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太自信

不可以太自信

自负在字面上的意思,可概括为简单明了的四个字:自恃、自许。显而易见,说一个人自负,总是带有一点贬义的味道。因为一个人自负,不会使自己生活学习得更好,通常恰恰是他走向失败的催化剂。中国人对所谓的“恃才傲物”还有几分欣赏,当然,这是建立在别人都承认你有资本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负。但作为一个孩子,就不应当有自负的心理,孩子正是学习成长的时候,在各个方面都很稚嫩,根本没有什么“才”可依,否则便是妄自尊大。当然也有少年得志的,但少年得志的人如果自负,这往往就成为他人生中的一现昙花,以后很难有大的作为。

不仅孩子如此,就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大人,如果有自负的心理,他的事业也会功亏一篑。因为自负的人常带有几分高傲,甚至是目空一切,他们在开始可能表现得气势恢宏,但因为自负,却始终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西楚霸王项羽,还没有打下江山,便大封诸侯,很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概,这种自负的心态使他最终被刘邦击败,最后在乌江边上自刎而亡。拿破仑曾傲气十足地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他曾一度占领大半个欧洲,但他的自负使他发动了以掠夺和奴役别国为目的的侵略战争,最后滑铁卢战役的失败,使一个“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的人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这些曾经的英雄,都因为自负而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

所以说,自负者绝少有好的结果。作为一个孩子来说,自负就会影响他的成长。可怕的是,孩子的自负反被很多家长认为是自信,他们意识不到孩子的这种缺陷,这样就会使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迷雾重重。他们的教育不会有太大的效果,但他们又找不到原因在哪里,这是很多父母遇到的难题。

孩子的自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些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特别强烈的自尊心,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就是前面所说的自卑心理,孩子用自我隔绝的方式避免自己的自尊心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孩子通过自我放大来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孩子的自负心理是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分的自信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父母很难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孩子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前文提到,孩子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父母的教育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最有力的参考。父母本能宠爱的言语,为的是培养孩子自信,因此用夸赞、表扬来激励孩子,如果不讲究一个适当的方法,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相当了不起”,自负的心理就会在父母的“教育”中慢慢形成。

现在,高质量的生活很容易使孩子养成自负的性格。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在教育上也是肯花大力气的。很多孩子总会在某一个方面比其他孩子有优势,这使得他们在家被家人宠,在学校被老师爱。这样,他们很容易养成自傲和自负的个性。一旦孩子自负的个性初露端倪,这种个性就会快速地膨胀,因为自负的孩子总会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的孩子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过高评价,对他人的能力总是想方设法地贬低。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于自己的能力,失败时则完全怪罪于他人。当然,这些都是一个自负的孩子内在的心理状态,很多父母难以辨别孩子是自信还是自负,其实这种判断并不难,孩子自负自有他的表现:

(1)自负的孩子把自己看得很聪明,认为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别人都很笨。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2)自负的孩子做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对身边的人也没有热情可言,似乎人人都是他的服务者。这样的孩子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也很疏远。

(3)自负的孩子很固执,有点唯我独尊的样子,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就是知道别人是正确的,他也不会去改变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观点。

(4)自负的孩子有很强的嫉妒心,当别人取得好的成绩时,自负的孩子就极力去打击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就会幸灾乐祸,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对青少年来说,自负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父母,在不使孩子自卑的同时,也不要使孩子养成自负的性格。最好的教育效果,是我们取自卑与自负的中间值——使孩子多一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