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小事父母包办

大事小事父母包办

现在有很多天资聪颖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但在生活和情感上却是一个低能儿。就是到了十七八岁,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是很强,比如:孩子不敢自己一个人在家,非要有人陪伴才行;孩子的衣服自己洗不了;自己不会做饭,父母要是没做饭,孩子就下饭馆去填饱肚子;孩子出门时不知道自己该带什么东西;穿衣服不知道怎样搭配,需要父母指导……这些孩子在遇到一些任务、一些事情、一些困难的时候,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而是采取等、靠的方式,向他人寻求帮助。就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孩子也习惯于依赖他人;再一个,这样的孩子渴望别人对自己友好,如果人家不太友善,他们心情就会沮丧。孩子有这种情绪,他就会靠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心情,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情感上的依赖。

于是,即使父母特别忙,他们也会听到孩子的求助声:

“妈妈,我的东西收拾好了没有?快一点儿嘛!”十七岁的儿子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

“妈妈,你还不回来呀?我的肚子都饿死了!”上高二的儿子打电话催促说。

“妈,今天我该穿什么衣服呀?在哪儿?”女孩胡乱地扯着柜子里的衣服,焦急地说。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自幼就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重关怀,这种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也造成了孩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后果。面对孩子的这种局面,家长往往很矛盾,他们对自己孩子这种依赖性在内心中很是不满,但他们还是替孩子在做着事情。替孩子做事已经是家长的习惯了,以前是孩子小不会做,现在是孩子不愿做,可能也做不了。父母面对孩子的这些状况是无奈的,同时,在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他们都会有一种紧迫感,因为孩子即将上大学,或走向社会,要开始独立生活了,再要是不能自立,那是要吃苦的,于是他们只有来个“突击教育”。

这里的“突击教育”,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方式突然转变,以使得孩子改变由于父母先前对待孩子那种态度所带来的缺陷。这种教育方式在目前的家庭中很是常见:父母一般都会和孩子先谈一次,他们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要自立,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做事,并告诉孩子,从今以后要干吗干吗——这看起来很多人觉得是不会有问题的。但这时的父母常忽略的问题是:孩子会感到太突然了,他会很恐慌。原因是父母告诉他,他将要承担生活中的一些事,而这些事中有很多是自己一无所知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去做;再者,多少年来自己习惯的生活模式就要被打破——困难总会令任何一个人心烦的。还有,孩子会有一种失落感。这就像在一个公司里,一个员工的薪水一直是5000元一个月,一天老板突然跟他说改为4000元一个月,就是能力不值4000元的员工,他也会不高兴的。

这样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立的问题上,他们这种突然的做法并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也依然保持着他的习惯,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或遇到一件事在期待父母时,更多的家长采取的做法是:

孩子把事情做得好或歹,父母都不予理睬。他们对孩子全面放手,因为已经对孩子有言在先——孩子要去锻炼自己。

“事情太急,还是帮孩子一回吧!”父母有时会这样想。

“孩子太可怜了,还是我来做吧。”父母生出怜悯之心。

抱怨孩子:“真笨,这点小事都不会。”

……

这就是他们培养孩子自立的方式方法。家长的想法是:孩子都这么大了,应该会做事了。以前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什么事都不做,一是孩子有惰性,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太溺爱孩子。现在要逼一逼孩子,不然,孩子就没法过即将到来的独立生活。

家长的想法看似没有什么错,其实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不说,他们还高估了孩子的现状。这个时候的孩子,对自己生活上的一些事,他是把握不好的。就拿洗衣服来说,一件衣服,先放多少水,放多少洗衣粉合适,泡多长时间,衣服要重点搓哪些地方,搓多长时间……这些细节在一个能熟练洗衣的大人看来,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一个从来没洗过衣服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件难事。

孩子要做很多事情,这些只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孩子才会全面地掌握。但父母在“突击培养”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往往是用语言指导的,这就使孩子不太容易弄清楚如何去做事。当然这大部分是父母指导不太清楚的结果,因为不管父母有多聪明,他们对生活琐事都是一边总结一边教给孩子的,出现一些偏差是很自然的,孩子学不会也就不会很利索地去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