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很伤人
当孩子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渐渐地,有的孩子就会失去儿时的乖巧与可人,他们与大人很少再有言语上的交流。他们和自己的同龄人常常有说不完的话,可一遇见大人,要么不开口,要么开口就没有好言语,于是有人就说,现在的孩子说话不知轻重。不难发现,孩子开口伤人最大的受害者是他的父母,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刺激父母对孩子的那颗慈善的心。说话不知轻重的孩子,他对父母的言语是冷漠的,父母不会得到一句来自子女的体贴和温暖的话——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孩子叛逆的一种表现,很可能是在孩子心里有着某种对大人的不满,当孩子对自己的不满又无力去申诉的时候,他们就用最简单而又最直接的方式——用伤人的语言来宣泄不满和抵制给自己带来不满的东西。于是,在生活中的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当母亲在厨房里切菜手指受伤,向女儿发出包扎的求助时,正在看电视的女儿抛出一句:“这关我什么事呀!”
(2)看见母亲生病躺在床上,刚放学回家的孩子进家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躺着,那我晚上吃什么呀?”
(3)当妈妈在面前唠叨时,孩子说一句:“你闭嘴好不好?”
(4)儿子对他的父亲说:“你再管我,我就对你不客气!”
……
对于一个孩子的好坏判断,一是从孩子行动上来判断,另一个就是从孩子的言语上来判断。当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说出这种不近人情的话时,家长的第一判断就是孩子的德行太差,自己在这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失职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加强。当家长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知道对孩子要“加强教育”,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对孩子“加强教育”。
其实,所谓的“加强教育”,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加大对孩子说教的强度,而是要花精力找出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拿出更多的时间,选用更适当的教育方法等,这才是正确的“加强教育”。但很多家长并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语出伤人的时候,他们的“加强教育”,教育的也很“及时”,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当然,教育的过程也是“步骤清晰”。比如,儿子对他的父亲说:“你再管我,我就对你不客气!”这时,有的父亲就会马上(及时)走到孩子的面前,实施他的教育步骤:
第一步:对孩子或打或骂;
第二步(脾气好的父母,这也可能是第一步):直接责问孩子:“我看你如何对我不客气!”(针对性很强)
第三步:用思想教育孩子,批判是教育方式,语言为主要教育手段,批评的主题是:“这孩子的话,太无法无天了”。
在家长看来,孩子的错误言语,自己没有等闲视之,而是及时地对孩子进行了“说服”教育。这种教育看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自己对孩子加强了教育。但是过几天,孩子对父母又冒出一句:“你闭嘴好不好?”的话来。对父母威胁的话就算孩子不敢说了,孩子又会说出对父母不尊重的话来,孩子语出伤人的毛病依然如旧——这种加强的教育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前面说过,孩子出口伤父母的心,是对父母某些方面不满的结果,这些不满自然就会给孩子的心里带来怨气,特别是对于一个外向型的孩子来说,不满憋在心里那可是如鲠在喉,他们只有通过语言来刺激自己的父母,以此使自己的情绪在心理上得到平衡。但在现实中,又是父母使叛逆孩子心中失去这种“均衡”的:
面对一件事,妈妈不停地唠叨,意思是能起到强调的作用,但在孩子心里却是母亲的啰唆,这使孩子心境难宁,会感到母亲很烦人。
在大人的指挥下做这做那,孩子的每一步行动,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父母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自己做错事后被父母批评责备的担忧,因此,孩子在做事时有着很沉重的精神负担。
……
这就使孩子没有办法使自己的生活轻松起来,于是,不同的孩子会用不同的叛逆方式来进行“自我释放”,比如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和大人对抗、故意使人痛苦、怨恨他人、报复他人等。孩子说话很伤人,只是孩子逆反行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孩子说话伤人,这是被自己不满情绪憋闷的结果。心里憋着不满谁都很难受,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从排解孩子心中的怨气入手,他们的教育是对孩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教育是治标不治本的,教育就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