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是自卑的根源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不是百分百的满意,在父母的心里或多或少地对孩子都有一些意见。有的意见,在父母心里可以保留;有的意见,一些父母却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他们不知道一个人吐露自己的意见,同时更是发泄着自己的不快,当然这种发泄有时还夹杂着生活的情绪,这样,一些父母所谓对孩子的教育就开始了。
其实,对于孩子的不足,大人有意见是正常的,但教育不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是要求教育者引导教育对象把事情做对,并具有做这种事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会有很多意见:好睡懒觉、衣装不整洁、迷恋网络、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成绩下降……要知道孩子总是孩子,没有缺点是不可能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有意见,要想把自己的意见消除掉,还要从孩子的缺点入手,用正确的方法来教导孩子。如果家长用数落来教育孩子,虽然能倾吐自己的不快,但对孩子的教育毫无意义,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
比如看到孩子的成绩,有的家长就会有意见,他们便对孩子说:
“你看,杨阿姨家的某某这次考了98分,你怎么才67分?”
“你看,你表姐多听话,学习多努力,哪像你,天天上网,作业也不好好做,什么时候也能像她一样啊!”
“你看,以前你还是不错的,现在怎么退步了,真是让人生气!”
像这样的话,父母在说的时候,似乎还要追求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于是在亲友面前,在大庭广众场合下,他们都会对孩子进行这番说教,孩子做得越不好,他们的批评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父母不知道,在孩子的心里,最烦父母的是:叨唠、批评、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实际上,拿孩子与他人比,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种原因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父母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孩子听麻木了,自尊也没了,自然也不会求上进了。
对于家长来说,家长的思维是,以为有比较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以此来刺激孩子上进。他们往往只看孩子不足的表面,而不去分析孩子不足的原因。为什么现在的成绩不如以前好?也许是这次考试难度加大了,也许到了新环境不太适应,也许因某事使孩子出现波动等等。他们更不知道在孩子的学业上、情绪上有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所以,家长不去找原因、分析原因,更不去关注孩子的心灵,而是一味地比较、批评孩子身上的“缺陷”,这样的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渐渐地就会产生偏见,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学习刻苦,在一次期末考试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他把这个进步告诉了他的妈妈,但他的妈妈听后就问他:
“真的吗?你一直没有小敏成绩好,你没有抄袭其他同学的吧?”
(2)一旦发现孩子连续几次有比较愚蠢的举止,不如其他的孩子,于是就给自己的孩子下断言:
“这个孩子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所有的孩子都会,就他不会,肯定是智商有问题。”
(3)看到孩子坐在教室的后排,你就会有自己孩子不被老师重视的感觉:
“你看其他的孩子都坐在前面,这多好呀!你总是学习不认真,只能坐在后排。”
……
于是,一些父母把在意见中对孩子的“比较教育”,变成了在偏见中对孩子的“比较加数落教育”。就拿第一个例子来说,孩子本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自己的成绩,他想把自己的进步与父母一同分享,改变父母那种由于自己的不足而给他们带来的不快心情;另外,孩子还想得到父母的表扬。结果他的努力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糟糕状况,反而落个“作弊”的罪名,他会觉得还不如保持原状的好。
家长的这些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进取心,在孩子看来,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承认,他在大人的心里就是一个无用的人,自己就是和别人有差距,就是一个不可能超过别人的笨蛋——孩子的自卑心理就在大人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了。
所以说,用比较的方法教育孩子,往往就是在告诉孩子,他处处不如人。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攻击你的孩子,直到孩子在自卑中彻底垮了,家长才会在孩子无用的悲叹中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