称为赵氏迁城支始祖,赵臣杰即是此支之后。自赵同文至赵臣杰历有11世,嫡传为:

自明代至晚清,迁城赵氏已历11世,嫡传裔11人中乡试举人1人、太学生4人、贡生1人、郡庠生2人、邑(县)庠生1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赵臣杰考中江南乡试举人,名列第50名。从上可知,迁城赵氏家世业儒,代有传人。再从赵臣杰伯叔祖、伯叔父及堂兄弟三代看,取得科举功名或取得科举生员资格的为数也多。如伯叔祖辈中的赵增为道光朝举人,议叙知府,其他如赵合堃、赵配堃、赵惟宝、赵衷、赵培、赵元林、赵震、赵捷登、赵楷林、赵寿林均是太学生,其中赵培任詹事府主簿、赵楷林入玉牒馆任誉录。另一伯叔祖赵堉林学历只是郡庠生,但行政有绩,后任云南宁州知州、广西直隶州知州。赵臣杰的伯父、叔父辈中,赵思曾为湖南候补同知、实署武黄江防同知、赵炳奎(恩贡生)为候选直隶州州判。赵臣杰之堂兄弟辈中的赵如城、赵如辰、赵樊生、赵光裕、赵广生也是太学生。此辈中的嫡堂兄弟赵臣弼任金州海防同知、浙江奉化知县。另一嫡堂兄弟赵臣翼后来考取北闱举人,继中进士。[74]

2.张恩寿家族

张恩寿,字颐伯,号海珊,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镇江府丹徒县民籍,县学附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举,榜列34名。光绪三十年(1904年)联捷成进士,二甲56名。此榜(恩科)还录有京口驻防蒙古正白旗人云书。第二年即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张恩寿(镇江府)与云书(京口驻防)成了镇江地区最后被录取的进士。

张恩寿与张玉书非同支。张玉书家族于元末迁入丹徒,世居镇江城南门内张家巷,而张恩寿之张家早于南宋时即自北方南迁丹徒,世居镇江城内堰头街,其家族在丹徒生活史比之南门大街张家要早许多。堰头街张氏始祖张楷,字必正,于北宋末任职左殿干承节郎,南宋建炎初南渡,因功赐田于丹徒,故置家京口。后世尊为迁润始祖。二世至十七世先后生活在南宋、元朝及明朝。十七世张拱辰,字元枢,生活在明末,曾于崇祯年间倾尽家产赈济饥民,被朝廷受予七品散官。自十八世后,张氏子弟生活在清代。

一世张楷至清末张恩寿共传二十六世,其嫡传如下:

有清一代堰头街张氏子弟读书习儒蔚然成风,自高高祖张光裕至张恩寿,嫡裔中就出了两个举人、两个进士。二十一世张光裕为清前期人,字赞皇,号松存,丹徒县学邑庠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考中举人,再经大挑,[75]名列一等,出任湖北兴山知县,改宜都知县,迁归州知州。乾隆三年(1738年),出任湖北乡试同考官。其弟张光祺,则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曾任广东永安、新宁等县知县,后迁惠州府碣石同知。二十二世张潮普,乾隆时人,张恩寿的高祖父,考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江南乡试举人,夺得第1名,是为解元。两年后(1772年)又考中乾隆壬辰科进士,曾充任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四川乡试同考官。二十二世张明谦是张恩寿叔高祖,考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进士,比张潮普还早一年。后在户部任职多年,由主事升任郎中,继外放任职江西吉安知府。二十二世张朝鼐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举人,曾任江南吴江县学教谕。二十二世张明泰则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曾任景山教习。张恩寿的堂曾祖张学仁(二十三世)为清中叶镇江地方名诗人,时人将他与应让、吴朴、鲍文逵、顾鹤庆、王豫、钱之鼎并列,号称“京口七子”。诗著有《青苔馆诗钞》,又与他人合编《京江耆旧集》,收有府城及四县诗人六百多家、选诗2100多首。张学仁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乡试中举,后经大挑考选,任职安徽宣城县学教谕。[76]二十三世张学说也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是为拣选知县。张恩寿祖父、二十四世张振元是廪贡生,为候选训导。二十四世中还有张振先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经大挑考选,先后出任山西阳城、武乡、祁县等县知县及泽州府同知。二十四世张振金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曾任工部主事。张恩寿的叔父、二十五世张宝森、字友柏,同治朝拔贡生,继于光绪十四年(1888)考中举人,出任仪征县学训导,生平喜诗,成果颇丰,有《铎隐斋赋钞》、《悔庵试贴》、《泖游集》、《秣陵集》、《秣陵后集》、《味蔗轩笔记》等。

清代镇江府城堰头街张氏以科名入仕者一览表:

表7-13 清代镇江堰头街张氏进士

表7-14 清代镇江堰头街张氏举人及贡生

堰头街张氏诗书传家,儒风蔚然,子弟中除部分摘取科举功名外,更有众多的科举生员。仅清末二十六世张恩寿胞弟及嫡堂兄弟中,太学生就有7人,郡、邑庠生则有8人,张恩寿则是这一辈群中的佼佼者,是镇江府籍产出的最后一名进士。

3.高觐昌家族

高觐昌,字葵北,号绍芬,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丹徒县廪膳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第二年联捷成进士。

高家先祖在明代为卫所武官。明制,地方设置三司,以布政使司掌一省之行政,以按察使司掌一省刑法,以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一省军事,都司下设卫所。据《丹徒高氏宗谱》记载,高氏原籍安徽凤阳,明洪武年间高裕任职南直隶镇江卫指挥佥事,遂自凤阳徙家镇江,户入卫籍(军籍),高裕被遵为迁润始祖。[77]高氏子弟世居镇江府城南门内。二世祖高璟、三世祖高汉均袭任为镇江卫佥事职,四世高仕为镇江卫舍人,五世高友、六世高俊均为镇江卫左所千户。自明初一世祖高裕至晚清十五世高觐昌嫡传简示如下:

高家在明代为地方卫所世袭武官,入清后高氏子弟业儒应考者日众,由明代武职世袭之家转变为科举生员众多的儒学之家:

表7-15 高觐昌家族的科举情况

取得功名及入仕的则有:高青选(十四世),道光二十年(1840年)顺天乡试举人,经大挑列二等,授职丰县儒学教谕。高云祥(十四世),咸丰五年(1855年)顺天乡试举人。高沛霖(十四世),太学生,分发浙江候补县丞。从比较可见高家功名最高的是十五世高觐昌,光绪十一年(1885年),27岁的高觐昌考中江南乡试举人,榜列第16名。光绪十二年(1886年)联捷会试中式,榜列84名;殿试排名二甲69名。新进士朝考列第一等50名,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高觐昌曾任翰林院编修、广州知府等职(见第四章),致仕后居镇江府城北门外东码头。

高觐昌娶妻何氏,生有二子:高慎儒、高恒儒,为十六世。何氏是明清镇江著名医家及地方科举家族。从高觐昌硃卷档案可以看出其受业师(从学老师)即“京江后七子”之一的周伯义(字子如)。周伯义撰有《焦东阁诗钞》,辑有《京江后七子诗钞》,还辑有《金山志》和《北固山志》,才气横溢,学问渊博,肄业师及受知师则有祁德昌(前丹徒知县)、蒋启勋、赵佑宸、魁元(均为前镇江知府)、沈敦兰、陈钦铭(均为前常镇通海兵备道台)、徐文达、洪汝奎、孙翼谋、程桓生(均为前两淮盐运使)、晏端书、韩弼元(前梅花书院山长)等,可知师承传授、渊源自有。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高觐昌回籍守制,修缮祖墓,在城外南郊遇鹤林寺僧。寺僧相告于米芾墓前掘土得碑,经高觐昌辨析是明人米万钟(字友石)当年修墓所立之碑(米万钟撰文,陈继儒书),已断为两截,但碑文尚完整,于是嘱寺僧“即旧址甃以砖石嵌碑其中”。工程量不大,高觐昌愿出资相助。事后高觐昌作记(《重树米元章墓碑记》)刻石,内称:“宋米元章墓在城南鹤林寺西南百余步。米公爱润州山水,殁葬于此。相传公为寺中伽蓝,盖其精神文字久与鹤林固结辉映相始矣!……此碑存而米公之墓存,鹤林寺古迹亦存,未始非好古一助也。”[78]辛亥后他与同榜进士鲍心增均返里家居,热心于多项地方公益活动。民国九年(1920年),丹徒县设局修《续丹徒县志》,他受聘参纂其中。与当年修复米芾墓碑一样,同是有益于地方文化之事。

4.周召齐家族

周召齐,字肄南,号濂生,镇江丹徒县开沙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沙周氏一世祖周成一于元后期任职丹徒县学教谕,始从外地迁入润州开沙。其族二世至九世生活在明代,十世起生活在清代。周氏十世周九成至十八世周召齐嫡传简示如下:

周召齐少为镇江府学拔贡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参加江苏全省拔贡生考试,取得第1名的优异成绩。第二年赴京朝考,名列二等第5名,授以候选直隶州州判,得以进入仕途。继考取八旗官学汉教习一职,教授旗人子弟。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参加江南乡试,榜列第21名,自此获得举人功名。

周家世居开沙顺江新洲,是为丹徒耕读世家,后世子弟中读书应考者为数不少。入清,仅周召齐嫡父祖辈中就有多人是太学生、贡生及府县生员,而族祖支裔中以儒入仕的前踵后继。如十一世周如濂是康熙五年(1666年)乡试举人,授职徐州州学教谕,迁升浙江镇海知县。十一世周鸿韬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入仕后曾任湖南浏阳知县。十二世周三云考授州同,曾任罗斛州州判、黎平府永从知县。十三世周大树以岁贡生任候选训导,十四世周守安则以国学生被授候选直隶州州同。十五世周宜见、周宜惠、周煜、周杰、周奎均为国学生,而周祖书以廪贡生任泰州学正,周耿光以廪贡生考选入仕,先后任过兴化、六合、邳州县学训导及盐城县学教谕。十六世(伯叔祖)、十七世(伯叔)、十八世(堂兄弟及本人)考中举人、进士的也不鲜见。

表7-16 周召齐家族的科举情况

①周葆恩、周藩均寄籍湖北,周铭恩寄籍顺天府大兴县。又经魁即举人,见齐如山著《中国的科名》第12章,内称:“经魁就是举人,不过前列之几人方有此称就是了。”
②见第四章《清朝镇江府进士》。

这三世(祖父辈、伯叔父辈、同辈)中除进士、举人正途出身者外,还有以贡生、国学生资历出任低级职务的,兹不一一列举。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开沙周氏后裔中还出过好几位武举弟子,文武相彰,引人注目:

表7-17 周召齐家族的武举情况

③周曰庠,一作周日庠,见第五章相关注释。

周门武举弟子情况在第五章《武举与清代驻防旗籍进士》中已有,这里不再重复。

5.严思忠、严良沛家族

严思忠,号小秋,镇江府丹徒县民籍,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丹徒县学附贡生,咸丰九年(1859年)江南乡试举人,榜列118名。严良沛,字月波,号迪声,镇江府丹徒县民籍,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丹徒县学附贡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南乡试举人,榜列208名。严思忠、严良沛均为润州梦溪严氏之后。

润州梦溪严氏先祖为河南汴梁(开封)人,北宋末徽宗宣和(1119—1125年)中严永中(字心传)自汴梁迁居京口,被遵为迁润始祖。传五世至南宋严思裕时从沈括后人手中买下位于镇江城东南原沈括致仕后的居所梦溪园,遂自称为梦溪严氏。再传四世,严氏后裔严泰壹再自梦溪居所迁至府城内的严家巷,但仍称为梦溪严氏。[79]晚清先后考中举人的严思中、严良沛即是梦溪严氏一支的后裔,自高高祖严金玖至严思忠、严良沛嫡传如下:

清代严氏科举生员也多,高祖辈中考上太学生的有严玉湘、严玉泠、严玉淞,曾祖辈中的太学生有严士枋、严士杰、严士杞、严士模、严士相、严士榜、严士棆、严士柱、严士林等,伯叔祖辈有严文佐、严文僖、严文佩、严文煜、严文苞、严文藻、严文荃、严文芸、严文著、严文芳、严文斗、严春海、严春泉、严春鑫、严春森、严春淼、严春焱、严春垚、严文忠、严文光、严文灼、严文保、严文奂、严文杰、、严文昭、严文蒸、严文崇、严文煊、严文渊、严文敏、严文定等30余人,是知严门生员队伍十分庞大(贡生、庠生尚未计入),生员资格又相对较高。此外父辈及本辈中取得不同级别任职资格及资历者为数似也不少:

表7-18 镇江严氏家族的科举入仕情况

严思忠、严良沛的从堂伯叔严保庸在前章已叙,制艺及学问均佳,且诗词、楹联、书画、弦管无不精通,尤擅长编剧,是嘉道年间镇江籍戏曲名家,是故清代地方志书称誉其“天才高旷”。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第1名,是为解元。道光九年(1829年)考中三甲进士。朝考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钦选直隶省广宗知县,旋告近改选山东棲霞县知县。后因曾在县署排演戏曲而被劾罢职,遂成憾事。从堂伯叔中严沛、严浚、严城也出众,严沛以廪贡生考授江阴县学教谕,迁调松江府青浦、奉贤县学训导,以绩升授山东嘉祥知县,其后被钦加二级军功及盐运司运同衔。严浚以附贡生被选授即用训导,曾任华亭、娄县教谕及吴县训导。严城是拔贡生,道光五年(1825年)参加全国贡生选拔考试,他列朝考一等第1名,旋于保和殿复试,列一等第4名,选授江南上元县学教谕。道光十四年(1834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是为解元。经选考改任河南孟津知县,再以绩迁任开封府清军同知。

梦溪严氏(严思忠、严良沛家族仅是梦溪严氏后裔中的一支),与草巷茅氏、城东丁氏、大港赵氏及医家何氏等一样,均为宋时即移居镇江的,历史久远。后世子弟在服贾、服百工的同时,也有潜心攻读、以科名振兴家门的,唯如此才能自宋元至明清使宗族得以维系,并在地方上产生一定影响。

6.汪庆生、汪青麒家族

汪庆生,字崧甫,一字菘圃,号松抚,生于晚清咸丰三年(1853年)。镇江府丹徒县民籍,世居镇江府城西门外宝塔巷牌坊内。汪庆生初为镇江府学增生,光绪元年(1875年)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榜列26名。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三甲79名,时年39岁。授户部主事,改苏州府学教授(参见第四章)。

汪氏原籍徽州,谱尊唐代汪华为徽州开派始祖。明末徽州汪氏八十一世汪象佐自徽州迁润,被尊为迁润始祖。汪象佐字君达,迁润前情况不明,从宗谱中未载学籍而身份却是候选布政司理问的头衔来看,推测或为明末捐纳的徽商。但自汪象佐迁居镇江码头后,此支后裔子弟中有诗书传家者,可谓儒风蔚然。自汪庆生太高高祖(迁润二世)汪必升至汪庆生父汪玲(迁润七世),其父祖均为国学生,这在地方众多家族中也不多见,而八世汪庆生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取得功名应是这支分裔在二百年的儒风相沐中结出的一枚硕果。

迁润始祖汪象佐生有七子,可谓枝繁叶茂。镇江汪氏家族后裔中考取举人、进士步入仕途的除汪庆生(迁润八世)外,还有多人,表列(含汪庆生)如下:

表7-19 镇江汪氏家族的科举入仕情况

五世汪廷楷是汪庆生的曾(伯)叔祖,字式庵,号仰亭,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以知县分支山东,初署滨州牧。在滨州任上巧拒干请,依法办案,断事分明,民众悦服。丁艰毕,补授山东金乡县知县。后因县学童试罢考而被问罪,谪戍伊犁。入伊犁将军幕,起草奏稿,协修地志,教习官学。归著《西行诗草》,阮元为之作序。[80]

七世汪琳是汪庆生的堂伯父,少为镇江府学廪膳生。嘉庆十八年(1813年)考中乡试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列二甲55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任国史馆纂修。考授湖广道监察御史,转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稽查缎匹库、北新仓及裕丰仓事务。其间先后出任道光二年、五年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六年会试监试官。迁任贵州石阡知府、铜仁知府,升陕西延、榆、绥兵备道,行政卓异。

汪庆生的远房堂兄弟(从堂兄弟)汪青麒也是光绪朝的润州籍进士,比汪庆生入仕还早两年。汪青麒,号少湘,又字绍芗,生于晚清咸丰四年(1854年),镇江府丹徒县民籍。汪青麒祖上与汪庆生祖上同出于徽州汪门,也是由徽迁来镇江的,但迁来镇江的时间要晚几十年。汪青麒高高祖(徽门83世)汪高进于清前期由徽州迁来镇江,汪青麒即为此支迁润六世。汪青麒祖父汪沅,字芷生,丹徒县廪膳生,仕途不畅,但精研学问,曾著有《南北史校正》,并撰有《渔舟小屋诗草》。其父汪铨,字次山,号湘人,优廪生。道光八年(1828年)参加北闱顺天乡试,考中举人。后经考选,补为景山官学教习,迁任安徽宿松、芜湖、繁昌等县知县,撰有《居兰斋诗集》,

汪青麒初为丹徒县学附生,光绪五年(1879年)考中举人,榜列114名,后经大挑(二等),授以候选教谕。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进士,任浙江嘉善知县,任满为补用知府(参见第四章)。汪清麒娶妻支氏,生有一女。

7.旗籍丰和家族

丰和,号幼农,京口驻防镶白旗蒙古籍进士,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十岁时考中举人,二十二岁考中进士。

丰和先祖为满蒙杭阿坦氏,清朝入主中原后,其先祖随部驻防江宁,隶于镶白旗蒙古克明佐领下。[81]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截汰京口驻防汉军,由江宁驻防蒙旗内拔六、七两甲官兵驻防京口。丰和先祖即随部驻于京口旗营内。

丰和太高高祖,名花鼐,娶妻巴哩克氏。高高祖宝山,娶妻姚氏。高祖伍永额,娶妻巴哩克氏。曾祖庆安,号迩人,娶妻熬氏,是道光六年(1826)进士,[82]曾任河南唐县知县、开封府同知。祖父国英,号子隽,廪膳生,娶妻舒舒觉罗氏,继娶泰楚特氏,曾任四川仁寿知县、荣县知县。父承霖,号笠农,娶妻泰楚特氏,庶妻王氏,曾任四川成都府通判。

自三保至丰和,其世系(嫡传)简示如下:

三保——花鼐——宝山——伍永额——庆安(进士、同知)——国英(廪膳生、知县)——承霖(通判)——丰和(进士、吏部主事)

这一旗籍家族自庆安(丰和曾祖)起,开始以科举显于世。伍永额(丰和高祖)生有四子,除长子庆安考中进士外,三子庆云(丰和叔曾祖)也是进士:

丰和祖父国英、叔祖父国澍、国璋、国富、国炳、国裕及众多伯、叔祖也多为太学生、举人,而叔祖父国炳、胞叔父承勋均是光绪进士(见第五章)。

表7-20 旗籍丰氏家族的科举入仕情况

丰和世家先祖入关后本为旗籍驻防军人,三代后子弟中有部分通过科考陆续踏进仕途,其中进士及第的就有五人(庆安、庆云、国炳、承勋、丰和),引人注目,是为地方旗籍科举家族。此外这个家族同样通过门户相当的联姻来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影响。如丰和祖母舒舒觉罗氏(祖父国英妻),出身于京旗满州,是进士清年公(河南即用知县)之女。舒舒觉罗氏病故后,祖父国英续娶八旗都尉、镶黄旗佐领浓英额的孙女泰楚特氏为妻。丰和之母泰楚特氏即是祖母泰楚特氏兄弟之女。丰和本人娶妻陶唐郡氏则是四川珙县知县愉曾公之女,陶唐郡氏的祖父也曾任江西南昌知县、饶州知府等职。

丰和考取光绪十九年(1893年)乡试举人,继考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其会试排名105名,殿试排名二甲83名,殿试排名优于会试排名。进士及第后,丰和被授任吏部主事(参见第五章)。

【注释】

[1]涉及讨论家族及科举家族特征的著作及专文不少,参见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等。

[2]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三节、第四节。

[3]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一。

[4]南宋《京口耆旧传》卷三。

[5]〔清〕丁绍周等重修《京江丁氏族谱》卷三,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本。

[6]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五《宋太守》。

[7]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五《宋通判》。

[8]〔清〕丁绍周等重修《京江丁氏族谱》卷三,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本。

[9]明清丁门进士见本书第三、四两章。

[10]丁传靖字号见丁传靖自填硃卷履历:“字秀甫,号岱思。一字湘舲。行一,又行三。同治庚午年四月二十日吉时生。江苏镇江府优行附生,丹徒县民籍。”

[11]丁传靖子丁瑗遵父遗命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两次向家乡镇江捐赠书籍一万五千余册及若干字画、扇面等文物。

[12]张九徵《京口茅氏重修族谱序》,民国《京口草巷茅氏宗谱》(民国六年重修)卷首。

[13]何金蔺《清故季显茅公行状》,民国《京口草巷茅氏宗谱》卷七《行状》。

[14]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九:“茅湘,字清叔,京口人,慷慨有大志。宋末急于用士,枢密陆秀夫荐于朝,从之海上,骤荐兵部侍郎。时大兵势迫,遂从秀夫蹈海而死。”

[15]明《万姓统谱》卷三十一茅湘条。

[16]〔清〕管城琪撰《清故茅母杨孺人贞节行述》,《草口草巷茅氏宗谱》卷七。

[17]〔明〕邬绅撰《赐故进士第亚中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海门公茅氏暨元配赠宜人曹氏、继配封宜人何氏合葬墓志铭》,《京口巷茅氏宗谱》卷七。

[18]民国《京口草巷茅氏宗谱》卷七《茅坚事行》。

[19]民国《京口草巷茅氏宗谱》卷七《事行》。

[20]柳诒徵撰《茅子贞先生墓志铭》,民国《京口草巷茅氏宗谱》卷七。

[21]有清一代,镇江上河边茅氏除出过两名进士外,子弟中以举人、国学生及贡生入仕的为数也不少。如茅元辂(乾隆举人、拣选知县)、茅枝(嘉庆举人、句容教谕)、茅本泉(道光举人、吴江教谕)、茅本钟(道光举人、武进教谕)、茅济之(附贡生、兖州通判)、茅本兰(仪征训导)、茅恩绶(国学生、临清知县)、茅国安(拔贡生、溧水教谕)等。

[22]储兆丰《阶平公传》,道光《京口张氏家乘》卷十。

[23]王于一《仲敬公传》,道光《京口张氏家乘》卷十。

[24]王于一《仲敬公传》,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

[25]董其昌《绍南公传》,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

[26]董其昌《绍南公传》,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

[27]何金鑑《修羽公传》,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

[28]刘思敬《君表公传》,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

[29]杨钟义《雪樵诗话》称:“丹徒张佥事九徵以崇祯丁丑进士举顺治乙酉江南解元”,则张氏入清时已是前明进士。柳诒徵曾在《里乘》中诘问:“不知杨氏何所据而云然?”张氏家乘,地方志书均未载张九徵曾是前进士,查明朝进士题名碑录,崇祯十年(1637年)共录进士301人,未见有张九徵名,是杨氏误。

[30]王心堪《容斋公传》,道光《京江张世家乘》卷十。

[31]王心堪《容斋公传》,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

[32]龚铎《青山公行述》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翠华南幸,赐文贞公白金千两重。君赐,不敢妄费,因往来常镇间,见常州北门外有吴氏庄,竹林茂树,清池平台,饶山野趣。嘱府君以赐金购置,为异日致政归老地。事未成而公薨。府君仰承先志,遂买其地以居,因号青山老人。”可知张玉书生前有意以康熙赐金购置此庄,因病逝于热河未及实现此愿。长子张逸少后用赐金买下,并作整修,因自号青山,遂起名青山庄。清诗人查慎行写有《过青山庄与张天门前辈话旧》诗,是知张逸少致仕南归后已居此庄内。诗云:“一别京尘十五年,归休相对各华颠。主犹爰客守辞病,我得如君便是仙。再世平原深雨露,千嶂乔木长风烟。卜邻未果青山约,回首令人意惘然。”张逸少故世后,其子张适对青山庄再作营缮。柳诒徵《青山庄诗史》引《石矾诗集》列出园内景点二十余处,有飞翠堂、卧雪楼、自在山林、止隅、西堂、爽心、新月廊、麦浪轩、烟雨横塘、修竹吾庐、绿天精舍、分甘小筑、七洞桥、小山坳、观音阁、听涛、萧然、钓鱼闲处、共语轩、墨香亭、归云岫等。

[33]李绍膺《静外公传》,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

[34]励宗才《乐是公传》,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

[35]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第6册,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

[36]张承绪《石农公行述》,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卷十二。

[37]光绪《京江何氏家乘》卷一《世系表》。

[38]何光启第四子名何彦猷,《宋史》中有载,曾任南宋高宗朝大理寺丞。岳飞被诬下狱时他与李若仆、薛仁辅“并言飞无罪”,即被秦桧一伙奏劾罢职。据此,应为南宋前期人,而镇江谱记其为第四世,推之应为南宋中期人。何氏上海松江谱则记何彦猷,“官大理寺丞,扈跸南迁,居京口十字街,为镇江始祖”。两谱所记镇江始祖不一致,录此供考。

[39]光绪《京江何氏家乘》卷首载何渌《重修家谱序》。

[40]明宣宗大臣杨士奇极为推崇何渊,曾撰文说:“间余得奇疾……而得何彦澄,逾月以寥。既而吾之壮者、幼者,病不一焉,皆质之彦澄,若曰可治,而治辄廖;如其难焉,既不可治,虽更医不治。”(杨士奇《寄赠医师何彦澄先生叙》,见何时希编《何氏八百年医学》)。

[41]张玉书撰《崇源母舅像赞》:“窥翁之迹者,谓精悟越人之术;识翁之徵者,谓比肩于列仙之儒”,并将其医著《金丹正理》转呈康熙帝御贤。见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

[42]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七《方技》,参见第五章中武进士蔡鹏事迹(附武进士金銮后)。

[43]嘉庆《丹徒县志》卷三十二《书目》。

[44]嘉庆《丹徒县志》卷三十二《书目》。

[45]民国《续修京江柳氏宗谱》(柳诒徵主修)卷二《世系表》。

[46]柳诒徵撰《续修柳氏宗谱·序》。

[47]明武宗微服访柳鲲事见明大学士杨一清所撰《化鹏公逸事记》:“余自释纶扉归京口里第,杜门扫轨,不与世事。忽道路传闻圣驾南幸,减侍从,易冠服,潜行野宿,驻跸无定。……忽某日午刻,一老人向阍者曰:‘我姓柳,居西关外土桥,今早北来军官貌甚异,至我家问公姓名,令召公。故敢告。’余闻之,不暇细询,飞驰往候,果圣驾也。……送驾行后,便道过柳氏宅,召老人而问之曰……老人曰:‘向者晨启门,有一人军官装束,状貌甚伟,二人随从,亦不凡。下马直上堂南面坐,问此地是镇江乎?对曰:“是镇江。”又曰:“镇江有杨麻子名一清者乎?若在家,可代我召来。”……,又曰:“尔年几何?子弟曾读书否?”对曰:“小人六十有六,二子经纪在外,不曾读书。”词色甚和,遂烹茗以献。顾从者取果饼自食二枚,取二枚赐老人。老人跪而受之,他无所语,实不知是皇上也。小民冒渎天颜,罪应死,唯大人哀怜之。’余见其应对从容,不似市井鲁莽者流,复询其名氏族里。自言名鲲,字化鹏,祖上相传为宋耆卿后,子孙遭兵火星散远方,惟老人世居于此,无多眷属,二子生理糊口而已。其家厅室三楹,虽不华美,颇亦爽垲,御座俨然在上,立饮茶一瓯,笑谓曰:‘此茶曾经上用,老臣不敢不尝……’遂厚赉之,并命有司蠲其徭役。因书数语以畀之,使其知所世守。时正德十五年庚辰十月十一日也。”(载光绪《重修京江柳氏宗谱》卷九《艺文》)

[48]笪重光《四世浙江盐运使司分司承溪公传》,光绪《重修京江柳氏宗谱》(柳预生主修)卷七。

[49]程梦简《五世赠君薇垣公传》,光绪《重修京江柳氏宗谱》(柳预生主修)卷七。

[50]周伯义《京江柳氏宗谱序》,载光绪重修本(柳预生主修)。

[51]〔清〕彭定球《六世孝廉楷人公传》,光绪重修《京江柳氏宗谱》卷七。

[52]民国《高淳县志》卷十六《名宦列传》。

[53]〔清〕汤震《七世明府民借公传》,光绪重修《京江柳氏宗谱》卷七。

[54]鲍之钟《八世明府春亭公传》、《京江柳氏宗谱》卷七。

[55]民国《续修京江柳氏宗谱》卷二《世系表》。

[56]蒋宗海《七世孝廉兼三公传》,光绪《京江柳氏宗谱》卷七。

[57]清《京江耆旧集》卷九。

[58]王文治《八世明经春林公传》,光绪重修《京江柳氏宗谱》卷七。

[59]《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三》。

[60]陈庆年《十世宾叔公传》,光绪《京江柳氏宗谱》卷七。

[61]《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三》。

[62]柳诒徵自述:“我自幼从母亲读四书五经、《孝经》、《尔雅》、《周礼》以及古文、《古诗源》、唐诗,天天要背诵。”打下旧学基础。见柳诒徵《我的自述》,载《柳翼谋先生纪念文集》(镇江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63]儒学渊薮,文化传家。自十二世柳诒徵起,镇江柳氏子弟在民国时期接受新式教育及在新式学校任教职者众。

[64]《新安鲍氏承凤派支谱》(鲍善本等续修)载有《牧原公笔记轶事四则》之一:“余曾祖天民公(即迁润二世鲍彝)有屋数椽,在骆驼岭旁,赁于人,月得息千钱,祖产也。天民公偶过其前,猝遇诸恶少男而仆诸地,且詈曰:‘某屋吾产也,汝安得有之?’天民公笑曰:‘何必尔,与汝屋足矣!’因与市中索纸笔立书卖券与之而去。”

[65]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四书画。

[66]〔清〕王文治《海门公诗传》:“既孤贫无以养母,挟诗游江淮间,所至辄倾其名宿。时博陵尹公会一守维扬,一见大奇之,为延誉厚遗其母。……尝序其诗,大略云,京口鲍生,幼擅隽才,诗名早著,余知之最深,盖得乎温柔敦厚之遗,而迥异浮华放浪之习。……皋诗独出入骚选,胎息六朝,而折衷于盛唐诸大家,厉(鹗)深忌之,颇为所排,然卒不能损其诗名也。”《新安鲍氏承凤派支谱》史料卷。

[67]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八《列女一》。

[68]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三《文苑》。

[69]殿试鲍之钟榜列二甲3名,而据清代青浦人汤显业所撰《雅堂公传》透露,鲍之钟“奉讳后至己丑成进士,廷试已列第一,阅卷者各引所知,挤第五”。见《新安鲍氏承凤派支谱》史料卷。

[70]〔清〕严学淦撰《野云公传》记:“君(鲍文奎)父亡,五月遗腹生君,家綦贫。母周太孺人能诗苦节,教授童蒙,资馆谷抚事翁姑。君五经四书皆母授也。”见鲍善本主修《新安鲍氏承凤派支谱》史料卷。

[71]民国丁仁长《蜕农公传》,《新安鲍氏承凤派支谱》史料卷。

[72]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功能与意义》,载《中国文化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第223—224页。

[73]〔清〕赵敦杰《义三二公传》,咸丰《大港赵氏分谱》卷八。

[74]赵臣翼,字燕孙,号稚箴,为迁城赵氏11世,是赵臣杰嫡堂兄,为九世赵先登之孙,十世赵瑞章之子。

[7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第九节《举人之拣选、大挑、裁取》一节中称:“大挑,六年一次。资格初为经过会试正科四科者,嘉庆五年改为三科,到遇挑之年,取具同乡京官印结,旗人取具本管佐领图片,呈请由礼部查造清册,注明年岁咨送吏部。届期吏部堂官先过堂验看,然后请旨派王大臣于各省举人内公同挑选,重在形貌与应对。……所谓人文并选,身言之试也。”

[76]张学仁,字冶虞,号寄槎,清中叶人。自幼承袭家学,性及喜诗。诗学杜甫,提倡诗骨,反映现实,代表作如《流民叹》就真实地反映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及江北里下河受灾流民的深重灾难,暴露出“盛世”下的社会黑暗面。详见严其林、程建合著《京口文化》第八章《京江诗坛》。

[77]民国《丹徒高氏宗谱》(高觐昌修)世系表。另乾隆《镇江府志》卷二十七军镇篇之明指挥佥事条中见有高裕(凤阳人)及其子高璟的名子,则家谱与方志记载吻合。

[78]高觐昌于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作记刻石,此记事碑石现藏镇江焦山碑林博物馆。

[79]民国《镇江梦溪严氏家谱》序,民国十年(1921年)修。

[80]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八《宦绩》。

[81]丰和硃卷家世履历,见《清代硃卷集成》第八十三卷。

[82]参见第五章第二节《清代京口驻防旗籍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