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态度和方法决定孩子的命运

父母的态度和方法决定孩子的命运

孩子做事不顾后果,有的事已经要触及法律这条“警戒线”了。孩子不听话,而且父母也没有一个好的纠正办法,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怎么办呢?

要使孩子远离警戒线,家长先要明白两个道理。

第一是好孩子是人培育出来的,同样,坏孩子也是人“培养”的。孩子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他没有带来任何东西,后来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社会给予的。而这一切的得到,都与孩子的父母有很大关系。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的教育问题。

第二是我们不要让孩子去适合你的教育,父母所要做的是让你的教育适合孩子。家长的习惯思维是总千方百计地使孩子适合自己的教育,而没有把自己的重点放到使自己的教育适合孩子上来。

虽然以上两条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教育者,但这也恰恰正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对这些没有客观认识的话,父母就不会拿出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纠正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面对孩子的胡作非为,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是在矫正孩子行为偏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方面。

对待有问题的孩子,要有一个好的态度。要把纠正孩子的错误当成自己的责任——那是自己的错才使孩子面临这种困境的!有了这种心态,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你就不会只去责怪孩子。这就像你培育一棵禾苗,当禾苗因本身的问题而生长欠佳时,你会拔掉它重新栽种其他的禾苗;当由于是你管理不善使禾苗生长欠佳时,你就会用自身的努力,通过浇灌期望它能长好。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而且教育孩子还要避免因偏见而使其受到新的伤害。

很多父母很难有好的态度对待他们那个有问题的孩子,原因之一是父母很失望,自然就没有好心情;二就是家长认为在教育中“严肃”一点,更显得有威严。于是,他们的教育就会在气愤的状态下进行,这就很难理智地对待孩子。

在教育方法上的缺失,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难题。因为他们没有教育的经验,通常是一个人结了婚,有了孩子,他们就自然成了教育者。在此期间,他们没有进行任何培训,他们的教育方法只是源于书上的理论和与其他家长的教育心得的交换,但不同孩子的经历和心理是不一样的,这样往往会在教育上出现偏差。

因此,家长在面对将触“警戒线”的孩子时,应这样去纠正他:

第一步: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孩子。

要想矫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这是家长都知道的,但他们在了解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一些东西,这包括:孩子的朋友的情况,如爱好、他们最爱的去处、各自的家庭状况等;孩子的“敌手”的情况,如他的敌手、讨厌的人等;孩子目前的状况,如他又欠了多少钱、他有了哪些麻烦等;还有外界对孩子的评价,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

——这是对孩子的一个全面“诊断”的过程。

第二步:消除孩子的隐患。

孩子偷抢、打架等往往都是有他的困境的,这种困境正是孩子胡作非为的原因。比如孩子欠人钱的话,他就会心里有压力,当这种压力大于偷抢给自己造成的畏惧时,他就会感到自己与其欠着人钱,还不如去偷抢别人的钱来还上。这样,孩子就会铤而走险。如果家长把钱给他还上的话,在心理上孩子压力就会减小,孩子的生活隐患就会减少。

父母还要化解孩子与“敌手”之间的矛盾。如找到与孩子有矛盾的孩子及其家长,要耐心地进行自我批评,降低对方对自己孩子的敌意,这也就降低了自己孩子与他争斗的可能。

孩子的麻烦少了,生活的压力就小了,促使孩子冲动的因素也就少了。

第三步:对孩子要有切合实际的硬性要求。

在消除孩子的麻烦、关心体贴孩子的基础上,要对孩子有所要求。

对孩子的要求先不要太高,父母要给孩子明确的态度:你还有哪些“困难”,有“困难”提出来,爸爸妈妈一定给你解决。然后要向孩子提出:哪些范围之内的事不能做,要求孩子“做与不做”一定要想通,想不通的事向父母说,父母不会怪你,还会给你解决。还要要求孩子对于自己“做与不做”的事,在父母面前要给出理由。比如,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又一次把同学的手机给砸了,孩子知错了还不行,一定要知道砸手机的理由,因为家长掌握这些情况,对孩子以后的教育是有好处的。

有的家长会用“不准再打架”或“不要再偷东西”来要求孩子。这样做不妥,因为在你要求孩子时,孩子会尴尬不说,要求也是很肤浅的。

第四步:总结。

对于教育的得失,要一周一总结或及时总结。总结分两个方面:

一是父母自己要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哪些方法是有效果的,哪些是自己的失误。这样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另一个是对于孩子的总结。孩子又有哪些新的情况,下一周需要防范的新情况有哪些等。还有就是对于孩子上一周的表现作出评价,父母要以鼓励孩子为主,对于孩子的进步,父母要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因他的进步所带来的快慰。这种总结在孩子的心里,他会看成是父母的教育的一种持续,孩子也会重视父母的这份关注,从而会努力地做得更好。

第五步:惩罚。

对于孩子的错误要有惩罚,但这种惩罚要以家庭娱乐为主。不要将父母的惩罚变成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源泉,要把对孩子的惩罚变成与孩子的一种沟通方式。也可以这样说——要在“惩罚中”与孩子沟通。

有一对父母对孩子错误的惩罚是这样的:当孩子打一次架的时候,他的妈妈就要求孩子亲手给自己做一件礼物,以此来要求孩子表达对辜负父母期望的歉意。这些小礼物往往是妈妈和孩子一起完成的。

家有将触“警戒线”的孩子,对其教育就要有一定的力度,孩子的问题越重,父母教育的力度就要越大。在处理方法上就要越细致,这样就会使孩子远离“警戒线”,就是不能成才,也会成人的——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