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过于没信心
在父母看来,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但事实上,孩子也有自己的苦恼,自卑就是其中最可怕的一种。自卑,简单地说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这是对自我潜能的一种压抑、对他人能力的一种过高判断的心理。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习及生活上存在困境,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尽管他们不是本身有什么缺陷或短处,但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往往还会自惭形秽,感到自己就是比别人差。自卑的孩子通常会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不如别人,甚至是样样不如别人,常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自己,而且对周围人的言行、态度反应也是格外的敏感。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在内心深处隐藏着永不消散的愁云。
孩子的自卑,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害怕在做事时失败,因而也就会在学习或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退缩。在做事过程中,只要遇到一点挫折,他们就会轻易地放弃,他们更无法去坚持一件比较难的事。虽然他们十分渴望获得成功,但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就是自己努力也是白费力气,失败了还会遭人嘲笑,不如早早地就退出,因而他们不去参与任何竞争或竞赛。这样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也很少主动与同伴交往,他们一般没有太多的朋友,或者过分依赖于某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同伴。一般有自卑感的孩子都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他本身就对自己缺乏信心,于是就怀疑自己不会招身边的人喜欢,这样使他对别人的言行态度往往就十分敏感,特别是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更是反应过激,有时为了维护强烈的自尊感,就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相反地,由于他们的自我评价比较低,因而特别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所以往往会比一般孩子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赞许。
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有着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是受家庭环境和他人对孩子的态度这两方面的影响。从这两方面中可以看出,父母在这中间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孩子的自卑,父母往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但在现实中,很多父母意识不到孩子的自卑有时就是自己造成的,他们对孩子的这种缺陷不用教育去排除,还把这种缺陷一股脑儿地认为是孩子“不争气”。孩子不是生来就有自卑心理的,这种心理是后天教育不当养成的。孩子是脆弱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大人成熟的心理是体验不出来的,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举动很正常,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到位,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有时正培养着孩子的自卑心理。
比如,在公众场合谈论孩子身体上的缺陷,如肢体残缺、聋哑、过于肥胖或矮小等;指责孩子不及他人的地方,如体育和语文成绩不如别人等。
有的是在生活中孩子的一次不起眼的经历,如在多次经历失败后又遭遇同学的嘲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有可能会怀疑自己不如他人,渐渐地就会产生深切的自卑感。
还有的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境的贫困,使他在吃、穿、用等各个方面都不及其他人,很可能由此也会产生自卑感。即使是家庭条件不错,但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孩子也有可能因为很少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而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父母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因而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诱发和强化作用。父母对孩子有很多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当孩子在学着独自解决一个问题时,父母就催促孩子赶快完成;有的家长嫌弃孩子做事拖拉;有的家长在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时,不去鼓励孩子,而是找孩子在做这件事时所暴露出的不足。他们的本意是下次要孩子做得更好,但他们不知这些做法会使孩子感到他总是不被认可,这就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自卑是孩子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人格缺陷。孩子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的自卑,很多家长由于忙于工作,不会注意到这种现象,或者有的家长根本就无法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更谈不上能尽早发现而去及时补救孩子的缺失。更有很多家长任由孩子的自卑心理伴随孩子成长,他们不知道这样不仅仅会使孩子得不到很好的成长,还会给孩子成人后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