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使心理变态

自卑使心理变态

孩子的自卑虽然不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也不是病理性心理异常。自卑只是在某种情景下心理失衡的一种表现。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是人的最坏情感,更不是一个人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大的价值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在阿德勒看来,人在生活中时刻可能产生自卑感,生活的一些不足,都可能使人产生灰色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还会因为自己与周围人的比较而加剧。显然,孩子的自卑是先由一种正常的情感带来的。虽然自卑会使孩子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但孩子自卑没错,关键是看父母怎样对待孩子的自卑。

孩子的自卑感在他的心里并不是如影随形的,这种感情的情境性很明显。孩子的自卑感通常产生在有失败的体验之后,尤其是孩子经历过多次失败,往往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这种失败耿耿于怀而难以自拔,进而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这时,我们就要注意引导自己的孩子,不然,孩子就会陷入自卑的泥潭。孩子产生了自卑心理,父母又不知去矫正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等现象。很多悲剧,往往就是人的自卑心理导致的。

广西的马某生在贫困农家,全家的生计是靠父母给别人熨衣服来维持的。一个月里,通常家里也只有二百多元的收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马某很小的时候就因为懂事被大人们称为“小大人”。家庭的清贫和父母的辛劳,使马某立志成为一个孝子,并要以自己的学习成绩来报答父母。马某虽是个不爱说话的老实孩子,但因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但家庭的贫困,使马某早早地背上自卑包袱。这对马某的成长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马某从小由于自卑便不苟言笑,性格比较内向,也没有太多的朋友。马某的学习成绩在初中时一直很好,但上了高中以后,成绩就开始下滑了。这与他的自卑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自卑成为马某学习的极大障碍,并且使他在交际上也很吃力。马某也曾试着提高自己的交际水平,当他面带笨拙的笑容主动与人交往时,却总是弄巧成拙,常常被同学嘲笑,甚至还被同学捉弄,这使马某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多余的人。于是,马某自卑的性格得到了强化,马某逐渐变得更加孤僻、古怪,他总是喜欢独来独往。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亦遵循“物极必反”定律。比如,极度自卑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向它的反面——极度自尊。马某就是这样,他有时对周围的人变得十分不友好,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以此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维护着自身的尊严。

贫穷让马某的自卑心理继续恶化。马某就读的云南大学,地处昆明闹市,校内外处处洋溢着大都市的气氛,而且,不少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都配戴着时尚的名牌“装备”,他们处处显示出自己的富足。这种贫富反差,刺痛了马某的神经,让本来就自卑的马某陷入心理失衡的泥潭,自卑的包袱又加重几分。

自卑还使马某羞于和女生交往,更重要的是马某还有明显的容貌自卑心理。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女朋友时,马某说自己长得丑,根本就不会有人喜欢。容貌自卑进而使马某对自己的感情产生了绝望。当目睹校园里亲密的“恋人”们成双成对,马某自卑的心严重失衡了,这使马某向绝路又迈出一大步。

马某自卑的心理在一步步地强化,这使他到了变态的地步,于是,马某走上了不归路——他残忍地杀害了四个同学。

马某在给家人的留言中说道:“这样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马某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马某本想考个好大学,将来能找个好工作来报答辛劳的父母,但现实却是无情的:马某长期处于自卑的心理阴影中,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学习成绩也就不会太好。对于成绩平平又无任何关系的马某来说,前途只是一片阴暗。对前途的绝望,使马某的心理到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孩子有了自卑的心理,教育者,特别是孩子的父母要及时纠正这种心理状态。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可能没有太多贫穷的孩子,但自卑的根源不仅仅是因为贫穷这一方面。比如,现在的父母都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什么是责任。孩子在家中无法无天,到外面一受人欺负就说“我告诉妈妈打你”,这往往是孩子自卑的开始。孩子一做事,父母就会嚷嚷:“当心、小心”;一些无知的家长当众嘲笑孩子,揭孩子的短;经常以亲戚朋友的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还带着一些嘲讽挖苦的口气。殊不知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中,孩子的自信正在慢慢地丧失,自卑正在渐渐地滋生。

作为孩子成长摇篮的家庭,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在你的教育中应该对孩子多赏识赞扬,少批评指责;常放手孩子,让孩子去锻炼;帮孩子树立自信,这才是最有效果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