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没从心上医
和孩子有一个融洽的关系是很多家长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那就是家长无论做的怎样好,孩子总是不如意,孩子会无缘无故地和家人闹别扭。在家长眼里,孩子就没有高兴的时候,更没有对父母满意的时候。孩子与家长的对抗常常是无声的:生活懒散;做事漫不经心,是二分用心,八分随意的,叫家长一看就来气的那种;家长和孩子很难交流,家长一有说教,孩子要么就是用泪脸面对家长,要么就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单独的空间里,用扔东西等方式来表示对家长的不满,更有甚者会离家出走等。
这就是因孩子抑郁而和家长闹矛盾的一些典型现象,但很多人由于对抑郁认识的缺失,往往把孩子的这些现象都认定为孩子的叛逆。因为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家长们都很想打开孩子的心结,要孩子自己说出缘由,比如为何生气,为何离家出走等?不论家长用什么方法,孩子总是三缄其口。当家长面对孩子沉默的时候,家长就会以为孩子在和家长“对抗”。家长都还“清楚”,“对抗”是孩子叛逆最典型的一种表现。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成了消除家长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最大障碍。
其实,由于因抑郁或叛逆和家长闹矛盾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叛逆是表现为对着干,抑郁是孩子总处在对家长“不满意”状态。孩子叛逆时,他能向大人说出或在孩子心里有着充足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在孩子心里很“坚定”,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孩子的这些理由往往是源于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这些心理过程在后文中将会再谈到;当孩子抑郁时,往往是没有理由的,它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很短暂,在很短的时间内孩子又会变成另一种情绪,但情绪的类型都是一样的——抑郁型。在这种情绪下的孩子做事是没有理由的,就是有,这种所谓的“理由”停留在孩子的心里也很短暂。所以,孩子在面对家长说教的时候,常常是无言以对,其实不是孩子在和家长对抗,而实在是孩子自己说不出来。
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些,孩子在家长心里的印象就是这样的:
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在大人面前虽很少顶嘴,但闷倔得很,也常常不讲道理;
孩子很文静,但也很脆弱,很容易受到打击,孩子生气常常是莫名其妙的,他会无缘无故地去摔砸东西;
孩子很多事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愿意、不用心去做;
孩子对家长很冷淡,距离也很远,家长对孩子的好心,往往都被孩子当成了“驴肝肺”。
在家长心里,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以后,他们很少从孩子心理的层面入手去校正孩子,他们教育孩子的办法总结起来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家长顺着孩子,他们在内心中宠着惯着孩子。为了和孩子有融洽的关系,孩子不讲理,家长就不和孩子论理。家长不会去说教孩子,他们怕再“伤”到孩子,“教育”不如不“教育”。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不满意时,家长也不去反对。大人知道,反正孩子也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
这种做法不能消除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因为孩子抑郁时情绪是低落的,家长的这种顺着孩子的做法,在孩子看来,自己的亲人是冷淡的,孩子会有自己被父母“放弃”和“轻视”感,这往往会加重孩子心中悲伤、失望的情绪,孩子也会更加的孤僻,这会加大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是家长的嘴巴总是放在孩子身上,一看到孩子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家长总会及时纠正。给孩子及时纠正的人还不是一个两个,会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阵容强大的教育团队。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人说:在厨房有妈妈说,在客厅有爸爸说,奶奶撵到卧室说……不同的时间又有不同的人说:早晨,妈妈会打个“预防针”;吃晚饭时,全家会集中在饭桌上给孩子来个“批斗会”;临睡前,爸爸会给出与孩子分别多日后的总结……
这种做法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也接受不了,况且是对一个有着抑郁心理的孩子,这样做只会加重孩子的抑郁症状,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它给孩子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离家出走,或者是使孩子有像自杀这样更为严重的行为。
由于抑郁的孩子与家长的矛盾是“没有理由”的,在消除与孩子的这类矛盾时,家长不可把矛头指向孩子的问题本身,应该从造成孩子问题的心理入手,使自己成为孩子可以依靠的对象。这时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应单单是孩子行为的一个指导者,他更应是孩子心理上的维护者。只有维护好孩子的心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与家人的矛盾,这样家庭才会更加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