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个自负的孩子,他为人做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这样的孩子,最大的难题就是使他认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因为,当他有了缺点的时候,他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千方百计地从自身以外的地方找原因,并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转嫁到客观因素上,认为自己还是完美无缺的。孩子执迷不悟,大人也束手无策。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顽固,这种顽固随之恶化,父母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
(1)有错不改,固执己见。
(2)学习上心浮气躁。
(3)生活中总是目空一切。
……
面对孩子这些缺点,家长常常是有两种所谓的解决办法:一是想通过批评来打压孩子心中那种高估自己的心态。这是用与孩子直接对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以邪治邪”。父母不知道,批评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再者,对于自负的孩子,批评的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大,有时还会伤害到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因为自负的孩子本来就很难接受他人的观点,更何况是在你批评他的紧张氛围中,他就更不会理睬你的说教。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家长想通过一次大的打击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孩子客观地评价自我。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叫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在孩子受到打击时,父母最多只能起到一个烘云托月的作用,但自负的孩子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一般的小错误很难给他带来触动,因为孩子总会为自己的错去找客观的理由。如果有一个大的打击能触动到孩子,这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要么父母和孩子要付出大的代价才会得到效果,要么父母找到能触动孩子内心的东西也会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这里,前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父母和孩子的一种伤害,后者则是矫正孩子这些坏习惯时,看起来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办法。
但是,很少有父母去挖掘孩子内心最深层的东西,他们在教育这样的孩子的时候,就是选取最简单的两种办法:
(1)用批评攻击孩子,想在气势上压倒孩子。
(2)期待“打击”击醒孩子。
仔细看这两种办法,前一种方式可以看出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急切,主观性很强。这样的父母想通过自己来纠正孩子因自负所带来的缺陷,但遗憾的是方法不对头;后一种教育方式有些“靠天收”的意思。这是对孩子错误的一种妥协,或者说是对自己缺乏教育方法和效果的一种无奈。
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很难改变自己原有的状况,因为他很难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自负的孩子会这样想:
本来对自己是“小菜一碟”的一件小事,做砸了只是自己的“粗心”而已,自己是会做的,可父母还要批评他。
“张三就是不如我,好几次考试都没有我好,可老师为何选他做班长,太瞧不起我了!”
……
孩子想问题的时候总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他不会去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孩子看来,父母的批评就像用一把20斤重的大硾去砸一个核桃,这根本毫无必要。而自己又有很足够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足开脱,可父母对自己不满的地方,他们却拿不出令自己信服的理由使自己改变。自负的孩子往往是有主见的,而这种主见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他的顽固,这就使得父母在纠正孩子缺点的时候难上加难。
前面说过,我们找到孩子内心深处最能触动他的地方来打击孩子,似乎也有父母去这样做,但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因为教育孩子不能仅仅靠打击来得到预期的效果,它需要有多种教育手段相结合。孩子受到打击只是给父母纠正他错误的一个心理基础,真正改变孩子的,还是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同时,给孩子讲更多的道理。也就是说,你给了孩子一个改变自己的理由,孩子接受了,你的教育就会达到目的。
所以,面对孩子的自负所带来的缺点,我们要会发现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看法。当我们面对有些固执,甚至有些妄自尊大的孩子时,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心理和观点抛到脑后。如果只是给予孩子一股脑的批评,或者在口头上与孩子进行“口水战”,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攻击孩子,或者是在和孩子抬杠。攻击和抬杠压根就不会有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