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和父母对着干,这是孩子叛逆的表现之一。叛逆的孩子在做事时主动性都比较强,再加上青少年做事时经验不足而冲动有余,这就使得孩子犯错误的可能性加大。由于孩子的叛逆,总是爱和父母对着来,父母的教育几乎不会起多大作用,有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看着孩子在犯错误,父母却无法下手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是孩子和父母对着干给父母所带来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当家长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孩子“来硬的”,要学会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对待孩子与父母对立的情绪,这就要求你的教育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

前面说过,从一个正常的孩子到和父母“对着干”,他有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对家长的话烦心——对家长的话反感——怀疑父母的话——否定父母的能力——叛逆——和父母“对着干”。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有叛逆情绪的孩子的时候,父母的说服教育就要注意到孩子的心理感受,至少父母的言语不要使孩子有心烦或反感的感觉,如果父母说教的话再使孩子能多一分认同感,那么就会使孩子在父母面前“温顺”一些。正如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的那样:“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当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周波夫妇工作在外地,他们有一个17岁的儿子,在老家外婆身边上学。周波隔三五天就会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以此来掌握和指导孩子的生活。但是近来孩子的情况很不好,外婆也反映说孩子开始学会抽烟、喝酒、打牌和沉溺上网了。在周波看来,儿子一向是很听话的,对于抽烟、喝酒、打牌和沉溺上网的事,自己也常告诫孩子不要去做,孩子也很理解周波的心意。但不知怎么回事,周波的话在孩子耳中一下子失去了作用,相反地,周波平日所告诫孩子的事,孩子反而都去做了。孩子在面对外婆的劝阻时,还说了一句“你早死了最好”的话。

周波慌了神,连忙请假赶回来,在周波的心里,一个家庭里,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件大事。对于周波的归来,孩子的态度与原先周波回来更有所不同。这些周波看在眼里,也没有说什么,因为周波知道,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周波了解到,儿子的成绩还比较稳定,成绩在年级还依旧是名列前茅的。这种情况下,周波如果对儿子说,“希望你放弃那些行为,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去”,显然不会有说服力,因为孩子已经出现了和家人对着干的叛逆行为,做父母的就不要急着去谴责孩子,甚至强迫孩子改变,因为那常常会激发孩子更强烈的叛逆,从而和家人的矛盾更突出。明白这一系列道理的周波,他先为儿子和自己对立的叛逆行为找出了答案:外婆太唠叨了。

原来,儿子和外婆在一起时,外婆整天对着他唠叨,也就是重复说一些在电话里周波夫妇对孩子说教的话,一开口不是“你妈说……”,就是“你爸说……”,这让孩子的心烦透了。还有,孩子不在父母身边,孩子多少会觉得自己有一些孤独,孩子有被遗忘的感觉。

在通常的情况下,父母会对孩子这样说:“外婆唠叨也是为了你好,你要听话。”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是父母没有注意孩子心里的感受,家长这样一说,孩子说什么都是白说,那就不如不说。孩子不仅是在烦“外婆整天对着他唠叨”,更是在表达他“烦透了”的感受,但做父母的只对“唠叨”给予了响应,却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烦透了”的感受。这就是他为什么对外婆说“你早死了最好”。其实,他使用这种语言,只是为了让父母明白,外婆的唠叨让他多么难受,他多么想摆脱外婆的监管。

很多父母在听完孩子说出“你早死了最好”这句话时,他们在心里立即就会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对长辈不尊重。做子女的当然会感受到父母的这种评判,从而会觉得更加孤独,更加得不到理解,于是也会变得更叛逆。

但周波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周波处理孩子的对立情绪时只做了两件事:

一是向孩子道歉。原因是自己不该把孩子往坏处想,更不应该在电话上强调儿子该怎样去做,这种对孩子的不信任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周波还特别对儿子说了这样一番话:“父母知道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我们不该低估你的自制能力,我相信你今后自己能处理好自己的任何事。”因为孩子的成绩没有下降,周波说这些话时心里是踏实的。

一是要求孩子的外婆不要再“过多地管束”孙子,要外婆对孙子的教育放手。因为没有了外婆的唠叨,孩子就没必要做过分的举动,也不会再说“你早死了最好”的话了。

随后,周波就返回了原工作地,在以后与儿子的通话中,周波只是说一些轻松愉快的话,对孩子说教的话只字不提,儿子与周波的每次通话都显得很开心。这样没过多久,儿子就主动向周波说起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当然说的也是令周波开心的事,孩子叛逆的举动看来已经有所改变。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最大的特点。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叛逆,并非是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而是为了尝试自己的力量,试着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他们不愿意继续做“乖宝宝”,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不停地向孩子发出指令,期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路线发展,那么孩子会用叛逆行为来向父母说“no”。逆反期的孩子不是故意和父母过不去,他们这样做,也是为给自己争取独立的空间。如果父母尊重他们,一开始就给了他们独立的空间,那么他们的叛逆行为会大大减少。在面对孩子叛逆的时候,周波不仅用“道歉”的方式体现出他尊重孩子,还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这一切都是从孩子的心理入手的:“道歉”使孩子心理上接纳父母——开心的电话使孩子认同父母——叫外婆放手来去除孩子的反感——给予孩子更广阔的自我空间使孩子顺心。这样,孩子和父母对着干的情绪就轻松地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