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缺乏理智
冲动,就是人在不理智情况下的一种行为,是指一个人带有某种强烈情绪去做事。但对于青少年的“冲动”而言,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很强烈”,也可能“很正常”。这时有人会提出疑问:冲动总是在“有情绪”时的行为,孩子在正常情况下,那叫冲动吗?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一句话:孩子好冲动!很多人赞同这句话,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正是对孩子冲动的不理解,才会使很多父母很难在这方面有教育效果。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突然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行为可能会得不到控制,导致无法理智地对眼前的事进行处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冲动的时候,但孩子和大人的冲动是有差别的。原因在于通常的情况下大人是理智的,只有在外界对他进行强烈刺激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冲动。孩子则不同,由于孩子的心智发展得不是很完善,他对外界的很多东西缺乏理性的认识,有时,就是一个小小的“刺激”,孩子也会不顾后果地去做。孩子的冲动有时不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强烈刺激,很多孩子的冲动往往是来自于自己的“无知”,有的甚至是自己的好奇、兴趣等。有些事对于大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就会有很大的诱惑力。所以说,孩子的冲动,不仅会有来自外界的刺激,它还会有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的兴趣、好奇等。这后者不见得非要孩子“怒发冲冠”,它是孩子在心平气和中的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没有什么愤怒的前兆,随时随地在孩子身上都可能发生。这样,家长就无法防患于未然,孩子的行为更使家长防不胜防。孩子对一些事感兴趣、好奇,这是孩子的天性,天性所带来的“副作用”是最难纠正的。
很多父母不仅对引起孩子冲动的状况有所误解,而且对孩子冲动的行为的认识也不是很全面。
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冲动行为有:与师长顶撞,与人打架,离家出走……不可否认,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头脑容易“发热”,他们仅仅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本能地对外界做出反应。但有些冲动不是因为大脑“发热”,而是孩子的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的冲动,这一部分很容易被父母所忽视。比如说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在性方面的表现提前,孩子好拆解家里的器具,不该说的话会脱口而出……像这些现象,很多都是孩子冲动的结果。
还有,大人所有的冲动行为,事后大都会后悔,但孩子冲动后很少会后悔,至少后悔不是很主动。大人的后悔往往是来源于理智,而孩子的后悔常常来源于大人对他们错误的惩罚。有的孩子冲动后就根本不会后悔,他们反而会沉浸在对一件事体验的快感中。
很多父母在评价孩子的冲动时,他们会信奉这样一句话:孩子冲动是一种心理不够成熟的表现。毫无疑问,这句话是对的。但当父母接受这种观点后,再面对孩子的冲动对其进行教育的时候,这句话无形中起了负作用,它会在方式、方法上误导父母的教育,原因是很多父母理解这句话时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在父母看来,孩子的冲动都是恶性的,因为孩子心理不成熟,做事就不会正确。此时父母就会用自己成熟的理论来教育孩子,他们要孩子从他们的语言上直接“嫁接成熟”,而不会引导孩子在实践中磨炼出自己的成熟。
二是很多父母会把孩子心理不成熟看成是孩子的缺陷。原因是它会引起孩子冲动,事实又证明冲动总是不好的。他们不知道,孩子冲动虽然是一种心理不够成熟的表现,但孩子心理不成熟也会使孩子产生出很多好的东西来。比如孩子的好奇,会促使他对外界事物的探索,致使孩子的童真、童趣产生等。
父母有了认知上的偏差,在面对孩子冲动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教育集中到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孩子冲动总是不对的,要纠正孩子的冲动。这样,父母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的冲动,而不分状况地批评孩子,这正是教育中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