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进士群体特点及外籍名进士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文治绵久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宋太祖以兵变夺得政权,宋太宗兄终弟及,应是宋初最高统治者通过扩大科举以取得社会精英支持的主观性因素,其后以“祖宗之法”固定下来。两宋时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市镇兴起,人口流动加快,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又使得应试科举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在以上大背景下,宋代应考士子及录取人数空前增多,考试流程也日益规范。宋代社会成为真正的科举社会。
两宋时镇江进士群体表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科考入仕人数较之唐代大幅增加。以进士数为例,唐代润州(辖6县)仅20余人,宋代(辖3县)增至近270人,扩大10倍之多。
表2-4 宋代进士总人数及镇江进士人数对照
![]()
③两宋各朝进士数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选举五》。

表2-5 宋代镇江所辖各县进士人数

从表2-4可见,北宋后期徽宗朝录取进士数为北宋最多(5495人),润州被录取进士数在北宋也以徽宗朝为最多(55人),次为北宋中期仁宗朝。南宋后期理宗朝录取进士数为南宋最多(6436人),镇江府被录取进士数在南宋也以理宗朝为最多(38人);次为南宋前期高宗朝。镇江府进士约占全国进士总数的0.65%。这260余名进士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任职,大多忠于职守,而在《宋史》中立传的就有十多人,除丁大全被列入奸臣传外,其余或政绩显著,或作出文化学术贡献。进士中的丹阳籍邵必(权三司使)、王存(吏部尚书)及翟汝文(参知政事)等还曾任中央要职。翟汝文在南宋高宗绍兴朝同权奸秦桧拍案对诟,不计后果。常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两宋朝能为民办实事的镇江籍能吏、廉吏比比皆是。如丹徒籍进士孙荩、陈景周(陈升之后裔),丹阳籍进士汤鹏举,金坛籍进士褚籍、吴交如、张坚、张釜、刘宰等忠于职守,多所善政;在致仕后则施惠乡里,为民景仰。有的进士从仕后以社稷为重,立朝敢于直言。如孝宗朝金坛进士袁孚曾同内庭权阉相抗,不计后果;宁宗、理宗朝金坛籍进士王遂任监察御史,“直声凛凛”,一度扭转朝风。丹徒籍进士陈孝恭、田文虎等为官清廉,洁身自好;金坛籍丁可久更被时人誉为“有宋廉吏”。进士本是才学之士,内中一些皎皎者如丹阳蔡肇、洪兴祖、丹徒都浩、周孚、霍箎等更是以才学知名于世,像蔡肇才思敏捷,诗文书画俱佳,被视为奇才。洪兴祖著述宏富,所撰《楚辞补注》被誉为诸注中的善本。周孚则长于诗文,所著《蠹斋集》至有名声。而当赵宋王朝国难当头时,忠君报国成了一些进士官员的选择,如丹徒茅、高桂等追随陆秀夫殉节成仁,千古流芳。
二是宋代科举制度在上升发展期,宋代最高统治者在科考取士时又重寒士而抑势家,为社会底层提供了更多的上升流通渠道。两宋时除官宦子弟、世家子弟凭借经济、文化优势,通过自身努力由科考入仕外,也有不少寒门子弟通过勤奋读书步入仕途的。因记载缺失,这类材料发现不多。现存的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科录中有籍贯一栏,查是榜四甲第十二人钟将之为“镇江府丹阳县练塘乡龙许里”人,前面四甲第十一人龚尹为“常州宜兴县成任乡蒋渎里人”,再前四甲第十人黄适中为“衢州龙游县立德乡衣锦里人”;钟将之名之后四甲第十三人蒲尧仁为福州侯官县桂枝乡荣亲里人”,再后四甲第十四人朱百雄为“饶州浮梁县白水乡山东里人”、四甲第十五人程千里为“信州玉山县玉由乡禹门里人”等。可见均为府县之下的乡里农户子弟。当然这些农户经济状况不得而知,或为地方富户,或为自耕农户,或为佃农贫户,但均生活在乡村底层则是事实。钟将之在《京口耆旧传》中列有小传,未见有父祖为宦、或为当地势家的记载,只是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二十七年后,其弟钟宜之考中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在都城临安皇家医药院(惠民和剂局)任职。兄弟俩自乡村先后跳越龙门,进入仕宦阶层。再如曾寓居京口的盐城籍进士陆秀夫,“生三岁,父母携抱避地南来,居京口。案盐城于南宋为守淮边疆,是年蒙古张柔等分道入寇。且志称理宗初射阳浮居者数万,家家有兵仗,侵掠难制。是则内忧外患,其势不得不迁矣!”[147]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陆秀夫“本贯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父为户”,即陆父是农民。当年陆氏夫妇携子女过江并非定居京口城内,而是落脚在东城外九里的汝山下[148],当年这里是丘陵地,陆家又是新迁户,不可能是地主富室。总之,两宋镇江籍进士中出身寒门素族的为数不少,有的父祖即是农民或城市平民(如前文提及的隆庆进士霍箎之父即是镇江府衙役),为封建国家机器供输了新鲜血液。宋时镇江地区也出现进士世家,但为数不多,延续时间也不长。来自城市平民及乡村农家的子弟奋发进取、科考入仕的为数不少。同时,随科举制的兴盛,科举家族现象也开始在镇江出现(详见第八章),这都表明科举取士制度在宋代已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重视。
三是两宋时外籍进士移居镇江的为数不少,其佼佼者尤为引人注目,给镇江历史添光增彩。宋时随商品经济发达及交通便捷,各地往来频繁,人口流动成为常见现象。宋代科举发达,应试举子及考取入仕的成倍增加。各级官吏在一地任职时间又不长,调动频繁,往来奔波,致仕后也有定居他乡的。两宋之交金兵南侵,引致又一波全国性的移民浪潮。镇江山水独特,地居南北交通枢纽,商业繁荣,码头兴盛,适合人居。宋谚称:“京口江山素号奇伟,故承平时士大夫有生居洛阳,死葬朱方之语。”[149]两宋时进士致仕后移居镇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其佼佼者如苏颂、沈括、宗泽、陆秀夫等更给镇江历史增光添彩,与镇江本籍进士一起构成独特的镇江人文风景线[150]。
北宋大臣陈升之,福建建阳人,英宗朝任枢密副使,神宗熙宁初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因在变法机构名称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称疾不朝。后以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致仕后则治第于润州,府址在京口范公桥南,与沈括梦溪园相近。沈括《梦溪笔谈》记:“丞相陈秀公治第于润州,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舆一登西楼而已。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151]陈升之死葬润州西郊五州山。陈升之本人及子侄辈原非润州籍士子,晚年移居京口后其孙辈以下就有落籍丹徒的了。前文提到的陈应(陈升之从元孙)就曾在镇江“三举于乡”,即曾三次参加南宋朝镇江府的取解试(乡试),其弟陈景周则是嘉定进士。另据镇江旧志所载,陈升之子、侄辈均以荫恩入仕,在各地任职,死后大多“附葬五州山。”北宋另一大臣苏颂在前文已提,曾葬父润州城东京岘山。苏颂从政50余年,晚年“告老,以中太一宫使居京口。绍圣四年,拜太子少师致仕”[152]宅第在润州城东化龙坊,死后也葬润州城西郊五州山。苏颂有子十人,而以苏嘉、苏京、苏携最知名。苏嘉曾仕太常博士、常州通判,徽宗宣和年间致仕,南宋初建炎二年(1128年)为避兵乱迁家金坛,死葬金坛上元乡。苏京也以父荫入仕,曾知丹阳县,浚疏练湖,后任沂州通判,不久辞归,逝于徽宗政和年间,葬于丹阳长冈。苏携幼即随父宦居各地,及长也以父荫入仕,至南宋绍兴初为太常少卿、权刑部侍郎,以疾告归,死后也葬丹阳长冈。沈括在前文也已提及,初以父荫入仕,后又考中进士,成为正途出身,神宗熙宁朝仕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元丰年间曾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使。因陕北永乐城失陷于西夏而受牵连,被长期投闲置散,先后谪居隨州、秀州。在秀州时向朝廷投献自己绘制的天下州县图,得淮任便居住,遂迁家于京口梦溪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八年。《梦溪笔谈·自序》:“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153],而潜心于著述,撰写《梦溪笔谈》、《良方》、《忘怀录》等。其《梦溪笔谈》(《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被公认为古代学术宝库及“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英自然科学史家李约瑟语),影响至今不衰。沈括去世后归葬钱塘,其继室及子女仍居园内。南宋时梦溪园易主,为严恩裕购得(严氏祖上也是开封人,徽宗时移居京口),称梦溪严氏。历史上梦溪园虽数度易主,但沈括的《梦溪笔谈》却永存人间。再说宗泽(字汝霖),其祖在五代之乱时自中原避地江南婺州义乌,遂世为义乌人。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十三岁时登马涓榜进士,先后在衢州、莱州、晋州任过几任县令,五十七岁时始迁登州通判。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被人举报改建登州神宵宫不当,“裭职编置润州,居丹徒”[154],寓居润州城内制锦坊西。宣和六年(1124年)春,六十六岁宗泽再被起用,通判巴州,则宗泽寓居润州有五年。期间夫人陈氏病故,葬丹徒京岘山。金兵南侵后,宋泽改知磁州,屡败金军。在李纲推荐下任东京留守,击退来犯金军,又多次上疏高宗,提出复国大计,均不被采纳,积愤成疾,于建炎二年(1128年)卒于开封,终年七十。死时无一语及家事,但呼过河者三。其子宗颖及部将岳飞扶柩南归,于夫人陈氏墓合葬在一起。明代在镇江府城寿丘山丹徒县学龙门内建有宗忠简公祠,春秋祭祀;明政府规定新官上任镇江除要祭祀名宦祠、乡贤祠外,还要祭祀宗忠简公祠[155]。明正德三年(1508年)值宗泽逝世三百八十周年,镇江各界曾公祭这位抗金名将,由时任光禄卿的靳贵主持并作乐辞[156]。另天顺(1457—1464年)中镇江知府姚堂曾辑《润州先贤录》,内将宗泽、陈东、陆秀夫同列传于忠节卷中。南宋抗元派代表之一的陆秀夫,字君实,高祖任淮安管勾,此支遂自江东迁籍淮安府盐城县。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陆秀夫出生于盐城长建乡之长建里,前文已述三岁时即随父母避居丹徒,并在镇江长大。五岁入塾,从乡人孟先生学。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乡试中举,第二年继中二甲进士,与文天祥同榜。现存宝祐四年登科录中陆秀夫名下为盐城籍,是知其随父南来后并未迁籍丹徒。景定元年(1260年)入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幕。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陆秀夫等奉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坚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又拥卫王昺为帝。第二年元军攻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宋亡。陆秀失坚持抗元及蹈海殉国为后人所景仰缅怀,在盐城与镇江均建有陆秀夫祠。明姚堂所辑《润州先贤录》中除收有《宋史·陆秀夫传》外,还收有元郭景星、俞德邻等挽写的挽诗及陆秀夫遗文《丹阳馆记》。明正德年间,南直隶巡按御史叶忠在京口西城外里许的阳彭山建“陆丞相祠”。清代所建陆忠烈公祠“旧在金山,后移鹤林寺。乾隆九年裔孙陆其筠重建,春秋致祭”[157]。
陈升之、苏颂、沈括、宗泽、陆秀夫在《宋史》中均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