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使人智昏

冲动使人智昏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著名将领巴顿在去战地医院探访时,他发现一名士兵蹲在帐篷附近的一个箱子上,显然没有受伤。巴顿问他为什么住院,他回答说:“我觉得受不了。”医生解释说他得了“急躁型中度精神病”,这是第三次住院了。巴顿听罢大怒,多少天积累起来的火气一下子发泄出来。他痛骂了那个士兵,用手套打他的脸,并大吼道:“我绝不允许这样的胆小鬼躲藏在这里,他的行为已经损坏了我们的声誉!”说完气愤地离开……

第二次来,又见一名未受伤的士兵住在医院里,顿时变脸,问:“什么病?”士兵哆嗦着答道:“我有精神病,能听到炮弹飞过,但听不到它爆炸。”巴顿勃然大怒,骂道:“你这个胆小鬼!”接着打他耳光,“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要马上回去参加战斗,但这太便宜你了,你应该被枪毙。”说着抽出手枪在他眼前晃动……

很快,巴顿的行为传到艾森豪威尔耳中,艾森豪威尔说:“看来巴顿已经达到顶峰了……”

狂躁易怒的性格,使本有前途的巴顿无法再进一步,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士兵,不是认真了解情况,加以鼓励,而是大打出手,完全失去了一个指挥官应有的风度和修养,破坏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失去了攀上顶峰的机会。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重复的事情,面对变化的环境,人难免烦躁,从而脾气就随着变坏。然而,一次、两次地爆发后,如果你还不加以克制,那么演变下来,就会养成冲动的习惯。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人生总会有阻力或逆风,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如爆竹一样炸裂,那么恐怕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毁了前程。在“遗憾”之余,让人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冲动使命运遭殃。

在现在的青少年中,孩子的冲动往往会引发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一个孩子,他往往是好几个家庭的希望,可这些希望,往往会因为孩子的冲动变成更多人永远的痛。据2013年统计资料显示,这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提前了两至三岁,十四岁以下少年犯罪比例不断上升。他们的犯罪行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属于孩子的一时冲动,有预谋的犯罪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高二年级的潘家运和王强两个人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没日没夜地泡在网吧上网,这使两人都厌倦了学习。不久,两人都退学了,整天在网吧打游戏。潇洒了几天以后,困境就随之而来了,因为两个人身上都没有钱了。想到快活的日子就要到头了,一边是对在网吧玩乐的渴望,一边是两个人囊中的羞涩。在这双重压力下,他们常常感叹:在哪里弄些钱就好了!

罪恶往往来源于欲望。在一个黄昏,他们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潘家运:我们想办法搞些钱吧!

王强:有啥办法,抢人呀?

潘家运:随便用什么办法都行。

王强:我们去抢的目标是谁?

潘家运:找个倒霉鬼吧。

王强:也好,到时候再说吧。

于是,一起抢劫凶杀案的预谋过程,就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敲定了。恶念一旦产生,就难以遏止。当天晚上两人怀揣尖刀,在市街上寻找那个所谓的“倒霉鬼”。凌晨5时,可怜的出租车司机侯某成为他们刀下的冤魂!不久法院也按照法律程序,终结了他们充满罪恶的生命!

不仅潘家运和王强的结局一样,他们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父母的素质不高,使他们缺少教育能力;再加上他们整天为生机奔波,也没有时间管束自己的孩子。孩子走向不归路,如果说是孩子的一时冲动,倒不如说是父母对其缺失教育的结果。

当然,也有仅仅是由于孩子的不理智而酿成悲剧的。

高三的男孩子许某,在自己常坐的公交车上结识了一个叫阿秀的十六岁女友,并常常约阿秀到一个酒吧见面。许某在一次两人见面后送阿秀回家的途中,美好的夜景,少女特有的香气,撩动着许某这个十七岁少年的心。当他试图把阿秀搂住的时候,却遭到了阿秀的拒绝——这使许某很恐慌,他以为事情泄漏后自己就会坐牢,于是,他抽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受害人的胸口扎了六七刀,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事后,许某也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

许某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在教育部门任职。父母在对许某其他方面的教育都做得很好,唯有在孩子性教育方面有些保守,他们生怕孩子过早地沉溺于情爱,所以在教育中较为片面。这使得孩子以为,与女孩拉手、亲近都是不良举动,女孩要是反对,自己就是犯法的。于是,就造成了许某在一次正常的性冲动中,本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举动,由于缺乏对事情的认识,才使自己有杀人灭口的错误举动。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求孩子遇事有三分冷静,多想想再做;父母也要想办法去除令孩子冲动的诱因,这样才会使孩子理性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自己掌握好生活的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