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是悲剧的开始
从孩子跨进青春期开始,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的时候,他们脆弱的心理极会依赖一些东西。这包括情感上和一些情感以外的事和物。因为他们这个时候的独立意识是不成熟的,这种意识加强着孩子的依赖性。于是,孩子表现为离不开父母、沉溺于网吧、拉朋结党……这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如果父母处理不好,对孩子的成长就会很不利。因为孩子的任何一种依赖,也就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使孩子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也不利于父母培养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如此,孩子遇到一些事就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溺爱的结果。比如,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一代孩子和上一代相比,不仅经济条件宽裕许多,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正因为如此,很多孩子长大后仍生活无法自理,小到吃饭穿衣,大至社交活动。孩子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所以,为人父母者,不可过度溺爱孩子,否则要为自己孩子的依赖性付出代价。
中国有句话叫“慈母败子”,这里的“慈母”就是指对孩子溺爱的母亲。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哪种感情能比得上父母爱子女的。但是只有“爱”,没有“法”,就不可能培养出好孩子来。
有一个中国古时候的故事,说一个从小就被母亲溺爱的少年,在被砍头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汁。他的母亲悲伤地解开衣服来喂他,没想到这少年一口将母亲的乳头咬下。这位少年恨他妈妈的溺爱害了他。
现在,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呵护有加”成了家庭教育的方向,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是父母最大的忌讳。这些父母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对孩子的任性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在父母的溺爱下,孩子在做事时无法建立基本的抑制,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和建立独立本能,这样往往使孩子走向毁灭。
十六岁的王明,是一个刚进高中的女学生。这个孩子有个习惯,就是稍遇到一点困难就受不住,回家对父母哭丧着脸,抱怨这抱怨那。每天正常的生活自理都不会做,许多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完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就要求父母出面交涉。王明不仅对父母依赖性强,而且情感上也脆弱,家里人根本说服不了她的任性。
由于以前在家过于依赖父母,上高中时离家很远,学校是寄宿制的,这样王明的学校生活就显得很吃力,很多事情都是靠同学的帮忙,不然,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如果说王明父母的溺爱是根源,那么,王明对李清的好感则是悲剧的开端。
由于王明需要同学的帮助,这样,同班的一个大男孩李清就走进了王明的心。李清是班里最调皮的一个孩子,父母离异,也没有人去管他,在班里表现很不好。但这个孩子是个热心肠,他常常帮着王明做一些事,比如说帮王明打水、买饭等。
这样,他们平静地过了一个学期。在高一下学期,少女特有的情感开始在王明心中骚动。她把在家对父母的依赖全都嫁接到李清身上。由于常得到帮助,王明觉得李清很能干,对身边的其他同学开始不屑一顾,认为他们太差,李清正好是她眼中完美无缺的男子汉形象。这样,王明越来越崇拜李清、迷恋李清了。王明常以各种借口去接近李清,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心中也会感到莫大的安慰——王明坠入“情网”了。
李清本来就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他感觉到了王明对他的好感,自然也就心领神会,在学习和家庭失败的同时,心里也获得不少安慰。一对初露人生芬芳的中学生,就这样深深地陷入了“爱河”中。
王明成绩本来还不错,坠入“爱河”以后,她在心里就不再把学习当作是第一位的了,加上李清本来就成绩不好,受到这种影响,王明的成绩自然就下降得厉害。
面对李清和王明的这种状况,一个是没人管,一个是管不了。学校对王明和李清的事似乎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措施,只有批评教育。面对学校很厉害的批评,李清倒无所谓,王明却感到在学校抬不起头来。王明很矛盾,她开始讨厌学校,因为有李清的存在,又舍不得离开。而李清早就不想待在学校了,这样,他们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直到离学校不远的镇上开了一处网吧,他们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领地——他们常常沉溺于网吧中。他们成双入对地进出于网吧,逃课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这样,一个从调皮蛋过渡到“网虫”,一个则是从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堕落到网中的“瘾君子”。
这样的生活又过了一学期,在此期间,没有人真正的关怀这样一对孩子。就在高二上学期的一天,他们在网吧里待了很长时间,当他们精神恍惚地从网吧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这个时候,他们不敢回家或者是回学校了,他们无处可去,就躺在河滩的草地上看着天上的星星,由于太累就睡着了。
第二天,人们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原来,在当天夜里零时,河上游的水库放水,他们被水淹死了。
当他们的亲人在为他们悲痛的时候,或许仅仅把这起悲剧算在水库的头上,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依赖、网吧”等字眼,更不会想到他们父母教育的失职。依赖的罪与罚,往往是极其隐蔽的。
因此,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告诉孩子:哪怕你完成得没有别人好,那终归也是你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换来以后的完善。如果孩子总是习惯依赖别人,那么他的一生将始终依靠他人。父母一定要从小就开始鼓励孩子独自去完成一些事情,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孩子应该成长为一棵大树,而不是一根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