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出于虚荣心的打扮,是孩子慢慢形成的不良行为。一个孩子,他不是一下子变得爱打扮的,从正常的穿衣到用衣着来哗众取宠,它是一个逐渐膨胀的过程,犹如一个被吹起的气球,是渐渐大起来的。孩子为爱慕虚荣而打扮自己,这与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有关。造成孩子爱打扮,可能来自父母等家人,也可能来自孩子接触的媒体、同伴等。对于孩子过于爱打扮,不是一下子能纠正过来的,需要有一个纠正的时间和策略。

父母要改变孩子爱打扮的现象,主要是采用注意转移法,想办法把孩子对衣着美的理解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兴趣,淡化对穿衣打扮方面的注意,久而久之会有效果。要针对孩子的接受能力,对孩子进行正确审美观的教育。还要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的爱打扮是来自环境中的哪一方面的影响,尽量消除这一影响因素。

小玲是一个14岁的女孩子。她活泼可爱,平时喜欢打扮己,还爱照镜子,她穿漂亮衣服的那一天心情是高兴的,哪一天要是穿的衣服她以为不太好,她就会很沮丧。每天她会早早地起床,花上很长时间打扮自己。在她的书包里,装着一面小镜子,一有时间她就会拿出镜子端详自己。学校老师也反映,小玲常把心思放在打扮上,有时上课也不例外。父母看到她打扮,有时只说一两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之类的话,但总不见效果。就要快考高中了,小玲这个样子,老师和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然对于小玲的爱打扮,父母简单地说教,对于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来说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

首先,父母要给小玲找出造成这种行为的缘由。原来在小玲小的时候,早晨她妈妈在给她穿衣服的时候,由于她赖在床上不想起来,她妈妈就经常哄她说:

“你看邻居的××小孩,他都没有这样好看的衣服,快起来穿呀!”

在小玲的心里,妈妈有瞧不起邻居××小孩的意思,原因就是邻居的××小孩没有好看衣服。妈妈的话不仅膨胀了小玲有好看衣服的心理优势,而且这种心理优势会强化成“没有好看衣服就会受到嘲笑的”这一心理;还有,小时候,由于她的妈妈总是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大人看到她总会夸她说:“小玲穿的真漂亮!”这又是对小玲“没有好看衣服就会受到嘲笑”的心理第二种强化;再一个,就是少男少女对时下明星们的追捧,她会听到一些人对明星们衣着打扮的赞赏,在自己模仿的同时,这又是对“没有好看衣服就会受到嘲笑”的第三种心理强化。在这三种强化下,她就会对自己的打扮异常的敏感,认为只有好的装扮才会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尊重。当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去装扮自己,或他们的装扮不能得到他们期望的效果时,他们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当然,造成这种心理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知道了原因,接下来就可以确定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要小玲认识到的是:

(1)人们对你的认可与打扮的关系是:生活中过于打扮自己会招来他人的反感。

(2)什么是得体的衣装。

在教育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与因打扮而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或少联系。也就是说,不要用孩子缺失的部分来说教孩子。

因为要使孩子知道这个道理,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到,或许只是花上几分钟的事。一个人知道很多道理,也明白很多道理,但他不一定会接受、认可这个道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知道道理,明白道理”上,没有做到使孩子对道理的“认可和接受”。所以,要想孩子认可,还要对他进行不断的强化,这是一个要花很长时间的过程。这是很多教育者不能做到的,这也是教育没有效果的又一大原因。所以说不要用孩子缺失的部分来说教孩子,因为这样只会削弱对孩子的强化教育。

有了对小玲教育的方向,在方式上我们不要太教条。在小玲的面前,我们要找一些有关人穿着的例子,当然,正反面的例子都要有,我们对这些例子进行客观的评价,把这种评价当成生活中很随意的谈话,交谈的对象不一定非要直接面对小玲,但一定要使她听见。

父母可以多这样说:

“大家都说隔壁小文穿得好,今天遇见她,看她穿的还真是不错!”

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你给小玲的这个信息所带来的结果是:她会去观察小文,把自己与小文对比。当然,要想小玲在心理上完全顺从小文的穿戴方式,这还要你不断地去强化。

同样地,在不经意中你要使小玲听到:

“在电视上这个女孩打扮得太妖艳,我的同事都非常讨厌这个形象。”

“小玲,今天王阿姨看见我说,看你没戴耳环,她说你是这个楼里最漂亮的女孩,说得我高兴死了。”

“小玲,你还是把头发扎起来吧,这样看起来更精神。”

“穿得简单,看起来就很精神。”

……

父母在这样教育孩子的时候,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长期这样说,父母是很辛苦,但小玲可能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同时,这种教育方式小玲也能接受,并会慢慢地使自己的打扮趋于正常化。好打扮的心理改了过来,她平时的一些其他与打扮有关的举动也就随之不存在了,父母的教育效果也就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