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压制了孩子

学校压制了孩子

有这样一种孩子,他们在家里很乖,但在学校里,他们堪称学校里的“霸王”。如果其他孩子一不小心冒犯他们的话,他们就会暴跳如雷,免不了会挨到他们的巴掌和拳头。这样的孩子,往往有着健壮的身体、火爆的脾气和比较灵活的头脑,但就是学习成绩不好。他们是学校里除校长外又一个“统治”者,学校的其他孩子看见他们往往会退避三舍。

这样的孩子令老师非常头疼,一是这群孩子会在学校里不停地给老师惹麻烦,其他孩子的家长对他们的意见反应很强烈;一是他会带坏一群孩子,在学校里成为小集团,这种小集团从欺负同学到对抗老师,他们无所不能。

当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他们不会有太好的办法。要想改变这些孩子,老师往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这对于有众多教育对象的老师来说,他们在实际中很难做到。于是,他们往往采取以下两种态度:一是放弃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即使有老师对他们说教,也会是一种敷衍;一种是老师把孩子交给家长,通过要求家长约束孩子,来得到孩子在学校不惹事的目的。换句话就是说,老师对这样的孩子的要求,只是要他安稳下来,孩子在学校根本就不会得到什么教育,恰恰是学校对孩子教育的放弃。

这时,这样的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教育实际上就已经丧失了,教育责任完全转嫁到家长身上。家长也没有好的办法,其中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1)家长自身教育水平有限;

(2)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以及学校的环境;

(3)孩子不在自己身边,其行动难以得到监督和控制;

(4)孩子做事对家长来说有很强的隐蔽性。

这些,与其说是家长无法教育孩子的原因,倒不如说是一些父母在教育这类孩子时认知上有缺失,这样,当老师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时,家长常常会这样做:

(1)把孩子领回家,叫孩子待在家里,麻烦就会一了百了。

这是最下等的做法,因为去不去学校,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是无所谓的,有时可能对他还是一种解脱。他们在家时等于就是进入了社会,社会环境会比学校更复杂,这样的孩子有时会变得更糟糕。

(2)给孩子一顿暴打。

这样做的家长,他们的目的无疑有两个:一是解自己的气;二是用皮肉之苦教训一下孩子。但孩子一放到学校里,孩子就会忘记棍棒给他带来的苦楚。相反地,他们在惹事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变得更隐蔽。

(3)不痛不痒地训斥孩子一通,再对孩子说一堆已经说了无数次的大道理。

父母这样做,对孩子来说等于没说,因为这样的孩子是很有主见的,再加上他们的灵活,他们会对一些事有着自己的判断。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对他们来说不会起丝毫的作用,这样的道理不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多大的触动。他们明白,父母的教训,只是对老师告状的一种简单的响应。

……

家长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教育很难产生效果,是因为他们对孩子不够了解。

一是他们在学校里太“闲”了。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自然就不会有多大兴趣。一个不知道学习的人,在学校能干什么呢?上课只是走过场,有时可能还会遭到老师的责骂和同学的嘲讽,家长也对他们没有好脸色。在这几种压力下,他们的空余时间又多,精力又旺盛,那他们只有寻找另一种途径来弥补自己在学业上的失败感,或者说是打发掉在学校里的无聊的时光。

二是不良文化的影响。影视中打打杀杀的江湖习气对他们影响很大,也正合他们的口味,他们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正是他们模拟“江湖”的最佳场所。

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两点,他们在学校遇到一些事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在学校里受到的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冲动的事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孩子在学校的冲动,更多的时候是发泄着自己对学校的不满,因为他们在学校生活得不充实。学校的规章制度,还压制着一颗渴望自由和成功的心。有压制就会有爆发,这种爆发就变成了孩子的冲动。这样,学校对他们的每一次冲动后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又都是一次压制,这种压制不久又会变成他们的冲动。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这就是孩子总是教育不好的原因。

孩子的暴力行为给自身带来的感受是:发泄使心境得到了舒展,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强势使自己有种成功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似乎才有趣味,这些感受又会加大他的冲动。

父母不了解事情的根本原因就对孩子进行教育,教育自然就不得法。这种不得法的教育,根本不会改变孩子在学校里的状况。也就是说,不管父母在教育中花多大力气,他们的心理环境也不会得到改变,在学校里他们仍然是一个“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