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多层朋友关系

和孩子多层朋友关系

在中国的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很严肃的。也就是说,父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孩子平时的言语、行为必须要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总是保持着十足的威严——这一切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有的家长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威严,他们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加大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代沟就随之产生了。

一些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可能还逗一逗自己的孩子,因为在家长的心中,孩子还不懂事,自己的举动还不至于在孩子面前有损威严。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家长就会渐渐地板起面孔来,孩子越来越懂事,家长表现自己威严的欲望就越强烈,因为家长不想在孩子面前“有失身份”。这样,孩子就感到自己与父母是一种等级关系,很难与父母接近。代沟产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不会有坦诚的交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才能达到一个彼此满意的程度——大家都知道,与孩子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就不会对孩子有太好的教育方法。

因此,在对正常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平等”起来。在面对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时,家长更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地相处,这样,父母的教育才能被孩子所接受。因而,在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家长要做到的是:要与孩子多一层朋友的关系。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与家人的矛盾往往是“无中生有”的,这种“无中生有”是孩子心情压抑的结果。他们面对“高高在上”的父母,在家里就没有办法排解这种压抑。一个人有了压抑,首先通过他人的排解来舒缓心情,再者就是通过发泄来舒缓心情。当孩子的压抑没有人来对其排解时,他只有用发泄来寻求心理的平衡,这种发泄在家里就变成了与父母的矛盾。

父母和孩子多了层朋友关系后,孩子与父母之间就在某种程度上“平等”了,在家里,孩子就会有倾诉的对象。压抑的孩子在面对父母时,就会用寻求排解的态度来对待父母,这样,父母与孩子有矛盾的可能就会减小。再者,如果父母与孩子有了矛盾,当父母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后,父母对孩子就会多一分理解,孩子对父母也会多一分认同,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会容易得多。

和孩子做朋友,父母要先“放下”自己所谓的威严。父母放下威严,并不代表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因为父母有没有威严是人格魅力的展现,不是能装得出来的。父母保持自己的威严,也就是不想自己在孩子面前丧失威信,因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丧失威信了,也就基本宣布他们是失败的父母了,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就会丧失。

因此,和孩子做朋友,只要父母在孩子面前保持坚毅、正直、信用等好品质,再加上血缘和年龄的差距,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不会失去,还可以和孩子融洽地相处。可父母如何能使自己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的心里呢?

首先,父母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要使孩子开心起来。父母与孩子能开心地相处,是父母与孩子做朋友的第一步。因为与父母任何一次不开心的接触,特别是对抑郁的孩子来说,都是他与父母关系的一次疏远。所以,父母与孩子开开玩笑,和孩子讲讲笑话,这些不仅对父母走进孩子的心里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态也很有效果。

其次,要与孩子处在同一平等的位置上。在中国式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子女只能是道理的接受者。但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就要俯下身子和孩子交流,在交流中要多与孩子谈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话题,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往往是轻松而又时尚的。可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能击中孩子“要害”的话题是不谈的,孩子每每与家长交流时,听到的话题总是严肃的,那么这种严肃的话题,不仅会打消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渴望,而且还会造成孩子以后厌烦与家长交流。因此,和孩子交流,首先要学会倾听,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他正确的想法并支持他正确的行为。

再次,父母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比如在处理家庭中一些事情的时候,同时征求孩子的意见,但是不要一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家长要把握好这方面的尺度。在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探讨,即使孩子对一些问题认知上有误区,家长对孩子也要尊重,不批评孩子。对于孩子一些不当的想法和思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说服和引导。

当父母与孩子成为朋友时,孩子会向你敞开心扉,做你的知心朋友。当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时,沟通不再是障碍,矛盾也会随之减少。

总之,如果父母在家里用对待朋友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孩子,父母就会减少或化解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在悲哀、痛苦时有人安慰,在焦虑、愤怒时有人平息,在自责、羞愧时有人理解……这时,站在孩子面前的父母,不仅仅是有着骨肉亲情的长辈,而且还是能和孩子平等相处的知心朋友。这样,任何一个心情不好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相处得很好。