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赏和批评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的赞赏和批评,能使孩子不自卑,也不自负,在培养孩子时,孩子就会得到一个中间值——自信。
在美国的家长的眼里,只要是孩子乐意做的事,不论结果如何,他们的评价永远是两句话:
“太好了,除了错误的地方。”
“太好了,只少数了6个。”
日本教育家铃木在教学过程中,对曲子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说:“拉得不错呀!要是克服了缺点……”对孩子们来说,如果父母对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进行失望的指责,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连一声“还不错嘛”都不肯说,将会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挫折感,从而使孩子丧失积极性,往往会把孩子推向自卑的深渊。
许多父母也许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太好了”的评价对美国的孩子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呢?原因就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他们的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会担心自己不行。一句“太好了”,就给孩子吃下一颗定心丸,情感的闸门一下子全部打开了,也就是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在孩子幼儿学语时,不管孩子嘴里说些什么,没有父母会指责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恰恰相反,当孩子叫出第一声“爸妈”的时候,不管发音多么模糊和不标准,父母都会高兴地把孩子亲了又亲。正是因为父母衷心的鼓励,才使孩子日后能有流畅的语言交流,如果不停地指责和打击,相信孩子甚至会丧失语言沟通的能力。
当然,永无止境的鼓励,虽然孩子不会因此而自卑,但也不会因此而自信,常常会使孩子养成自负的性格。所以,在鼓励赞赏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的过错,也要加以适当的批评。
我们知道,批评只有被孩子从内心接受才能生效。这就意味着,批评虽然有道理,但不等于被对方接受。其实,人的心理都一样,那就是被自己上司或周围人尊重的心理都很强烈,没有比受人轻视更不愉快的事情了。孩子也一样,他希望被父母和周围的人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孩子前要帮助孩子打消这个顾虑,才能让他把批评听下去。要想孩子面对批评不会养成自卑的心理,除了不要有频繁的批评外,父母还要明白,批评是针对孩子的这一次行为的失误,而非批评他的能力。在与孩子讨论问题之前之后,不要忘了赞美,而且要试着以友善的口吻结束论题。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不会使孩子觉得遭到太过无情的责难而渐生自卑的心态。打消父母这种顾虑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即在肯定孩子成绩的基础上,再对孩子的缺点进行适当的批评。
父母对孩子说:“你最近表现不错,老师说你的学习很努力,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要是你能把作业的出错率降低一些,就更完美了。”像这种勉励多于责备的话,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副作用,而且孩子通常都很乐于接受这样的责勉。
孩子做错事后,有的父母会随意地冲孩子发脾气,最后再用一句赞美话来结束。尽管有人说这也是教育孩子的技巧,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正遭严厉批评的人,你最后给他的赞美,他听进去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很明显,这最后的赞美是多余的。这种批评没有“建设性”,只有“破坏性”。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批评不能伤害孩子的自我形象,对孩子批评必须讲究艺术,必须谨慎地运用语言,不适宜的责备语言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说到这里,都是在告诫父母: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你都必须先表扬优点,后提醒缺点。如此不仅不会伤害到孩子,也能使批评与表扬更容易给孩子树立自信。表扬和批评都不要太过了,否则就会使孩子自负或自卑。但我们对孩子表扬和批评的目的还要求得到一个短期的效果。表扬的效果多数父母都能得到,很难得到就是批评的效果。
小超国是个顽皮的孩子,不愿意做功课,还喜欢熬夜看电视。大多数孩子有的坏习惯,他或多或少都能沾上一点。这让小超国妈妈很是烦心。小超国泡在电视机前时,妈妈总是会大声斥责小超国:“浑蛋,功课不做,快把电视给我关掉!”
小超国似乎对妈妈的责骂有了免疫力,这天,小超国又在电视前看他喜爱的动画片,妈妈看见了,习惯性地骂道:“浑蛋,功课不做,只知道看电视,快把电视给我关掉。”
没想到小超国却无动于衷,直到妈妈来把电视关了,小超国才毫不在意地回到房间。为什么妈妈的批评没有效果呢?
对孩子批评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孩子的想法、态度和行动。如果孩子不服或者完全把话当成耳旁风的话,那批评就毫无意义了。当孩子犯错时,孩子所希望的不是家长严厉的斥责,而是冷静说服的态度。批评孩子时,家长应避免每次都用同样的语言,更不要大声责骂,因为孩子长时间面对同样的刺激会产生“免疫力”,对父母高声的训斥在孩子心理上则会报以更加反感的态度。你对孩子批评的刺激一旦使他反感了,批评就会完全失去效果。因此,我们管教孩子时,应避免每次都用同样的语言去责备,要不断地改变说法,在这方面要下点功夫。比如,把“早点去睡觉”改为“现在都11点了,你明天早上准备几点起床?”或“妹妹已经睡了,你还不去睡?”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批评责备孩子的另一个语言技巧是语气平和。试想,一边是孩子在生气时的哭闹,一边是用尖厉声音训斥孩子的母亲,这种情景很显然是一个吵架的场景,而不是父母在教育子女。
心理学证明:温和的问答可消除愤怒。说话人的声调越高,答话人的声调就越高;否则,就相反。类似地,温和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更能提高孩子对自己错误的理解程度。面对大声哭闹的孩子,母亲若歇斯底里地高声去责备,母子间的这种争执会越来越严重,一直持续到有一方精疲力竭为止,对孩子的批评就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换句话说,压低声音来批评孩子的错误,不仅给对方以理智的感觉,事实上也能使自己变得理智。这样,父母的批评才能不受自己感情的支配,才能冷静地观察孩子,引导孩子回到理性的世界。
所以,声音的大小、高低的问题看似简单,但都关系到说服教育的成败,平和的语气、低沉的声音有助于对方倾听,有利于控制孩子的情绪,从而有利于管教孩子。哪种更为有效,父母就应该采用哪种,柔和还是严厉,批评有无效果的奥秘也在于此。
总之,在培养孩子自信的时候,讲究赞赏和批评的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负,唯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