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优点淡化贫困的忧患
孩子自卑的表现为敏感多疑、孤僻内向等。自卑往往源于孩子很小的时候。自卑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孩子,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孩子一生下来,并没有自卑心理,而这些自卑感往往都是后天养成的。贫穷有时是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之一。由于贫困造成自卑的孩子,往往缺乏富裕的家庭生活体验,缺乏对金钱客观公正的认识,这样的人对自我评价会有较大偏差。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孩子的自卑心理的三大条件。
自卑情绪是一种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对孩子的身心很容易造成极大的伤害。由于贫困使孩子有自卑的情绪,他会沉浸在自怜的泥潭中无力自拔,结果沉沦于对生活心灰意冷的“自卑情结”。
有的孩子受到自卑的刺激后,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仇富,他们为了迅速改变自己的状况,往往孤注一掷,变得极端自私,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狂热的“优越情结”。此种人格类型与第一种的极度自卑完全相反,由于其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且妨碍甚至损害他人,注定将会走向失败。作为贫穷孩子的父母,要使孩子正视贫富差距的存在,清楚人与人之间交情的厚与薄不是以金钱论之的。
那么,父母要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呢?
朱德卢是北京一所重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十分不好,朱德卢自进入大学后,自卑的心理慢慢强烈起来。在中学时因为成绩好,老师和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待他,因此他也就忽视了因家庭的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窘境。现在为了让他上学,家里已经是债台高筑。到了北京后,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朱德卢借了不少钱以掩饰自己的贫困生活。本以为北京会有很多机会,能通过打工来补贴自己,但实际上很难。朱德卢用了许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往往都是因为经济的不足而半途而废,这使他感到自己脱离不了贫穷,走不出社会底层的地位,自己不会有好的前途,不用说去光宗耀祖,甚至找个女朋友成家都很困难。在朱德卢的脑海里,始终深刻着自己家的画面——昏暗的平房里,简单得没法再简单的破烂家具,摇晃晃的……于是,在三个月后,他向学校提出了退学,但学校只建议他回去休息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看看再说。
从心理学上看,朱德卢是属于适应障碍伴随的自卑。由于在中学成绩拔尖,一直受到师长和同学关注和重视,这使他的心理能得到满足,从而也就忽视了家境本身的贫困。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人们不再如过去那样关注他,这就使朱德卢失去了原来心理满足的基础——这才使他认识到了自己贫穷的家庭与其他人的差距,而朱德卢又过分夸大地看待了这种落差,妄图以借钱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贫困。另一方面,到北京后的不满意,又导致了朱德卢的挫折感。另外,对于贫穷和成功,朱德卢不能做到正确的认知,这就形成了自卑心理。
对于孩子的归来,朱德卢的父母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他们在朱德卢高中班主任的帮助下,决定自己来改变朱德卢的现状。
父母对朱德卢进入大学以后受到的冷落似乎很理解,父亲在与儿子闲聊的时候,总是谈到儿子中学时的一些事:哪次得了奖,哪次考了全县第一……这些辉煌的过去使朱德卢体验着过去的成功,也使他得到了一种积极的自我感受。父亲还使朱德卢逐步认识到,过去受重视和现在不受关注的原因:上中学时因为同学的地域相近,包括老师在内彼此较为了解,而北京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在环境上也远远大于过去等等。
针对朱德卢渴望改变家庭的现状,父母告诉他,父母最大的快乐是孩子完成学业,自己已过惯了贫困的生活。父母还告诉孩子,他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他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在北京,这比很多人都强,贫穷并不意味着自己一无是处。
这样,朱德卢认识到自己目前已经拥有的精神财富,以及这些财富对将来成功之路的帮助。在与父母的交谈中,他树立起了合理的人生目标,而不是追求立即摆脱贫穷。假期满了后,朱德卢又回到了北京,这次他的心思已经全部用在学习上了——这是一对普通父母正确教育的结果。
对于因贫穷而自卑的孩子来说,在他心中对贫困往往也是敏感的,自我价值会在他心里飘摇不定,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对他经常不断的优势强化。强化孩子的方法也很多,如: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成功簿”,让孩子每周记下自己的成功,并告诉孩子,所谓“成功”,不一定要了不起的成就,任何的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奖品——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做了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要及时奖励孩子,这些奖品让孩子在贫困中找到成功的感觉和乐趣。这样做,可以避免孩子的自卑心理;孩子有了自卑的心理,这样做的话可以去除孩子的自卑感,当然,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这才是有效果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