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孩子的自制力
对于孩子的一次冲动行为,父母事前是无法控制的。父母能做到的,只能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孩子管住自己。要孩子自己管住自己,这是纠正孩子冲动的着手点。换句话说,要想孩子有管住自己的能力,就要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的自制力增强了,就会减少一分冲动的情绪,然后就能克制自己的行为。很多人认为,孩子自制力的提高,就是要求孩子有忍耐力,但这是很表面的东西,它不会解决孩子冲动的特性。比如有的父母告诉一个喜好冲动的孩子,叫他遇到一些事的时候,先去数数,从一一直数到一百……一千……然后再决定自己该干什么。试想,孩子在遇事的时候,如果他能头脑清醒地知道去数数的话,那他也就具有一定的自制力了,还去数数,不是多此一举吗?同样,有的父母还告诉孩子,做事前要先想想后果,这种方式在解决孩子因兴趣而冲动时,效果才会好一点,但在孩子面临突发事件的时候,它的可笑和数数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在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时候,数数和多想想后果,是培养孩子自制能力时得到的一种结果,而不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方法。
这里要告诉父母的是,孩子都有自制力,只是有强和弱的差别。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去强化孩子的自制力。同时,在强化孩子自制力的时候,孩子的忍耐力、能想后果……诸如此类,是培养自制力时要孩子得到的一种心理素质。孩子得到这种素质,才是一个教育者教育的目的。比如父母常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要好好学习!”这句话只能作为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激励和要求,它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众多因素综合出的一个好的结果,具体如何得到这个结果,孩子还是糊涂的。“你要好好学习”显得意思空洞,可能孩子还会觉得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敷衍。父母还不如对孩子说:“上课要认真听”或“作业按时完成”,这样实在得多。培养孩子自制力时,其中暗含的道理也一样,要教给孩子得到结果的方法,而不是用结果对孩子做那种空洞的要求。
有这样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但就是不稳定,成绩时好时坏,起伏很大。老师告诉他的父母,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手也动个不停,这样既影响别人,也影响自己。
这是在孩子中常见的现象,孩子在出现这种问题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孩子的父母。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学校,这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利的。真正良好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结果。下面这个孩子父母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首先,父母先与孩子做几次良好的沟通,他们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想了解孩子上课想说话的原因:是不是对老师讲课的方式或内容不感兴趣?是不是课堂的气氛太轻松了?……父母知道了原因后,他们又和学校的老师取得了联系,他们想看看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其他原因导致他上课不守纪律。通过两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孩子的父母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最后,父母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孩子成绩一直不错,接受能力也很强,父母对他一直又没有太严格的要求。时间一长,他就养成了很随意的习惯,这是其一;其二是孩子在班里人缘不错,加上在上课的时候,他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就能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课堂内思维上的“空余”就转化为与同学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往往还会得到同学回应,这能使他打发掉课内多余的时间——无聊是孩子“冲动”的原因。
面对孩子的这种状况,父母先与孩子进行了交谈。
他们先告诉孩子一些道理,比如告诉孩子:搞好学习是为将来自己的好生活做准备,学习不好的话,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就不会太高,在今后的生活中就很难去做好一些事,等等。在交谈的过程中,父母还要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给予孩子适时的引导。他们肯定了孩子某些想法的正确性,比如老师讲课缺乏深度,课内的内容老师准备不足等;但同时,父母也指出孩子思想的不成熟与经验不足的那一部分,告诉孩子课内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自己去预习更多东西,不一定用捣乱来打发时光。这一切都是在帮助孩子理解学习和老师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意义,使孩子有自觉地控制自己行动的意识。
接下来,父母明确地给孩子制定一些目标,当然着手点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孩子是很容易完成的。如:收拾自己的房间,晚上回家必须先做作业,然后再看电视;上课必须保证多长时间不说话……同时他们还严密地对孩子进行“监控”,因为孩子的意志力直接取决于父母的坚决态度。但是孩子的父母明白,严格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压制,而是要使孩子努力学会自我控制,并正确评价周围的事物。父母在交谈的过程中是和颜悦色的,他们坚持不懈地针对孩子的毛病,制定相应的规则,使孩子自制力增强。同时,父母还充分注意鼓励、表扬和批评等强化措施的综合运用。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制力时,他们的办法是:
先了解孩子,一边用方法来指导孩子的行为,一边用规则来束缚孩子。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还通过做事情来锻炼孩子。这样,这个孩子在课堂上就有了更明确的目的——学习。这种目的明确,淡化了在课堂说话和小动作对他的诱惑。再加上父母和老师的约束,说不定还会有惩罚。这几种措施综合运用的结果,会使孩子很“难受”,而解决这种“难受”的“良药”,就是父母教给自己规避缺点的方法。孩子只有运用了这种“方法”,才会解决自己的“难受”——这是有效果的教育,也是教育者的大智慧。这个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很快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
最后要提醒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不是朝夕可成的事,家长一定要持之以恒,要有足够耐心,才能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