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造成的自卑难治疗

贫穷造成的自卑难治疗

一个人的穷困是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的,贫穷是可以“医治”的,但由于贫穷造成的自卑心理很难再愈合了。很多人因为贫困造成了心理的自卑,他们有着自贱、消极畏难、等待依赖等心理。这种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来说是潜移默化的,有时这种心理可能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在现实中,很多人并不能注意到孩子由于家庭的困境给心理造成的影响。贫穷带来的自卑是孩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自我圈子里的一种自怜状态。这种自怜往往是先来源于家长本身,因为家庭贫困,家里的一切开支就会在经济上有所限制,在吃用方面,就会比人低一个档次——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很正常不过的,这种正常的现象慢慢地就会先转化为父母这样的一个心理:我是属于穷人的这个下等阶层,我一切都是不如富人的。接下来,父母的这种心理就会影响到孩子,当然,影响孩子的还有孩子自己对现实的观察——这是孩子自卑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父母的心理状态只是起到一个强化的作用。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

自己的一切都不如任何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是这个世界最下等的人,自己没有优势可言!

这种自卑心理形成以后,就是看到身边的人在买一件超出他消费能力的上衣,对自卑者的心理也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又强化了孩子的自卑心理。于是,一些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经济紧张,再加上有同学的歧视,逐渐产生的自卑心理,严重时孩子会不敢去公共场合,害怕遇到一切人和事。躲避、苦闷、孤独和压抑常常会一起涌上心头。这种心理会给家人带来苦恼:

(1)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

(2)对于他认为比自己富裕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交往。

(3)不愿参加学校的一些集体活动。

……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自卑的孩子看到别人的经济优势,同时对于自己内心的羡慕,他会觉得那是自己的贪念,为此自己会感羞愧;另一方面又因贫穷感到一种令自己恐惧的愤恨。因贫穷而造成的自卑感使孩子沉默寡言,孩子也就会越来越孤僻,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能专心地努力学习。

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人生活的差距,使孩子痛苦不堪,无法自拔!校园中很多条件好的同学,身着使他眼花缭乱的各色新潮服装,如公主王子般飘来飘去的男生女生,这些都时刻刺痛着自卑的孩子——孩子陷入因贫穷而造成的孤苦自卑的境地,他就会对这样的场景产生厌恶的情绪,或者逃避这样的现实,因此孩子就不去和人交往。

很多家长常常遇见孩子的这些状况,家长给出的教育方式是:

(1)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家长想方设法使孩子得到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待遇,以此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2)“家庭条件你是知道的,还要和人比,一点也不争气!”用语言批评孩子。

(3)孩子不好好学习,他们会教育孩子说:

“反正爸爸是不行了,你要不好好学习就会和我一样。”

“知道自己不如人(指在经济上),就要好好干。”

父母的这些说教与做法,不能改变孩子的一些状况,更不能改变孩子的自卑心理。当然,更多的父母也不会想得这么多,他们只想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现状。他们以为:

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所要的衣服、要带的食品等东西与其他的孩子相比太自惭形秽,家长就努力地给孩子以最大的满足,以期自己的孩子条件也“优越”起来,希望孩子因而能高兴,自己也能得到一种负了责任的安慰。但孩子却不能得到这种快乐,因为孩子明白,这次“优待”仅仅是暂时的,家里更为了这次“优待”花了不少力气。为此孩子就会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自己也会因为虚伪而难受。大人花了很大的劲,孩子却“不领情”,家长反过来就会认为孩子太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家长陷入了困境:出力不讨好!

“反正爸爸是不行了,你要不好好学习就会和我一样。”“知道自己不如人,就要好好干。”父母说这些话的本意是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困境,是为激励孩子振作起来。但孩子从这样的话中就领悟不到这样的意思,他们对一句话的理解往往是一句话最能刺激人的那一部分,对他的刺激越大,他感受就越深。父母的教育就会变成:爸爸不如人,自己也不如人。他们还可以从父母教育他的话中为自己的这种认识找到证据,那就是自己学习也不好。

所以,父母的这种教育就像一个人对待自己皮肤的瘙痒,皮肤痒他不去用手挠挠,而是用针扎、用刀刮,使痒的部位痛起来,以得到皮肤不痒了的目的。很显然,这样的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