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给孩子定目标

结合实际给孩子定目标

要想解决孩子由于叛逆而敌视老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想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和老师有很好的关系,能实实在在地学一些东西,那么就进一步看看孩子为何在学校里敌视他的老师。

首先,成绩差的孩子就像一个陪读。

举一个例子,在笔者所任教的一所初级中学里,一个班级有60多个学生。在这60多个学生当中,按照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当地的教育政策,最多只有6个人能上县里的重点高中,有20个人能上镇上的普通高中或当地的职高,其余的人都会因为初中的“胜利毕业”而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教育也确实是提高了人的素质,但是真正能得到人们肯定的,可能只有那6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很难因为自己初中的毕业而有成就感。特别是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动力。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想表现得好一些,至少可以给老师留个好的印象,但随着自己调皮本性的暴露,这种愿望很快就会破灭。这样,自己成绩不好又不能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他就失去了向上努力的动因。因此,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感到自己什么也得不到,有些要学的东西对自己毫无用处,你想,孩子如果不想去应付考试的话,会不会解那一道方程式,这对他今后的生活又有多大影响呢?这时的孩子在学校里就会对学习彻底地放弃,加上老师也不会对他们有太多的期望与用心,他们坐在教室里也就成了那六个孩子的“陪读”。

第二,对孩子的要求不变化。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开始时,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孩子成绩优秀,能考上大学,然后找到一个好工作——所有的家长都一致地在这条线上要求自己的孩子,他们往往忽视自己孩子自身基础的好坏,他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即使自己的孩子成绩很差,他也会把希望寄托于教育。这种做法没有错,我们相信孩子总是可以改变的,更赞成“只有差的教育,没有差的孩子”。可问题是,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已经无法再提高的水平时,仍然盲目地坚持对孩子原先的那份期望和要求。

第三,班级环境使孩子压抑。

我们可以否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我们不能否定孩子的智商。现在的孩子都是有想法的,他们在班级里,面对自己的境况更会有所思考。成绩差的孩子,从其内心上讲,孩子心里的压力来自于多个方面:老师的忽视与批评,家长的失望与埋怨,对前途的迷茫与恐惧……这些使孩子很是感到压抑,他们自身的状况又使得他们无法改变自己在班级里的压抑感。

所以,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自己的行为又要符合家长和老师的意图,这就使孩子因心里压力过大而难以承受,而老师又是孩子直接的面对者,孩子就把自己失败的理由、压抑和不满等全撒在老师的身上,这种叛逆的情绪就会使孩子敌视他的老师。

因此,要想使成绩差的孩子打消或改善这种逆反情绪,家长就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结合实际地给孩子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家长要使这个目标犹如树上的桃子,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因为孩子会对离地面太高的桃子丧失信心。不要让孩子在一棵树上吊死,孩子不能上重点学校,我们就要求他上普通的学校;孩子实在不是读书的料,我们可以叫孩子做司机或当工人,因为各行业都需要人去做。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如果你按孩子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去要求孩子,你的孩子还可能成为某个行业的状元呢!

所以,家长对成绩差的孩子不合实际的要求,孩子不能实现,就会觉得自己在老师那里一无所获。当老师对他严加管教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产生叛逆的情绪而去敌视自己的老师。可当家长结合实际给孩子定目标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学的那一点点东西对自己还有用,老师对自己不仅仅是批评,而且还有其他的“价值”,这样,成绩差的孩子就不会再敌视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