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爱打扮

家有儿女爱打扮

我们要把人正常的打扮与虚荣心区别开来,正常对美的追求,我们不能也把它划在虚荣的范围里,这是在纠正孩子爱打扮时的一个前提。父母更不能随心所欲地评价孩子的穿戴,在模棱两可的时候,一定不要对孩子的穿戴妄加论断。

孩子把衣服穿整洁一点,头发干净一点,尽管这些方面会花去孩子很多时间,但我们不能说这就是一种虚荣,即使这种整理有虚荣的成分,因为它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只需要你指导孩子如何去提高做事的效率就行了。孩子在你的催促和指导中,会逐渐淡化对美的过分追求,父母在指导的过程中,对孩子再加一两句对美的正确评价,这就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就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效果也很好。

在一些孩子当中,过于爱打扮是虚荣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生活的过程中,不难看到一些孩子在极力地打扮自己,就是孩子的家庭经济不允许,他们也会把自己打扮得很好,并且他们的打扮与自己的表现欲是连在一起的,有时就连穿一件新衣服,他们也会招摇过市,以此在众人面前炫耀一番。

教育者对于孩子衣装的纠正,往往很难得到好的效果,这是很多家长苦恼的事,其中的缘由,往往是对孩子说教方法的不当。

对于孩子爱打扮,给人带来直接的麻烦是:(1)一心追求漂亮,心就不在学习上。

(2)有时衣着会不得体,看起来不太雅观。(3)打扮常常花去很多时间。

(4)经常买一些物品,家庭经济上难以承受。

……

出现这些问题后,很多父母都会想方设法去纠正孩子。于是看到孩子打扮,家长就开始来教育孩子。毫无疑问,对于这些事,没有教育经验的父母对孩子的说教,就会围绕上面的主题展开。在家长看来,他是教育孩子不要因为虚荣而过于打扮自己,他们还会举例子来证明孩子过于打扮的害处,比如影响学习,父母挣钱不容易……在这些教育材料中,更多的父母是把“影响学习”作为教育主题,他们认为这个教育材料教育起来,对孩子是最有力度的。于是,就这一个教育材料,不同的家长,会用语言演绎出不同的说话版本:

“你这样不耽误学习吗?”

“成绩这样差,还要打扮吗?”

“对待学习,要像你打扮自己那样用心就好了。”

“你的成绩差,就是因为你太爱打扮了。”

这样的说教,你会感觉到一点效果都没有,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有的家长会说:难道我说错了吗?我可以告诉你,上面几句对孩子说教的话,针对事实而言,一句也没有错。但是,不是对的语言就一定有教育的效果的,这也正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理解的地方。

我们来分析一下上文中父母的几句话。孩子的“病因”是有了虚荣心,父母最理想的教育效果是孩子能去掉那份虚荣,如果不能得到这种教育效果,父母就会在心理上自然地退一步:你虚荣我暂且不管,不要影响学习就好。因此,教育者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对孩子的虚荣心妥协了。我们提炼出这几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这几句话的意思,好像是跟“虚荣心”的关系不大,它仅仅是在说打扮与学习的关系。告诉孩子的信息是:学习不好是因为打扮的原因。

对于孩子来说,他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更好看一点会影响学习”。孩子心里清楚,造成学习不好的因素有很多:上课不专心、拖拉作业、老师不负责任……学习不好,是孩子不想看到的,这可能是孩子的伤疤。是伤疤的话,这是任何人都不想别人去“揭”的。“好看就影响学习”,孩子是想不通的,不但孩子想不通,就是一个大人也不会想通的,想不通孩子就不会接受。在孩子看来,打扮与学习相比较,大人更看重的是学习,这次大人的说教,是对他学习不好的不满,孩子不理解,是因为他们的打扮给大人带来对自己的学习与虚荣的双重不满,而本来的目的是劝诫孩子不要有虚荣心。

不可否认,大人在说这几句话时是带有情绪的。可在孩子看来,这可能是父母即兴的话,也就是说,大人并没有认真地在反对他们打扮,大人的话也就自然地成了孩子的耳边风。

孩子只理解追求美是没有错的,就像吹气球,他们只知道吹大是没有错的,但他们不知道吹多大时该停手。这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自己打扮到什么地步就是虚荣了,他们不完全理解什么是美,只知道“追求美是没有错的”这一点,并且这种“追求”又不断地在促使他们为满足自己虚荣心而打扮。

所以,父母的教育就变成了以下的概括:

面对孩子的过错,用你习惯的唠叨,说一些与问题无关的话,你揭着孩子的伤疤,发泄着自己的情绪,阻止孩子对美的追求——这就是你教育的实质。你想,这种教育还会有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