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不要有偏见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向两组不同的孩子先后出示同一张照片,心理学家向第一组孩子说:这是一个罪犯;心理学家对第二组测试的孩子说:这是一个哲学家。他先后让这两组孩子根据他给的这张照片,用文字来描述这个人的眼睛。
第一组的孩子是这样描述的:
他的眼睛充满着阴险、仇恨……
第二组的孩子却是这样描述的:
他深陷的双眼充满着智慧,看着他的眼睛就有一种被教育的感觉……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在事前得到了不同的提示,评价结果就有天壤之别。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也会有这样的错觉:
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是智力不好,成绩好的智力肯定会出众。
文静的孩子才是读书的料。
好打架斗殴的孩子是不会成才的,他迟早会进监狱。
所以说,偏见是一个人头脑中存在关于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从心理学上说,就是一个人在他心中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甚至无法改变。偏见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父母当中,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偏见会造成或加大孩子的自卑。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存在着对孩子的偏见,这是他们对孩子认识的一个偏差。好孩子就会听话,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好孩子;对孩子有偏见的父母,“坏孩子”就会永无出头之日,这是一些父母最大的悲哀,他们不知道自己糟蹋了多少好的“根苗”。
“孟母三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孟子小的时候很不争气,家住在墓地边,孟子就经常学着筑拜坟墓;孟母举家搬到集市边,孟子就经常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孟母又再一次举家搬到了一个学馆旁,孟子就经常在学馆旁边学礼仪,孟母看到了之后就很高兴。有人说环境对孩子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很多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孟母并没有把她的孩子看成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否则,孟母也不会几次搬家了。首先得到了母亲的肯定,这才是孟子学业日进,终成一代哲人的关键。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除了学校外,在家里待的时间最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每一个父母的行为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在家的小雨馨显得特别的调皮,他总是不能叫父母省心,外面一有孩子的哭声父母就得赶快跑出去,看是不是小雨馨又和别的孩子打架了。在小学的时候,小雨馨的个头特别的小,四合院里的孩子都欺负小雨馨。可是后来小雨馨长得特别的快,人家都说小雨馨跟吃了催肥剂似的,几年之后小雨馨就长成大个子了,他开始欺负院里别的孩子。小雨馨胳膊腿因为捣蛋都骨折过,到了小学六年级时,小雨馨又迷上了上网,天天都是到了天黑才能见到他回家。
可在学校的小雨馨又是一个安分的孩子,因为自己在家时老是惹祸,在学校老师把他看得很严。当然,他知道老师也不喜欢他,在老师的眼里,他是班里最坏的孩子,因为老师总是赞扬听话的孩子。他感到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与班里其他同学相比,他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他的自卑是老师的偏见造成的。
当然,小雨馨小学升初中的成绩也是一塌糊涂。
不难看出,小雨馨是这样一个孩子:
调皮不听话,常常和别人打架,成绩也不好,由于迷恋网络也会整天不见踪影,他还是一个自卑的孩子。
但小雨馨的父母和新学校的老师,对于小雨馨在小学时的表现并没有偏见,没觉得他是个不可救药的孩子,特别是孩子的父母,他们在孩子上初中后,首先就想办法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孩子父母知道,对待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先让小雨馨学会自我肯定,帮助孩子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动力。让小雨馨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假如小雨馨画了一只鸭,他们不会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是对小雨馨的每一个成功之处都予以发现,并发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鸭尾巴画得真好呀!”或者幽默地说:“你为鸭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最秀气的一只鸭子了!”
他们每次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丝毫没有应付的意思,这样小雨馨开始好好学了。小雨馨的学习也真是刻苦,每天晚上大概都是10点半左右才睡觉,可在小学的小雨馨8点就钻进被窝了。
不久,小雨馨的成绩提了上来。到初中第一学期末,虽然不过是班里中上游水平,但他的父母已经挺满意小雨馨的成绩了,因为从小小雨馨就不是那种能安下心来学习的人。到了初二,父母觉得小雨馨真正对学习开始开窍,因为成绩开始大幅度上升,小雨馨还对物理特别感兴趣,竟然还在家里做起了小实验。小雨馨的成绩已经在学校名列前茅了。
一个在小学里的坏孩子,在老师的眼里一无是处,老师也不愿意在这样的孩子身上白下功夫,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不会有大的出息,偏见使他们不会对孩子花太大的力气。但小雨馨的父母对孩子没有偏见,而是觉得作为家长,只要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正确,孩子就会走到正轨上来。
不能带有偏见去教育孩子,孩子自卑心理出现以后,你还要有一定的办法对其进行纠正。
陈晓是高一年级的一名女生。由于她是从一所普通中学考进这所重点中学的,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排在最后。她的父母很着急,于是就拿很多其他成绩好的孩子给陈晓做榜样,希望孩子从中取取经。但在潜意识中,孩子就把自己和他们进行对比,并努力找自己的不足,这样,陈晓情不自禁地夸大自己的缺点,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自己的缺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在她自己看来,她在这些孩子面前一无是处。由此,她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在那些自以为无力战胜而实际上稍加努力就能战胜的困难面前,她也都轻易退缩了。这样,使她产生了非病理性的自卑。
父母为了矫正她的这种心理,对孩子的现状并没有抱怨和指责,即使有时孩子有过错,也不会把这种过错当作成绩不好的原因。他们对于孩子初中时的成绩和高中的成绩的落差,给予理解,并耐心倾听孩子倾诉,同时引导孩子回忆过去初中时代的学习生活,让孩子重新得到过去成功的体验和自己与其他孩子相比的本来优势。
在这里,父母没有因为孩子是从普通中学考上来的,而产生“不如人”的偏见。她的父母还注意发掘孩子身上的亮点,比如从初中的普通中学考入高中阶段的重点中学,这本身就是其能力的体现,等等,以使孩子能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在此基础上,父母还和孩子一道分析原来的成绩水平和现在的成绩水平之间有多少差距,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是怎样的?并比较两个学校学生整体水平的差异,以及初中和高中知识的难度差异,使孩子能认识到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另外,对于孩子“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和“臆造出自己弱点”的情况,父母提出:“既然你在初中成绩名列前茅,为什么这些缺点和弱点在当时没有影响到你呢?”“如果你真的一无是处,怎么有能力考入重点中学?”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自我评价。接着,父母与孩子共同商定学习目标,根据其实际的成绩,定出一个合理的近期目标,使得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成功,而不苛求尽善尽美。
对孩子有偏见,就是对孩子的心灵施暴,这样的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伤害,其中最大的伤害就是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使一些本当杰出的孩子沦为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