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孩子交流
虽然不同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生理、性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文化教育、接受能力等方面也有所差异。但只要你对孩子做到“说”而“服”之,就会达到教育的效果。
在大人的眼里,孩子总是带有几分幼稚,当然这也是孩子最正常的表现。孩子的幼稚,恰恰是我们教育他的一个突破口,我们正可以利用这点,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这不是一件坏事。试想,一个成熟的人你叫他改变原有的观点肯定要难得多,因为无论自己是对还是错,人心理越成熟,他的思想就会越稳定,教育起来就越难。因此,孩子幼稚不能算是一个缺点,那叫孩子的天真。正是孩子有了这份天真或者说是幼稚,才会有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差别。
我们知道,自负的孩子很难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难题。但如果你换个角度想,一旦你的观点植入孩子的心中,被孩子所接受,他就不会轻易地改变了,这对于父母的教育来说是有利的。
因此,破解孩子的自负心理,就是走入孩子的心中、了解孩子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给孩子接受的足够理由、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来纠正自负孩子的恶习。一个自负的孩子,家长很难说服他时,就要懂得走入孩子的内心,看孩子内心的想法,即使是孩子天真的想法,我们也要设法了解它,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父母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要学会与孩子交流,通过与孩子交流,把握住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就能收放自如。
了解孩子的心理,就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沟通交流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管道,当然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通过与孩子交流,父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那种自负心理,这也是说服孩子的基础;通过与父母交流,孩子也能够从父母的口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对消除孩子的自负心理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交流中,孩子会告诉父母一些他们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正是孩子难以被说服的原因。父母了解这些原因,也就等于找到了孩子的“症结”;父母可以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孩子鼓励和赞扬的同时,指出和分析孩子的不足,这时孩子对自己的优缺点就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孩子之所以难以说服,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与孩子有“沟通”但没有“平等”。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往往不自觉地便处于了“领导”地位。这种交流方式,表明父母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感受。他们对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暗示: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总是强大的,父母的需求是更重要的,父母是要孩子服从的。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有了这样的心理,就会抑制孩子的情感表达,使孩子对父母说的话根本不感兴趣,孩子很多真实的感受就会不再说出,家长得到的信息也会失真。试想,一个掌握错误信息的家长,他对孩子教育会有效果吗?
在与孩子交流中,父母对孩子又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对孩子“教训”,这种与孩子的沟通常会变成父母对孩子的训斥。比如:“我告诉你什么来着?我早就知道这事儿迟早会发生”“如果你早听我的……”“你怎么这么笨”。在父母的批评、训斥、贬低、责备声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不愿与父母讨论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他们怎样努力,都不会得到父母的夸奖。这时父母最爱用的词是“你应该怎样怎样”“你不应该怎样怎样”。当父母采用这种方式与孩子交谈时,往往会发现孩子的眼神开始是惊异的,然后是疑惑的,再之后则是冷漠的。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决定关闭自己的心扉,不再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了。
要想说服孩子,就要与孩子沟通,而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是在与孩子进行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信息交换的过程中,父母通过发表自己的看法来矫正孩子这样、那样的过错。这时父母要更多地站在心理交流的立场上,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在认真倾听他们的感想,他们会感受到父母是关心、理解他们的,因而他们也就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
程非是个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高二学生,可自从获得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二等奖后,就显得非常的骄傲轻狂,在同学面前的言行总有不可一世的架势,与同学相处也是处处咄咄逼人。程非的父亲得知这种情况以后,并没有把她这种表现摆到台面上来教训,而是在一个周末当程非心情不错的时候,他把程非唤到自己的面前,笑着要孩子谈谈获奖后的感受。
从孩子的语言中,父亲不难看出她依旧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而且这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全市只有她一个人获了奖,孩子就因此沾沾自喜了。父亲没有指责孩子的这份自负,当孩子表示要争取更大进步的时候,父亲就激励她说:“人总是要往上走的,在这过程中,前进的最大障碍是自己。”
这时孩子却笑着问:“为什么?可我认为我在学习上进步最大的障碍是题目的难易程度。”孩子的话带着几分调侃,可以看出,他们的交流很是投机。
“你知道你崇拜的偶像富兰克林的一个故事吗?”父亲接着说,“富兰克林年轻时因自负而显得轻狂,这种自负可能会毁掉充满才智的富兰克林。有一天,富兰克林父亲的一位好友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那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骄傲的言论了。你所交往的人将一一远避于你,他们免得去受那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再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学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还有限得很,其实你身边很从人都比你水平高,你的轻狂自大只能让他们知道你很无知。’富兰克林听了这话大受感动,深知自己过去的错误,从此处事待人处处改用谦虚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和顺。不久,他便从一个自负者渐渐地转变成为到处受人欢迎和爱戴的成功人物了。他一生的事业也得益于这次转变。如果富兰克林当时没有克服自己的自负,仍旧事事妄自尊大,说起话来不知天高地厚,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结果至少是美国将会少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孩子听后似乎有所领悟,父亲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接下来父亲和孩子扯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所以说,教育就像浇灌花木,排山倒海的水柱只会损害花木,真正能起到作用的还是如丝的水线慢慢地浇灌。教育孩子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