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最重要
对于孩子的要求,很多家长首先是要求孩子能成才,在成才的基础上成人。当家长感到孩子成才无望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不经意中放弃对孩子的培养,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就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不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是要孩子成人,只有教会了孩子做人,才能使孩子有良好的基础去成才。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在心理上往往是本末倒置的,所以说,孩子成长中的警戒线有两条:
第一条是从父母对他们实施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把孩子的成人教育放在了第二位,但它又常常因父母放在第一位的要求不能达到而会被忽视。这样,就会使孩子长大后有做人方面的缺失,孩子就会有很多坏习惯或坏性子——孩子跨越了这条警戒线,很少有人注意到。所以当孩子有很多缺点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把原因归结为“学习不行”,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不行”,而使教育者忽视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
第二条是当孩子不能满足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时,父母再也不会发掘他其他方面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放弃。这样就会把孩子推向堕落,孩子有时候就会突破道德的底线滑向犯罪的深渊。孩子的父母往往也都在这条警戒线上严防死守。
所以说,在平日里任意妄为的孩子,他们很多都是缺少教育者教他们如何去做人。孩子在学校里称王称霸,在生活中任着自己的性子胡来,他往往就会触犯他成长中的第二条警戒线——犯法。
孩子缺少做人的道理,就是学习很好,他往往也会走上歧途。所以,青少年本身就因为年纪轻,不够成熟,因而自控能力比较差。他们总是好冲动、好感情用事,做事也是不计后果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人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很容易变坏了。孩子的这种“变坏”,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问题出在对孩子教育的方法上。
实施了打架斗殴、伤害他人、持械群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孩子,他们在性格上都是冲动的。当教育者面对他们实施教育的时候,结果总是失败的。在学校里,这样的孩子很少在教育中得到转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1)这类孩子在老师的眼里是最差的。老师的教育,就会在一种偏见下进行,但当一个人有了偏见时,他就不会有好的心态对孩子。
(2)老师面对的是众多个孩子,他对大多数孩子的“满意”,会削弱对问题孩子的要求与期望。这种“削弱”包括老师精力上的分散,使问题孩子不能得到更多的“特别照顾”,而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老师对他的教育就需要投入得越多。
(3)孩子在一所学校里也就生活几年的时间,老师往往有“反正就这几年时间,好坏与我又有多大关系”的心理。在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时,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进行阻止。
(4)在学校里,成绩决定孩子的一切,老师往往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孩子;当然老师也会以学习为第一要求来要求有问题的孩子。而在人的心理上,总是对他人的第一要求特别重视,忽视的往往是第二及其以外的要求——老师的教育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缺乏力度。
(5)老师往往会认为:孩子不听话,是孩子的问题。他不会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
(6)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孩子做人道理的教育不够,使孩子在思维方式、个性和人格发展上,就愈加片面和扭曲,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荣辱、善恶观念,严重的甚至发展成犯罪;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不好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对孩子的评价,因为孩子的行为在家长面前,总会在主观或客观上有几分隐蔽。一个坏孩子胡作非为时,父母不会把担心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是怕孩子由此而会去做违法的事。他们的说教对孩子已是毫无作用,他们的目的只是要管住孩子不犯法就行了。于是,父母知道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最安全,在自己工作忙的时候,学校还有专职的人来看管孩子;再者,孩子在学校里闹,只是违反校纪而已,这总比在社会上违法要好。
这样的父母和学校,就是很多问题孩子身处的教育环境。而孩子本身呢?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都很差,于是,孩子的打架斗殴、偷抢扒拿就会由自己性格上的冲动而变成一种习惯。这样,孩子就处于违法的警戒线边缘了,没有人有好的办法使他们远离这条线——这就是教育的缺失,问题孩子因教育方法的失败而危险了。
翻开有关教育的书,它们的主体都是告诉人们:怎样去教育好一个正常的孩子——但人往往缺少的是教育问题孩子的方法。因为教育的失败,对问题孩子教育方法的缺乏,孩子也因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