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能众“生”平等

老师不能众“生”平等

有这样一种孩子,他们在家里是很听父母话的,但是在学校里他们一点也不听老师的话,甚至和一些老师成了死对头。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叛逆情绪非常明显,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课不上;老师要他向左,他偏偏向右……有的孩子到了敌视老师的地步:在老师的背后吐口水、泼墨水;毁坏老师家的财物;砸老师家的门窗;有的还和老师动起刀棒……老师与学生之间说得淡一点,也就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往深处说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呢!似乎师生之间不会有太深的矛盾存在,但事实是,很多学校都有孩子敌视老师的现象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中国的学校里,和孩子所学习的科目一样,孩子在老师的眼里也给以分门别类的,老师至少在心里面会把孩子分成几个等次,老师还会把学生分成不同类型的等次:

按孩子的成绩分为:

成绩好的孩子,成绩中等的孩子,成绩很差的孩子。

按对孩子的印象分为:

好孩子,一般化的孩子,坏孩子。

按孩子的智商分为:

聪明的孩子,正常的孩子,笨孩子。

……

老师的一切分法都以映像的方式反映在孩子的座位上:

靠近讲台的孩子,教室中间的孩子,教室后面的孩子。

老师对孩子的这种分类,会直接影响到在班级里老师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我们从孩子座位的次序发现,成绩好的孩子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前面,这就自然地受到老师最强的关注。你想,一个偌大的教室,坐在前面自然是听得更清楚,看得也最明白,受到的干扰也是最少的,老师靠的近,受到的约束也很强。坐在教室后面就是相反的状况了,这就在自然中减弱了老师对后面孩子的关注。除了“地域”差别以外,老师总不会对所谓的坏孩子“宠爱有加”,这种人性的特点使老师对后面的孩子又多几分忽视……所以,敌视老师的孩子大都坐在教室后面,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成绩都是很差的。

在老师的眼里,这群孩子成绩很差,是一群“坏孩子”,甚至他们的智商都有问题。当这些孩子有错误的时候,老师总是狠狠地惩罚他们,孩子就在老师的惩罚中慢慢地产生了对老师的敌视。因为在孩子看来,自己交给学校的钱并不比别人少,自己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可在班级里老师不重视自己,自己就像是成绩好的孩子的一个陪读——学校没有权力对自己不公平。当孩子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时,他们就会把不满发泄到老师身上,对老师表现出叛逆的情绪来。

如果一个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敌视他的老师,首先要看一看孩子在学校里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待遇,有时,孩子的叛逆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老师评价的失当。

有的家长喜欢评价孩子的老师,这对于孩子来说危害是非常大的。当家长在家说一些老师不好的地方的时候,可能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被孩子听到后,在孩子心里,这个老师的威信就会丧失,孩子在心理上就会排斥这位老师。在学校里,这位老师要是教训这个孩子,就很容易引起孩子对他的反感,这种反感会直接造成孩子在这位老师面前的逆反心理。这样,这位老师所授的课孩子也就不可能学好,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受教育的目的,至少在这个老师的面前没有达到。

以上两种主要的原因,都使孩子敌视他的老师。作为家长来说,没有人愿意看到孩子令老师讨厌。当对孩子束手无策的老师把情况反映到家长那里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用十二分的力量来改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因此会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加强与孩子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是对孩子进行教育。

可是,家长的这种协调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因为很多家长不知道,老师对孩子从本质上讲可能没有什么问题,可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没有太多的精力来特殊对待哪一个孩子,况且是对一个成绩不好而又调皮的孩子呢?当再面对孩子的敌视时,老师的态度往往是以“不和孩子一般见识”作罢。再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说理”这个层面上,他不能改变孩子面临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因成绩差而不被老师重视;一是老师在孩子心里已经“坏死”的印象。当道理与事实相左的时候,人们往往尊重事实,因此,孩子对老师的敌对情绪就不会有所改善。

当孩子与老师关系紧张的时候,孩子几乎可以宣布在学业上自己已经失败了,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同样都是在一个学校里读书,但孩子之间为什么有着这样大的差别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老师不能众“生”平等,这也是你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教育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