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摆脱抑郁

让孩子摆脱抑郁

有这样的一种孩子,他们有着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德,看上去也是斯文儒雅的,但他们叫家人烦恼的就是有了抑郁症。

由于中国的家长对于精神健康的重视不足,往往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成了他们教育中的盲点;再者,他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缺乏一定的认知,这也使得当他们面对孩子的一些精神状况的时候,他们要么就是束手无策,要么就把一切现象都当作是孩子的罪过而扣在孩子的头上。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只有在风雨中成长才会显得更加成熟。因此,家长不要惧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坎坷,这对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种历练。但孩子经历的“风雨”,是历练还是灾难,这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家长要对孩子的“不正常”有客观的认识,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的教育有效果,而且还会把孩子经历的“风雨”,变成孩子人生的一种磨砺。但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由于抑郁而产生的一些现象时,他们往往是在孩子的心灵上雪上加霜。他们经常看到孩子抑郁时,他们会有自己的论断:

孩子有沮丧、悲观、忧郁的情绪时,家长抱怨孩子是窝囊废;

孩子有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情绪时,家长会抱怨孩子说是不知上进;

孩子有不愿和人交往,甚至故意回避熟人、表情冷漠现象时,家长会抱怨孩子说待人不热情;

……

这些抱怨看似是对的,也会一下子击中问题的根源。但父母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是病态的,因此抱怨是没用的。特别是对于精神上有障碍的人,抱怨往往会加重他的病情。如果把孩子的病当作是孩子的过错来处理,那么就会加重孩子的郁闷感——教育的效果又从何谈起?

有的父母也会明白孩子出现状况的真正原因,他们不会去看医生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因为精神的问题去医院,那就是人的神经有了问题,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为此使得别人对他有神经病的印象。

因此,当孩子出现抑郁的时候,“明白”的家长就想通过自己的家庭教育,自己把孩子纠正过来,他们的做法是:

孩子沮丧、悲观、忧郁时,家长就会多用语言激励孩子;

孩子有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情绪时,家长就会营造一些欢乐来逗孩子开心;

孩子有不愿和人交往,甚至故意回避熟人、表情冷漠现象时,家长会多带孩子出现在一些人多的场合,以此来锻炼孩子等。

家长的这些做法看似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忽视了这样做的一个前提:要先削弱孩子的心理阴影,事前要针对孩子的心理做一些事情和灌输一些思想做铺垫。然后,家长的这些做法只是使孩子的性格向良性发展的一种强化,只有做了某种铺垫,这种强化才会有意义。

所以,对孩子的抑郁,我们要把它当作是一种“病”来治疗,这种“病”更多的是要通过对孩子灌输一些理念,必要时还要服用一些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对孩子的一些精神问题,把它当作是病态还是把它当作是孩子的罪过,家长的这两种态度对于纠正孩子的抑郁心理来说,它有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家长要有一种理念,就是孩子的抑郁的状况是很自然的情况,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良情绪,只是各人的抑郁症状轻重有所不同,或有人容易忽视这种不良情绪。还有,孩子的抑郁心理是可以治疗的,这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当你认为是孩子病了的时候,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家长对孩子的矫正也会很理性。当你觉得这是孩子的错的话,家长会把对孩子“错误”的矫正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自身的改变上。但是,对于孩子抑郁的治疗,孩子自己是不能“解放”自己的,这时主要是外界要给予他“输液”“打针”和做一些心理护理,这样孩子才会康复。当孩子自己不能改变自己的时候,家长的抱怨就会随之而来,加重了孩子的病情不说,往往还会把孩子推向自杀的边缘。

孩子抑郁的所有表现,都来源于“抑郁情结”。这种情绪形成的原因往往各有不同,有的是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有的是他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当这些偏差经过长时间的强化以后,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地保留了下来;还有的是自己生活的环境、情感上突然有很大的起伏,这种突然的刺激一下子推翻了孩子原有对世界的认知,这样他就会走向抑郁的泥潭。

因此,对于孩子抑郁的治疗,首先要想办法使孩子在心理上推翻原有的认知,再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构建新的认知。当你构建的那种认知开始进入孩子心理的时候,你再用事例或话语激励孩子,以此来强化孩子新的认知。

汪支林是一个15岁的少年,在升高中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省级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后,他却反复对家长说自己“不想上学”。他常常莫名其妙地伤心流泪,这样的现象隔三四天就出现一次;孩子有时还有头疼、胸闷、厌食等不适应症状;他发脾气时就在家中的墙上乱涂乱画,还用毛笔写大大的死字,扔的满屋都是。这样的喜怒无常,使他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也非常低落,总想回到原来的初中。

汪支林的表现是显著的抑郁症状,这种抑郁心理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汪支林的父亲和母亲不是一对和睦的夫妻,在他孩童时期父母就经常争吵,母亲还因生活负担重,心情不好,把气发在汪支林身上。这些使汪支林对环境非常的敏感,使他在面对新的环境时缺少情感的依附,他更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焦虑和冲突的方法,因父母而营造的紧张环境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重点高中后,他不能在同学中表现得很优秀了,这就加重了他内心的无奈,这样就在他的内心导出幼年父母争吵时的阴影,于是孩子就选择逃避和发泄情绪来避免自己的继续受挫。

汪支林父母的关系虽然随着家里经济条件的好转而好转,但汪支林的这种状况却给家里带来新的阴影。他的父母走访咨询了很多心理专家,终于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治疗方案。

父母委托孩子初中的班主任去了解孩子现在内心的想法,因为最先伤害孩子的是父母,这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不会敞开心扉。初中的班主任是汪支林喜爱的老师,孩子已经把他当成好朋友,所以对他无话不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老班主任的到访使汪支林比往日开心不少。他很自然地向老师倾吐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宣泄出积存内心深处的愤懑。他告诉班主任:

“高中的老师课讲得太快,往往自己还没有听明白就过去了。初中时自己是全班第一名,现在中游都困难。每当看到其他同学学习时自己就很着急,于是也拼命学,可就是不见效果。自己反而有无法解释的想哭的冲动,他常坐着发呆,在家经常乱发脾气。功课落下了许多,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呀!”

汪支林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我好怀念初中的生活。现在我的成绩不好,父母又唠叨我,我很难过。怕到学校去,怕考试,我该怎么办?”

汪支林的哭诉,使他的父母了解了孩子许多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深藏在孩子内心的不合理理念,正是他抑郁的根源所在,也正是教育者要推翻的。

班主任按照父母的要求,先帮助孩子搞清楚这些不合理想法与他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改变认知结构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使孩子在心理上淡化一个观念,强化另一个观念。

要淡化的是:

考试没考好是因为自己没用,自己笨。

要在孩子心理上强化的是:

我有很多的优点,即使我笨,也可以笨鸟先飞。一次考试失利,不能证明永远都考不好,只要发现学习上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成绩就可以提高。使他明白,正是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他情绪上的沮丧和无望,以致自己在学校时很紧张。

原班主任给孩子灌输理论,家长就设计一些事是来强化孩子心中的这些理念。但家长首先要调整对孩子的心态,要对孩子放开手,相信自己的孩子;还要经常给予关心、安慰孩子,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陪孩子做一些他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要多给孩子鼓励、表扬,学会赏识教育。家长所设计的事情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在做事时主要要叫他认识到:

(1)自己身上也有许多别人不具备的优点;

(2)我并不比别人差;

(3)只要我尽了力,任何结果都可以接受;

(4)风雨过后的彩虹,才是最美丽的,少去追悔过去,要抓住当前;

(5)考不上大学也未必就没有好工作,就不能成才。

在汪支林自我强化阶段,父母与现在的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有意识地改变他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安排他最要好的同学做他同桌。当他有了一点进步时,老师也及时给予鼓励。

两个月过后,汪支林的情绪渐趋稳定,能够在校园进行正常学习,性格较前开朗、活泼,与家人关系相处融洽,谈话时有说有笑。

全面了解汪支林的情况,与汪支林共情、同感、取得其信任,是辅导治疗的关键。给孩子构建新的认知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是父母全力支持孩子利用自己头脑思维并改进的过程,是孩子重塑自我的过程。在行为问题的矫正中,仅靠孩子构建新的认知是不够的,父母必须给孩子一些实用技巧的指导。因此。各方面的配合很重要,这对于汪支林抑郁情绪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环境造成的,改变孩子,要注意改变环境,特别重要的是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态,这也是矫正孩子抑郁心理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