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被你骂差的
孩子胆子小,在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面前,也会显得畏首畏尾、懦弱谨慎。由于胆小,他们往往还优柔寡断,对一件简单的事也不能快速地做出判断。对于这种现象,有的家长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假如胆小的是一个女孩,他们会认为这是女孩的特征,是女孩固有的羞怯与腼腆;如果是一个男孩,他们会觉得这个儿子很乖,不会像其他男孩一样到处去惹事。他们不知道这种胆小是自卑心理在作祟。与此同时,他们会感到孩子的做事能力极差,几次三番地说,也不会使孩子有太大的改观。他们一边有孩子“温柔和乖巧”的喜悦,一边又有孩子能力差的忧愁。
就是有的家长知道孩子有自卑的心理,但在他们的心里,自卑就是“无用”的等同语,他们也试图改变孩子自卑的心理状况,但他们想改变的是孩子的“没有用”,而不是孩子自卑的心理。那些认为孩子“温柔和乖巧”的父母也一样,他们更不会去矫正孩子这种自卑的心理,而是想通过自己的教育使孩子能干起来。
当看到孩子做不好一件最简单的事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父母会使用如下的字句:
“你看你,连碗都端不好!”
“真是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题都解不出来!”
“真没出息,脑子用来做什么的?”
从这些父母教育的言行来看,不少父母在教育中喜欢批评孩子,或者说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正比,孩子年龄越大,父母对孩子就越是挑剔,父母忘记了孩子在牙牙学语时自己的赏识心态。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心智发育是不成熟的,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最先往往来源于父母对他们的判断。父母的这些言语往往对孩子起一种负面的暗示,父母说多了,在孩子的心里就会烙下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印记。以后每当尝试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是:“是的,我可能真的不行,还是不要去做了。”这样,父母就在无意中把自卑感慢慢地植入孩子的心里,自信在孩子身上渐渐地也就荡然无存了。
于是,孩子的表现就使大人不满意:
(1)小事做不好,大事不会做。
(2)一件突发的小事也会被吓得大哭。
(3)事情本知道怎么做,但就是不敢下手。
……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自卑,在做一件事时,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他总是先揣摩别人的心理,然后再试图迎合别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他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这样在做事时就会六神无主,他会感到这样做也不好,那样做也不合适。一件小事做不好,他们就更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应该确切地说,自卑的孩子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当一件事一下子蹦出来,他们就会无所适从,薄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会使他们非常紧张。这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于是孩子做事时就会害怕。
大人的苦恼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和能干……可孩子总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可能在身体上也很健康,在不经意的一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他们比较聪明,但当遇见事情的时候,孩子总显得很“胆小而无用”,和其他的孩子相比差别很大。于是,孩子做错一件事情时,很多大人把孩子的“胆小”就定义成主要是孩子的“不用心”而造成的。
于是,对孩子自卑胆小的矫正就变成了“要孩子专心”的教育,要孩子专心与矫正孩子的自卑胆小心理,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上的张冠李戴,得不到教育效果不说,往往还会加重孩子的自卑胆小心理。比如,孩子不专心你可以说“你看你,连碗都端不好!”作为一个不自卑胆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只会觉得父母是不满意自己心思没在端碗上,而把碗给打翻了;而对于一个自卑胆小的孩子来说,他就会以为:自己没有用,一些事情做不好不说,连碗也端不好!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加强了孩子自卑胆小的心理。
所以说,对于孩子胆小自卑的矫正,父母常常不是在矫正孩子的这种心理,而是在所谓的“教育”中,不断地在加强孩子的这种自卑胆小的心理。正确地说,这不是在培育孩子,而是在毁一个孩子,这样,你还要求自己的教育有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