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网虫”

别让孩子成“网虫”

网络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网虫”已成为时尚和先进的代表,青少年便成了这群“代表”的大部分,而网络所给人带来的担忧,也正是发生在这群青少年身上。那些具有网瘾的青少年上网时间失控,他们在网上废寝忘食,玩得是如痴如狂。他们有的深陷网络的世界里,欲罢不能;有的性情大变,直至打骂父母;有的放弃自己的学业,整日沉沦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有的为了筹集上网的费用,甚至去偷去抢,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大量的事实已经向人们发出警示:网络已直接地威胁到青少年的健康,而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中小学生,更是严重的受害者。

因此,家庭、社会、学校和政府都在齐抓共管,但作为沉迷网络的个体而言,其中的关键还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对于孩子沉溺于网络,他们要么无动于衷,要么费了吃奶的劲,也不能把孩子从网络里拉回来。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才刚刚15岁。他从12岁开始,就迷恋网络游戏,本来成绩还不错,但现在已是一塌糊涂了。他一有空闲,就背着家人往网吧里跑。有时早晨索性就不去学校,在网吧一待就是一天一夜,急得家人到处找。对于父母软硬兼施的阻挠和苦口婆心的劝说,孩子始终我行我素——父母的教育没有丝毫效果。

有一些父母,由于自身水平不高,他们缺乏对孩子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自己还面临生存的危机,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根本顾及不到孩子。他们还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提供一些经济和物质方面的条件就可以了。他们对于孩子的缺点,要么抱怨孩子缺乏领悟知识的智商,要么攻击学校的教育水平;他们还总在抱怨学校或孩子在榨取或挥霍着自己的钱财。

还有一些父母,他们有一定的教育能力,但缺乏教育经验和时间,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筹莫展。

要想从网络中把有网瘾的孩子拉回来,这不是一件简简单单就能办到的事,它需要家长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因素。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这样说:“现在孩子大了,我和他妈妈也轻松多了!”说这句话的,如果是十三四岁孩子的父母,那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孩子渐渐长大了,不用像孩子小时候一样,再去关注他的吃、穿、住、行而劳心费神了,自己可以松口气了,也放松了对孩子的关注。这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注意孩子的身体,而不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不清楚孩子大有大的烦恼,有时比小时候还更令父母费心。

很多孩子上网,正是家长缺少对孩子特别的关爱,他们与孩子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孩子有了许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得许多学生形成心理“真空”。孩子在家里缺乏依赖,那他只有在网上寻求心理的安慰。从孩子这一方面来说,上网成瘾,这是对网络的一种依赖,如果要根除孩子的网瘾,家长要更多地从孩子的情感世界入手。

孩子沉迷于网络,感到趣味无穷,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正是他情感上出现了空虚,他感到了生活的乏味。有人问一些青少年“网虫”为何沉溺其中,他们的回答是,“学习太紧张了”“老妈太烦了”“日子过得太无聊”……说法虽然不一,但总结起来,可都是“心里不痛快”这一条。这也就是说,如果使孩子的生活快乐起来,他们就不会那么迷恋网络了。

现在的孩子在大人看来很幸福:不愁吃不缺穿,是很幸福的!但很少有父母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早出晚归的父母成了“夜爸爸”“夜妈妈”,他们工作归来时,孩子已经入睡,孩子更多的时间是独处的。他们和同伴一起也只有竞争。也就是说,他们要么是孤独,要么面临着竞争的恐惧。如果有幸与多日不见的父母共处,这又很可能变成这些天自己过错的“批斗会”——父母总不放心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又不会和孩子交心。在父母看来,指出孩子的缺点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脆弱的心灵需要依偎,但现实中他们又可以依赖谁?于是网吧便成了他们的天堂,他们可以玩游戏或聊天,忘却考试,忘却竞争,忘却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在游戏中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输了还可以重来,失败的挫折感可以在重复中淡化,这和生活中在学习上“成王败寇”的教育体制有天壤之别。

不给孩子心理的依靠,孩子就会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大人的冷落把孩子推向网络的。孩子面对一些压力的时候,心理上无所依赖,为了找到安慰,“功能齐全”的网络自然就成了孩子的首选。

明白了孩子有网瘾的原因,父母也就会知道孩子在网吧中千呼万唤难回头的理由。再面对孩子沉溺于网络时,父母那泰山压顶般的批评斥责,不妨改成用心打开孩子的心门,听听孩子心灵的倾诉;与其在网吧围追堵截,不如用心去多想一些别的策略和方法……想让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父母就要先学会搂住孩子,搂住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人,更重要的是搂住孩子的那颗需要依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