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非进士授职

二、明代非进士授职

1.明初的荐举授职

早在元末群雄割据时,为在纷争中胜出,朱元璋曾多次下令在控制地区广荐贤才。攻下处州时就辟“浙东四贤”的耆儒宋濂、刘基、章溢、叶琛至应天(南京),其后这批人就成了为他出谋划策的智囊。

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置百官。这年三月,他对中书省说:“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异引拔之,无以自见。”[20]公开号召吴境内的各州县每年要荐举各色人才,除文士外也有被荐任为武将的。如镇江府丹阳人贺纯,骁勇而有谋略。朱元璋军攻下镇江后,他被丹阳县令白谦举荐,担任军中百户长,因屡立战功被授承信校尉,入明后世袭管军百户,历洪武、建文两朝。

朱元璋建明后,急需大批文臣治理国家,一方面酝酿唐宋以来的科考选士之法,一方面仍习用荐举老办法,于洪武元年(1368年)“征天下贤才至京,授以守、令”。洪武四年(1371年)录取的首科进士大多是不谙政务的年青人,长于文辞而短于治才,令他失望,曾说:“朕实心求才,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21]于是暂停科考。这一反复表明,明初在选用人才的途径与方式上还有一个摸索、比较与适应过程。

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开科考,但荐举做法并未摒弃不用,“至十七年始复行科举,而荐举之法并行不废”[22]。一般说荐举选仕多见于明前期的洪武、建文两朝,延及永乐,前后五十余年,其中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常见只要“奏对称旨,辄予美官”。明前期镇江士子、乡耆中由荐举入仕的为数也不少。

滕毅,字仲宏,镇江府丹徒人。元末被荐入大将军徐达幕,后被授起居注官。曾奉朱元璋之命编辑古代暴君事迹上呈,以作警戒和龟鉴。洪武元年,初设六部,他任吏部尚书,并受到朱元璋召见。未久,改任江西参政。

戈镐,字钟京,镇江人。元末隐居不仕,洪武初被荐,拜礼部主事。著有《凤台集》。

束清,镇江府丹徒人。洪武初以人才被荐,任江西万载知县。为官廉洁,生活俭约,曾卖衣代民完租。《江西通志》中立有传略。

史迁,字良臣,镇江府金坛人。元末隐居闾里,教授为生。洪武初被荐征,授蒲城知县,迁忻州、严州太守。笃学慎行,并有治才。工于诗文,著有《青金集》。

李逊,字伯谦,镇江府丹徒人。洪武中以孝廉被举荐,出任重庆知府。其“为政刚明,吏民畏惮之”[23]

俞圭,字伯镇,镇江府丹徒人,俞希鲁(元《至顺镇江志》纂者)子。俞氏先世籍浙江永嘉,南宋后期曾祖俞卓侨寓京口。祖父俞德邻为南宋末年人,父俞希鲁为元代镇江耆儒。俞圭承袭家学,擅古文,于明洪武年间由明经被荐,任镇江府学教授。

郭任,镇江府丹徒人,于洪武朝以人才荐用,仕至户部左侍郎。为官廉慎,勤于职事,“一时能声廉誉达于宸听”[24]。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军南下攻入应天(南京),他与子郭经被俘不屈死。明世宗嘉靖中,镇江知府刘储秀立祠崇祀。

胡渊,字本心,镇江府金坛人,长于文学,以才被荐任湖广按察司佥事。

沈固,字仲威,镇江府丹阳籍,明前期人。生而聪颖,九岁即曾被地方选送京师秀读,得奖还里。十一岁进丹阳县学为庠生,甫成年,即以乡荐入选为理刑内台,进入仕途。迁山东沂州同知,“临民为政,即卓有能声,搜剔蠹吏莫敢以年少易之”[25]。改任户部郎中,旋升山东右参政。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出守山西大同,屡陈边计。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升户部侍郎,仍守大同。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侵,英宗率军亲征,曾至大同留守三日,沈固欲陈御敌方略而为宦官王振所阻。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他闻变即献城中财宝以赎主。景帝即位,任他为左都御史。英宗复辟后任他为户部尚书。四年后沈固以年老辞官归里。沈固镇守大同前后二十七年,曾指挥大小战斗十余次,战功显著。明人赞誉曰:

为人魁梧倜傥,器宏识远,度量恢廓,多筹略,善议论,历事五朝,洊升华要。身在边镇者二十七载,前后所承玺书三百余函,而所上章奏不下数百。……及其晚岁,起自休闲,入主国计,精力未衰,巨眷方盛,而深惟止足之戒,引年而归,亦庶几完名全节云。[26]

沈固著有《耐翁稿》及《奏议录》若干卷,卒年八十一岁。

张德,字仲敬,镇江府丹徒人,清康熙朝大学士张玉书的三世伯祖。[27]建文元年(1399年)张德因荐参加礼部考试,被授右军都督府断事。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役”,张德奉命北上犒劳平叛的王师。在山东东昌之役中为北军所俘,不屈而死。

裴俊,字永英,镇江府丹徒人。明成祖永乐年间以诸生被荐召赴文渊阁参修《永乐大典》。后升任御史,再迁任湖广按察司佥事。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迁四川按察使,在任廉洁有为,曾修栈道便民。

明代荐举起于元末朱元璋起兵时,盛于明前期洪武、建文两朝,延及成祖永乐年间。虽是荐举,仍需参加礼部考试才能授职。因是荐拔,知恩图报,忠于原主,如贺纯、郭任、张德都先后死于靖难之役。自洪熙、宣德时起,“一再传之后,进士日益重,荐举遂废,而举贡日益轻”[28]

2.国子监生(贡生)的授职

明代重视学校教育,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国子监),在地方分设府、州、县学。明代科考与学校教育完全合一,不仅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都是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儒家经典,而且学校考试与士子科考身份又相一致,即只有在县、府、院试及格取得秀才(生员)身份才能报考举人。此外还从中央国子监生中选考一批人授职,称贡举。

明初在都城应天设立中央一级学校,称国子学,不久改称国子监。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在北京设立国子监,而改称原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即北监与南监),学生通称监生。《明史》记载:“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损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29]

图示如下:

明初及明前期因中央各部及各级政府急需大量治理人才,监生出任官员的现象比较普遍。贡举是当时与荐举并行的又一选仕之途,在规模上又超过荐举。《明史》称:“太祖虽间行科举,而监生与荐举人才参用者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30]明成祖永乐朝后,进士地位日益提高,监生出路每况愈下。监生如果不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头衔,就不可能有好的出路。“众情所趋,专在甲科。宦途升沉,定于谒选之日。监生不获上第,即奋自镞砺,不能有成,积重之势然也。”[31]

终明一代,镇江府贡生入仕的为数也不少,兹据府、县旧志所载,选列如下:

表3-2 明代镇江贡生表

续表

由太学生经考选入仕的途径贯穿了整个明代,这同荐举只集中出现在明初期是不一样的。其中多数充任州府级或县级的官职或学职,不少人还表现出较强的从政能力。如虞谦、王豫、王振、金玥、束桓、潘槐、陈德谕等:

虞谦(?—1427年),字伯益,镇江府金坛人。初以明经贡太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国子监生擢为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明成祖即位后,用他为大理寺少卿。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留太子朱高炽监国,令虞谦等辅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迁虞卿为大理寺卿(正三品),执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

虞谦为官,多有政绩。永乐朝时曾受命巡察淮扬、徐州等地旱情,奏请发粟30万名以赈饥民,又奏请准以府库官钱赎回被卖的灾民子女,民多感恩。仁宗朝他改任大理寺少卿,时“帝方预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32]

虞谦“仪观甚伟,潇洒绝俗”[33],有大臣体。他以监生入仕,历事三朝,一时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齐名。政事之余,“工诗画”,著有《玉雪斋稿》。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官。

王豫,字用悦,镇江府丹徒人。洪武朝以贡入太学,授大名府推官,擢升御史,迁浙江巡海副使,升任云南左布政使。其为官风裁凝峻,德威并著,一时“声誉赫然”。他以治绩从一个正七品的府级属吏,最后升迁至从二品的一省最高行政长官,这在明初也是不多见的。

金玥,字起川,镇江府丹徒人。少有大志,气宇不凡。然性耿介,如非义则千金弗顾。明中期以贡生入仕,任广东端州府学训导。到任正值灾荒饥馑,他首倡发官仓粟米赈济灾氏。端州知府因未得批准尚犹豫不决,他当面力争。广东监司听闻此事,采纳了他的建议,开仓赈灾,救活很多百姓。继改调云南太和。当地迷信风水,虐溺女婴,他重法严禁,责任到保伍,很快风俗为变。后辞职归乡,孝友笃义,为他方称誉。

丁一中和束桓均为镇江府丹阳人,丁一中于明世宗嘉靖中由恩贡授福建青田知县,继调任户部主事、延平判官、泉州府丞、终南京户部郎中。丁一中素有文誉,在延平创建鹤鸣书院,当地名士多出其门。束桓则是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的贡生,授宁州州判。宁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他善于化解矛盾。有将领为邀功制造事端,终因他据理力争而息兵。继调膠州,两视高密,多有政绩。后因与上司不和而罢归。归乡后与丹徒文士殷士望相约讲学,其学“以孝悌求仁为本,敦朴存诚为务”[34],被人称为“怀玉先生”。

潘槐,字廷卿,镇江府金坛人。明后期万历中以贡生出任庐州训导。其性好学,博览群书,对六经史传皆有深研。曾因事代理庐州县政数月,汰浮粮,明冤狱,惩刁顽,一时颂声大作。以治才改任英德县令,终因遭忌而称疾归。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讲学于八卦亭,著有《鸣志录》。

陈德谕,字心言。镇江府丹阳人,恩贡生。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参加廷试,名列第二,出任山东德平县令。在任为官清廉,为政平恕。继升云南平丽府判官、蒙化知县、宾州知州。在蒙化惩治不法豪强,在滇南宾州传授江南吴地的先进农耕技术。还曾单身闯入境内的阿迷川,以德感化据险叛乱的酋长。当地土著感德,“范陈太守像,世世祀焉”。陈后以年老病归,家居为乡里师,终年八十三。

潘之光,镇江府丹徒人,明末以贡生考授江阴县学训导,清军南下后他参加保卫江阴的抗清战斗,以死殉节。

3.明代举人授官

明代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乡试是科考的第一级。乡试即省试,每三年开考一次,考中者称举人。明代共设十五个省级试区:顺天乡试、应天乡试、河南乡试、山东乡试、山西乡试、陕西乡试、四川乡试、福建乡试、江西乡试、浙江乡试、湖南乡试、广东乡试、广西乡试、云南乡试、贵州乡试。应天乡试即南直隶选拔举人的考试,考试地点在应天府(今南京),镇江府在应天乡试考区内。

明代,乡试通过者称举人,也称中乙榜;会试、殿试通过者称进士,也称中甲榜。通过乡试的举人,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同时也取得了选官的资格。举人如不愿参加会试或参加会试而未能考取进士的,也可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出任级别较低的地方官吏或教官。举人也可入太学,称举监,享有教谕级别的俸禄,愿意任职的经吏部考试,出任各地学校的教官。明代在县级政府设知县一人,为正七品;县丞一人,为正八品;主簿一人,为正九品。明代在府级学校设教授一人,为从九品;在州学设学正一人,在县学设教谕一人,均无品级,称“不入流”。可知,地方学校级别最高的也不过是从九品的府学教授,在级别上还低于正九品的县主簿。[35]

明英宗正统(1436—1449年)中,“天下教官多缺,而举人厌其卑冷,多不愿就”[36]。明政府只好多取岁贡生充任教职,致“言行文章不足为人师范”。后来修改条例,允许举人任职教官后仍可参加会试,情况才有所改观。

终明一代,以举人经选考出任官职的不胜枚举,数量上远远超过荐举和贡举,是科考取士的重要组成。以镇江为例,自建文朝至崇祯朝历朝都有,内多干才。

胡清,字士澄,镇江府丹徒人。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经吏部选考任清平县学训导,迁礼部给事中,后官至浙江右参政。为人清严,弹劾不避权贵。因在浙御海寇有功,受朝廷褒奖。著有《澹庵集》。

刘镇,字静修,镇江府金坛人。建文元年(1399年)举人,永乐二年(1404年)授山东滋阳知县。其为官廉勤正直,爱民如子,为当地百姓拥戴。三年任满时,当地县民赴京请愿指名要他留任。其后几次迁调均因百姓挽留而作罢。明成祖朱棣想知个中原因,回答是“刘县令爱民不爱钱”。如此刘镇在滋阳一地任县令长达二十七年(后朝廷给以五品俸禄),卒于任所。其子胡信考中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

高迁,字景升,镇江府金坛人。永乐九年(1411年)举人,选为光山县教喻,升南京国子监学录。高迁风雅美姿,曾为尚书胡潆所荐出使日本。返归后升任翰林院编修。英宗正统中,宦官王振权倾一时,他疏救侍讲刘球未果,托疾致仕归。著有《菊庵文集》。

储懋,字世绩,镇江府丹阳人。成祖永乐朝举人,授任台州训导。任满,迁吏科给事中。英宗即位后,他考选为翰林院修撰,参加纂修《宣宗实录》。书成,进翰林院侍讲。正统末福建邓茂七起义,明政府派军镇压,他以户部侍郎衔负责军队粮饷供给,一路严禁扰民。明景帝景泰二年(1451年)改为礼部侍郎。英宗复位后,任他为南京户部尚书,旋病卒。

谢瑶,镇江府丹徒人。宣德七年(1432年)举人、应天乡试解元。授南城教谕,迁青州府学教授。为人师表,学术纯正。又关心士子,奖掖新秀。病逝后被祀于青州府学宫。

毕昇,字孟辉,镇江府丹徒人。正统十二年(1447年)应天乡试举人,先后任金华府五台、仁和两县教谕,迁广信府学教授。治学颇严,扬善奖能,“一时推誉,以为学职第一”[37]。著有《慎斋稿》。

于缢,字南金,镇江府金坛人。成化十年(1474年)举人,出任万载知县。施政重德,以德化民。览群书,究心学。子于湛为正德进士。

王齐,字汝楫,镇江府丹徒人。弘治五年(1492年)乡试中举。初任余干训导,入为国子监助教,迁监察御史。因疏陈马政弊端,力倡改革,招忌出为东平府判官。继知开州、武定,捕盗安民。迁湖广按察司佥事,分巡郴州、桂州,升湖广参议。王齐“侃侃有气节,遇事敢言”[38]。辞归后在乡多义行,深得乡亲敬重。

李时,字若时,镇江府丹徒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应天乡试举人,授镇平知县。在任九年,储粮赈荒,多所惠政。改德安知县,再迁真定府通判,均有政绩。其子李末则是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官隆平知县,廉洁并有治绩。

唐侃,字廷直,镇江府丹徒人,《明史》中列传。少时从名士丁玑学,正德八年(1513年)乡试中举,历久始选授江西永丰知县。永丰习俗好讼,又尚鬼尚巫,他到任大力倡革,移风移俗。迁升武定知州,受命清理役籍,凡是不符者一一厘正,地方得以减赋。在武定“尤以镇静拊绥疲人”[39],曾反对徙开境内河道,惜省民力。嘉靖十七年(1538年)皇太后葬承天,内宫太监借机勒索沿途州县钱财,他置空棺一具对太监说:宁可一死,钱财绝无。唐侃“之官不携妻子,独与一二童仆饭蔬豆羹以居”,“其操行贞洁,盖性成也”[40]。五十九岁卒于南京官舍,贫不得具棺柩,由上司及同僚合资置棺归乡。丹徒县令茅坤代为下葬,名士唐顺之撰写墓志铭。

潘楷、潘相,镇江府丹徒人。兄潘楷,字式夫,正德十四年(1519年)举人,任奉新知县、新宁知县,所至有政声。弟潘相,字著夫,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任隆平知县,廉洁有治才。

王廂,字朝佇,镇江府丹徒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举人,任浙江象山知县。有海盗据舟山,胁迫象山民上岛作乱,他招抚数千人返回。改任湖广益阳知县,遇大水为灾,他发粟赈济。后卒于官所,被祀于益阳名宦祠。

邬仁卿,字汝元,镇江府丹徒人,邬绅子。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乡试举人。少时即能为骈语,声名日著。明世宗好神仙,严嵩重金聘他作青词,被拒。父邬绅要他不妨一试,可“籍寓讽谏”。词上,“每奏辄称旨”。选授湘潭县令,改龙阳县令,多有善政,受到龙阳百姓的爱敬。

陈文,字美中,镇江府丹徒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举人,授同安知县。莅任即颁《征收法》,去耗羡旧例,减民负担。时倭患蔓延,他组织军民积极备倭。迁知邓州,连年赈荒,活民甚多。升任浙江宁波府同知,与知府和衷共事,爱民礼士,折狱神明,后被祀宁波名宦祠及丹徒乡贤祠。

庄文龙,字德明,镇江府金坛人。万历元年(1573年)应天乡试举人,授训导,升南京国子监助教,出为湖南茶陵知州。在任多善政,如筑城、清狱、葺学等。

笪继良,号我箴[41],原名继盛。万历九年(1581年)应天乡试举人。笪家原籍句容,继良父笪鸠时卜居京口。继良中举后。笪鸠愿其他日为良臣,遂改名继盛为继良。“少与华太常钰、刘仪部觐文、徐吏部大川、王广文孙云结鸣合社,以文章节义相勖勉。”[42]入仕后,初署宁国府学教谕,曾作《庙祀考》、《礼乐考》让诸生阅读。改任江西铅山县令,曾往鹅湖书院讲学。继迁绛州知州。绛州安置有朱姓宗藩,横行地方。他到任后召集宗藩亲属晓以法律,其后大多服帖,无敢哗者。再迁上林牧、顺天府判兼代理府尹、工部侍郎,多有政绩。终因不附阉党,为魏忠贤等所恶,被扣以“东林邪党”而落职归乡。

崇祯即位后,笪继良被召回朝廷,任户部侍郎。在户部首上赋役便民之议。改任监海运新太仓,核省仓储溢额二万。继出守汀州,镇压钟成旺等起义。未久被朝中执政者视为异已而罢归。

归乡后,镇江太守印司奇于南郊鹤林寺建天心书院,特请他主讲,传授良知之学。应天巡抚张国维等也来书院巡学,一时书院名声大盛,士子从者数百人。笪继良治学精于《易》,著有《鹅湖读易》十二卷。年八十一卒,入祀福建名宦祠。其重孙笪重光为清顺治朝进士。

钱邦伟,字伯英,镇江府丹徒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应天乡试举人,任江西贵溪县令。贵溪盛行溺女恶俗,他到任后规定家中两女者可免除徭役,很块民风大变。改山西辽州、湖广茶陵知州。继迁青州府同知、南京户部郎中,升汀州知府。在任恤民爱士,多所善政。

贺纳贤,字治原,镇江府丹阳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授桐城教谕,迁攸县县令,巴州州守,南京户部员外郎、庆远知府、广西按察副使,所在有治行。后以年老乞归。

史记言,字司直,镇江府丹徒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应天乡试举人,考选任长沙知县,以廉干闻名,擢升陕州知州。时农民起义烽火四起,他捐家产、练乡丁、募勇士以抗,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起义军高迎祥部攻破陕州,他被执,拒降死。归葬丹徒,赠光禄寺少卿,又荫其子史元历为锦衣卫百户。

贺樊敬,字止叔,镇江府丹阳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乡试中举,授宁陵知县。在任以德教感民,曾拒上司借刀杀人的要求,说“吾安能杀人媚人也”。罢归后以经史自娱,又善楷书,清新绝俗。“每一落纸,人争购得之”[43]。其子贺儒修为明末崇祯进士。

眭明永,字嵩年,镇江府丹阳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十七年(1644年)授松江府华亭县教谕。第二年清军下松江,他死于官所。其为人磊落,意气豁如。“工诗文,善草书,楷法出入钟、王”[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