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使孩子心里有气

不要使孩子心里有气

孩子说话很伤人,往往是孩子生气的反应。孩子也是好生气的,心理学以为:由于孩子心理不成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这就是孩子情绪化比大人强的原因,因此,孩子的喜怒变化非常快。但是,当一个孩子有了叛逆情绪的时候,这种在心里的生气,会上升到孩子直接的叛逆行为。说话伤人,可能只是孩子有更严重的叛逆行为的初始动作,是孩子严重叛逆的苗头,如果父母不加以重视,孩子的叛逆反应会更强烈,后果也会更严重。

所以,当孩子喜欢用偏激的语言对待父母的时候,先不要下“孩子变坏了”的结论,应首先想到“孩子又生气了”。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会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而是直接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是很有效果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之所以有效果,在于它能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想,孩子言语不好,只是生气的原因,我们不让孩子生气不就行了吗?或者孩子心里有气,我们能学会替孩子消去心中的怨气,孩子的言语不就变好了吗?

因此,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

(1)我们不要惹孩子生气。

不惹孩子生气,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很难做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生气是两条并行线,就像火车的两条轨道始终并存。很多家长还有这样的一个认识,那就是自己在说教孩子的时候,孩子生气是不接受自己说教的表现,孩子这时的生气,也全是孩子的错。家长这样认为其实是不对的,试想,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就是想让孩子变好吗?如果家长的教育孩子不能接受,却又使孩子生气,那还不如不对孩子进行教育。或许有的父母说:我们令孩子生气的教育也是有效果的呀!可是,令孩子生气,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姑且不说你的教育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有教育效果,那也是在“割自己的肉补自己的伤”。因此,最好的教育办法是使孩子能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教育。

但是,孩子“高高兴兴地”接受教育,这似乎不符合很多父母的教育习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力求自己有这样一个教育基础:威信+严肃+强制,似乎这样面对孩子时,自己的教育才会收到效果。其实,孩子生气乃至叛逆,正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威信+严肃+强制”的结果。如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黑着一张脸,再加上命令式的说话方式,就是再温暖的言语,孩子听起来也不会舒服,时间久了,导致孩子叛逆的情况就会出现。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想让孩子在平和快乐中接受你的教育,你就要脸上多几分笑意,给孩子几分平等,用语要讲究几分委婉,在快乐的氛围中使孩子接受“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这样,你在说教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不会生气,就会把孩子说话很伤人乃至叛逆的苗头扼杀掉。

不要使孩子生气,这并不代表不能责备孩子,当必须要责备孩子的时候,就要尽力去责备孩子,关键是在责备后要及时“安抚”好孩子。比如,在骂了孩子以后,你马上就对孩子说:“爸爸骂你了,嘴都骂干了,快去给我倒杯水来。”这样幽默的言语不仅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而且还能使孩子冷静下来,反思自己为何会遭到父母的责备,孩子就不会因父母的责骂而生气。

(2)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消气”。

孩子有了叛逆的情绪以后,他就会在言语上刺激大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孩子消气。对于孩子的生气,是很多父母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觉得,孩子生气,只是一种“孩子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伤大雅。这是一种对孩子生气的错误看法,因为孩子一次生气就是一次不满的表现,如果孩子的“气”得不到及时的舒缓,孩子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想一些自己的道理,而且生气会使孩子坚定地改变或认同一些看法,这些看法都是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思量的,这就使得孩子的这些看法错误的较多。生气的次数越多,在孩子心里聚集的“错误”就越多。因此,孩子经常生气而又得不到排解,这会隐藏着巨大的教育隐患。所以,孩子生气了,父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问题,而且父母及时给孩子消消气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父母或许会说:孩子生气了,要想他开心起来,那我们只有放下父母的架子去哄孩子。父母的这种做法只对了一半,父母在给孩子消气的时候,必须要放下高高在上的那份威严,但绝对不是要父母去哄孩子。

哄孩子往往是父母对孩子错误的一种让步,他们用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来舒缓孩子犯错所带来的压力,这样使孩子开心起来,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纵容。

所以,孩子不高兴了,我们可以这样直接问孩子:“我的儿子(女儿)为什么又不高兴了呀?”当然,也可以间接了解孩子不高兴的原因。然后,在和孩子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彼此对问题的看法,用道理来说服孩子,直到孩子认同原先因自己不理解而使自己生气的那些道理。道理想通了,孩子心里的气也就消了。

做到了这两个方面,孩子就会常以心情舒畅的状态出现在父母的面前,对父母的尊重、孝心也就自然表现出来了,孩子没有必要再说一些伤父母感情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